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北京娱乐信报·2002 年 11 月 29 日】
大学校长面对面:中青院的“秘诀”就这么简单

郑超

对话人物 :褚平,1952 年出生,研究生学历,现任共青团中央常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第一副院长。

1969 年自天津赴内蒙古插队,1971 年调内蒙古自治区第三建筑公司,当过瓦工、工长;1977 年至 1980 年在天津大学建筑系学习,后留校任教,任校团委副书记;1984 年至 1986 年调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后,曾任系党支部书记、党委常委、总务长、副院长兼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党组书记等职,1995 年任现职。

对话动机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在首都的高校之林中算是“小家碧玉”,说校龄,只有十余年的历史,论规模,本科只有 7 个专业,在校生 3000 余人,但报考中青院的考生年年“爆棚”,有些地区的录取比例高达 100.1,称之为“百里挑一”。与此相当的是,中青院 2001 年一次就业率高达 95%,2002 年,高校就业率全线缩水,北京市为 85%,而中青院的一次就业率仍达到90. 3%,跻身于北京市高校前十名。业内人士惊呼:中青院现象值得研究。中青院现象背后隐藏着什么秘密?中青院的掌门人、党委书记、第一副院长褚平揭开了并不神秘的“面纱”。

记者旁白:有一年,一个省所有的考生为 14. 7 万人,招收 4 万多人,录取比例 3.1,当年有 500 人报考中青院,只招收了 6 名考生;有一年,有 9 个地区的录取比例达到了 94.1。如此惊人的“战绩”,褚平表现得较为低调。早闻褚平是一个拒绝虚浮的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褚平语出惊人,其坦诚与朴实出乎预料。

“真诚面对学生和家长的厚爱”

记者(以下简称记):中青院只有短短十几年的历史,但年年都吸引了大量的优秀生源报考,有人归结为“中青院现象”,中青院到底有什么秘诀呢?

褚平(以下简称褚):通过这些年来踏踏实实地办学,赢得了许多家长和用人单位的厚爱,我们并没有关起门在研制什么“秘方”,“中青院现象”不是我们总结的,而是外界的一种说法,这其实是对中青院这么多年来办学模式的一种肯定。

说实话,每年招到这么多的优秀生源,作为院长,我心中充满了喜悦,同时更感到一种压力。中青院的学术环境和师资与北大、清华相比,的确有差距。每年都会有许多优秀的考生报考中青院,许多考生的分数非常高,尤其是一些有数学、物理专业潜质的优秀考生,我们会主动劝他去报考其他名牌大学,这叫“忍痛割爱”吧,这是对考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如果我们招录一个我们目前的专业设置无法满足他成材需求的考生,中国有可能就少了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但正是我们这种务实的态度反而赢得了许多学生家长的信任,有一些家长告诉我,“从你的所作所为,就知道学校是什么样,把孩子送到你那儿,我们放心!”

记:面对如此的信任,你们会怎样做呢?

褚:压力往往会转化为动力。把他们培养成适应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这促使我们加倍努力培养这些青年才俊。这几年学院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又是实行全员聘任制,又是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又是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都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记者旁白:中青院 2001 年一次就业率高达 95%,2002 年,高校就业率全线缩水,北京市为 85%,而中青院的一次就业率仍达到 90. 3%,跻身于北京市高校前十名。据中青院一项统计,对 100 家用人单位 200 名中青院的毕业生调查表明,98%以上的用人单位表示极其满意,每年都有招人单位空手而归。针对中青院的高就业率现象,褚平感到欣慰。

“学校的名气是学生打出来的”

记:与招生情况相对应的是,中青院一直保持着高就业率,那么,这种高就业率到底是谁给中青院打造的?

褚:学校的影响力源于许多方面。社会对一所高校的评价更多是通过对毕业生的评价。广电部、铁道部、文化部等国家机关每年都从中青院要人,他们反映,中青院的学生适应能力强,进步快,对自己要求严,这样的大学生最好用。不久前,一家公司招 12 人,全部要硕士,我院的一名本科生前去应聘,开始对方表示不欢迎,但最后,这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朴实的工作作风征服了对方,成了那次招聘的一个意外。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每年都这样,要说高就业率到底是谁给中青院打造的,我觉得我们的学生功不可没。

记:毕业生除了在党政机关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外,还有其他就业途径吗?

褚:我院学生就业面很宽,这与学院人才培养特色密切相关。拿社会工作专业来说:第一,学生有较深厚的专业理论功底和研究能力。在校期间,学生就参与各种社会调查和研究活动。第二,学生的社会适应面宽、就业竞争力强。4 届毕业生中,除考取硕士研究生之外,一次就业率平均达 90. 3%,高于北京市其他高校。毕业生就业范围包括国家部委机关、地方党政机关、科研卫生系统、工青妇群众团体、基层街镇社区等等。第三,学生的专业价值观确立较牢固。4 届毕业生进入社会工作专业以及相关工作领域的将近 50%,这一比例在国内同一专业的高校中是较高的。第四,学生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该系把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管理层次上。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培养模式,都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的要求。

“我给每一位学生家长写封信”

记者旁白:“新的一年,我代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和全院教职员工向你们致以节日的问候。”每年春节,中青院的学生家长都会收到褚平的一封信。

记:大学生已经成年了,你用这种方式和家长进行沟通是否过时了?

褚:别人送你一筐柿子,一半是坏的,你还要感谢别人的恩惠。如果你买了一筐柿子,有两个坏的,你都要去申诉。高等教育不是免费的午餐,家长交钱了,学校有责任把学校的改革发展情况向每一位家长通报。中青院是开放办学,家长也有知情权,这是学校的一种办学理念。今年春节,给家长的信内容有所调整,大一的学生主要是让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孩子与人友好相处,克服孤僻、冷漠,而大四的内容主要是讲就业形势,使家长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秘诀”如此简单

记:通过采访,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你的坦诚与朴实,这是不是学校的学风呢?

褚:“实事求是,朝气蓬勃”是我院的校风,我个人深受这种校风的影响,也要求师生员工不断发扬这种校风。学校一直都在提倡求实、务实、踏实,不虚浮;提倡自寻压力,积极进取,开拓创新。

记:这是不是“中青院现象”所谓的秘诀呢?

褚:如果有“秘诀”的话,那就是踏踏实实办学,现在是,将来也是。只要我们一心一意培养高质量的人才,那么,高录取率、高就业率的现象依然会存在的。

对话链接

中青院越长越大

1985 年在中央团校基础上成立,与中央团校两块牌子,一套机构,承担普通高等教育和团干部培训的双重职能。

1986 年首次招收全国统考高中生。

1990 年获得了学士学位授予资格,并开始招收第二学士学位生。

1993 年后将本科专业逐步扩充到 7 个。

1997 年 12 月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1998 年进行了机构改革,建立了“小机关、多实体、大服务”的格局。

2000 年 9 月自本科生开始实行学分制。

2001 年在全院推行岗位聘用制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初步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用人制度。 RiGerCsmPyfm0ctDgCgVQOY8/IxJgjYOyIT2Ri9FBkufl7yrHi2efovLs0YMoeP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