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论文化自信与道路、理论、制度自信的关系

宋 伟 张德祥
(河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

摘 要: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区别于其他国家、民族的主要精神力量。文化自信是国家、民族自信力的根本。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当前中国推进社会主义伟大建设事业的根本保证。道路、理论、制度三大自信必须基于文化自信。中国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实质是反对文化历史虚无主义;中国文化自信表现在积极吸纳外来文化,核心是要反对文化霸权主义;中国文化自信来源于中国波澜壮阔的复兴路上所取得的巨大建设成就,主题是坚持文化走出去战略。只有坚持文化自信才能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必须有文化自信做保障。

关键词: 文化自信;文化建设

作者简介: 宋伟,河南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教授,博导;张德祥,原大连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现任中国高教学会副会长,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2016 年 5 月 17 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总书记进一步论述到,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理论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新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文化自信是三大自信的基础和源泉,与三大自信紧密融合,坚定理论、道路、制度的三大自信,必须高举文化自信的旗帜,共同构成实现中国梦远大目标,四者之间缺一不可。

毛泽东同志说,“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族群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思维习惯等综合因素指导下的一种社会集体价值观的行为表现,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性格、灵魂和精神气质,是一个国家区别于其他国家的内在本质所在,是国家软实力、凝聚力的具体体现。一个国家的国情是这个国家文化的综合反映,国与国的区别主要是文化的差异。文化具体表现在语言文字、国家历史、族群社会心理和社会公共价值体系,以及社会制度和社会思想等方面。每一个国家的文化传承都是对不同时代优秀文化的积淀、创新,对落后腐朽文化扬弃的结果。一个国家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政体、国体可能会发生变化,但是这个国家的文化精髓将会绵延不绝、万代相传。只要文化还在延续,这个国家、民族的梦想和希望就将延续。中国文化几千年来虽然经历不同朝代的更替,有繁荣期也有劫难期,但是不断形成的文化精华,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国的精神基因,深深地烙在后来中国人的血脉里、灵魂中、思维习惯里,永远影响着后世的中国人,也是中国永远存在的象征。

在亨廷顿看来,诞生于黄河流域,萌芽于三皇五帝,历经夏、商、周,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为第一个轴心时代的中国文化,以“仁义、平等、兼爱、明德、和合、天人合一”为其核心,杂糅后来其他文化,历经数千年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以儒学为代表的世界著名文化体系,时至今日,对东南亚、朝鲜半岛、日本群岛、西亚、南亚地区产生深刻影响,并在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影响。无论是高度统一的汉唐时期,还是南北朝、五代十国、宋辽夏金元的内乱分裂时期,作为正统地位的中国文化,一直在绵延不息地传承、发展和创新中,中国也因此成为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强国,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五千年的中国历史是一部文化发展史,并具有如下几个突出特点:第一,中国文化巨大的张力,促使中国文化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从黄河流域最终走向世界各个角落,凡是人类文明所到之处,都有中华文化的足迹和身影,这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客观规律。第二,中国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力、同化力,可以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在中华大地上,依托本土文化这个主干,内化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这是中国文化伟大神奇的迷人之处。第三,中国文化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具有生生不息、不绝于世的强大生命力,过去是、将来也一定会绵延不绝、长盛不衰,这是世界其他文化所没有的特质,即便是盛极一时的古罗马、古希腊、古埃及帝国,今天也难以寻觅到其踪影。

值得注意的是,近代以来,尤其是甲午战争之后,中国文化发展面临严峻挑战。西方的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和价值体系,作为文化霸权主义的主要内涵,一直在强势的扩张之中,给中国文化带来威胁。中国不断出现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现象,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导致历史文化虚无主义、全盘西方的思想观点流行,洋奴哲学、崇洋媚外思想泛滥,在一些人的骨子里,民族骨气和气节尊严荡然无存,中国文化自信力丧失。长期以来,中国一直面临着走什么路、举什么旗、坚持什么样的社会制度的问题,也面临着文化创新发展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和针对性。而这三种自信的基础离不开文化自信。中国文化自信是民族自豪感、自信力的体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丰富的精神内涵。

首先,中国文化自信是对自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其实质是反对文化历史虚无主义。

习近平同志多次明确指出,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四个“讲清楚”进一步阐述了传统文化积淀对于今天文化发展的极端重要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古为今用。

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是中国文化的第一个繁荣期。这一时期以儒家思想与老庄哲学为代表,诸子百家思想齐放,相互辉映,交融共生,熔铸了中国独特文化的主干,形成了强大的向心力。孔子之后,经过孟子、荀子的丰富拓展、汉代董仲舒的全面创新与升华,儒家思想获得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独特地位,延续两千多年至今,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已经内化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实质。中国文化自信正是源于这种绵延不绝、生生不息形成的高度的国家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是中国人基于国家文化强大生命力、同化力、包容力基础上形成的高度文化自觉。

在当代,坚持文化自信就是反对文化历史虚无主义,坚决反对否定中国传统、否定中国历史的倾向,坚守中国民族气节,反对洋奴主义哲学。坚持文化自信,就是坚持道路、理论、制度三大自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研读中国历史,尤其是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要清醒地意识到,对于国家和民族来说,历史远比一门外语重要得多。坚持中国文化自信,就要辩证地看待历史问题,坚持正确的唯物史观,正确评价中国革命进程中出现的失误,不能以偏概全,一叶障目,或者故意抹杀中国革命和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坚持文化自信,就是时刻警惕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合法性、妖魔化中国共产党的暗流,警惕他们的险恶用心其实是取消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问题。毛泽东针对传统文化提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针,他身体力行地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运用、传承与创新,他高超的书法艺术、精湛的诗词创作水平和对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历史的精通,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他一生中从传统文化里汲取大量丰富的营养,《三国演义》曾给毛泽东军事思想带来很多启发,《二十四史》是毛泽东的必读典籍,并留下大量的批注,他多次号召党的高级干部多读读中国历史,多读中国古代的小说和古代人物传记,鼓励从中国历史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借鉴很多哲理。他劝许世友读《周勃传》,他用“吕端大事不糊涂”指叶剑英的行为处事能力,他在弥留之际还能全篇背诵《枯树赋》,都可见其深厚的中国文化素养。毛泽东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态度和创新,至今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

习近平同志不仅是中国文化自信的倡导者、创新者,也是中国文化自信的自觉践行者,他身体力行地学习、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他高度重视儒家传统。他认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十八大之后,习近平同志及时专程视察曲阜孔学研究院,对儒家文化研究成果高度评价;2014 年“五四”青年节,到北京大学看望汤一介先生,高度评价汤一介先生的《儒藏》重大国学成果。习近平说总书记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另外,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其次,中国文化自信表现在积极吸纳外来文化,核心是要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文化的发展是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国儒、道文化与西汉初期过来的印度佛学文化的交融,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儒、道、释三位一体的文化思想体系。后来又不断学习来自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匈奴、鲜卑、党项、靺鞨、金朝、蒙古、满族的文化元素,通过丝绸之路与中亚阿拉伯文化和欧洲的罗马文化交流,不断汲取外来文化的精华、剔除其糟粕,不断为中国文化注入活力和新鲜血液,不断丰富自身内涵,形成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向心力,始终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创新力,成为世界文化发展史上的奇迹。

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传入中国,如星星之火,迅速成为燎原之势,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成为我们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再生的过程,是中国本土固有优秀文化的巨大根基,与来自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高度契合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的过程,在今天就是习近平同志重要论述思想体系形成的过程。

我们在不断推进社会发展进程中,要始终警惕文化殖民主义带来的潜在威胁,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坚持正确、科学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坚持洋为中用。对待外来文化,在学习借鉴先进文化元素的同时,要坚决反对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在当前尤其是针对全盘西方的观点、西方的普世价值论、西方的三权分立的主张,要结合中国的实际,认真研究,批判地接受和借鉴,切不可鹦鹉学舌,人云亦云,不加区分地采取拿来主义的观点,那是文化妄自菲薄、丧失自信的表现,必将对中国文化的建设发展带来严重伤害。

毛泽东说“应该学习外国的长处,来整理中国的,创造出中国自己的、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的东西” 。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要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中国文化只有在学习外来文化的过程中,才能获得新的活力和动力,不断增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能力,始终保持处于不败之地。

最后,中国文化自信来源于中国波澜壮阔的复兴路上所取得的巨大建设成就,主题是坚持文化走出去战略。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把追求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人民翻身做主人当作自己奋斗的远大目标。取得政权以后,一直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步伐,为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锲而不舍地努力着、奋斗着,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发奋图强,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两弹一星”等一系列重大科技成就和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改变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备受西方列强奴役、欺负的命运,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今天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文化建设领域,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形成了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经过对传统文化的整合,吸收人类现代文明成果,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成为今天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和社会价值标准。

从经济建设到文化建设,从物质、精神两个文明建设,到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社会发展思想,中国共产党人引导中国在复兴梦想的伟大实践中,不断进取,继续做出了无愧于人类的巨大成就,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影响,继续向世界展示着中国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我们深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两个一百年到来的时候,中国必将实现远大的发展目标和宏伟建设蓝图。与经济建设成就相一致,文化走出去战略就是历史的必然选择。积极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精髓,不仅要让世界享用中国制造,更需要让世界领略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认同中国文化,是积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这一国策的最终目的。当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走出去的是中国文化的自信和中国人的自豪,而不是被一些西方人所津津乐道的那种“荒诞、精巧和滑稽”的阴暗与落后。唯有这样中国文化才能在世界各地产生深远的影响,才具有强大的软实力。

习近平同志极力倡导中国文化走出去,2014 年他率团出访欧洲时,在德国用汉语与德国汉学家和孔子学院里的德国学生交流中国文化,追溯中国历史,讲中国故事。在比利时欧洲学院演讲时他又指出,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让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每到一处,他还与全体中方官员一道,在出席宴会时身着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习式中山装”,具有很强烈的“展示中国文化自信”的象征意义,给世界带来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让世界看到了一个经济强大的中国已经再次步入文化自信时期,也让中国人在世界上感受到了扬眉吐气的舒心自豪,让数千万海外华侨感受到了中国的强大和自信。中国领袖在国际舞台上主动讲汉语是对自己国家民族语言自信的重要表现。因此,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

总之,中国文化自信是一种成熟的文化形态和价值判断,针对中国传统文化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固守不变,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在创新发展中保持中国文化的精华;针对西方外来文化既不完全排斥,也不奉行拿来主义和全盘西方,反对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积极借鉴吸收先进的科学的东西,为我所用、为我所有,不断壮大中国文化的软实力;针对实现中国伟大复兴梦想的远大理想和目标,既不是激进排外的民族主义,也不是奉行崇洋媚外的爬行主义和洋奴哲学,而是坚持独立自主、不断创新发展,积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最终为实现中国伟大复兴梦想提供思想基础、文化基础,追求高度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文化认同。 QvWPuZdOzT5qgqgOKcXO9WIH99MTfj61hZSc+v7Gunr/OpF5lvof+N5aqRW/Eqq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