现代汉语中,离合词的发展规模逐渐壮大。离合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很少进入人们的视野,关于离合词的专门研究更是凤毛麟角,对离合词数量的统计资料不全,学者们其他相关方面的研究提及的也很少。赵金铭(1984)对《现代汉语词典》中的离合词进行了统计,发现其考察的2533条离合词绝大多数均可归为词。甚至到了80年代末,有的学者还认为,这是一个不符合语法规范的语言现象(陆志韦1990:393),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应该及时地纠正这类语病。
之后,离合词经过了一个快速增加的阶段,到了1995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杨庆蕙主编的《离合词用法词典》(供外国人学习汉语用)中收录了4066个离合词。词典描写了这些离合词“离”与“合”的基本状况,筛选了较为常用的1738个进行剖析,比较详细地说明它们各自的离合状况,除了正面阐述外,还举出一些运用不当的误例进行纠正,以加深读者对某些离合词用法的理解。这时,离合词现象已经作为现代汉语中一类正常的语法现象出现在语言中了。王素梅(1996)对《现代汉语词典》(第3版)的离合词进行统计,共有3266条。
之后的十年中,离合词的发展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离合词接近4000条。
到2017年,笔者以《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2016年)为蓝本,逐一将离合词重新统计了一遍,离合词的数量为4004个。我们将离合词的动态变化规律表示如下:
图2.7:离合词的动态变化规律
离合词在近二十年的大规模出现和传播,与人和人之间的语言接触次数的增加紧密相关。在电子媒体诞生之前,人与人之间的接触量少,接触面窄,接触方式单一,一般为口头形式与书面形式,因此离合词的传播速度受到局限。在电子媒体诞生之后,人与人之间的语言接触次数大幅度增加,接触面被极大地打开了,比如电视、广播,尤其是网络的普及之后,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次数大大增加,具有口语特征的离合词的传播飞速增长,方言特征过于明显的离合词逐渐消失,一些网络语言进入离合词的词条中。但长期来看,离合词的数量在未来还是会呈上升趋势。
首个离合词的产生和传播对于离合词大规模的出现有着重大的意义。我们无法得知历史上第一个离合词是如何产生的,为了了解离合词的整个传播过程,我们有必要先以单个词作为观察现象。在历史文献中,我们发现离合词是近代汉语里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根据王士元的词汇扩散理论
,任何语言现象在发生改变时,所有符合改变条件的词都是在时间推移中逐个发生变化的。这也就是说,离合词的产生是一个在时间上以变化词汇的多寡为标志的一个连续过程。只要任何观察或者记录是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做出的,都会以词汇的不规整的形式得到呈现,即所有应该变化的词中,有发生游离的,也有未发生游离的。
离合词是一类活跃在现代汉语方言和口语中的词。历史上的书面记录不多,历史材料也不过是某一个时间点上的记录,我们很难根据历史材料来重构词汇变化的整个过程,也难以对整个词汇变化的过程进行连续的动态描写。因此,我们在参考了王士元语音扩散理论中关于音变的动态描写,建立了关于单个离合词在传播扩散过程中合并态与游离态如何并存的数学模型。
离合词在产生过程之中,会产生新形式和旧形式共存的阶段——游离态与合并态并存使用、合并态单独使用。换句话来说,语言在使用演变的过程中,每个人不是使用旧形式——复合词的合并态来表情达意,就是使用新形式——离合词中的游离态或者合并态来表情达意。我们以“拼爹”一词为例,所有使用“拼爹”一词的人就均能被分成使用复合词合并态的人和使用离合词游离态或者合并态的人。在语言演变的过程中,这两部分人百分比的总和是100%,也就是1。可以表示为:
上面的公式中,C t 是在时间t的时候,使用离合词游离态或者合并态的人的百分比;U t 是使用复合词合并态的人的百分比。
一个新的离合词的产生就可以被认为是一个新的离合词的传播。这种传播是通过使用离合词游离态的人和使用复合词合并态的人的接触来实现的,是使用复合词合并态的人意识到也可以同时使用游离态的形式来传情达意。这种新形式的传播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逐步普及传播的。因为没有人能和所有其他的人接触,每次的接触也不一定能造成成功的传播。种种其他因素会共同影响到传播的成功率,其中影响传播成功率的重要因素是传播过程中接触的人的次数越多,传播的人数就越多,成功传播的效率就会越高。
下面我们试着以“拼爹”一词的产生和传播为例进行叙述。“拼爹”一词是一个当今社会的流行词,指的是“比拼老爹”的意思。在贫富差距越来越明显的社会,子女的贫富意识也越来越明显,这就造成了子女比拼各自的父母,例如:经济能力、社会地位等等的社会现象,这些“拼爹”的人认为自己学得好,有能力,不如有个“成功”的老爸。“拼爹”一词在产生之初是与这种社会现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一个动宾组合的结构,常以复合词合并态的形式出现,由于通过各种媒介的作用,“拼爹”一词得以广泛使用,其作为离合词的游离态用法也在人群中得以传播,根据“例不十,不立法”的原则,当这个离合词的使用者的百分比达到一个阈值时,这个离合词就成活了。在互联网络上,我们搜索到以下例句,如:
41.另一方面,不是所有 拼过爹 的人都懂得感恩。
(http://i7sea.com/Qblog/430029161-1253872435.html)
42.经济膨胀,穷二代为了买房 拼了爹 。
http://bbs3.sun0769.com/viewthread.php?bfid=255&tid=806997&extra=page%3D1%26amp%3Borderby%3Ddateline%26amp%3Bascdesc%3DDESC)
43.这年头,连幼儿园小朋友都在努力学习前辈的关系精神,没事儿印名片 拼 个爹 ”玩玩。
(http://ladyguagua.digu.com/detail/16234011)
如果我们把使用“拼爹”这个离合词游离态的人和不知道这个离合词游离态的人接触时,不知道使用这个离合词游离态的人成功接收离合词游离态的概率,即传播的成功率,写成a;用“拼爹”游离态的离合词的人增长百分比为u,在时间中,便可以写成:
公式中,a、u和c分别是传播的成功率、用“拼爹”合并态离合词的人的百分比和用游离态离合词的人的百分比。需要着重提到的是离合词游离态传播的成功率包含多种因素,一个使用过“拼爹”游离态离合词的表达者在单位时间内能够与其他人接触的次数,即传播的效率在传播的成功率中起到了最为关键的作用。公式(3.1)用微积分公式表示为:
如果我们将使用离合词游离态的人当作施众,其所占比例越高,则其影响导致的增长率就越高;如果我们将未接触过离合词游离态的人当作受众,其所占比例越高,则受影响导致的增长率就越高。即使用离合词游离态的比例增长率中,已使用离合词游离态的比例和未使用游离态的比例成正比。公式(3.3)是用来说明使用“拼爹”游离态的人的比例相对于时间的变化规律,即最早使用游离态的人数很少,随着使用游离态的人数的增加,增速则越快。c的值在0和1之间变化。c的值的增长在开始时变化较慢,之后逐步加快。变化的速度在中点时达到最快,过了中点之后又逐步减慢下来,即增长率和施众与受众的比例都成正比,在中点,施众和受众各占一半时,“拼爹”游离态的传播的增长率最高。此公式的图像是S形的,见下图:
图2.8:离合词游离态的百分比曲线图
公式(3.3)中,a是离合词产生游离态的成功率,它决定曲线的陡度。a的值越大,曲线就越陡,即变化需要的时间越短。传播的成功率中的关键因素是接触的次数,接触的次数越多,传播的次数就越多,变化需要的时间就越短。它们的关系也可以从下面的图中看出来。
图2.9:离合词游离态传播成功率的曲线图
我们认为,正是由于现代电子媒介在人民群众生活中的大量存在,比如:电视、广播、网络的普及,这些媒介比起口耳相传的方式大大地提高了传播的效率,因而一个新的离合词从出现到广为运用的周期大为缩短,也就是在同等时间内,离合词的形成速度大大加快。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离合词的发展从发展到壮大,在短短的几十年的时间内,离合词由最初被认为是一个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的语病现象,到现在数量的急剧增加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