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处 】《论语·宪问》(又见《史记·主父偃列传》)
【 原典 】“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 译文 】 “孔子说:‘齐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的盟会,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力量啊。’”
【 释义 】 九合:多次会盟。匡:匡正。本指齐桓公称霸,多次会合诸侯,使混乱的政局得以安定。后形容能治国安邦。
【 拓展链接 】
1.人物链接
(1)齐桓公其人
齐桓公(?—公元前643年),“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公元前643年在位,春秋时期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吕氏,名小白。齐桓公是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齐僖公第三子,齐襄公弟,其母为卫国人。在齐僖公长子齐襄公和僖公侄子公孙无知相继死于齐国内乱后,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位成功,即国君位。齐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桓公于公元前(以后均简称“前”)681年在北杏同宋、陈、蔡、邾四国诸侯会见,是为了平定宋国的动乱。后宋国违背盟约,桓公以周天子的名义,率几国诸侯伐宋,迫使宋国求和,此即为“九合诸侯”的第一次。前679年,诸侯与桓公在甄地盟会,桓公从此成为天下诸侯的霸主。另外,桓公还灭了谭、遂、鄣等小国。当时中原华夏诸侯苦于戎狄等游牧部落的攻击,于是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九合诸侯,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
(杜国建作)
(2)管仲其人
管仲(约前730年—前645年),名夷吾,字仲,谥敬,春秋时期齐颍上人(今安徽省颍上县)。管仲的祖先是姬姓后代,与周王室同宗。管仲的父亲管庄是齐国的大夫,后来家道中衰,到管仲时已经很贫困。管仲生活的时代,正值春秋诸侯崛起争霸,夷狄少数民族日亟侵扰的乱世。动荡的岁月,贫困的生活,使管仲步履维艰地踏上了生活的旅程。为了谋生,管仲做过当时认为是微贱的商人,与鲍叔牙合伙做生意失败。他到过许多地方,接触过各式各样的人,见过许多世面,从而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他当兵的时候临阵脱逃,几次想当官,但都没有成功。齐僖公三十三年(前698年),管仲开始辅助公子纠。齐桓公元年(前685年),在鲍叔牙的极力推荐下,管仲被拜为相,并被桓公尊称为“仲父”。管仲在任内大兴改革,即管仲改革,富国强兵。齐桓公四十一年(前645年),管仲病逝。管仲是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等。
2.典故链接
(1)尊王攘夷
从管仲的治国思想和历史功绩来看,他却是一位地道的大师级治理国家的智者和奇才。齐国就是在他的辅佐下一跃而为强国,并因此而称霸天下。正因为管仲辅佐治国有功,不仅赢得了齐桓公的百般信赖,还赢得了时人的讴歌和膜拜,更赢得了后人的称颂和敬仰。
春秋时期,周王室的势力逐渐衰落,失去了控制诸侯的力量,各诸侯国展开激烈的竞争和兼并,形成了大国争霸的局面。其中,地处黄河中下游的齐国是最早称霸的国家。齐国是姜尚(即姜太公)的封国,是西周设置在东方的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从姜尚下传到第十四个君主齐襄公当政时,荒淫无道,政治腐败,并且由于他赏罚不明,诛杀不当,臣民人人自危,甚至连他的亲兄弟也害怕被害,公子纠由管仲辅佐逃往鲁国,公子小白由鲍叔牙辅佐逃往莒国。前686年,齐国发生政变,襄公在政变中被杀死。
襄公死后,齐国一时没有了国君。各派大臣都开始了策划拥立君主的活动。管仲和鲍叔牙是很要好的朋友,但是现在都想辅佐他们各自的主子夺得齐国国君的位置。这时,齐国的大贵族国氏和高氏偷偷派人到莒国去,召公子小白回国;而此时鲁国也正派军队护送公子纠回国,另派管仲率军去莒国通往齐国的道路边守候,阻拦公子小白回国。管仲赶到莒国边境时,正好遇见鲍叔牙和公子小白匆匆往齐国赶去。管仲见此,忙拿出弓箭,对准公子小白射了一箭,但箭只射到铜制衣带钩,没有伤着身子。小白为了迷惑对方,假装中箭,大叫一声,倒在车上。鲁国护送公子纠回齐国的军队听到小白已死的消息,觉得已经再没有人和公子纠争位了,便放缓了行军速度。而公子小白和鲍叔牙一行却更加警惕,飞速向齐国挺进。当他们来到临淄时,由鲍叔牙先进城劝说,齐国正卿高氏和国氏都同意护立公子小白为国君,于是公子小白就进城,顺利地登上了国君宝座,这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齐桓公。
桓公即位后,随即发兵在乾时大败鲁军,并要求鲁君杀死公子纠,囚送管仲回齐国。在好友鲍叔牙的极力举荐下,桓公拜管仲为宰相。管仲尽心尽职地辅佐桓公治理国家,协助其在经济、内政、军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齐国国力很快强大起来。当时中原华夏各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击,于是管仲又替桓公出主意,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尊王”即尊重周王室,承认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的地位;“攘夷”则是联合中原各个诸侯中的力量,共同抵御北方游牧部落的进攻和阻遏楚国向北发展的势头。桓公尊王攘夷,北击山戎,南伐楚国,奠定了齐国在中原地区的霸主地位,受到周天子的赏赐。九合一匡指的就是春秋时期桓公多次会合各国诸侯,称霸主,纠正混乱局势,使天下安定下来这段史实。关于此,史料多有记载。《论语·宪问》说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史记》记录为: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穀梁传》称衣裳之会十一次,兵车之会四次。
(2)披发左衽
据《论语·宪问》记载:有一天,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贡问:“管仲不是仁德的人吧?桓公杀公子纠,管仲不为主人去死,反而做了齐桓公的宰相。”孔子则说:“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还要披头散发穿左开襟的衣服了。他怎么会像小老百姓那样守着小信小节,自杀在小山沟里也不让人知道呢。”由此就诞生了成语“披发左衽”。衽,指衣襟。左衽:衣襟向左掩。意为披头散发,衣襟左开。由于自古汉人的服饰规矩是生右死左,就是汉人的汉服交领的开口都是右衽,左衽压右衽,领子呈Y形;发式是束发,不披发。只有死去的人才使用左衽、披发。蛮夷正好相反,其服饰象征是披发左衽。在华夏文化中,人们认为生者衣襟左衽是对华夏传统文化与精神的背离,或用“左衽”表示落后、野蛮的异族。在儒家“尊王攘夷”思想基础上,“左衽”更被视为家园遭入侵、占领,甚至国家被异族灭亡、华夏文明沦落的标志。因此,披发左衽借指异族入侵为主。
披发左衽的成语故事一方面反映出孔子对服饰习俗的重视,同时更可以看出,孔子对管仲辅佐齐桓公创建霸业、尊王攘夷、九合一匡的高度评价。管仲的功业实在太大,以至于孔子也不得不承认他对于捍卫华夏文明民族所做的巨大贡献。
【 今读新得 】在管仲的辅佐下,一代霸主齐桓公自称霸始,就一直以尊王为号召,突出周王的地位和权威。他打着周王室的旗号,将各诸侯国联络起来,加强同邻国的联盟,打击敢于背叛周王室和齐国的国家,灭亡那些昏乱的国家,增强了团结。之后又安诸夏而攘夷狄,使得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混战局面得到纠正,使天下安定下来。此为“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齐桓公在位的四十多年中,北伐山戎,南征强楚,尊王室,安诸夏,对于保存中原文化,以及促进经济发展,都做出了巨大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说,桓公的九合一匡,体现了他作为一国之君对国家统一的追求和维护,也彰显了其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由此可以看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坚持祖国统一的理念,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理应弘扬我们民族爱好和平、维护统一的优良传统,将爱国主义的接力棒传承下去。
(陈根远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