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文化自信与大学精神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强调了树立“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作为肩负“文化传承与创新”重大使命的我国大学,理应成为树立文化自信的首善之区。而为了树立文化自信,就要对大学精神有深入的认识,认清当代我国大学精神的积极面与消极面,这样才能使自信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

这本论文辑刊,精选了自 2012 年以来,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委托项目“当代中国大学精神研究”课题组成员高校领导与专家学者,在每年两到三次的大学精神研究论坛上发表的 25 篇学术报告与论文。这些报告与论文反映了我国近年来大学文化建设与研究的最新探索与深入思考。这些报告与论文,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第一,王冀生、胡显章、王义遒先生的三篇论文,写于 2012 年课题立项之初。是对当代我国以至世界各国大学精神所做的高屋建瓴的宏观把握与哲学思考。他们依据毕生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所积累的丰富阅历与深刻认识,既正面肯定我国当代大学所坚持和弘扬的核心价值,例如“人文化成”“以人为本,实现和谐”“以伦理道德为本位”的教育理想,“爱国精神、担当精神”等;又不讳言当前我国大学精神所存在的缺失的方面,例如教育活动本义的缺失、创造性不足、短期功利主义和官僚化气息对大学的侵袭、盲目攀比缺乏特色、独立自由精神、包容精神不足,等等。并且对大学精神研究的重点问题、思路、方法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为整个课题研究奠定了总基调,为课题的研究开展指明了方向。

第二,清华大学邓卫副书记、天津大学李义丹副书记、上海交大李建强副书记以及大连理工大学这四所 985 名校,介绍了各自大学的文化自觉、大学文化建设举措;这也可以看作是四个研究型高校文化建设个案剖析。有趣的是,这四所高校都是以理工科见长的高校。理工科院校文化素以“务实”为主要特征,而他们对大学文化这看似很“虚”的事情却做得特别认真。例如,上海交通大学的做法是,在精神文化建设中把虚与实紧密结合起来。所谓虚,就是深入发掘大学办学宗旨与价值观念;所谓实,就是根据时代发展对大学精神文化体系进行充实拓展,并将其融汇、落实到学校改革发展的方方面面和各项工作中去。大连理工大学也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虚与实的结合,即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相互结合。

第三,南通大学杨礼宾副书记、赣南师范大学邱小云副校长、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陈秋明书记、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俞步松书记、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刘建湘院长对各自学校大学文化建设方面的思考和举措做了全面介绍。这又是普通本科、高职院校大学文化建设方面的典型个案。而高职院校一把手挂帅,说明他们对大学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是又一个有趣的特征。无论是赣南师大把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做到扎扎实实,知行合一,还是浙江经院的素质本位和诗教,无论是南通大学的“三个一切”,还是深圳职院的“德业并进施教、民主规范办学”,湖南工业职院的“协同育人”,都使人感到,他们的文化建设真正落到了实处,形成了特色,产生了“文化兴校”的效果。

第四,其他 13 篇论文,基本上可以归纳为学者们的自由探讨类型。又可分为3 个小的类别。第 1 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精神研究 5 篇,包括邱小云的“大学精神与中国精神”、齐振彪与刘金玉的“当代中国大学精神的机遇、挑战与对策”、许静洪与曾鹿平的“大学精神的核心是一种价值”、邓小泉的“大爱精神与师德建设”、夏伟与刘金玉的“高职教育高深学问精神追求”等。第 2 类是具有方法论意义的主题探讨 6 篇,包括笔者的“大学文化类型学研究”、孙海涛的“精英大学的文化共识”、周国耀与米娟的“大学精神培育中的隐性教育实现路径研究”、肖卜文的“高职院校精神文化优化论纲”、陈莉的“高校学生会干部组织认同状况调查”、徐雷的“高职院校行为文化建设研究综述”等。第 3 类是历史研究 2 篇,包括比较宏观的有王杰教授对“兴学强国”精神的探究、比较微观的有刘超对民国时期老清华学人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状态的描述等。

总体来看,我们面前的这本论文集,无论是对当前我国大学文化建设实践、还是大学文化理论研究,都有着比较典型而又比较丰富多侧面的反映。既有理论思考,又有实证研究。对于我们树立文化自信、振奋大学精神,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参考价值。是我们承担的教育部重大委托课题的又一重要成果。以下就“文化自信与大学精神”关系的命题结合论文集中的某些观点和笔者的学习思考做一点稍微深入的讨论。

我国的大学从哪里来?一般认为,中国现代大学是 19 世纪末学习西方的产物,是舶来品。梅贻琦先生在《大学一解》中指出:“今日中国之大学教育,溯其源流,实自西洋移植而来,顾制度为一事,而精神又为一事。就制度言,中国教育史中固不见有形式相似之组织;就精神言,则文明人类之经验大致相同,而事有可通者”。他还以儒家‘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来解说中国大学教育所应有的宗旨。可见,就中国大学精神而言,我们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重要来源。

何谓大学精神?王冀生先生指出,大学精神“是大学人在为实现大学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经过历史的文化积淀,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生命信念和价值追求”。中国大学精神有何区别于西方大学精神的不同之处?我国士大夫阶层素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近代中国大学是在“救亡图存”的危难局面中诞生的,肩负“兴学强国”的历史使命。这与西方传统大学与社会保持距离、独善其身的象牙塔精神是迥然有别的。

王义遒先生指出,“把国家放在最为重要的地位,大学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是中国特色。这是中国大学的优点,有时也是一些问题的根源。优点,是大学成为救国、兴国和强国的重要手段,受到普遍重视,一直熏陶着中国知识分子以民族国家为重的担当精神;问题是大学成为依附、从属于政治、经济的工具,失去其独立品格”。

芝加哥大学校长罗伯特齐默指出,“社会所面对的纷争十分复杂,没有简单答案。一般而言,正是大学对思想、辩论、严谨、质疑保持开放性,为冲突的思想、观点提供保护伞、庇护所,才能最好地解答社会、科学以及人文问题”。“从长远来说,学术自由,正是为了保护与保存大学为社会做贡献的独特能力”。

一种文化之所以给人自信,是因为它曾经引导人们取得成功,因此也相信它将继续引导人们在未来取得成功。我们之所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满自信,就是因为它维系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维系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读书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无论何时何地,为国家服务的精神和责任担当精神应是中国大学应当坚守的优秀传统和重要精神品格。

文化自信既意味着对优良传统的继承,也意味着在有所坚持的同时,勇于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学习借鉴,改革创新。对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对西方大学精神积极有益的方面,我们都要虚心学习。只有学习借鉴西方大学精神合理有效的成分,中西融汇,我们才能最终超越西方大学模式,在中国独有大学精神特质的基础上,形成中国自己、为世界所称道的大学精神和大学模式。

因此,坚持文化自信,我们既要继承和坚守中国大学传统的使命担当意识,也要树立和弘扬为履行大学独特使命所必需的独立与批判精神,汇通中西,鱼和熊掌兼得。只有这样,我们的大学才能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才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伟大贡献。

(编者) SWkhclLGVFbOxpucR7AeLnwfNR3WRTiqddY9cJ6i1kte57vHAH5pfMlb/TWCWc4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