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光明日报·1994 年 11 月 7 日】
“中青院现象”

包霄林

今年,在全国高校招生过程中,出现了一件引入注目的事情:名不见经传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报考学生之多达到了全国之冠。

据对北京等 8 个省市的初步统计,有 8000 多名考生报考中青院,其中达到分数线的(中青院录取线比普通重点高校高 22 分)有 5000 多人,然而中青院在这 8 省市只招收 50 多人,扣除中青院优先录取的因素,这个比例仍然很高。湖南省今年考生为 14. 7 万人,招收 4万多人,录取比例为 3 比 1,而中青院在这个省的录取比例十分惊人:有近 500 人报考,达到分数线的 277 人,却只招收 6 名学生。前往湖南招生的陈琼芝老师,不仅受到许多学生家长的“围攻”说情,而且也使同去招生的其他高校老师羡慕不已。上海某重点高校招生老师对陈老师说,你们挑剩不招的,给我们吧。北京大学的一位老师“惊呼”,要好好研究一下“中青院现象”!

最近,记者到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采访,有这样一种感受:中青院现象不仅仅指招生火爆,它还是一种综合现象。中青院在培养现代人才的许多方面,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启迪。

“冷专业”不冷

坐落于北京西三环北路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成立于 1985 年 12 月,是由有 40 多年历史的中央团校发展而来,主要培养从事青少年工作的专门人才。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这些专业的学生还受社会的欢迎吗?

出乎一般人的预料,中青院的毕业生“行情”较好。一位女生到中国妇联实习,完成后人家非要把她留下来,说是明年世界妇女大会很需要人,而她是一名出色的翻译。

广电部、铁道部、文化部等国家机关每年都从中青院要毕业生,人事部门的同志说,经济再发展,还是要做人的工作,做思想政治工作。中青院的学生适应性和实践能力强,进步快,对自己要求严,这样的大学生最好用。

陈俊山是 1994 年刚毕业的学生,分到地质科学研究院时,正赶上院里筹备召开团代会。小伙子二话没说就帮着组织张罗起来,团代会开得成功,陈俊山干得漂亮。“行,正好需要干部,也不用再找别人了。”陈俊山毕业刚一个多月,当上了地科院的团委副书记。

中青院的学生即使到外企公司求职也表现出咄咄逼人的竞争力。思想政治工作专业的钟东毕业时,老师推荐她去北京一家大公司。对方在电话里一听说是中青院的学生,就表示目前不想进入。老师对钟东说,你尽管去试试,只要和他们面谈一下,我相信他们会改变看法的。果然,钟东和有关负责人见面只谈了 5 分钟,对方就拍板决定录用。现在,钟东负责一个部门的工作,干得十分成功。

用校领导的话说:我们学生的优势并不偶然。我们的学校规模小,才 1000 人左右,历史也很短,这是劣势,但这恰恰使我们没有任何包袱,瞄准时代要求,勇于改革,轻装上阵。

人才培养新模式

面对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肯院从建院开始进行了三次大的教学改革,着眼点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从过去单一专业型和单纯知识型向复合专业型和能力知识型转化,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怎样设置专业课程?院领导费了不少精力。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院着重安排体现中国国情的理论与实践课程,并且每年进行调整。中青院的领导认为,以往我们高校的专业分类太细太窄,面对现代社会的实际,应当拓宽知识面,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看一个人“学”了什幺,而且更看重他能“干”什幺,所谓“专业对口”是相对的。因此,学校先后开设了 60 多门选修课,在重视基础理论的同时着重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法律专业在法学思想史等方面“拼不过’名牌大学,就在解决实际法律问题方面下功夫,经济管理专业也是同样。学生们说,学校能给我们创造很多机会和条件,即便我们将来不是从事青年工作,在这里所受的教育也是终身有益的。

艺高不压人。中青院的学生除了必须上外语、计算机等基本技能课外,还上写作、演讲、书法、音乐等实践技能课,学院专门配备了一间现代化的演讲实验室,训练讲演的声调、音量、节奏等。在1994 年北京市高校辩论大赛上,中青院战胜众多强手获得了亚军。前不久举行的全国高校辩论赛,南京大学队夺得冠军,队中一位经济系的研究生王勇是刚刚从中青院毕业的。

一位毕业生去某单位求职,对方让他填表,他拿起笔刷刷地写起来。填完后人家一看,说:“行了,就冲你这一手漂亮的书法,我们要你了。”

在教学方法上,中青院实行开放式和启发式,请有关专家、领导、实际工作者等到学校讲课,让学生到基层单位去实习。独具特色的是,有些课程采取“没有结论的考试”和“没有讲课的学习”。有些课程考试不提供“唯一正确”的答案,启发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些课由老师布置书目,指导要领让学生结合现实看书思考,然后老师组织讨论。以往枯燥的课变成了兴趣盎然的读书和思考活动。学生们说,这样学比过去压力更大了,原来担心学习会散,但事实表明不好好看书,就答不出。老师说,这样教学老师的责任也更大了,老师得提出书目,布置思考题,组织讨论,要应付各种问题。社会工作导论课请了不少校外的专家、学者充当旁听教师,每次上课向主讲老师提问,使原来教师单向讲授、学生被动听课变成教师双向讲授、学生主动参与;学生在听老师双方答辩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了问题,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分析的能力。

今天很多人都知道“希望工程”。正是在这个活动之初,中青院派出了 100 多名学生组成“百县考察团”,利用寒假深入全国的贫困山区调查,写出了关于失学儿童的一份份感人报告,极大地推动了希望工程活动的进程。

走进中青院的校门,人们会感到一股朝气迎面扑来。各种知识竞赛、书法大赛、歌手大赛、中青学术系列讲座经常举行。学生的参与意识和集体精神格外强烈。今年的重阳节到了,一群学生主动找老师“能不能帮我们联系一些有老人的单位,我们想开展社会服务活动”。

北京市高校开展“家庭创意设计”竞赛活动,在众多参赛的高校中,只有中青院一家是文科院校。

社会工作系的一个班级选班干部,全班 49 名学生,有 38 名参加“竞选”,人人发表“施政演说”,足足“侃”了一下午。这些学生说,我们并不是为了当干部,而是锻炼自己的能力,当不上也没关系,一定会很好地互相合作的。

社科部的方老师介绍说,中青院的学生学术水平也不低,这一点从他们的论文中可以看出来。去年,仅思想政治专业班级的毕业生就有两位考上外校中国哲学史研究生,一位考上佛教专业,一位考上西方哲学史专业,考上经济、法律、教育等专业的研究生更多。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求知欲强,往往能提出一些很深刻的观点和问题。

好铁仍需重锤锻

中青院的学生来之前大都是中学的班干部、“三好”生,品学兼优,素质很好。进校以后,院领导着重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上进心。中青院有一个特殊的“业余党校”,凡是要求入党的学生都要先在其中学习。院党委书记、共青团中央常委张修学说:“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培养跨世纪的接班人和现代化的人才,因此必须始终把政治思想工作放在第一位。”他亲自担任党校校长,给同学们讲授党的基本知识。学校经常抓学生的品德教育,端正专业思想,克服不良风气。学生到毕业时,有 50%以上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个比例在全国高校中也名列前茅。

要带好学生,首先要有一支过硬的干部和教师队伍。中青院的领导班子年富力强,团结一心,学院经常抓干部评比考核,抓教师的业务水平,建立考核和激励机制,并不断提高教师的生活福利条件。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教师的积极性很高,有一种无形的凝聚力。曾有一些老师觉得学院太小而调动离开了,如今又要求回到学校来,恨自己当初不愿嫁东风。

政治强而校风正,校风正而人心齐。中青院连续 10 年被评为北京市“文明校园”,多次被评为中央直属机关先进单位。有一年北京市高校开运动会,闭幕的时候,其他学校的运动员早都走散了,只有中青院的队伍列成整齐的方队,秩序井然地退场。还有一回,北京市高校检查食堂工作,轮到中青院,学生们没有像别的院校学生那样提一大堆意见,而是对食堂工作充分理解,还说了不少“好话”和建议,参加检查的其他学校食堂科长服了,对中青院的食堂科长说:“你们的学生真是绝了。”

中青院的学生毕业分配到新单位,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水、扫地、擦桌子。有人说这很庸俗,而他们认为,这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和素质。

竞争力和优势就在这里体现出来。

有二位学生在海南一家公司给总裁当秘书,他们出差来北京回到母校,对老师说,我们现在“红、白、黑”都接触过,但是老师您放心,什么时候我们都不会变质。

这是一所充满生机、朝气蓬勃的学校。它培养着跨世纪的一代新人。

因为这里有很多朝气蓬勃的人。 dBKYLm22dNtTsOdbAAHwojLAeqiBRbRcGdh9d18UpqoQ0rCDGe4iQxHrnXbuVQA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