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文汇报·1997 年 6 月 26 日】
英姿飒爽,沐浴时代朝露
——记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王宇

宏大略放眼未来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有近五十年干部教育的传统和十多年本科教育的经验,承担高等教育与团干部培训的双重职能。建院以来,学院挖掘已有的教育潜力,积极选调培养师资,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较快地实现了干部院校向正规高校的转变。

邓小平同志南巡以后,中国社会在日益深入的改革开放中全方位地走向转轨变型。面临世纪之交的社会变革,中青院的领导和教职工们,准确把握未来社会发展基本趋势,大刀阔斧地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增设了社会工作与管理、法学、经济管理和新闻学等专业,为学院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为适应二十一世纪对人才全面素质培养的要求,中青院选准学院定位,扩大服务面向,提出了“面向社会、服务党政群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培养政治素质高、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备现代管理素质、熟悉青年工作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出“明确人才标准,调整培养模式;遵循教学规范,体现双重特色;突出教学中心,加大科研力度;协调学科发展,合理专业布局;重视素质教育,强化能力培养;适应发展规模,坚持质量取胜”的教学思路……

中国社会在改革中成长中青院在改革中进步

诚如该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褚平所言,健全的人格是做人的根本,而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使受教育者在某一专业领域内可以“治事”,更重要的是使之在广泛的社会生活中“做人”。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在不同方面提高自身素质是必需的。

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中青院的领导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上费了不少精力。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要求,他们压缩必修课,减少限选课,扩大选修课,加大人文、科技类课程,开设一批全院的通识课程,并允许跨系选课,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不断完善,专业素质、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和身心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中青院的学生除了必须上外语、计算机等基本技能课外,还上写作、演讲、书法、音乐等实践技能课。学院建有电教中心、计算机室、语音实验室、数学模型实验室、综合实验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还专门配置了一间现代化的演讲实验室,训练讲演的声调、音量、节奏等。在多次高校学生辩论大赛上,中青院都取得了较好的名次。

中青院鼓励开放式和启发式教学方法。他们请有关专家、领导、实际工作者到学校开办系列讲座,让学生到基层单位去实习。而独具特色的是,有的课程采取“没有讲课的学习”;有的课程考试不提供“唯一正确”的答案,启发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的课由老师布置书目,指导要领,让学生结合现实看书思考,然后老师组织讨论。以往枯燥的课变成了兴趣盎然的读书和思考活动。学生们说,这样学比过去压力更大了,原来担心会影响学习质量,但事实表明不好好看书,就答不出。教师说,这样教学教师的责任也更大了,老师得提出书目,布置思考题,组织讨论,要应付各种问题。社会工作导论课请了不少校外的专家、学者充当旁听教师,每次上课向主讲老师提问,使原来教师单向讲授,学生被动听课变成教师双向讲授,学生主动参与,学生在听教师双方答辩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了问题,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分析能力。

学院鼓励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希望工程”活动之初,中青院派了一百多名学生组成“百人考察团”,利用寒假深入全国的贫困山区调查,写出了关于失学儿童的一份份感人报告,有力地推动了“希望工程”的进程。这些年来,学院先后组织学生参与调查了北京新技术产来开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先进典型;同时还组织学生利用寒假、暑假西赴延安、东走沂蒙、南下井冈,通过考察老区,与群众和老红军恳谈,增强了广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最近,学院有十三名学生通过竞争被紫竹院街道办事处聘为居委会主任助理等职,使学生学以致用,为社区建设服务。学校还实行学生义务服务制,规定在校期间义务为社会服务八十小时,并计算二学分。这些活动将学生的自我教育与服务社会结合在一起,将思想教育与服务社会结合在一起,将思想教育与能力培养结合在一起,将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结合在一起,全面提高了同学们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中青院的培养对象较其他高校有个较明显的优势,就是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在中学担任过各级学生干部,具有较强的责任意识和组织能力。学院充分利用这个条件,采取措施鼓励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锻炼能力、增长才干。学院在班干部选举中采取“轮换制”,每个人只能担任一届干部。四年下来,每班五十人中有一多半担任了班干部,都充分地得到了锻炼。社会工作系一个班级选班干部,全班四十九名同学,有四十名参加“竞选”,人人发表施政演说,足足“侃”了一个下午。这些学生说,我们并不是一定要当干部,而是锻炼自己的能力,当不上也没关系,一定会很好地相互合作的。

以党的建设为龙头,以立体化的教育渠道和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为保证的思想政治教育激发了学生的进取心和社会责任感。学生中积极要求入党的达到学生总数的百分之十五以上,经过培养和考察,学生到毕业时,有百分之五十左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个比例在北京高校中名列前茅。十多年来,中青院学生较好的政治素质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实事求是,朝气蓬勃”的校风进一步发扬。近两年来,该院不断有学生申请支边,尤其是到西藏去建功立业,一九九七年,该院又有一名内地学生自愿赴藏,两名可政策性内分的同学志愿到西藏工作。自一九九〇年学院第一届毕业生走向社会以来,在中央、地方党政部门、共青团系统、高校科研单位的毕业生占了大多数。以一九九七年为例,一百六十九名已落实单位的毕业生中到以上单位就职的有一百零五人,占百分之六十二。

这几年的毕业生分配还显示出“长专业”不长,“冷专业”不冷的情景。思想教育、社会工作专业在一些人眼里无疑是所谓的“冷门”,但实际情况使这些人大跌眼镜。以一九九七年为例,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的情况下,截止六月二十日,该院即将走出校门的一百九十五名毕业生中已有一百六十九人落实就业单位,达百分之八十七,高于许多普通高校。这些学生中,四十七人到中央、地方党政部门就职,其中有二十人成为中央单位公务员。一九九七年第一次有毕业生的社会工作系截至六月二十日,落实单位已达百分之九十六,展现出这一新兴专业在中国大地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青院毕业生发展速度普遍较快。以九〇、九一两届毕业生而言,已有相当一部分人在短短五、六年间走上了处级以上领导岗位或是在经济界崭露头角。

人才质量取决于教学质量,学校名誉取决于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的好坏则决定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中青院的领导认识到了这一点,采取了各种措施“尊师重教”。

学院十分重视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对教师进行培训的条件完全优于行政和后勤部门,培训经费向教师倾斜。学院聘请外籍教师,举办师资英语强化班。并积极举办全体教师计算机学习班。目前,学院四十岁以下青年教师不具备研究生学历的均已在学。这项工作在《高教领导参考》上有所报道,在北京高校系统中也很有影响。

学院实行以教师系列为主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定,绝大部分指标,鼓励三十五岁以下青年教师自愿报名,采取公开答辩的方式,靠实力的竞争获得副教授职务。在目前一百一十九名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者近五十人。

为了鼓励教师立志教育、提高教学水平,学院设立了“优秀教师奖”、“优秀教师成果奖”和“青年教师优秀教学成果奖”等三项奖项。学院引进的教学骨干一来就分配住房,有博士学位的,不受学院分配政策的限制;对于有突出成绩的教师,则给予一定的优惠。学院还非常重视对教师的精神价值给予充分的肯定。学院宣传和人事部门利用院内多种媒体宣传教师的事迹,在教师中获得极好的反响。教师们珍惜学校的环境,放弃外界优厚的物质条件,宁愿守着这份清贫,为祖国富强培养更多栋梁之才。

继往开来 再创辉煌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在进行高等教育和青年干部培训“两个正规化”建设中,继承和发扬中央团校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中央团校自一九四八年成立以来,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高度重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多次出席学校重大活动并指示工作。历任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冯文彬、胡耀邦、韩英、王兆国、胡锦涛、宋德福、李克强任学校校长。近五十年来,中央团校共为国家培养了近四万名青年干部,多数学员成为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领导骨干,一些学员已经走上了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岗位。十多年来,学院在继承中加快发展,在发展中深化改革,成为一所初具规模、特色明显的高等院校,成为全国培养青少年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和国家公务员的重要基地,成为培养法律工作者、经济管理者和新闻记者及相应专业管理人才的重要基地,成为全国青少年理论研究和信息交流中心。

政治强而校风正,校风正而人心齐。中青院连续多年被评为北京市“文明校园”、“首都文明单位”,一九九五年起,连续两年被评为“首都文明单位标兵”。

这是一所充满生机、朝气蓬勃的学校,它培养着跨世纪的一代新人。展望未来,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将学院的奋斗目标概括为“三步走”,这就是:力争在一九九七年通过合格评价,到二〇一〇年成为办学特色突出、效益显著、实力较强的优秀院校,再经过若干年的努力,跻身于国内一流文科院校的行列。

目前,学院需要走好这第一步,也就是争取顺利通过教学工作合格评价。一年多以来,学院深入进行了思想发动,努力提高学科建设水平,显著地改善了办学条件,加强了学风建设,学院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是一所年轻的学校。在短短的十多年时间里,全院师生员工勤奋努力、执着追求,创造出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我们在采访中深深地感觉到中青人的冷静和自省。去年,他们重新审视十年的办学历程,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从院领导到教职工虚心去兄弟院校求教取经。今年,他们掀起学习、整改之风,学政治理论,学高教管理,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制定面向二十一世纪发展规划……听着褚平书记列出的一条条需要改进的工作问题,回味他的作品《面向二十一世纪》,我们感受到更多的是“时代挑战和历史责任”这句沉甸甸的话,我更有理由相信,一个充满自省、自强精神的学校,一定会在二十一世纪中国高教舞台上放出光彩。 VmByI/Omln034LdPzHhictyyMKiQusQqshl4wHQrC+x05Jvnn2jinuohosNKdIB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