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人脑生理结构与文化机能

人类生理构造中最为神秘与复杂难解的莫过于“人脑”。人的大脑是人的肢体中的总司令部,是中枢神经系统最高心理指挥所。据医学家的科学试验与解释,被覆在大脑半球表面的灰质称“大脑皮层”,其中含有许多锥体形神经细胞、神经细胞及神经纤维。灰质的深处是髓质,髓质内含有神经纤维束与核团。在髓质中,大脑内的腔室是侧脑室,内含透明的脑脊液,埋藏在髓质中的灰质核团是基底神经节。大脑半球的表面有许多深浅不同的沟裂,其中主要有“中央沟”、“大脑外侧裂”与“顶枕裂”。

据有关科学资料数据显示,大脑半球自人的出生后不断发展。成人的大脑皮质表面积约为1 /4平方米,约含有140亿个神经元胞体。它们之间有广泛、复杂的生理联系,是高级神经活动的中枢。大脑皮层通过髓质的内囊与下级中枢相联系。人脑的外部包裹有结缔组织的被膜,脑脊液充满于大脑的腔、室、管内。

另外,据现代脑科学的生理解剖证实: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大脑左、右半球的分工有所不同。左大脑半球有语言、阅读、书写及逻辑、推理、计算的能力,主要处理形形色色的语言符号;右大脑半球主要处理各种各样的形象,具有图形、空间结构的构思能力,并有音乐欣赏能力,以及形成非言语性概念的能力。左大脑半球的思维活动有人类特有的心理功能,由此可以证明人脑进化发展的一侧化趋势,预示着人脑存在着巨大的心理思维潜力。

据心理学、思维学研究成果显示,人脑的左、右两半球的思维工具与功能亦有不同。左半球的主要思维工具是语言,我们可以称此种思维为“语言思维”;右半球的主要思维工具是形象,我们称此种思维为“图像思维”。语言是形象的象征性符号,形象是语言代表的意义。在人的大脑中,形象和语言,形象思维和语言思维之间并非“漠不关心”,“老死不相往来”,而是连接大脑两半球的胼胝体,以难以想象的速度传递左右大脑的珍贵信息。

自古以来,人脑这个生理“黑箱”一直无法打开,其心理结构研究始终处于迷雾笼罩之中;至于人脑中深藏的思维系统及其功能,一直处于学者们艰难、深入、细致的学术探讨过程之中。人的思维系统从生理学上说,指与思维过程直接有关的一系列神经结构,思维的大脑部位是若干不同机能部位所组成的复杂的生理系统。对人的思维系统与神经心理学的研究,定位不同的脑损伤,对思维工作造成的破坏有着深刻、细微的生理与心理功能差别。大脑半球额叶对组织人的智力活动,以及所包含的智力动作的程序编码十分重要,大脑半球后半部则给保证完成智力活动创造了必要的操作条件。

文学艺术创作是人类特殊人群的一种智能复杂的精神活动,这跟从事文艺活动的人的特殊思维系统密切相关。从文艺创作心理学来说,思维系统是创作主体心理机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具体包括人的言语活动,以及概括、分析、判断、推理、综合、联想、想象、幻想等心理机能,其中既包括“抽象思维”、“形象思维”,也包括“灵感思维”此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对从事文艺创作的主体来说,其思维方式主要是想象的、灵感的、形象的思维活动,其主要生理机制均来自右大脑皮层深处。

根据左右大脑半球功能的差异理论显示,右脑的活动对于文学艺术家的创作实践来说甚为重要。思维是心理活动的高级阶段,之所以不同于初级感觉,是因为它必须从感性逐步达到充分的理性认识阶段。文学创作中的思维活动拥有文学作品产生思想性、认识性、哲理性的文化基因。被人们誉为20世纪“西方鬼才”的奥地利小说家弗朗茨·卡夫卡,就是一位既具有敏捷、细腻心理感觉能力,又十分崇尚思维理性的优秀作家。在他的文学创作实践中,既具备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的能力,又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其思维系统十分复杂而高深,是常人难以匹敌的。

人的思维感官知觉,是人的各种感觉与刺激物组合的反映,其中包括听觉、视觉、嗅觉、味觉与肤觉等外部感觉,此种感觉是指接收外部刺激,反映外界事物特别属性的心理思维感觉。

图5 发散的人脑

众所周知,“知觉”是人脑在外界刺激影响下的生理反射活动,客观对象的许多心理部分形成奇特的“复合刺激物”,大脑皮层对复合刺激物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有效的分析和综合,从而形成文学、艺术家创作对象的完整映象和知觉组合。

所谓“知觉组合”中的听觉感官“内耳”,其螺旋腔内,诸如:蜗牛壳在内耳的底部听觉细胞分布的地方,注满透明的液体,听觉细胞有无数细毛,浸在液体中。其声浪波及液面,则使细毛摇动,形成神奇的“神经流”。外耳最重要的部分为耳孔,又名“外耳道”,是声音传达到鼓膜的必经之路。鼓膜与中耳连接,富有弹性。中耳充满空气,使鼓膜的振动平正,其中连有三块小骨,一端联接鼓膜,一端通向中耳和内耳连接的薄膜。声浪先使鼓膜震动,由小骨承受,穿过空气,传入内耳液,然后由螺旋腔内听觉细胞承受之,以激动神经流,最终传达到大脑。

耳朵感受的“声音”有强、弱、高、低、纯、杂之区别,波动力愈大,其声愈强,反之愈弱;振动愈快或者音波愈短,其声愈高,反之愈低;混合的波长愈整齐,其声音愈纯,反之愈杂。声音的强弱高低相等,其声终觉不一样,此特点叫作“音色”,又称“音质”。两种振动略同的声浪相合,轮流产生一强一弱的声音,此特点叫作“音拍”,不同的人与经过训练与否的人、会对声音的分辨有所不同。

人们所熟悉的音乐中的乐音又称为“纯音”,反之为“杂音”或“噪声”。音乐可强烈地影响人的主要感受器官,特别是影响人的循环器官和呼吸器官。人们倾听谐和音,流到大脑的血流加速,脉跳加快,呼吸加深。音乐还有治病功能,尤其能治疗一些心理疾病。据古代西方文献记载,希伯来国王大卫为扫罗弹琴,借以驱除其忧郁症;奥地利作曲家贝多芬以音乐旋律使“愁苦者快乐,胆怯者勇敢,轻浮者庄重”。许典军在《音乐与综合素质教育》一文中如此形象阐释:

优秀的音乐家聂耳,在他那短暂的生命里,用音乐做武器,发出了战斗的呐喊,吹响了时代的号角。有多少热血志士高唱着《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民族战歌,奔赴抗敌战场。英国文豪喀莱尔说:“法国国歌《马赛曲》能使每个军人及听众的血液在脉管内沸腾,使人落泪,不怕死。”

无数事实证明,优美的音乐对人的性爱、情爱亦有重要的辅助作用。达尔文著文提到大多数雄性哺乳动物偏爱在生育期间歌唱,女子在音乐声中更加有性感与美感。先秦典籍《诗经》云:“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中国古代诗人早已认识到乐音与人的性欲之间的微妙关系。元杂剧《西厢记》中张生以琴声挑逗崔莺莺,司马相如以乐曲《凤求凰》倾慕卓文君,都是典型的例证。再如贝多芬谱写的《月光奏鸣曲》、《献给爱丽丝》等,均为情爱之表述,乐音艺术感召之范例。

人的“视觉”在各种感觉中最为重要与直接,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生理感官形式。人的眼睛内部构造恰似一架照相机,其眼底网膜仿佛是一卷胶片,网膜上的棒形与锥形两种细胞,专司感受自然光线与颜色。据有关视觉生理数据显示,世界上以深浅可辨的各种颜色总数达三万两千多种,仅由极白到极黑中间可分辨的深浅灰色就达上百种之多,可见视觉识别率之深邃莫测。

我们平时所知的世间颜色为“三原色”,即由“红、黄、蓝”所组成。另外,可识别天空彩虹为“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谱。据色彩实验数据所证实,人眼能辨别的彩色多达一百五十到一百六十余种。在古代文学典籍中,人们所吟诵“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色之深青者曰蓝”,并不是纯粹的三原色之蓝,而是在三原色基础上混合搭配出的诸多“间接色”,另外还有相应的“余补色”。这些光谱与颜色对人的生理、心理、思维情感上都会引起千差万别的反映。

人的“肤觉”与“触觉”有一定关联,具体又可细分为温觉、冷觉、触觉和痛觉。这些知觉是人的最基础、普通与原始的感觉,在日常生活与文学艺术作品中有着大篇幅的记载与显现。皮肤对硬、软、滑、粗、锐、钝、燥、湿、黏、腻,以及冷、温、热、痒的复杂感觉异常敏锐,文艺作品中对此生理感官形象的细微描写,常令人赞叹不已。

人的“嗅觉”又称为“陆地感觉”与“近土感觉”。虽然人与鸟类及水族一样,嗅觉微乎其微不甚敏感,远逊于飞禽走兽的人所能嗅闻的大自然气味。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演变成文艺创作过程,仍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心理学将单纯的嗅觉分为六种,即“药、花、果、脂、腐、焦”,后又在此基础上混合分离出466种。不过根据有关研究证实,女子,特别是青春期女子,其嗅觉能力要比男子发达与成熟得多;女子分辨气味的能力比男子精微得多。尤对花香产生浓郁兴趣,能引起快感,特别是对栀子、晚香玉、百合花等的嗅觉与魔力最为强烈。

人的“味觉”,单纯的正味只有“酸、甜、苦、咸”四种,对其混合体则可分离多达44味。人的味觉在舌刺与味蕾内,每条味蕾有味觉细胞六或八个不等,然后由味觉神经通于大脑的生理刺激反应。据味觉试验得知,人以“咸”最快,“甜”次之,其次为“酸辣”与“苦涩”,相比之下,男子的味觉较之女子要强。不同国家与民族地区的人民对“味”有着不同的偏爱,所谓“南甜北咸,东辣西酸”,此生理、心理感觉经常呈现于文艺作品的字里行间。

人的生理感觉所形成的思维形式,是人类心理过程中极为复杂的一种生理现象,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它归纳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规律性,属于理性认识的学术范畴。思维实现了认识过程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化,从而构成了人的高级认识阶段,促使人类创造了地球上最高级别的物种文明。刘爱伦主编的《思维心理学》对其思维符号记忆与心理学的关系作了如下阐述:

思维可概括为:是一系列内部的符号活动,它导致产生新颖的、有效的主意或结论。符号活动是指思维者对外部事件的表征系列,则表明思维不只是由知觉经验或长时记忆再现所驱动的外部反映。外行与心理学家的思维定义,其主要区别在于:心理学家对任务重视,认为人们在完成任务时,思维集中在一个清楚而具体的目标上;而外行的思维概念中则很可能包括各种类型的自发反应和幻想。

人类思维到底是什么时间开始形成,并不断得以进化的呢?根据考古学与动物学研究成果所知:人类在形成之前,始自爬行类动物,人类是由四肢动物的形体演化而来的。依此推理,人类的脑细胞也是由动物的脑细胞演化而来的。作为以脑细胞生理活动的人类思维活动,同样是由动物的思维活动进化而来的。人类的直立行走为思维的形成和进化提供了基本的自然物质条件。

大约在6000万年之前,人类的祖先作为初级动物,已经在地球上出现,在觅食过程中,逐渐从热带雨林来到热带草原和温带草原,并在草原林木间进一步进化与发展。大约在300万年之前,人类开始直立行走的探索,从而改变了原来大脑与地球引力的角度,使原本平行于地面的半球型稳固结构的大脑,逐步演变为与地面垂直的生理状态。正是因为与地球引力的作用使大脑弧形机构的变化,人类大脑产生了塌陷变形,出现了凸凹隆回,记忆不再像大脑光滑时那样容易遗忘,记忆贮存实现了生理、心理进化之可能。

人类大脑进化的实现,为记忆的增加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人类直立行走促进了大脑的进化。人脑表皮形状的变化,使得大脑存贮信息能力大大增强,并且记忆时间也增长了许多。人类对过去事件的记忆能力和对现实事件的分析、判断能力从而登上生命的新台阶。人类记忆的实现,为人的心理思维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现了由低级动物心理向高级动物思维转化关键的一步。可以说,人类大脑进化成功是直立行走的必然结果,是科学意义上人类思维形成的物质文化前提。

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所知,人类本身就是此种动物进化过程的必然阶段,日趋更新的动物自然进化不会停止,人类的思维活动即为此种动物心理活动进化的结果。猿类在不停地进化之中,以期待产生科学、合理的形体和复杂、缜密的思维结构。在人类出现之前的猿类思维仅属于动物思维,只是一种本能思维,即为了繁衍和生存而产生的程式化思维。现当代人逐渐具备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从而促进了科技进步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只有在人类当今时代,思维能力才日趋完善、科学和复杂化。

显而易见,人类大脑的进化是思维形成的物质基础。在漫长的人类大脑进化进程中,其生理基因也在不断发生进化与演变。继而人类的思维能力要通过两个步骤实现心理遗传:一是人类的语言、文字等社会活动;二是生命物质遗传,也就是基因遗传。

“生命”是一切生物体所表现出的生存状态与物象活动,如生长、发育、生殖、代谢、遗传,均为生物体所特有的生命现象。“基因”是生命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支持着生命的基本构造和性能,是决定生物体生、老、病、死的内在因素。生物体全部遗传基因的组合,则称为“基因型”,又称“遗传型”。生命基因对人与动物的终极影响,则是通过支配生命机体及其神经系统的建构得以实现。大脑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执行者,其基本的生命策略均来自于自然科学的基因遗传。

“生命学”理论不仅可以解释自然学中生物遗传的现象,还可以阐释社会学中文学艺术作品产生的生命伦理,亦可使文艺思维与创作活动从生命基因的基本原理中得以萌发、成长与完善。这也是我们在文艺思维中融入遗传基因成分的原因。对人类大脑进化的认知,涉及到“生物遗传与进化”,“智慧遗传”,“思维进化”三大学科问题的解读:

1.生物遗传与进化。没有生物的遗传,就没有生物的进化,也就没有人类的遗传与进化,更不可能具有人类智慧的遗传与进化。遗传是人类机体结构、功能特征进化的基础,也是人类思维与智慧进化的物质与精神基础。

研究生物体遗传与变异规律的分支学科“遗传学”,涵盖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是遗传物质本质,即遗传物质的化学本质,其中包含遗传信息、结构、组织和变体。第二是遗传物质的传递,包括遗传物质的复制、染色体的行为、遗传规律和基因在群体中的数量变迁。第三是遗传物质的实现,包括基因的原初功能、基因的相互作用、基因作用的调控,以及个体发育基因的作用机制。“染色体”作为遗传物质,是基因的主要生理载体,其本质是脱氧核糖核酸和蛋白质的组合,遗传物质的传递主要通过DNA的复制来实现。遗传信息是DNA的信息与程序,在人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决定男女性别。

生物的遗传基因,记录了生物整个进化的过程,只有解读了基因,就能够搞清楚生物的进化历史,也就可以阐述基因蕴含的基因文化,以及基因中蕴含的生物改造自身,以便创造自身的基因智慧,同时还能了解在人类进化中智慧主导的进化过程。我们从人类的基因中,可以解读基因文化与基因智慧;从生物分子、细胞组织和生理器官中,看到分子智能、细胞智能、组织智能和器官智能。

如果说,早期人类是智慧形成的进化过程,那么,当智慧形成以后,人类的发展就步入了智慧进化期。其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体自身进化,即人体的功能、结构、机制的进化;二是人类文明的进化,诸如文化、知识、观念、科学技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关系与组织,等等。

生物学意义上的进化,是指生命由非生命的物质产生,其物种的遗传性完全按照自然法则发展、变化的过程。生命属于一种分子现象,生物分子构成生命体,具有生命的最小单位。极为复杂的奇妙的生物分子是一种有机分子,并且具有生物分子智能。

人类胚胎的发育过程,是一个遗传信息程序执行生物遗传“渐变”的过程,而不是细胞“突变”的过程。在生物遗传过程中,生物体内发育、形成许多高智能的生理器官,执行着各自不同的生命功能。它们要比原有结构最为复杂、功能精密的人工智能仪器还要高级。譬如其分子器官,构成了细胞内物资运输的“高速公路”与“高效运输线”,联想起来真是有些不可思议。

2.智慧遗传。遗传是通过细胞染色体,由祖先向后代传递的生物品质。生物遗传不但给人类完整的身体,同时也形成完整的智能结构——“大脑”,这是智慧遗传无比神奇的物质基础。生物遗传是由遗传基因所携带的遗传信息来完成的,其中包括构成人体结构、功能,以及智慧的生理信息。人类的遗传智慧如同人体的生理功能一样,不受人的意识控制,属于“潜意识”部分,必须由后天的学习和实践来开发,被人们所感知。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意识是指人的大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

“遗传”,让人类拥有难能可贵的潜在智能,其中最重要的任务是能够识别和学习人类知识,能完成自身创造的信息体系。人类的信息体系包括:语言、文字、符号、图形,等等。人类的大脑不是真空的,它包含着形成潜在智能的全部信息。能够识别和学习人类所创造信息体系的智能中心,在大脑的显意识区域,处于一种开放、发散状态,随时可以接受外来的大量信息。在此过程中,发育与定型过程是人类由“自然人”进化为“社会人”的关键时期。

在此时期发育的婴儿,如果没有接受到人类的文化信息,而仅仅局限于动物层面的生理信息,就有可能演化为具有动物习性的“人”,如我们所知道的“狼孩”。同样,婴儿对周围环境和同伴的接受过程也很重要,如果他处于一个正常的人文环境之中,就会进化为高级的“人”;反之,可能会退化为智能低下的动物。因为,人类在婴儿时期尚未形成自主意识,不具备选择和识别环境的能力,早期进化有一个适应环境的过程,而不是选择和识别的过程。

婴儿早期教育,不仅唤醒了祖先遗传给人们的沉睡的“智慧中心”,促进了其生理结构的发育与成熟,同时也注入大量的人类信息,使其具备最初的人的“原始意识”。显然,人类信息是促进婴儿形成正常“认知心理智力”的一个重要因素。由此可见,“显意识”是后天进化所获得的心理机能,其主要特征是“主动的注意与关注”,这与婴儿先天的条件反应有所不同,后者是“潜意识”与“被动的、无意识的行为”。

“智慧遗传”一般包括两部分:一是生物遗传,即由内部DNA基因遗传的大脑和智慧信息;二是外部遗传,即由文字、符号、图像等遗传的科技文化知识。若以形象比喻来解释这两部分遗传特质:内部遗传好比是电脑硬件和基本运行平台,外部遗传恰似各种电子应用软件。

人类在遗传过程中,其内部继承了生物遗传而来的智慧,外部遗传的科技文化知识,则需要通过后天的学习来继承。在生物遗传过程中,祖先不可能把已经创造的科技文化知识遗传给我们,只是把智慧赐给了人们。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此种以遗传方式获得的智慧将伴随接受者的一生,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形成和改变的。如果我们从祖先那里仅仅接受了外部知识遗传,而没有获得能够创造知识的智慧遗传,那么在我们短暂的生命中,将很难或者根本无法改变这种知识遗传。故此,使知识遗传成为人类大脑中的固有智慧,这将对个体进化产生极大的束缚。

我们无须以遗传的方式直接去获取现成知识,我们所获得的遗传是智慧的结构与基础功能,是学习与创新所缔造的智慧,这是个体有限的生命不可能完成的进化。当人类个体获得祖先漫长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智慧遗传,人生就能够学会说话的能力,以及建立识别和学习人类所创造的信息体系。我们可以通过自身学习获得前人的智慧结晶,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新的知识与智慧。人类的这一智慧遗传进化过程,是主动适应环境、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主动进化意识,从而创造出劳动工具、语言文字、符号图形,等等,以推动科技文化的创新发展。人类的科技文化创新,经过大脑智慧的整合,转变为人的智慧的一部分,反过来又促进了人类自身智慧的进化。

一个拥有健全大脑的普通人的先天遗传智慧,实际上与特殊人的先天遗传智慧并没有根本的差别,因为二者都在接受人类进化的先天智慧。不过,先天智慧在婴儿的大脑中还处于沉睡状态,必须由后天的教育和开发才能启动,以升华为未来的人生智慧。对于一个有正常智力的人来说,能否拥有正常的智慧,主要取决于后天的教育、学习和实践活动的开发。在大脑发育期间,先天遗传的是神经通道结构,后天的学习实践建立的是思维通道功能;先天遗传的是“原本”智慧,后天获得的是“习得”智慧。前者是群体智慧的进化,有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后者则是个体智慧的进化,有一个相对短期快速的发展过程。

3.思维进化。思维是人类脑细胞自发的生理活动,是人类认识自然界和自我的社会现象过程。人类大脑结构的不断进化,促使人的记忆能力不断递增,人类思维也因此得到持续的发展。

人类思维的进化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思维不是“从无到有”的补缺过程,而是“从有到健全”的完善过程,其心理特征同人体及语言的进化过程是相同的。人类的形体由古猿的形体变化而来,其语言也是由古猿的呼唤声演化而来。人类的思维能力同样传承着古猿的心理能力,是由古猿的简单思维发展、演化与丰富的结果。

自然界所有的动物都有中枢神经控制系统,有了此套系统也就有了心理活动机能,只是孰高孰低而已。思维在不同的动物当中具有不同的功能,在低级动物中,思维的作用更多的是本能控制;高级动物除了本能控制以外,还有为适应环境所做的努力。到了人类高层次思维,则要为改造社会环境与心理机能所进行的智能工作。

要想知道人的思维过程是如何进行的,就要对“细胞的工作过程”有所了解。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的。细胞核由染色体组成,染色体主要由DNA组成(DNA是控制细胞生存、生长、发育的核心物质)。大脑细胞与普通细胞的不同之处在于,脑细胞不能分裂,即不能进行生长,那么,在大脑中起到分裂作用的细胞物质被什么功能所取代呢?中枢神经控制系统是大脑细胞与其它细胞功能的不同之处,可以肯定DNA是中枢神经控制系统中的根本物质。在大脑细胞中,DNA与其它细胞的作用有根本性的不同,那就是脑细胞中的DNA不能指导脑细胞进行分裂,这一功能则由人的思维过程所替代。

大脑中的思维过程究竟是如何运行的呢?只有了解了大脑细胞中的工作原理,才能揭示人的思维过程的秘密。如前所述,脑细胞无法进行细胞分裂,无法再生并不是说脑细胞丧失了生理功能。在脑细胞中,绝大部分染色体是处于常染色体的状态,也就是说处于活跃的状态,它的功能只有心理思维本原才能解释。正因为脑细胞的功能被思维过程所取代,因此人类脑细胞中的DNA蕴藏着指导人类进行思维活动的全部遗传密码。DNA指导合成蛋白质(或肽链)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以及思维心理的结果。如果所合成的蛋白质能够在大脑中留存就构成了“记忆”,记忆时间的长短取决于留存时间的长短和状态。如果被封存或被清除就形成了“遗忘”,处于封存状态的是“暂时遗忘”,处于清除状态的是“永久遗忘”。

上述生理与心理学过程揭示与解释了为什么人类的思维结果不能被遗传。因为思维过程是DNA指导合成蛋白质(或肽链)的过程。指导思维过程的指令性物质是DNA,思维的物质是蛋白质(或肽链),因此DNA可以随生殖繁衍产生遗传,代表思维结果的蛋白质(或肽链)不能随生命过程将所代表的信息传递到后代机体之中。

生物进化是如何产生人类思维的呢?我们在对人类的思维进行研究时,可对蛋白质(或肽链)的结构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对不同的蛋白质是否代表不同心理思维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个体中,蛋白质所代表的思维结果是不一样的,这因为每个个体在记忆时参与组成记忆的环境、影响因素的差异显现不同。

从哲学定义审视,思维是主体的行为,是思维意识的主观表现形式。思维是主体发现客体对自身有所影响后,为了获得处置客体的意识,做好消除客体影响的准备工作。亦为思维组织在生存意识的主导和思维意识的指挥之下,对感知组织获得的知识进行分析与处理的行为。

主体是有生命的物体,是行为的主导者和实行者。生物主体具有行为的需要和能力,行为是生物主体的日常生活方式。生命是生物的进化、应激、运动、行为、特征、结构所表现出来的生存意识。生命或生存意识是生物主体的本质、内在规定和组成部分,是生物主体的生长、发育、繁殖、代谢、进化、运动和行为遵循的普遍规律。客体是同主体处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现象、环境、矛盾和问题,是主体行为产生的原因和涉及的对象。客体对于主体的生存和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思维意识”是人的主体意识的具体形式,是思维的本质、内在规定和组成部分,是思维行为的指挥者。思维意识是生物主体的生存意识与感知组织获得知识经过思维融合产生的结果。

“主体意识”是主体发现客体对自己有所影响后,神经指挥中枢产生和发出的指挥主体进行活动,以消除客体对其影响,实现生存和发展目标的意向、意念、方法、方案和命令。主体意识不仅包含着主体先天具有的生存意识,而且拥有后天获得的文化知识。主体意识是生存意识与知识经过思维融合的结果,行为一般是主体意识的表现形式。

说到底,人的思维与言语、语言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大脑和语言符号之间的主客体关系。人的大脑是社会知识的仓库和加工厂,是高度发达的语言信息处理系统。人的生理解剖与实验的结果告诉我们,在语言活动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三个“神经中枢”,此结论来自法国外科医生保罗·卜洛卡1861年通过对人脑的解剖研究。他发现在左侧大脑皮质中,有一个部位支配人的发音和说话能力,即第一个神经中枢称为“卜洛卡区”,它位于大脑左半球低额回部分,主管说话过程;第二个叫“维尼克区”,是因为德国病理学家卡尔·维尼克1874年确定大脑的左半球中支配语言记忆和理解的有关部位;此区域位于大脑左半球高颞回附近,它主管听话和对语言的理解;第三个是“视觉区”,它把视觉与“维尼克区”联系起来,涉及书面语的阅读和理解过程。

神经语言学和病理语言学的研究学理表明,人类的语言活动主要与大脑左半球某些部位相联系。语言学学界普遍认为,控制语言活动的大脑左半球主管理性的抽象思维,右半球主管感性的形象思维。通过对大脑的解剖对比可以认识到:人的大脑左半球控制语言的有关部位,且比右半球的相应部位体积大,结构更为复杂。

神经语言学的主要任务是探讨人脑和语言之间的关系。人脑中的神经生理活动是一种心理微观行为,而人们在社会中的语言交际活动是一种思维宏观行为。在人的大脑和语言的关系中,“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与“时间因素”是三个共同作用的基本因素。人工智能研究者认为,大脑认知过程有三个级别:第一级别是“神经过程”,第二级别是“初级信息加工”,第三级别是“高级心理过程”。人类的语言能力,一部分是从遗传基因中得到的,另一部分是人在社会语言活动的交互作用下学习得到的。人的语言能力的形成,一方面要有先天遗传的物质基础,即大脑神经系统和发音器官、听觉器官等生理构造;另一方面还要依靠后天环境的培养过程,即交流思想和传授知识的社会作用。这两方面思维活动与语言能力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思维与语言观。 DTeI7vF1+OpqFEWlJNxwy84vgKJDa7yvS29FQ+uRAzmtqw7OspdqVV8kv/+H0j8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