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毕节故地上的远古人类遗址

(一)旧石器时代:黔西人

黔西人生活在中更新世末期至更新世晚期。其遗址在贵阳市西北约152公里的黔西县沙窝区沙井乡井山村的观音洞。主洞长约90米,宽2—4米。1964—1973年,考古工作者先后进行了4次发掘,出土石制品3000多件及哺乳动物化石20多种。观音洞出土的文物,经中国古人类学家鉴定,是长江以南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典型代表,证明早在数万年前这里就有古人类活动。观音洞文化是南方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代表性文化,是贵州悠久文化重要的历史源头。观音洞古人类遗址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稍早于北京猿人遗址的黔西观音洞遗址被誉为“北有山顶洞,南有观音洞”。

观音洞洞穴堆积的情况说明当时人类的主要活动区是在主洞的西洞口。从西洞口向外到10多米的地方都有堆积与洞内的堆积相连,洞中堆积物厚达9米,可分三层两期。最早的第三层为粗砂、砾石和黏土互层。该层已揭露4米多深,但尚未到洞底,也没有石制品和化石发现。从第二层开始,人类进入洞内或在洞的附近活动。在这阶段,人类可能在洞口附近捕猎动物,并将猎物屠宰肢解,因而有动物遗骸和大量石制品留在洞口附近或洞内。由于流水和生物等作用,洞口及洞内的砾土、角砂夹杂着石制品和动物遗骸等被埋藏起来,逐渐形成第二层的堆积。在第二层形成过程中,西洞口的洞顶不断地下塌大块灰岩,最后西洞口的洞顶下塌约10米长,以致洞口向东退缩至今天所在的位置附近,使西洞口几乎处于封闭的状态。后来经过一次强烈的或相当长时间的侵蚀,切割了西洞第二层的堆积,然后才逐步形成红土堆积层。在红土堆积期间,人类又在观音洞附近活动,留下了他们制造的工具和猎物的遗骸。

观音洞出土石制品的原料主要是来自遗址附近较坚硬的岩块和结核。锤击石核与石片的数量最多,说明剥片的方法主要为锤击法,碰法则较少使用。大部分石器是单向加工,少数是交互、错向、转向或对向加工。一个边缘经过加工的仅占22%,两个以上边缘经过修理的为多数。刃口较钝,刃角多在75度以上,且很多刃口带有多层修整痕迹。修整痕迹多较深凹粗大,不平齐。刃缘形状以凸、直者为多。石器种类包括刮削器、端刮器、凹缺刮器、尖状器、石锥、雕刻器及砍砸器等。大部分石器是用石片加工的,少数是用石块加工的,用石核加工成的很少。

观音洞出土的动物骨骼有乳齿象、鬣狗、中国犀等20多个种类。从动物化石可知,早期的哺乳动物化石以乳齿象、鬣狗为主,晚期地层的动物化石则以剑齿象和中国犀为代表。

黔西人的社会组织为原始群至母系氏族,婚姻形态为血缘群婚至族外群婚。

(二)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贵州发现多处遗址。根据威宁、赫章、毕节市七星关区、平坝等地发掘研究,贵州新石器时代人类已由打制石器转入磨制石器和烧制陶器阶段。农牧业已从狩猎采集中分离出来,进入氏族公社时期。距今约4000至5000年。这些遗址,有威宁鸡公山遗址群;毕节市七星关区青场老鸦洞、海子街大洞、何官屯大岩洞、小坝吴家大洞、朱昌“牛鼻子洞”、青场瓦窑遗址;织金大岩洞、赫章可乐柳家沟等新石器遗址等。

1.毕节青场河遗址

青场河遗址东距毕节城47公里。青场河自东向西流。新石器均出于青场河的第二层坡地。这处坡地半边依山,半边凸于河岸形成了半岛缓坡,一般距河面5—8米。坡地具有向阳、临河、平缓、肥沃等特点,颇适于人类居住和耕种。石器的质料有三叠纪玄武岩、三叠纪碎屑岩、二叠纪玄武岩、二叠纪碎屑岩和燧岩等。

青场河的新石器既有本身独特的个性,亦有云贵高原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共性。如I式锛、 III式锛和I式铲等,其形制、加工技术均不同于其他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磨制石器;而II式和III式凿过去在贵州省飞虎山洞穴遗址新石器时代层和云南马龙遗址中曾有出土, II式斧在云南禄丰丁家村、大田遗址也有发现, II式铲在云南云县忙怀遗址出土有100多件。青场河遗址青铜时代早期文化层遗物经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测定,年代为距今2950+90年,因此青场河遗址新石器时代文化层的年代为距今4100—3000年,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夏商时期。

2.赫章可乐柳家沟遗址

可乐位于赫章县城西约74公里。地处黔西北乌蒙山脉中段,海拔1800米左右。1960年底,在此发掘东汉墓葬7座。2000年,研究人员在可乐发掘出夜郎墓葬108座,出土文物547件,其中葬式奇特的“套头葬”入选2000—200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由此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乐遗址出土文物主要反映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夜郎文化特征,被有关专家称为“贵州考古发掘的圣地、夜郎青铜文化的殷墟”。

遗址位于可乐墓葬区北沿的柳家沟坡地。南临可乐河,北依陆家坪子,西边与水营古墓群相毗连。

遗址处在坡地上,因常年水土流失以及农事活动,致使上层遭到扰乱,下层堆积清楚。整个堆积可分三层。扰乱层厚20—80厘米,夹有红烧土颗粒的灰褐色土,出土陶片较多,也有少量石器、石材、近代瓷片。红烧土木炭层,一般厚50厘米左右,最厚达140厘米,红烧土皆为块状,中间夹有大量木炭。

遗物共出石器37件,铜器2件,陶器残片500多件。石器分打制和磨制两种。此外,尚有残石器、石料13件,石质多为硅质砺石,仅l件为玛瑙石。陶器,除2件纺轮外,其他无一完整器形。仔细辨认,大致有罐、杯、釜形器等。有平底、圜底、圈足,带状半环耳、柱状半环耳、乳钉耳、板状耳。绝大部分为夹粗砂陶,极少数为细砂陶,无泥质陶。陶色有黑、灰、灰白、红几种,其中以灰陶为主。制法以轮制为主,兼有手制。

柳家沟遗址的西部与甲类墓相连接,南隔可乐河乙类墓群。通过对照研究,遗址与甲类墓葬的出土物相异,与乙类墓却有一定的联系,如陶器的质地及纹饰,二者基本相近。1980年底,贵州省博物馆考古队在赫章可乐南面200多公里的普安县青山区铜鼓山发掘一处战国至西汉时期的遗址,出土大量石器、陶器和铜、铁器。其中石器在选材、磨制技术等方面,与柳家沟遗址有着某些共同之处。柳家沟遗址以石器和陶器为主,铜器很少,铁器未见,从这一点考虑,柳家沟遗址的年代大约相当于战国晚期或稍早。

3.威宁鸡公山遗址

1995年,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威宁中水镇吴家大坪发现了2处埋藏有大量炭化水稻的坑。出土的水稻经测定年代距今3100±50年。2004,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四川大学考古系等单位联合对威宁自治县中水古文化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又发现和发掘了鸡公山遗址、吴家大坪遗址、红营盘墓地和营子坛墓地等古文化遗存。鸡公山遗址的发现,填补了贵州新石器时代末期至青铜时代早期考古和聚落考古的空白,并入选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从考古发掘上可以看出,人类在贵州地区这片土地上的活动,从数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都是连贯的,商周到秦汉时期的历史脉络也是比较清晰的。 0r9LaXBD/mkyC+1cQb4ur44J9FWPNuj+jzmBy5BAz+0JUU4A4FUNEqciCW3XhUb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