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绪论
尚待完善的文艺思维研究

文学、心理学、思维学是什么?文学需要心理学吗?文学研究需要思维学吗?这是作为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经常思考的问题。

据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在《心理学与文学》一书中谈论:“心理学作为研究心理过程的一门学问,很明显,是用于文学研究的,因为人类心理是孕育一切科学与艺术的母胎。” 荣格以诗人文艺创作过程为例指出:“就艺术作品来说,我们必须与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的产物打交道——一种显然有目的的产物。就艺术家来说,我们必须研究其心理机制本身。”他还说:“创造力像自由意志一样,含有一种秘密。心理学家可以把这两种现象都说成是心理过程,可是他却无法解决这些现象提出的哲学问题。有创造力的人是一个谜,我们想方设法要解开它,可总是无济于事,但是这一事实对现代心理学经常研究的艺术家,及其艺术作品并无什么妨碍。”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与人体科学》一文中提出“思维学”这是现代心理学界所关心的重大命题:“思维科学的基础科学是研究人有意识思维的规律的科学,可以称之为思维学。”他还明晰地阐释其原理并予以科学分类:“有意识的思维除抽象(逻辑)思维之外,还有形象(直感)思维和灵感(顿悟)思维,所以思维学又可以细分为抽象(逻辑)思维学、形象(直感)思维学和灵感(顿悟)思维学三个组成部分。”

钱学森先生指出的“抽象(逻辑)思维”是指自然科学思维,“形象(直感)思维和灵感(顿悟)思维”则主要为社会科学范畴的文学艺术思维。在此基础理论之上,有人提出拟建构“智慧思维学”、“形象思维学”、“文艺思维学”、“文学创作思维学”、“文学批评思维学”等分支学科。对此,张宏梁在《文学创作思维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一文中阐述:

文学创作思维学,正是意图探讨作家“研制”、“生产”文学作品的思维过程。它要从大量的创作现象入手,研究文学创作的思维本质和思维方式,研究文学创作思维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在文艺思维学或文学思维学旗帜下,实际上还应该划分为文学思维学、艺术思维学,或诗歌思维学、散文思维学、小说思维学、戏剧思维学、曲艺思维学、影视文学思维学等分支科学。但是因为文艺思维学科至今还未真正建立,所属分支学科还在草创阶段。故此,我们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无意论证体系庞大、种类俱全的此门新兴学科学,只是力所能及地对“文艺思维”的学术概念、定义、内涵、外延与功能、价值、意义,以及方法、路径等进行由浅入深的研究与探索。

回顾中外历史文化,哲人前贤其实对文学艺术的创作心理、思维方法早有涉猎,只不过没有留下严格的相关理论而已。诸如在中国,先秦时期就有文艺心理方面的一些精辟言论,汉魏六朝时期更有令人钦佩的有关文艺思维探寻的经典论著,如《乐记》、《文赋》、《诗品》、《文心雕龙》等著述,已经在文学艺术心理研究方面取得相当的成就。至于隋、唐、宋、元、明、清代,有关文艺创作审美心理研究方面的论述更是丰富多样,如《诗式》、《沧浪诗话》、《童心说》、《人间词话》等著作各具特色。在西方,从古希腊柏拉图的“迷狂说”到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说”,再到俄国别林斯基的“形象说”,西方以至近现代心理学家的“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等理论,都对人的复杂、神秘的文艺心理、文学思维现象有所研究,不同程度地做出应有的贡献。

文学是人类创造的反映社会现象与意识形态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式;思维是人类特殊的思考、推想方式,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特有的生理与心理机制;人的思维过程奠定了产生语言、文字、文学的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人类文化基础。

不管是文艺心理学,还是文学思维学,都是研究文学、艺术心理或思维现象、过程、特质、功能,乃至文化活动规律的一门独立学科;都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心理学、思维学、文艺学、文学等相互交叉的一门新兴的人文学科。它们无论在文学艺术创作实践,还是在其理论建构中,都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发展前景。

“思维学”是近年来在我国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发展中比较火爆的一门新兴学科。思维学之所以被人们所重视与推崇,是因为思维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特有的一种心理文化方式,同时是文明之人区别于愚昧之人的一种智力分野与知识标志。

人类将自己对情感信息的处理过程称为“思维”。思维行为是人之主体对社会信息进行采集、传递、存储、提取、删除、对比、筛选、判别、排列、分类、变相、转型、整合、表达等的心理能动操作。思维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高度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规律性的联系,其中包括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狭义的思维则指心理学意义上的思维现象,专指其逻辑思维。

思维心理活动是人脑间接反映客观事物,深入认识其对象和掌握世界的基本方式,是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对感知材料进行加工,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从而把握事物特征和客观规律的心理过程。思维具有间接性、概括性和主观能动性。思维不同于感觉之知觉,不是对事物的直接反映,而是对其间接地概括和深入地探索。思维也不同于情感,不是态度上的浅层次反应,而是理性的思考和概念上深层次的把握。

人类的思维有“逻辑思维”、“直观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等多种类型,此外还有“宏观思维”、“微观思维”、“逆向思维”、“创新思维”等新兴思维模式。在思维的展开与运行方式上又可分为“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立体思维”、“统摄思维”等多种思维形式。由此可见,“思维学”堪称是一个既传统、又现实的社会学科大家族。我们所涉猎的“文艺思维”及其文学创作与审美活动主要运用“形象思维”,也需要其他思维方式的参与,譬如“直觉思维”、“情感思维”等等,往往在文艺创作中发挥人们意想不到的作用。

自古以来,人们所关注的“思维问题”,主要集中在认知心理学范畴,旨在解决人类的基本认知能力,以求验证人类思维的重要形式,如概念、推理、演绎、归纳、类比、决策等水平,从低级心理向高级心理层面过渡的文化现象。其独立学科的重点应放在对人的“创造力思维”的研究。

思维学重要分支在人文学科中还可扩大为“文化思维学”。其中尚待完善的“文艺思维学”,是专门研究文学艺术家在从事文艺作品创作过程中较为高级和复杂的特殊思维行为。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过去对此门人文学科及其相关的心理思维形式重视不够。实际上,文艺思维学是一门带有边缘性、综合性、前瞻性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新兴学科。

《文艺思维学研究》此书旨在在全面阐释思维学理论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文艺学,文学、艺术学与创作实践的具体情况探寻其思维的理论,借以促进与发展人们从事文学艺术创作与研究的学术水平。

归根结底,文艺心理学或文学心理学是研究文艺或文学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心理实质与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心理科学。按文艺心理学划分,此门科学首先包括文艺创作心理学和文艺欣赏心理学两大分支。

“文艺创作心理学”专门研究文学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感觉、知觉、体验、记忆、联想、想象、情感、思维、意志等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的规律,探索文艺个性心理的特点、形成过程及其对文艺创作的影响。

“文艺欣赏心理学”则专事研究文学艺术欣赏过程中的感知、联想、想象、思维、情感等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的规律,重点研究欣赏者与文艺作品的心理关系。

文艺思维学或文学思维学为应用思维心理学的基础理论,联系各种不同的文学活动的具体特点,研究人类社会整个文艺活动,主要是文艺创作、文艺欣赏、文艺批评三方面的思维形式、结构、过程和规律。人类的文艺创作活动是多侧面、多环节、多层次的宏大系统工程,其思维活动显示“相似律”、“整体律”、“和谐律”等心理规律。

刘爱伦主编《思维心理学》一书指出:“文艺思维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所属思维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新兴学科。”今天我们需要在业已成熟的思维学与文艺学基础理论之上,对其概念、内涵与外延,以及特殊学理进行认真的梳理。

该书“前言”阐述:“思维是哲学、心理学、逻辑学、语言学、教育学,以及信息科学等学科共同关心的人文课题。数千年来,世界上有众多的专家学者付出巨大的努力在解答有关思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另外,在书中作者还阐释了在西方思维历史研究基础上探索思维的发展规律与方法:

研究思维最普遍的方法,集中在揭示思维和认知过程中的一般规律。这种方法利用成功的自然科学,诸如物理和化学,运用最简单、控制最好的情景,使要研究的现象能重复出现,以便发现一般规律。

社会科学与文学、艺术思维中的一些基础知识,诸如表征、分类、推论、概括、归纳、演绎、创造等一般规律都值得人们重视。对文学艺术的特殊思维的探析,不仅需要借鉴人文学科,而且需要沿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成果,注重对文艺心理学、思维学意识形态的物化形态与发展规律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

图1 人生的问号

当代著名作家王小波在杂文集《思维的乐趣》中,曾详细论述中国文人如何改造思维旧模式的艰难过程。

他以沉重的笔调回忆他的父亲被旧思维禁锢的不幸遭遇:“我父亲是一位哲学教授,在五六十年代从事思维史的研究。在老年时,他告诉我自己一生的学术经历,就如一部恐怖电影。每当他企图立论时,总要在大一统的官方思想体系里找自己的位置,就如一只老母鸡要在一个大搬家的宅院里找地方孵蛋一样。结果他虽然热爱科学而且很努力,但是一生中却没有得到思维的乐趣,只收获了无数的恐慌。他一生的探索,只剩下了一些断壁残垣,收到一本名为‘逻辑探索’的书里,在他身后出版。”

王小波还说:“我们这个民族总是有很多的理由封锁知识,钳制思想,灌输善良,因此有许多才智之士在其一生中丧失了学习、交流、建树的机会,没有得到思维的乐趣就死掉了。想到我父亲就是其中的一个,我心中就与父亲的人生不幸形成鲜明对照,为之黯然。想到此类人士的总和有恒河沙数之多,我就趋向于悲观。”

给王小波带来真正思维乐趣的是在他年轻时在大学期间,在从事小说文学创作的过程之中:

我认为自己体验到最大快乐的时期是初进大学时。因为科学对我来说是新奇的,而且它总是逻辑完备、无懈可击,这是这个平凡的尘世上罕见的东西。与此同时,也得以了解先辈科学家的杰出智力。这就如和一位高明的棋手下棋,虽然自己总被击败,但也有机会领略妙招。恕我直言,能够带来思维快乐的东西,只能是人类智慧至高的产物。比这再低一档的东西,只会给人带来痛苦,而这种低档货,就是出于功利的种种想法。

王克俭《文学创作心理学》一书专设“创作思维规律的研究”一章,在其中他发现文学与心理思维相互关系的微妙之处:“文学创作的心理过程与文学创作的思维过程关系极为密切。”他从中还发现文艺思维的特殊文化现象:“文学创作思维从总体上说,尽管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在某个环节上甚至还起着主导作用。”由此他得出如下结论:“文学创作思维的一般过程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以抽象思维和灵感为辅,多种思维形式综合运用的过程,包括‘表象—意象—描述意象(语词化)’三个层次。”

人作为在世界上生物进化最高层次的“万物灵长”,在高级动物大千世界中,最擅长借助丰富多样的肢体动作语汇来描述深邃思想感情与思维过程。文学、艺术是以有组织的人体动作而构成人的思维外化的文艺形态,语言文字与图形符号在诸意识形态中最贴近人的生命状态。然而人们对自身与文艺的本原和发生并无确切、清晰、科学的分析,以及辨识、梳理与阐释。文艺工作者始终在艺术思维的“黑箱”外围不自觉地运作,不甚清醒地曲解和复制着自我。倘若我们挣脱传统的藩篱,打开思维的时空,探索文艺的内在奥秘,走出自我“克隆”的怪圈,才会重新建构“文艺思维学”这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使之在发展、繁荣人类文艺事业中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

文学艺术形象物化形态的独特性有时显示于它的非语言文字性。它在人们面前所呈现的是经过思维运行后提炼、加工、产生一系列活生生的流动的有表征意义的人体动作。形象思维的外化需要文学艺术工作者具有从内在潜行的意象,幻化为外在形象的文艺结构能力。令人感到神奇的是:很多文艺工作者擅长通过思维与创作将现实中攫取的动作外化,从而成为与其迥然不同的艺术符号,以及富有情感价值的文艺语汇体系。

文学艺术作品之所以能成为完整、统一、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是因为它是人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的文化形态。文艺思维的结构性影响着文学艺术作品的生命状态,其生命结构的整体性、转换性与自调性,支撑着文艺作品的产生与发展。有学者发现,生命结构的遗传密码与语言结构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文艺生命的诞生同样受其生物进化、遗传变异规律的支配。

文艺思维有其横向与纵向思维结构,亦有着顺向与逆向思维结构。在完整、统一、精细的文艺思维结构网络之中,文艺工作者需在文学、艺术的时空坐标中寻找切入的点与面,以求在此基础之上,编织更加宏伟壮丽的人类文化立体谱系。

中国人与西方人因生存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的不同,所拥有的思维方式迥然不同,从而使文艺作品反映人的角度、形式与内容大相径庭。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强调亲缘、血族的群体关系,并且对自然天地与神灵有着特殊的情感。故此,会在文学作品中将个体的人,神奇地化入自然群体之中,使之成为主客体混合的符号形式。西方人自古提倡个性的显示与竞争,习惯于将自我摆放在与大自然及其社会相对立的位置上,从而以文艺作品反映人的个体本性。

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和谐、静谧与温文尔雅,反映出东方民族的求和、求静的生命诉求;西方文艺则充满流动性、对抗性与动态性,紧张、激烈而深刻的戏剧冲突。相比之下,中国传统文化与相关的文艺作品散溢着浓郁的多义性、抒情性、复合性;西方文艺则呈现出更多的有着清晰脉络与思路的语言符号叙事性。

文艺心理学或思维学的创立,使文学成为真正研究人的本体的人文学科,从而确立文学、艺术,乃至文化人类学的学术位置。文学思维研究建立在诗人、作家、评论家所依赖的物理学、生物学、社会学、民族学、心理学、艺术美学的基础之上,将其演绎为物质与精神,或生物与文化的物化形态。

文艺思维可将人的内心情感世界有序化、系统化,从而将有机组成的人体动作分解与整合,生动、形象地反映在人的外化器官。我们所倡导的文艺思维学自然需要将其转化过程予以科学、合理的学术阐释。

人生的体验所呈现的生命形式如何幻化为文学的形象符号?又如何创作与塑造成富有美学价值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形态?文艺作品的孕育和形成到底有何客观规律?文学艺术存在何种传播途径及功能价值?均为我们应解决文艺思维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文艺思维学由文学思维、艺术思维所支撑,逐步成长为根深叶茂的艺术生命之树,只有在其生命的谱系中继续探索,才能发现其宝贵的思维文化链接。文学艺术之所以从原始到现实,从低级到高级,从浅显到深刻,完全是因为人的生命谱系不断进化与完善的结果。

生命可贵之处在于运动与创新,在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相互竞争等一系列科学的法则之中,竭力保持探索、求新的态势来突破旧的模式,从而寻找新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人的思维的固定模式要靠锐意进取来打破文艺表现的僵局,努力使静态、凝固、落后的思维模式演变成充满生命活力的新的思维模式,为传统文学艺术注入鲜活的动力。文艺思维始终处于流动的周而复始的前驱状态,社会文化的矛盾冲突,要求富有挑战因素的行为来激活其生命机体。必要时则倡导通过革命性、突变性基因来改进文艺创作特性。

文学艺术创新已不满足传统的图解式的单纯模仿,以及单一模式浅陋的情绪渲染,而需要借鉴相关文艺形式的复合性、多维性的文化表述与解码。尽量利用多种文学艺术手段来挖掘人的复杂的深层次世界,使人的文艺思维贯穿于文学、艺术内省与外化的始末。现代电子通讯理论影响着文艺思维的发生、形成、发展与输出,文学艺术生产的过程亦可通过现代信息科学的原理得以充分阐释。

文艺思维的发生,一触即发的艺术灵感来自冥冥间人的潜意识的深处,实为“长期积累、偶尔得之”的物质与精神的化合物。当文学艺术工作者凭借特殊的悟性,敏锐捕捉住稍纵即逝的心像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创作冲动,千呼万唤使其跃出头脑,传导至全身,出现使用其肢体动作技巧、方法来编排书面文字与图像符号的欲望。

文艺思维学所追求艺术形象的塑造,存在着高度选择、加工、集中、锤炼具体文字书写动作的流程,同时强调对其描述对象的典型化处理,并为之创造具有深刻意义的文化背景与特殊意境;以及在积极借鉴先进思维表现手法的同时,促使文学艺术作品更加拥有民族化的风格。

从直观的生理感知上升到理论思辨的高度,然后再回归到生动感人的文艺形象,为的是经过净化与过滤使文学艺术作品更富有美学意蕴,更显示其人生哲理,更能经得起历史、学术价值的检验。通过深邃思维外化获得更高水平的文艺作品自然会以强盛的生命力流传于世。

孙仁歌在《文学创作与思维形式应用》一文中对文学创作原理与强大的功能深有感触:

文学创作终究属于一种非常感性的思维活动,它是从原始的感性状态而升华到理性思考,最后又回归感性的过程。而原始的感性状态正是形象思维运行的前奏,文学创作似乎就是通过原始的感性认识这道“门槛”才得以进入形象思维的“殿堂”。

孙仁歌借助西方作家米兰·昆德拉的文学思维经验而感知:“小说家的才智在于确定性的缺乏。他们萦绕于脑际的念头,就是把一切肯定变为疑问。如果说小说家有某种功能,那就是让人发现事物的模糊性。”故此,他惊喜地发现:“在思维科学研究中,已经越来越多的学者逐渐走出了一向被认为是思维科学之基础科学的形象思维学、创造性思维学和逻辑思维学的‘门户’”,随之,根据不断发展的文艺与文学思维学的需要,“别开生面地开发出模糊思维学、怪异思维学、特异思维学、超前思维学、社会思维学领域里的新天地”

图2 黑白太极图式

由此可见,在思维学、文艺思维学基础上所分蘖出的文学思维学、诗歌思维学、小说思维学、散文思维学、戏剧思维学、影视思维学等,随着文艺思维心理研究的不断深入,而使其学术时空更加多姿多彩。日趋国际化、多样化、图像化的文学艺术,必然要顺应文化潮流加快生命系统工程的建设;适应时代的需求,选择、提炼、规范具有普世意义的人类共享的文艺形式,创作、生产出全面、形象、立体化反映与记载世界各国、各民族历史与现实文化的优秀文艺作品。在人工智能与信息处理突飞猛进的新世纪,文学、艺术思维学必然会得以迅猛地发展。

人的思维与动作的不断转型,将促使方兴未艾的“文艺思维学”长足前行,这是文学艺术工作者与文艺理论家们的殷切期待。此门既传统又新兴的人文学科一头连接着历史,一头又伸向未来。在古往今来、新旧文化交叉的缓冲带,文学艺术工作者承担着延续历史、开启未来思维文化的重任。

相比之下,当今我国中小学与高等学校不甚重视学生的思维心理学的教育,尤其缺乏主动、积极的创造性心理学与思维学的训练,从而造成学生“大水漫灌式”死记硬背过时的知识内容,从而形成机械、被动、消极的学究式教育。如此延续下去,必将会严重地影响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与文艺想象力的发展。

我们编写这本学术教材,拟从“思维学”、“文艺思维”、“文学思维”与“艺术创作”四个层面进行讨论与研究,拟从“文艺思维学基本概念”、“思维学历史”、“思维学类型”、“思维学形态”、“思维学发展”五个方面全面、系统、深入地论述此门新兴学科。此部教材比较关注文艺思维的基本学理知识介绍,并且注重文艺创作实践与技术操作的提高,力求通过大量举荐古今中外有成就的文学家、艺术家的成就,从其思维过程与方法获取丰富的营养,引导学生们从单一的语文写作训练走向文艺理论研究与文学艺术创作的新天地。

根据大学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学习实际与知识汲取特点,本教材特别关注正在成长的青少年对新型文化学科有关文艺理论与实践的需求;力求在扎实的科学知识与文艺理论基础上,多结合一些中外优秀文学艺术作品创作实践,以及当今文艺界所接触的各种文体,在使用过程中所发生的问题与解决的办法,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地讨论与研究;以适应这一学科既是传统性的文艺学,又是现代性的思维科学发展的趋势。目的在于开阔学生们的眼界与思维视野,使其与学过的课堂知识、文艺理论与创作实践紧密相结合,以适应21世纪高等学校传统与现代文化教育的转型与提升。

值得重视的是,美国著名科学家华莱士在其名著《找油的哲学》提出一个著名的思维学观点:“人的大脑里蕴藏着丰富的宝藏,而思维方式,是其中最珍贵的资源。思路要是不对,再有智慧也是徒劳。这时候他脑筋转得越快,往往也死得越早。而好的思维,会使人生旅途充满亮光。每一种好的思维,都是生命历程上一盏明亮的灯,将引导你正确地走向成功的彼岸。” 让我们共同努力,积极、主动地寻找能引导人们“正确地走向成功彼岸”的“好的思维”,去发掘“人的大脑里蕴藏”的最珍贵的文化资源,去获取文艺思维学丰富多样、绚丽多彩的富有学术价值的馈赠吧! dUB56Rh1mcmD1C0cJ0RMUHK8ffbQAX4hyCoDQAJn3mJWPUPbMI+LeKQUt7UGOu2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