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国信息化·2007 年 5 月 20 日】
你的校园幸福吗?

本刊记者/胡雪琴

这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

这是一个信息极为丰富的时代;

这是一个全球一体化的时代;

这是一个“海内无陌路,天涯是比邻”的时代。

互联网时代造就互联网青年,他们的身上有着互联网时代的鲜明烙印。面对“80 后”,我们应该为其提供怎样的成长环境?

曾经看过一篇报道,题为“你的城市幸福吗?”高校校园不仅是青年学子学习生活的场所,更是青春飞扬并略带青涩的成长园地。对今天信息化时代的高校,也许我们同样可以问:“你的校园幸福吗?”

本刊记者重点采访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不同层面似乎都有着同样的感受:健康成长的“80 后”是幸福校园靓丽的风景线,幸福校园又是“80 后”健康成长的心灵港湾!

网络 青年成长的广阔舞台

网络世界很精彩,网络世界也很无奈。当国人似乎还没有对信息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时,信息化就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社会上最活跃的群体,对新生事物最敏感的群体,青年更是全方位接受着信息时代的洗礼。

但是,作为新生事物的网络给青年究竟带来了什么?我们似乎接触了很多并不美妙的信息。有青少年学生沉迷网吧,让家长有了锥心泣血之痛;有行政官员为了杜绝网络带来混乱,下令本地关闭网吧,招来社会的普遍关注;有高校干脆旗帜鲜明地规定:“禁止大一、大二学生上网”……诸如此类的现象,似乎让人对网络疑虑重重。

对青年而言,网络是良师益友,还是洪水猛兽?青年应该离网而去,还是亲密拥抱?高校管理层将怎样面对信息化时代的青年学生?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陆士桢教授。不仅作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行政主管,更是一位多年从事青少年教育的资深专家,她明确地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抵挡不住的潮流

陆士桢教授谈起了这样一件往事:“曾经有位学生家长来找我,因为孩子的宿舍在厕所对面,要求校方调换一下。为此,还找到了一个上级单位的关系。当时,我坦率地告诉她:‘恕我直言,我认为你这样做是不明智的。因为在孩子漫长的一生中,凭借你的关系和能力,你能给孩子多长时间的庇护?你又能给孩子多大范围的庇护?’孩子终归是要独立走向社会的,家长最要做的事,不是庇护,而是培养他适应社会、适应环境的能力。社会不会因我们个人而改变,我们只有改变自己适应社会,这是家长给孩子最好的礼物。这件事其实反映了当前家庭在教育独生子女时的偏差。”

“对于网络也是如此。”陆士桢话锋一转,“当前,我们正面临着向信息社会的转型。无论你喜欢不喜欢,愿意不愿意,网络都已经在我们身边。你会发现,你的生活、学习、工作、娱乐,似乎都已经和它密切相关。当网络作为一种潮流席卷全球的时候,我们显然不能将青年学生关在‘网’外。网络确实要规范,但决不能一关了之。”

天生契合的世界

高校作为青年成长的重要园地,中青院始终为青年持续发展搭建平台,让他们获得三个能力:物质支撑能力,也就是学习能力、职业能力;自我精神支撑能力,要坚定信仰、完善人格;社会支撑能力,建立价值体系、沟通合作。

陆士桢教授认为,青年与互联网有一种天生的契合。为什么?究其原因,可能很复杂,作为处于家庭、社会期望值最大,最受社会瞩目的社会角色,青年其实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他们确实面临着很多矛盾和问题:

青年享受着家庭的过度呵护,同时却要承受来自学习和就业的重压。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实现了对其现实生活的替代和迁移,成为其宣泄的场所。

青年是未成熟的人,是发展中的人,而网络活动的自主性、平等性恰恰适应了青年的内在发展需求。

青年特别渴望有一个自我展示的空间,能够得到交流、认同和肯定,而网络的交互性、多维性就为其搭建了这样一个开放自我的平台。

除此以外,网络整体上的异质性也对青少年形成了强烈吸引……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网络是青年连接世界的通道,也是青年寻求自我的平台。但网络却是一把双刃剑,其实,大禹治水早就告诉我们,治水只能疏导,不能堵塞。一味堵塞,只能带来更大的隐患,而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网络迷津的穿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截止到 2006 年 6 月 30 日,中国网民总人数达到 12300 万人;网民年龄在18 至24 岁之间的人群,是第一大网民群体,占总人数的38. 9%。很显然,青年已经成为中国网民的一支强大的生力军。网瘾问题、网恋问题、网络文明问题、网络道德问题……这些与互联网的产生相伴相随的问题带来了很多的困惑。

如何解决高校青年学生的网络问题?陆士桢教授认为网络塑造青年,青年推动网络,网络对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巨大的影响力,而青年学生在推动信息社会的发展中也居于重要地位。

我们的着眼点不能仅仅盯在网络问题上,换一步海阔天空,也许我们应该把目光越过网络问题,放在学生成长的环境上。高校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满足学生的多种需求,让学生在网络世界里得到锻炼,得到提高,得到熏陶,得到发展。

首先我们要给青年以成长的空间,要给青年以信任。其次,高校的管理,无论是理念还是方式都要与信息化时代同步。否则,你落伍于时代,你也就落伍于学生,也就不可能教育、引导和影响我们的学生了。

所谓的网络文明或者网络道德问题,陆士桢进一步指出:“网络文明或者网络道德不是产生于官员的办公室,也不是产生于学者的书斋中,只能产生于网络世界中的群体,其主体是青年。”让青年去实践,也让青年去完善。

虚拟世界的携手

说到成人社会和主流价值观要进入网络的话题,陆士桢很有感慨:“现在的信息社会有时真让人费解,为什么呢?本来信息社会应该是信息内容丰富多彩,信息交流畅通无阻,但同样存在一个现象:信息隔绝。”

其实,就一个家庭来说,很可能孩子嘴里溜出来的是网络语言,但家长耳朵里听到的却是反感和不屑,于是,有人说网络语言加大了代际鸿沟。其实,家长也可以向孩子靠一靠,大家在同一个平台上去交流,也许很多问题就化解了,甚至不复存在。在青年教育问题上,也是如此。陆士桢指出:“我们院校管理层要进入网络,我们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譬如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构建等等也要进入网络,当然是指进入青年的网络世界,也就是真正和青年的天地实行对接。”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对接似乎不成为问题,但实际上,如果没有认真对待,确实还会成为问题。在过去信息匮乏的年代,主流价值就是当时唯一的信息源,很自然就传达到了青年的世界。但今非昔比了,现在是个信息爆炸的年代,也是个信息泛滥的年代,青年面临着一个多元化的时代。要想教育、引导、影响青年,我们就要到青年的世界去,看看他们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

就在记者采访陆士桢教授的时候,不时有来电来访,但她诚恳地说道:“每天不管再忙,我都会到我们网上的论坛和意见箱去看看,那里可以说是我最直接了解学生的一个窗口。”

网络时代的e方法

网络强有力地改变了我们的世界。如果说过去的学生只能从有限的校园吸取同样有限的营养的话,那么现在的青年则可以从全球的宝库中吸取无限的养分。

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记者看到了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

如果你对学校某部门有意见,就可以到网上意见箱写上一条。

如果你刚刚考试结束想放松一下,那就到“青屿e游”休闲区,看电影、听音乐,随你便,而且还不用花一分钱,真爽。

如果马上要六级考试了,压力很大,能不能找人帮帮咱啊,那你就去找师生在线访谈吧,请外语系资深教授为你答疑解惑。

网络内的中青院学生是快乐的,也是健康的,还是积极的。如何引导学生健康上网?中青院去年曾经举办了一次“中青论坛文明网民”的评选活动。与一般评选活动不同的是,无论是举办方还是参选者,都是在网络的虚拟世界进行的,也都是以“网名”参加的。

评选规则是由总版主发主题帖,公布评选要求。论坛用户自愿跟帖报名,同时,还应提交自我介绍,例如:曾经发表过的精华帖、优秀帖以及论坛上热心助人等等。

据网络信息中心主任崔峰介绍,该活动得到了热烈响应,有力地促进了“做文明网民,上健康网络”的良好校风的建设。

教育 随网潜入心

这是一所有着光荣历史的学校,其前身为中央团校。在不同历史时期,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多次亲临学校。学校培养的青年工作干部达 7. 3 万余名。

这是一所备受党中央关怀和支持的院校。1985 年建校时,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亲笔题写校名。1995 年建校 10 周年之际,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胡锦涛发来贺信。2005 年建校 20 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亲临学校。

这样一所承载着光荣和厚望的院校,同样面临着时代大潮的冲击。在信息化时代,中青院如何能坚持政治教育的特色而在名校云集的京城独树一帜?

如果说记者走近她时,还带着些许疑惑的话,那么,随着采访的深入,就已经疑惑不再,释然于胸——原来她早已与信息化同行,信息化春风吹遍了校园每个角落。

“潘多拉”的魔盒

2001 年 10 月,中青院校园网正式开通。中青院党委常委、院长助理、党群工作部部长李宝国告诉记者:“校园网的开通,在促进了校园建设现代化的同时,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

在网上意见箱的运行过程中,就学生而言,有些问题夸大事实,有些捕风捉影;有些意见言语粗俗;有些纯粹从个人立场出发,提出了一些不称其为意见的意见……从管理部门而言,有的对网上公开提意见的方式不适应:有的干脆置之不理;有的打起官腔说起套话;有的则一味指责学生的态度和语言,出现抵触、埋怨情绪。

如果说过去没有意见箱,大家都相安无事的话,有了意见箱则仿佛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似乎一下子冒出了很多问题。原因何在?李宝国告诉记者:“学校党委经过认真研究,统一了思想。这些问题并非是设立了意见箱才产生,而恰恰是有了意见箱才得以暴露。面对问题,我们不能退缩,要积极解决。只有解决了,才能消灭校园内的不和谐音符,也才能让校园建设跨上一个新的台阶。”很快,学校出台了多条措施,并一一落到了实处。

对管理部门,党委专门下发文件,明确要求:各部门必须要及时回复,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三个工作日;如果该条意见不属于本部门,那就转给对口部门解决,不得再将皮球踢给学生;院长办公室负责对此进行监督,作为部门的绩效考核内容之一。

校报连续两期,专门刊发了三篇评论。第一篇和第三篇要求管理部门及时回复意见,改进工作,提高服务质量;第二篇则引导学生要正确使用话语权和建议权,发挥主人翁的作用。此外,还刊发了有关部门接受意见改进工作的动态新闻,以及为学生热情服务典型的事迹报道等。这些表明了学校的态度和要求,引起了师生的热烈反响。

经过多方努力,网上意见箱终于步入了正常的轨道。

温暖的虚拟社区

BBS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普遍欢迎,也给管理带来了不利的因素。在这个虚拟社区,如何去规范学生的言行?李宝国认为,教育工作者要主动进入,与学生直接交流,在循循善诱中趋利避害。

网络信息中心、党群工作部、团委、教务处、后勤办等部门的工作人员,都以笔名方式参与了BBS的讨论。针对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与学生平等交谈中,进行引导。

如果校方板起一副面孔来说教,可能收效甚微,但现在老师也来到了这个地盘,感觉就不一样了,因为他不是高高在上的老师,而是在此聊天的朋友。

除此以外,还采取了一些“刚性措施”。学校专门出台了校园网管理规定。网络信息中心和总论坛主持人(多数是教工担任),对论坛上有违规行为者,视情况给予其警告、降低威望和封端口的处理;对表现良好者,则给予提高威望的奖励。同时,还在论坛上发起了公众投票,通过公众舆论对不文明行为予以批评制约。

李宝国认为,其实无论是网上意见箱还是BBS,都是为了给学生营造更为和谐的校园环境。面对当代的青年学生,我们不能做居高临下的说教者,而要做权威的新闻提供者、主动的信息发布者、平等的双向交流者。只有这样,才能进行‘不露宣传痕迹的宣传’,‘不标榜教育的教育’,让优质的文化进入学生的心田。

网上意见箱:牵起你的手

“关乎学生无小事”,看起来是区区小事,但在学生的心目中,却会时常牵挂,甚至会影响到学习和生活:

宿舍楼旁近日有施工,严重影响了正常休息;

能否装备一个电子阅览室,让大家浏览更多的信息?

…………

如何让学生在第一时间把意见倾吐给校方,校方在第一时间伸出援手,化矛盾于未然——网上意见箱就此应运而生。

有了网上意见箱,同学们的意见终于有了好去处,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不再顾忌当面提意见的尴尬,畅所欲言。因此,同学们的烦心事少了,心气顺了,学习劲头似乎更大了,校园也更和谐了。

退休阿姨的欣慰

事实上,高校过去也有接纳学生意见的渠道,在中青院就有这样的制度:设立了“校长接待日”,让学生直接和校方面对面;还会有专门听取学生意见的座谈会,但都收效甚微。翻开接待日的情况记录本,几乎每一页上都写了“没人来”;座谈会也只能接到几条过时的意见。

“现在不同了,一天之内,就能收到几十条甚至上百条的意见。”院长办公室主任张树辉告诉记者。不过,现在的意见箱并不全是意见,有时还会收到学生的表扬信。不信,就有这样一个故事:

传达室的一名快退休的工作人员是中青院的老职工了,前段时间心情有点烦,因为网上意见箱中,院长办公室接到了学生提出的好几条意见:报纸弄丢了,取款单通知晚了……作为管理部门,张树辉立即回复了意见,并开始着手解决。通过谈话等形式,使她认识到工作的不足,责任心亟待加强。解铃还需系铃人,她立即从一点一滴做起。

同学们发现自己的意见真正发挥了作用,现在的传达室不再有“传而不达”的烦恼,有的是工作人员热情的笑脸和周到的服务。“收之以桃,报之以李”,开始提出意见的同学立即发出了另外一个“意见”:“传达室的阿姨真好。”

在全校中层干部交流会上,张树辉深有感触地说道:“去年底,传达室的职工退休了。在离开中青院的前夕,她却收到了来自学生对她的肯定和感谢。这句话会伴随退休生活,永远滋润着她的心灵。”

难以忘却的往事

张树辉向记者谈起了一件难以忘却的往事:那还是今年刚开学时的事情。有一天,他接到了这样一条意见,说学生宿舍五号楼旁,正在施工。为施工搭建的高位通道与学生宿舍太近,这样不安全,希望校方能及时处理这件事。

“民工在邻,学生会觉得不安全。”张树辉的第一反应就是如此。民工怎么啦?民工在中青院工作就是中青院的一分子。张树辉告诉记者:“从我的心底,一直都是这样的观念,只要在中青院工作,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是中青院重要的一员,都为学校的建设作出了贡献。”也许这条意见触动了他的这根神经,于是就有了张老师慷慨陈词的回复:“农民工也是城市的建设者,他们和你们都是同龄人,甚至比你们更年轻。因为各种原因,他们丧失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不能因此受到歧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况且这样的答复也算是适时的教导吧。

也许接到回复的同学就此默不作声了,但是张老师又收到了几条类似的意见,这下,张老师再也坐不住了。他立马喊上基建处处长和保卫处处长,来到了施工第一线。实地一看,才顿感自己的官僚。

原来那个通道与学生宿舍确实太近了,与女生宿舍如此之近,极其不方便。特别是夏天就要到了,女学生显然会觉得不安全。很快,院办公室、基建处和保卫处三家联手,将问题解决得干净利索。

牵手更联心

张树辉告诉记者:“过去,我每天 7:40 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意见箱。看看自己的部门意见回复怎么样,又增加了什么意见。同时,也关注其他部门的意见以及处理情况。”

经常在学校进行基建时,施工扰民时,会有学生半夜一两点钟爬起来,给意见箱提意见,于是,上班第一件事就是及时回复。同学收到这样及时的反馈,会非常满意。

“有一次,我从外面办事回到家已经是深夜 12 点,看到意见箱的意见,立马回复了。”也许张老师的深夜回复,并未当时就给学生实际解决了问题,但就是这份用心,会让学生感动,意见也因此消融了不少。

尽管知道记者要来采访,知道记者要具体看看意见箱,张老师也胸有成竹地没有事先看看,因为他知道这项工作已经平稳发展了。毕竟意见箱的设立,是为了减少意见。

记者看到了这样的“意见”:

“我觉得这个对我们学校发展有好处,建议校领导去看看”,附件是个链接。

“老师,我是毕业班同学,今天参加面试时,碰到这样的问题,不知道我这样回答对不对?”

也许,从一定意义上讲,意见箱包含的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意见了,她已经成为校方和学生牵手的平台……

图书馆 温馨的精神家园

说起图书馆,就会想到那宏伟的建筑、丰富的藏书,但留存的可能还有那威严得甚至有点冷冰冰的记忆?如何让图书馆变得像邻家姑娘似的亲切温暖?如何让图书馆成为课堂外的良师益友?每逢有闲暇时,大家可能会想到这样一个美妙的去处。这也许是个美好的幻想,但对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学生来说,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现实,并正朝向更美好的明天进发。

当记者采访图书馆副馆长郑丹娘时,看到了一个全“新”的图书馆,并不仅仅“新”在信息化的配备上,同时也“新”在特有的理念和工作方式上。郑丹娘坦言:“就馆藏图书、信息化装备而言,与那些全国知名院校相比,我们很有差距。但作为一所规模不大的院校而言,我们和学生可能走得更近,有了信息化手段,我们就能和学生走得更近。”

看电影学名著

打开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首页,会看到非常清晰简捷的界面。也许这是一张藏宝图,只有在向导的带领下,才能找到真正的宝贝。在郑丹娘的带领下,记者就经历了这样一次寻“宝”之旅。

点击“教学课程资源”按钮,进入第二界面“中文系张伟老师推荐图书”,再点击一次,进入第三界面,看到了张伟老师推荐的“19 世纪中期以前外国文学三级读书目录导航”。要想学习 19 世纪以前的外国文学,必须要看的三类参考书,分精读、粗读和略读三种。在精读类,有我们非常熟悉的《哈姆雷特》《红与黑》等;在粗读类,有《巴黎圣母院》《少年维特之烦恼》等。

令人惊喜的是旁边还有一个小按钮:“名著影视”,也就是说,如果你没有时间看那些厚厚的名著,也可以在这个地方观看名著电影,譬如《哈姆雷特》。点击之后,在音乐的伴奏下,众多明星一起出场,“美国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出品”的字样也强劲推出,那种视觉和听觉的综合效果,的确让人震撼!

郑丹娘解释道:“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理解这些外国名著,我们特地收集了这些电影,附在旁边,提供给学生观看。现在的学生已经是读图一代了,无论他看没看书籍,看看电影,那种感觉都是不一样的。”

如果我想看的名著电影,这个栏目内没有,怎么办?别急,在同一个页面上,又有一个《互动留言》栏。你把需求留在这里,图书馆就会尽量去查找制作这个剧目,来满足你的需求。

我们是否也可以借助这种名著影视的形式,让全国的青少年学生都能接受更多人类文明的浸润和熏陶呢?

学生也是学者

当我们习惯将高校教师和研究人员称为学者时,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却将自己的学生称为学者。

当记者对这一概念表示困惑时,郑丹娘表示:“新时期的学生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他们渴求人格的独立和成熟,渴求人际交往时的平等和尊重。老师是学者,学生也是学者。”也许,其中表达更多的是一种新的理念。

正因为有这种理念,记者看到了这样一组数字:每天进馆人数 3000 多人次;图书馆网站点击率,最高的一天竟然达到了 2030 次。也许这两个数字并不算高,但相对于中青院总体 4000 多人的规模来说,这两个数字无疑证明了图书馆在师生心目中的分量。

当学生在学习或者研究中,想寻找某种参考书,但校图书馆没有,怎么办?可以建议图书馆购买呀。在图书馆网站上,专门有一个《读者文献推荐》栏目,你可以填写所需书目,甚至在哪个书店有售的信息,也可以提供给校方,这样图书馆就能按图索骥,满足需要。

图书馆的地盘谁做主

郑丹娘认为,图书馆的宗旨就是为师生的工作和学习服务。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他也许会到图书馆来查阅资料;当学生想寻找安静的学习环境时,他也会首选图书馆。为什么?郑丹娘告诉记者:“无论是图书馆资源的数字化,还是给学生提供信息化服务,都是为学生服务。我们图书馆的环境是全校教室中条件最好的,冬有暖气,夏有空调,同学们都爱到图书馆来自修。”

“我的地盘我做主”,图书馆的地盘谁做主?广大师生员工来做主。其实,图书馆建设也有过一些插曲。学校开设网上意见箱,图书馆就收到了针对自己的意见,郑丹娘深有感触:“当时,真有些无所适从。我们图书馆存在的大小毛病,无一例外地被暴露在网上,摆在了全校师生的面前。以前还觉得自己工作做得很好,没想到学生有这么多意见,再说,即便知道意见,没有网上公布这一招,因为没有压力,也就没有了解决的动力。”

有了这个公开的平台,图书馆很快就化压力为动力:接到意见第二天,就完善了进门验证制度;一周之后,就增加了预约服务……现在,容纳 40 台电脑的电子阅览室已经建成——信息化就这样加快了图书馆的建设步伐,并必将有力地推动其发展!

“80 后”的责任 恰同学少年

前不久,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热播,好评如潮。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今天的“80 后”青年又该如何?我们却听到了一些微辞:多为独生子女,许多人娇生惯养。外表看起来色彩鲜艳,内在却苍白绵软,经不起生活的风风雨雨,被称为“草莓族”。

当记者走近中青学子时,却分明感受到了他们所挥洒的那种“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青春豪情以及饱含“忧乐情怀”的责任担当。

2001 年的“海选”

“青屿e游”要算是中青学子心中的乐园,看电影、听音乐、看看最新的视频短片……可谓是应有尽有。“海选”似乎是 2005 年湖南卫视超级女生才出现的潮流,但在中青院,早在 2001 年就已经推出此举了。

如何为同学们建立一个美妙的虚拟社区,这对文科院校来说似乎要颇费周折,但网络信息中心主任崔峰却有的是招数。他在全校进行了海选,凡是对计算机有兴趣、有技能的,无论你现在学习的是什么专业,都可以前来参选。于是,一共海选了六位同学,组成了“青屿e游”工作室。其中两位毕业的“元老”现在已经到新浪网工作了。

“青屿e游”从名称到板块,都是工作室一点一滴打磨出来的。共有七个板块:小岛荧屏、潮流下载、只为影狂、妙音流屿等。

“潮流”从何而来

有人说“软件是计算机的灵魂。一个软件,就像一把金钥匙,可以打开一扇精彩数字世界的大门。”“潮流下载”就是这些“金钥匙”的宝库,共有 500 多种软件,包括学习、办公、娱乐等各个方面,并提供软件安装指导服务。

这 500 多种软件从何而来?都是该板块同学从网上一个一个找的。首先要找到合适的软件。虽然互联网上的资源丰富多彩,但却良莠不齐,甚至暗藏陷阱。

工作室成员之一郭萌同学告诉记者:“有时,网站上标明的是我们所需要的软件,但下载后,却发现是另外一个。还有很多是付费软件的试用版,有时干脆就是一个伪装的病毒文件。在成千上万的软件中,如同大海捞针般地寻找绿色软件和完全版软件,下载完毕后还要经过仔细的安装测试,才放心上传,供同学们使用。”

上传了可靠的软件还不够,有些大型软件要求的硬件配置很高,安装起来也比较复杂,那就把配置要求和安装方法,一个字一个字敲上去吧。开始,有很多同学根本不看,就在论坛上发帖询问:”这是什么回事啊?我下载了软件怎么运行不起来呢?”“‘青屿e游’工作室就会在第一时间用QQ或回帖的方式予以解答。”郭萌说。

即便如此,有些同学还是不会安装使用,那怎么办?就上门服务吧,跑到同学寝室去帮忙安装好,保证同学们能够用到、用好软件。郭袆萌告诉记者:“‘潮流下载’凝聚着我们板块全体同学的心血。”

“小岛荧屏”放光芒

其实,“青屿e游”的其他板块也都是在网络信息中心主任崔峰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共同付出的成果。

其中的“小岛荧屏”由网络直播秀、我爱电视剧和TV经典档三部分组成。在世界杯期间,网络直播秀的体育频道给同学们奉上了体育大餐。据说,在世界杯期间,每进一个球,学生宿舍楼道里就会听到两次欢呼声,一个是看电视的,一个是看网络直播秀的。因为网上电视会有一分钟的延迟。这些欢呼声中包含了多少“青屿e游”工作室同学的辛勤汗水。

记者问道:“作为一位法律系的同学,为什么要来做这件事,有没有嫌麻烦想过退却呢?”郭萌答道:“因为我们大家觉得做这件事情,很有意义,可以让同学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所以我就作出了这样的选择。既然有了这样的选择,我就要承担起这份责任。”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记者采访结束时,梁启超先生这段话言犹在耳。

●记者手记

妈妈的“神秘调料”

曾看过这样一个亲情故事:妈妈拥有一个神秘的小盒子,那里放有她祖传的“神秘调料”。妈妈有时会悄悄拿出来,于是“我”就想,难怪妈妈做的饭菜总是那么可口,原来有这个宝贝。有一天,“我”实在抵挡不住好奇心的驱使,趁妈妈不在家,便偷偷地拿出了那个盒子。打开一看,大为惊讶的是,那里并没有什么神秘调料,而是一张小纸片,上面写的是:“孩子,在为家人烧饭时,不要忘了放入爱心啊。”

爱心可以当调料吗?爱心为什么能将一日三餐变成美味佳肴呢?其实,正是妈妈将自己对家的爱融入到生活的一点一滴,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爱的家才会和谐,有爱的校园才会幸福。

当记者采访中青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陆士桢教授时,不仅感受到了她作为青少年教育专家的睿智,而且感受到了女性那特有的母爱。当我们对网络的冲击心有疑虑的时候,她却明确地指出:“网络为青年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我们的主流价值观要进入网络,与我们的青年在虚拟世界对接。”作为一位党委书记,作为一位从教多年的师者,如何与当代青年“对接”?如果说开始记者对此略有怀疑,那么后来则不得不折服,因为记者看到了陆士桢教授原创的贺卡。

刚刚过去的猪年春节,她紧紧抓住了“快乐”的主题,制作了一组PPT,名为《人生中最重要的十二个词语》,副标题为《一只猪是怎样让自己快乐的》。有十二只可爱的小猪图像,有十二句充满智慧的话语,其中一幅为“开放”:“把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畅通地连接起来,这是人生的大智慧之一。”陆士桢告诉记者:“我就是想通过这样一种能为青年学生接受的方式,传递这样一些人生观和价值观。”

那些可爱的小猪图像是从哪里来的?“这都是我利用午休时间从网上一个一个找出来的,为了这十二只小猪,我找了几百只小猪。”陆教授如是说。

中午午休、几百只小猪……记者闻听此言,不由为之感动。当一般人不屑于、不愿意也做不到这件事时,陆士桢教授做到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这其实就是一份“心”:身为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的责任心,身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爱心……大爱无言。

这份“心”,我们似曾相识。去年金秋十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主楼竣工并投入使用。当记者走进这座全国高校最大的单体楼宇时,那现代与古典完美结合的气息,让人惊喜也让人沉醉。北航网络信息与计算中心主任张德生告诉记者:“新主楼就是用于教学科研工作的。进驻这座北航最漂亮,也是设施最好的现代化大楼的全是教学科研单位,除了我们网络中心外,校机关党政管理部门依然在原址办公。”其实,记者还发现了一个部门也在新主楼,那就是为学生提供一站式服务的服务中心,那宽敞明亮的大厅、那一排服务窗口后的笑脸、两台北航“ATM机”静静伫立……它们仿佛在诉说着同样的理念,那就是“将服务进行到底”。

事实上,本刊记者在采访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时,都有着同样的感受。校园不同,表达方式各异,但共同的却是那不变的理念:“爱生者,生恒爱之。”教师如此,校园亦然。 o9dHPoYxL5XQCjmDrJxikEhBtxHxSW9vOyobMh7rjs4mgSP7HU5RZ4pknPzYG80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