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马克思实践观之精神维度的理论溯源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实践观是马克思哲学的核心观点,它既是马克思哲学的认识论,也是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在马克思那里,“实践的”(praktisch)一词既包含了客观的感性现实,也包含了人的自由自觉的历史活动,即包含了物质与精神两个维度 。实践的物质维度标志的是人类活动的对象和对象的规律,而精神维度则是人类主体能动性的标志,是人类自身价值合目的合规律地呈现出来的标志。马克思对实践的精神维度极为重视,因为它体现了实践的“人化”本性,体现了实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正如他在《提纲》中所说:“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在物质维度基础上强调实践的精神维度是作为实践唯物主义或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哲学的本质特征,也是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基础上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相统一的根本理论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进步!” 因此发掘马克思实践观的精神维度的理论逻辑和现实意义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我们要看到马克思实践观的精神维度思想不仅是马克思对天才灵感的阐发,更是他全面考察并批判西方实践哲学史对人的主体能动性问题的讨论后形成的。因而要了解马克思的实践观及其精神维度就必须先了解西方实践哲学的历史。在马克思之前,西方实践哲学的主流是形而上学实践观。形而上学实践观的创始人是亚里士多德。他继承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目的论哲学传统,并将其发展为自然目的论的思想。同时,他在批判柏拉图“理念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实体学说为核心的本体论。自然目的论和实体学说构成了亚里士多德实践观的理论基础。在自然目的论实体学说的基础上,亚里士多德建立了具有物质和精神两重维度的以政治和伦理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概念,其中,实践的精神维度体现在以善为目的的自我实现活动中。但是他的自然目的论实体学说并没有彻底与柏拉图“理念论”决裂,带有明显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残余,因而导致了实践的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矛盾,使得其实践概念虽然趋向至善,但却无法在人的感性活动中真正实现至善。人的主体能动性在理想的召唤和现实的束缚中徘徊不定。康德通过划分现象和自在之物的界限展开对人类认识的批判,并以此为知识划定了界限,从而也为信仰腾出了地盘,将实践理性高于理论理性的地位明确下来。实践的两重维度也就表现为纯粹实践理性的先验的观念性和经验的客观性。这在主观层面上解决了亚里士多德的问题,为展开实践理性批判提供了本体论基础。在实践观的内容方面,康德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将实践概念定位在他的伦理学中,也就是人的道德生活中。在康德那里,实践成为以思维的主观自觉(即意志自由)为基础的自我立法的过程。作为自在之物领域内容的意志自由则是人类为自身立法的根本前提,同时也构成了实践理性的先天原则。因此,自由的实现表现为人在道德实践中的自律。在自由概念的实践观里,康德既在主观意义上解决了亚里士多德的问题,同时高扬了人的主体能动性,将自由概念与实践联系起来,发展了实践及其精神维度的内涵。但是康德的不可知论和义务论伦理学也暴露出其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本质趋向,过分强调个体实践的自由自律使其实践观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变得苍白无力。因此,在康德那里,实践的精神维度犹如空中楼阁一样,虽然内部结构在不断地完善,但终归是一个空落落的框架而不具有实际内容,一旦处于现实生活的狂风暴雨中,就会显示出其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的致命缺陷。康德之后的费希特和谢林分别从主观化和客观化的角度对实践观做了进一步的探索。

极富历史感与现实性的黑格尔哲学为改变康德实践观的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提出以精神劳作的辩证法为核心的实践观,将实体原则与主体原则统一起来,并提出了劳动和异化的概念。作为近代形而上学的终结者,黑格尔全面总结了形而上学实践观的基本思想,发展了目的论和自由概念的实践观的基本内容。但黑格尔的实践观依旧是形而上学实践观,黑格尔只是将康德的主观唯心主义发展成客观唯心主义,建立起新的独断论,并没有将实践的精神维度置于一个感性现实的基础上,并使两者在人的感性活动中统一起来。黑格尔之后的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虽然确立了感性世界的基础地位并提出了人本主义的思想,但是费尔巴哈放弃了前人对主体能动性的发展,使其实践观走入感性直观的绝境,最终导致了历史唯心主义。

正如马克思在《提纲》中所说: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人的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虽然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在论述实践及其精神维度上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他们的局限性也不因此而消失。当然,相对性是历史长河和世界图景的本质特征。正是这些正反两方面的理论成果为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不刊之论做了充足的理论准备。那么在对马克思实践观之精神维度进行理论探索之前,我们先要对西方形而上学实践观的历史进行回顾。 Br3g9aQrtm0Hk2sklCw5nUreVUty1MKjL/BybT4Xr/eVdt7fKehjhcai0aNvZ6G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