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毕节故地上的远古居民

一、毕节市地理区位、建置沿革、居民

毕节市地处滇东高原向黔中山原丘陵过渡的倾斜地带,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地处川、滇、黔三省结合部,东靠贵阳市、遵义市,南连安顺市、六盘水市,西邻云南省昭通市、曲靖市,北接四川省泸州市。全市总面积近2.69万平方公里。其中七星关区位于地区中北部,川滇黔三省交界处,面积3412平方公里;大方县位于地区中部,乌江支流六冲河北岸,面积3502平方公里;黔西县位于地区东部,地处鸭池河之西,面积2554平方公里;金沙县位于地区东北部,隔赤水河与四川省古蔺县相望,面积2524平方公里;织金县位于地区东南部,乌江上游三岔河与乌江支流六冲河之间,面积2868平方公里;纳雍县位于地区中南部,地处滇东高原与黔中山原的过渡地带,面积2448平方公里;威宁县位于地区西部,地处滇东高原东延部分,面积6296平方公里;赫章县位于地区西部,滇东高原向黔中丘原的过渡斜坡地带,面积3245平方公里。

据有关史料记载,今毕节市辖境建置沿革情况如下:

殷为荆州西南地,周为蜀国东南境,秦为巴郡之属地,汉属益州之牂牁、犍为两郡所辖,蜀汉分属牂牁、朱提郡,晋分属益州、宁州之牂牁、朱提、建宁3郡,宋齐梁为宁州所辖,隋代系爨蛮之卢鹿部,唐代先属昆明国后为黔州都督府属地,五代时分属郝州、晖州、龚州、宝州、禄州,宋时东部属罗氏鬼国、乌撒部、毗那部,元代为亦溪不薛宣慰司、乌撒乌蒙宣慰司所治,明代分属水西宣慰司、乌撒军民府、永宁宣抚司和乌撒、毕节、赤水、永宁4卫。清康熙五年(1666)置大定(今大方)、黔西、平远(今织金)3府,改四川乌撒土府为威宁府;二十二年降黔西、平远二府为州隶属大定府;二十六年降大定府为州隶属威宁府,领大定、平远、威宁3州和毕节、永宁2县;雍正七年(1729)升大定州为府领黔西、平远、威宁三州和毕节县、水城厅。民国初废府置县,域内所有县归贵西道管辖;民国24年(1935),贵州省政府设毕节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毕节、大定、黔西、威宁、水城县;民国30年在原建制析设纳雍、金沙2县,织金县改隶第四行政督察区;民国31年析威宁县东北部置赫章县,至此贵州第四行政督察区共辖毕节、大定、黔西、金沙、织金、纳雍、水城、威宁、赫章9县。解放初期,成立贵州省人民政府毕节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民国末第四行政督察区所属各县。1950年,县以下设区人民政府,全专区9个县共辖55个区。1953年,全区人民政府改为区公所,为县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区下设乡、镇人民政府,为县辖一级政权组织。1955年,威宁县改建为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1958年,改乡、镇为人民公社,全专区共建人民公社671个;是年大定县更名为大方县。1970年,水城县并入水城特区划归六盘水地区管辖,是年毕节专区更名毕节地区,辖毕节、大方、黔西、金沙、织金、纳雍、赫章县和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1991年,全地区共有89个区,736个乡镇,其中87个镇153个民族乡。1991—1992年,开展建镇并乡撤区,其后县以下行政建置为乡、镇。1994年,毕节县撤县建市(县级)。2007年组建贵州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党工委和管委会,为地委、行署正县级派出机构,对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2011年10月撤销毕节地区和县级毕节市,设立地级毕节市,原县级毕节市改为七星关区。2011年底全市辖2区7县,255个乡、镇、办事处,135个社区(居民委员会),3603个村民委员会。

截至2010年末,毕节地区总人口833.89万人。境内居住有汉、彝、苗、回、布依、白、蒙古、壮、侗、黎、满、瑶、土家、哈尼、傣、景颇、仡佬、京、维吾尔等3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28. 06%。 KI7go564HhYqNM8kTGEIbauZv5i4T4+t0knOp/aTa/5XZUdmdVycUjKqy6AXdJX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