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北京教育·2006 年】
围绕特色 科学发展
——记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本科教学工作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于 1985 年在中央团校的基础上建立,二十多年来,不断探索本科教学工作规律,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本科教学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

一、成功实现由团干部培训学校到普通高等院校的重大转型

中央团校创建于 1948 年 9 月,她的建立与发展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关怀。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央团校培养了 7 万多名德才兼备的青年工作干部,为共青团事业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适应新时期干部队伍建设“四化”的要求,经党中央领导同志提议,教育部批准,1985 年 12 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成立。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为学院题写了校名,时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王震出席了学院成立大会并作重要讲话。学院是共青团中央所属的唯一一所普通高等学校,与中央团校两块牌子,一套机构,承担普通高等教育和共青团干部培训的双重职能。校长历来由团中央第一书记兼任,冯文彬、胡耀邦、韩英、王兆国、胡锦涛、宋德福、李克强先后任校长。现任校长为团中央第一书记周强。

经过了不断探索的初建时期,1997 年,学校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这是学校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通过合格评价,学校全面规范了本科教学工作,进一步明确了走“小而精”的发展道路。近年来,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学校坚持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加强内涵建设,确保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迎来了在更高平台上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

学校现有 13 个学士学位专业,涵盖法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四个学科门类,还有 8个硕士学位专业。设有 13 个教学系(部、中心)和青年发展研究院等科研机构。设有“中国青少年研究信息资料中心”,建成了目前国内最大、资料最全的“中国青少年研究数据库”。2006 年,被国际劳工组织和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命名为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与北京市共建青少年生命教育基地。

学校形成了一支与学科专业建设需要相匹配、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活力、发展趋势好的教师队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 27. 7%,在青少年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工作等领域出现了一批有一定社会影响的专家。学校学报入选“全国三十佳社科学报”,“青少年研究”栏目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工程。学校与联合国亚太经社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国际机构开展了多项长期的项目合作,与美国、英国、韩国等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目前,学校已建立起包括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第二学士学位教育、留学生教育、继续教育和团干部培训等在内的多形式、多层次的教育格局,形成了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成为国内培养公共管理人才和全国青少年发展研究的重要基地。

二、全面落实教学中心地位,以质量立校求特色,以特色兴校保质量

学校按照“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的办学思想,始终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形成了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全面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专业和课程设置突出“青年”特色。在建院初期,学校即根据共青团事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开办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这是教育部首批批准设立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之一。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学校适时设置新专业,形成了服务共青团工作、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专业格局。其中,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工作专业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影响,是省部级重点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学校还开设了《青年工作理论与实践》《青少年社会工作》《青少年法学》等带有“青年”特色的课程,为办学特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拥有广受学生欢迎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大力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力度。通过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开展教学竞赛等措施,推动教师不断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科研教改项目经费配套等政策导向方面充分体现向教师倾斜的原则,支持优秀人才留在教学一线。一批学历层次高、专业基础扎实、富有创新精神的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迅速成长为广受学生欢迎的教学中坚。

教学管理和教学方法改革凸显“以学生为主体”。学校从 2000 年开始实行全面学分制,在专业选择、修业年限、学习兴趣等方面给予学生更大的选择权和主动权。积极倡导和支持广大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实施案例式、参与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强化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建立开放性的网上电子资料库、网络课堂和精品课程展示等措施,增强了教学效果。

强化为教学服务、为共青团事业服务的科学研究。学校积极鼓励教师围绕教学开展科研,不断提高教学中的学术含量。学校设立了“智慧星火——中青学子学术支持计划”“智慧之源——中青学子创新支持计划”,大力倡导和扶持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在青少年研究领域,学校承担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研究》《当代青年文化的热点问题与对策研究》等四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有关青年研究的重大委托项目。先后出版了《中国城市青少年弱势群体现状与社会保护政策》等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形成了特色突出的学科优势和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团队。

形成卓有成效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1998 年,学校在大幅度精简机构的同时增设了教学评估处,成立了专家督导组,建立了管评分离的新体制。认真执行教学各环节质量标准,加强教学过程的实施监控和教学效果评估的分析反馈,逐步建立了多渠道的信息收集反馈系统、多形式的质量检查制度、多主体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运行有效,确保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三、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着力打造青年政治院校的育人质量和育人优势

思想政治教育富有特色、引人如胜。学校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开设“大学生发展辅导”课,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现实问题。高度重视党建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明确提出“以党建带团建促班建”的工作思路。广大学生积极要求入党,争做有信仰有追求、有社会责任感的先进分子。60%以上的学生在校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95%以上的学生参加业余党校培训并顺利结业。学校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以发展性、专业化的学生工作为平台,通过本科生导师制、“同心圆工作坊”等适应性教育活动,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和“毕业生就业沙龙”等专业化就业指导,为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全程服务。

校园文化丰富多彩、朝气蓬勃。学校重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继承发扬近 60 年积淀起来的信仰坚定、实事求是的政治传统;大力弘扬面向未来、进取创新的青年文化,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校园文化。通过组织参观校史馆和回访团校旧址等系列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和感受学校的优良传统与校风,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早日成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功立业。利用首都名校多的学术资源优势,经常邀请校外著名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举行各种学术报告、讲座、学术会议。王蒙、吴敬琏、厉以宁、刘伟等一批名家光临学校讲学,美国助理国务卿克莱纳、前波兰第一副总理科勒德克、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芬格、俄罗斯科学校院士阿甘别基扬等外国专家学者曾来校讲学,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社团组织了很多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文化教育活动,“金秋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节”等校园文化活动已成为校园文化的品牌项目。学生理论社团“朝实社”被评为首都高校“十大理论社团”,学校被评为“首都高校学生社团工作先进单位”。

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学校重视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通过课程、项目、实践基地、品牌化实践活动和专业化实习实践,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早在“希望工程”实施初期,学校就以关注贫困学生为主题,组织学生行程 70 万公里,形成了 100 余篇调查报告,出版了《中国希望工程——百县考察实录》,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一些带有社会服务性质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影响广泛,如已坚持 10 年的打工子弟合作项目已成为学校的品牌项目。2005 年,学生参加法律援助、社区服务和西部扶贫支教等课余社会实践活动 1600 余人次,参与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 50%以上。2006 年,学校以招标方式,对 37 个中标的学生社会实践项目进行资助,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和专业能力。

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学校积极营造尊重学生、尊重教师,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民主和谐的人文环境。在“教代会”“学代会”上,广大师生员工积极建言献策,形成依法治校、民主管理的良好氛围。通过设立“学生救助基金”,营造扶贫帮困、助学成才的良好风气。学校每年开展不同主题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学校是北京市首批命名的“文明校园”,2004 年荣获“首都文明单位标兵十连冠”称号,2002 年、2005年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2005 年获得“中直机关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四、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巩固和完善本科教育质量长效机制

2005 年 5 月,学校召开第五次教学工作会,正式启动了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工作。全院上下深刻认识到接受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谋划新的发展蓝图的难得机遇。在评建过程中,始终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进一步明确了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特色,进一步加强了教学基本建设,进一步规范了教学管理,进一步推动了和谐校园建设。一年多来,在全院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教学质量更上一个台阶。

评建工作的扎实推进,对学校的科学规划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学校确立了新时期的办学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依法治校,和谐建校,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道路;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育人为根本;以法学门类为主,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社会学,法、管、经、文多学科协调发展;依托共青团,立足北京,面向全国,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培养政治素质高、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为共青团事业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特色突出的教学型院校”。

提出了“围绕一个目标,发挥两大特色,坚持三个不动摇,推进四项建设”的办学总体思路。围绕一个目标,就是建设国内知名、特色突出的教学型院校,全院上下团结一致,振奋精神,扎实工作,朝着既定目标不断迈进。发挥两大特色,就是“青年”和“政治”特色,通过集中各种资源,优化学校的培养方案、育人环节和人才培养等层面,使学校的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坚持三个不动摇,一是坚持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不动摇,不断充实和完善学校的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坚持本科教学中心地位不动摇,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本科教学中心地位的保障体系;三是坚持教学改革和建设不动摇,实现学校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和高水平。推进四项建设,一是以重点专业和优势专业为龙头,全面推进学科专业建设;二是以教学管理改革为切入点,持续推进学校的制度建设;三是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大力加强高素质的教学队伍与管理队伍建设;四是以教学保障为基础,努力推进校园基础建设,不断增强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

学校将坚持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思路,以巩固和完善本科教育质量长效机制为重点,努力使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再上新水平。 ZuiOLir17MEKrjhcuk/msAwOMP27DtasI9ZJj7LfjEmfn2nuCF6HUK5VnYZdx/m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