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 19 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分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受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 19 世纪 40 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提供理论指导;简单来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即人的解放学。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十分严整而彻底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他们阐明了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发展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固有的矛盾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等等。由于马克思学说涉及领域之广,使得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分别都在自己的领域内对其进行阐释,因此还可以根据学科分工考察其内容。
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理论和学说的体系。具体地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哲学的观点、社会学理论和政治学说。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
如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为什么说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基石?
2.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原理是什么?
3.价值规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是什么?
4.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规律是否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
5.科学社会主义的时代价值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言以蔽之,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在我们党内,毛泽东同志最早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1938 年10 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进程,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党在幼年时期,由于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都不足,对于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不甚了解,还不善于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使中国革命走了一些弯路,出现了严重的曲折。遵义会议以后,党的理论和实践逐步走上了正确的轨道。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顺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验的基础上,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关系到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深化了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继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探索的最新理论成果,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我们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高度概括和明确提出,把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1.如何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论断?
2.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关系?
3.思考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实现伟大强国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系问题。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从根本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当代价值就在于鲜明的实践品格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在于其立足实践,面向时代,关注和创造性地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它的产生源于无产阶级斗争和解决无产阶级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这一实践和现实的需要,其认识和解释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有着强大生命力,就在于它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就在于它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就在于它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就在于它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
马克思主义根植于实践中,创造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学者而且是革命家,他们一生活动的核心就是为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斗争。恩格斯 1845 年 1 月 20 日致马克思的信对这一点说得非常清楚。他对马克思说,“目前首先需要我们做的,就是写出几本较大的著作,以便给许许多多非常愿意干但自己又干不好的一知半解的人以一个必要的支点。”恩格斯曾说,“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作为文本,它不是教条不是公式,而是行动的指南,是一个创造性的、开放的、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系,作为一种实践一种运动,它必须创造性地与各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体现时代性和民族性。
一种学说的价值和作用取决于它所包含的真理性内容或它所提供的知识和智慧。马克思主义诞生近 170 年来,经受住了社会实践的检验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挑战,以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影响着世界,在世界范围掀起一次次“马克思热”。
当代世界需要马克思主义提供基本理论和方法。英国学者乔纳森·沃尔夫在《当今为什么还要研读马克思》中说,“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方面来看,马克思的影响都是无法估量的,没有至少是对马克思思想的粗线条的评价,我们将根本无法把握当今世界,以及当今思想界的很多方面。光这一点就足以证明应当对马克思的思想予以密切关注。”当代世界向何处去?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如何认识当代社会主义?特别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处理当代资本主义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与新兴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如何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文明问题、贫富对立问题、公平正义问题?可以说,对这些问题的科学认识和合理解决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马克思主义最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抓住问题的本质,最善于从错综复杂的关系中理清关节点,最善于从聚讼纷纭的思潮中获得科学的真知。
党的十九大前夕,探索频道出品的三集电视纪录片“China:Time of Xi”(《中国:习近平时代》)10 月 14 日起一连三天在探索频道亚太电视网首播,覆盖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泰国、马来西亚等 37 个国家和地区的逾 2 亿收视户。16 日晚美国探索频道完成首播,这是国际主流媒体首次播出全面、系统解读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节目。一本中国著作在不长的时间里,以 22 个语种、25 个版本、625 万余册的发行量风靡世界,因其蕴藏当代中国发展之道和解决世界难题的“中国方案”,被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米尔济约耶夫视为“重要的思想源泉和实用的指导手册”,被柬埔寨首相洪森列入反复阅读书单。这本著作,就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这都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及当代中国发展之道和解决世界难题的“中国方案”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人的认同。
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面临的迫切问题,仍然是如何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深化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在新的时代特点下统筹解决现实中的矛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在当代创新的必由之路。
要解决实际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首先需要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指导下进行。如果背离了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和一般价值,我们的行动就可能出丑,社会矛盾的解决就可能发生偏差或无所作为。例如,现时被热议的收入差距、贪腐案件、食品安全、住房价格等,症结何在?研究文章写得不少,实证性对策也很深入,但如果看不到问题的实质,现象上的研究可能只是解决眼前问题而不解决根本问题。设想,如果撇开工人群众的利益和他们的参与,把董事长拍板当作企业“改制”的依据,这种改革还能进行下去吗?再试想,针对“看病难、看病贵”而实施的医疗体制改革,在“一切向钱看”的变形的医疗体制下,能得到老百姓的认可吗?
面对大大小小的矛盾和问题,需要具体对待、一一解决,需要设立和支持许多实证研究和应急课题。在我们事业的物质基础和理论准备都更加充分的今天,站在时代潮流前头的马克思主义者,应当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上来看待当前中国面对的矛盾的实质,高瞻远瞩,从容应对,把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中华民族现状对社会主义一般原则的理解、对当前纲领与一般纲领的辩证结合贯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去。
当前实践中提出的问题要求我们应更深入地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这样,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更强,办法就更多,看待问题的眼光也才会更深远。例如,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需要从多方面着手:健全和激活工会职能、加强对雇主的法制与政治教育、强化雇主组织的自律意识、形成有效的集体工资协商制度等,以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原则的和谐劳资关系。再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除了体制机制的、法律政策的途径,通过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以及保持社会秩序、降低社会风险之外,更主要的是要明确执政为民宗旨、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经验表明,如果不能深入探讨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在中国的实践问题,往往会致使某种西方思潮每每在国内产生影响。如,有学者主张,我国社会也应像西方学者所推崇的那样建成所谓“橄榄形社会”(两头小中间大),甚至有主流媒体也将其称之为“理想的”社会结构。这实在是把西方社会现实复制到当代中国社会的误导。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代表的是绝大多数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是社会民主党自我标榜的代表“中产阶级”。把民主社会主义的主张,当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张,把社会民主党的实践当作共产党人的目标,岂不是放弃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橄榄形社会结构”论在中国的“受欢迎”,既说明把照搬西方思潮当作创新的研究方法在作怪,也说明我国理论建设上对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研究的不足。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我们不能搞教条,谁搞洋教条,谁就会付出惨重的代价。以菲律宾为例,大概没有一个发展中国家的西化能比菲律宾更彻底。菲律宾选择的是一条全盘西化、用一个亲西方的政府取而代之的西化模式,菲律宾的政治体系和制度照搬美国,三权分立、政教分离,很长时间内被视为亚洲的“民主橱窗”。但是,“民主橱窗”的美誉之下是政府和人民的需求严重脱节,人民迟迟摆脱不了贫困,国家长期处于动荡之中。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发展中由于美国模式的影响,出现了光怪陆离的反民主现象。台湾地区的政党恶斗、贪腐盛行、经济下滑、族群对立就是一个明证。“欧洲社会主义”目前最大的困难是发展动力不足,增长缓慢,高税赋、高福利造成繁重的发展负担。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形成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为一切人自由发展条件的“自由人的联合体”,而不是社会民主主义或民主社会主义。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并不是瑞典模式最根本的东西。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是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的东西,我国目前也正在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正在加快推进建设一个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现时社会问题确实不少,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准则要将所有这些直接的具体的矛盾集中为如何看待和解决这些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根据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在科学发展中来解决。在中国总体上进入小康水平的现时,有可能也有必要深入领会社会主义的一般价值,来匡正和重塑社会前行的足迹,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在被广泛讨论,说明人们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关注。实际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问题与我们所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同一问题的正反两面,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从客观规律上来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从主观认同上说的。社会主义的价值和原则是矫正社会弊端的一个纲。众望所归,纲举目张。一个个具体的矛盾需要解决,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期盼需要正视,但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既要顾及眼前,又要思考长久,不是就事论事,而是由社会主义原则一以贯之。这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在现时代的历史使命,是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作为。
1.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
2.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现实发展问题?
3.如何理解“中国模式”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最好证明的论断?
4.朝鲜年轻的领导人 2018 年提出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加强经济建设,改善人民生活的设想,说明了什么?
2018 年 4 月 23 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共产党宣言》及其时代意义举行第五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我们重温《共产党宣言》,就是要深刻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追溯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理论源头,提高全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当代中国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把《共产党宣言》蕴含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运用到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中去,不断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共产党宣言》是一部科学洞见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经典著作,是一部充满斗争精神、批判精神、革命精神的经典著作,是一部秉持人民立场、为人民大众谋利益、为全人类谋解放的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源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为世界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前进方向。《共产党宣言》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理论宝库,值得我们反复学习、深入研究,不断从中汲取思想营养。
习近平指出,学习运用《共产党宣言》,就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更好增进人民福祉,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要着眼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提高发展质量,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生活品位,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进。
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学好用好《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原原本本学,熟读精思、学深悟透,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一个国家马克思主义者的自信力和理论研究成果的可信度,从根本上取决于马克思主义在该国实践中所取得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在价值上坚守了世界社会主义 500 年蕴含的价值理想,在理论上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 170 年所坚持的科学原则,在实践上吸取了社会主义国家发展过程中的有益经验和教训,是在改革开放 30 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60 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 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 5000 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力量,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力量,就是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有理由更加坚定“四个自信”,不仅姓“马”,而且信“马”,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种学说,而且是一种信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重大成果,但还远未结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就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源头活水。马克思主义真正发挥作用必须有一大批矢志不渝为之奋斗的忠诚信仰者和实践者,努力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要面向时代,面向现实,坚持问题意识、关注实践前沿,有为人类幸福而奋斗的激情和热情,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以饱满昂扬的精神状态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履行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和责任担当。
马克思 17 岁时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这段话揭示了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的确,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我们不能以个体生命的长度衡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厚度和深度。着眼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事业,我们深感,今天作为个体坚定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意义是何等深远和重大。
一要深入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要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努力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不断提高理论素质、党性修养、实际能力,更好地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
二要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实践是不断发展的,理论创新也必须不断推进。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善于不断总结新鲜经验,以新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战略思想不断充实、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如何认识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时代要求?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长期过程,艰巨任务?
1.《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物)》;
2.《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学习导读》(编者: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编译局,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1 年 6月)
3.《共产党宣言》(作者:马克思、恩格斯,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