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大同军及雁北边防体系的建立

一、大同军建立的背景

(一)唐高宗朝的外交形势

自7世纪中叶始,唐朝与周边族群的外交关系开始进入全面发展时期。东面,朝鲜半岛上的高丽王朝,自武德年间起开启一国独大的模式,阻隔百济、新罗与唐朝的交往,并渐行跋扈,欲摆脱唐王朝的控制。贞观十九年(645年)、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两次东征高丽,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高丽王盖苏文虽仍遣使长安,但并不服从唐朝的意志。唐高宗即位后,自永徽六年(655年)二月,开始三征高丽。至总章元年(668年)九月,经过十三年又七个月的时间,平定了高丽,在平壤设置安东都护府,以管理其民众。然其后高丽仍不时叛乱,限于西南吐蕃势力的东侵,唐王朝于仪凤二年(677年),将安东都护府移至辽东。唐朝与朝鲜半岛的关系,以唐朝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属于对外侵略性扩张,受西面吐蕃势力的牵制,唐朝在东向的攻势渐变为守势。生活在唐王朝东北边境的奚和契丹两支游牧族群与唐朝的关系成为王朝东向的主要矛盾点。贞观二十年(646年),契丹请求内附,唐在其地置松漠都督府。高宗朝,契丹与奚联合,不时有扰边之举。

西面,吐蕃势力强大,是唐朝最为强劲的对手,唐吐战事终高宗一朝未曾间断。永徽元年(650年),主导唐蕃关系友好发展的松赞干部去世,吐蕃开始进入其大相禄东赞主政的扩张期。吐蕃与唐朝争夺的主要对象是吐谷浑和西域。“对吐蕃来说,控制吐谷浑,可以继续往东北发展,进而控制整个青藏高原,与大唐一争高下;再是可断丝绸之路,将唐朝的势力从西域地区挤压出去,为控制西域打下基础。” 于是,吐蕃首先开始用兵吐谷浑。显庆四年(659年),吐蕃发兵吐谷浑。唐遣大将苏定芳败之。龙朔三年(663年),吐蕃再次兴兵吐谷浑,吐谷浑亡国。总章二年(669年),吐蕃始用兵西域,引发唐蕃大非川之战。咸亨元年(670年)八月,经过四个月的激战,唐军败北,结果是唐朝不仅失掉了安西四镇,而且失去了唐蕃对峙的军事主导权。

南部诸族相对东、西两面的民族势力来讲,实力较弱,与唐朝的关系仍然处于入贡、被扶持阶段。

北面,主要有三支势力,分别是西突厥、东突厥和铁勒诸部。永徽元年(650年)十二月,曾经降服于唐朝的瑶池都督阿史那贺鲁叛唐。唐朝于永徽二年(651年)、六年(655年)、显庆二年(657年)三次大规模征讨西突厥,终于平定了阿史那贺鲁之乱。次年(658年),唐朝在其地设置濛池、昆陵两大都护府。铁勒诸部居于突厥之北,7世纪中叶之前,基本与唐王朝保持友好关系。高宗龙朔元年(661年),始屡犯边塞,唐朝先后遣郑仁泰、薛仁贵及契苾何力率军征讨并安抚其部众。自永徽元年(650年)六月,唐朝平定阿史那车鼻部后,东突厥汗国之部众悉为唐王朝的封内之臣,唐朝于其地设置了单于、瀚海两都护府。调露元年(679年),单于都护府治下东突厥之阿史德温傅、奉职二部起兵反唐,唐与东突厥之间烽烟再起。

综上,唐高宗时期,唐王朝对外关系的主要压力来自于东北的奚与契丹、北面的东突厥及西面的吐蕃。其中,唐吐矛盾为主要矛盾。这种形势至唐玄宗开元年间表现得更加明晰,天宝元年(742年),唐王朝缘边十镇节度使、经略使的设置及兵力分布亦显示了这一特点。范阳节度抗御东北之奚和契丹,兵力91400人;河东节度配合朔方节度捍御突厥,兵力119700人;河西、陇右、剑南节度分别从西北、西、西南三个方向上防备吐蕃,总兵力178900人。

表一:天宝元年十镇节度使设置及分布表

续表

(二)景云年间唐朝边防体制的变革

唐初,沿周隋旧制,在重要府州设置总管,主管军事。武德七年(624年),改总管为都督。都督府即为羁縻府州、都护府之外的第三层边防设置。都督府的主要兵源是府兵,在唐王朝关中本位的军事战略部署下,全国的府兵以京师长安为中心渐次扩散,形成拱卫之势。高宗、武周以降,随着府兵制度的衰落,都督府之兵额严重不足。与此同时,唐朝周边之民族矛盾连环相扣,边防压力不断上升。于是,与募兵制相对应的军镇体制逐渐诞生。边防地区的都督渐加“使持节”之名义,成为地方军镇的统帅。景云元年(710年),以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薛讷为左武卫大将军兼幽州都督,以“节度使”名义为标志的地方藩镇边防体制开始确立。

二、大同军的建立及其沿革

(一)行军屯驻

河东节度使所统大同军,雁门郡北三百里。调露中,突厥南侵,裴行俭开置。 大同军,置在朔州,本大武军。调露二年,裴行俭改为神武军。天授二年,改为平狄军。大足元年五月十八日,改为大武军。开元十二年三月四日,改为大同军。

以上是关于大同军建置最早的两条历史记录,由此,大同军建置的时间至晚在调露二年(680年),且与其时突厥南侵相关。调露元年(679年)十月,唐单于都护府管辖的突厥阿史德温傅奉职二部落起兵反唐。十一月,唐廷以礼部尚书裴行俭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统兵讨伐。行军,是唐代在战争状态下组建的野战军团。唐代前期的野战军有两类,一为行军,一为镇军。行军见于唐初至武周时期,之后以镇军为主。“行军是临时的野战军,镇军是常备的野战军。行军是形成镇军的来源和前身,镇军是行军转入屯驻的必然结果。” 大同军或系由行军转为屯驻的镇军。

大同军作为雁门以北之军镇,自开元六年(718年)起,隶属于天兵军节度。 开元十八年(730年),天兵军节度更为河东军节度,“自后节度使领大同军使”。 实际上,自开元以后,大同军使多以刺史兼任。如开元年间,周钊,以平州刺史兼大同军使。 陈福,以蔚州刺史兼大同军使。 元和年间,吴卓以云州刺史兼特派大同军使。 大同军与大武军、平狄军及神武军的关系,因史料所限,暂不作探讨。

(二)北迁

大同军城初置于朔州。“开元五年,分鄯阳县,于东三十里大同军城内置马邑县。” 云州,自调露年间突厥南侵后,建置撤销。永淳元年(682年),唐徙其民于朔州。开元十八年(730年),复置。 天宝元年(742年),河东节度使兼大同军使王忠嗣自朔方至云中缘边数千里,据要塞修筑城堡以御边。大同军城自朔州北迁云州。

(三)升镇

史载大同军升为节镇始自开元十一年(723年),“罢天兵、大武等军,以大同军为太原以北节度使,领太原、辽、石、岚、汾、代、忻、朔、蔚、云十州。” 此说与诸多史实相矛盾, 故大同军首升节镇的时间待考。大同军地位的变化与唐王朝的内政外交紧密相联。会昌年间,由于回纥内乱,进扰王朝北境,三年(843年),唐廷诏令河东节度使罢领云、朔、蔚三州,以云、朔、蔚三州置大同都团练使,治云州。以强化北部边防力量。四年(844年),又升大同都团练使为大同都防御使。 咸通九年(868年),庞勋变乱,唐廷调沙陀军征讨。次年(869年),乱平,升大同军防御使为大同军节度,以朱邪降赤心为大同军节度使,并赐姓名李国昌,以彰其功。 此后,复降为大同都防御使。咸通十三年(872年),段文楚为大同军防御使。乾符五年(878年)二月,段文楚为沙陀所杀害。三月,唐廷为息事宁人,复大同防御使为节度使,并诏令李国昌为大同军节度使。 事实上,李国昌并未赴任。六月,支谟奉旨为大同军宣谕使,赴云州。乾符六年(879年)十二月,支谟亡于任上,其墓志所书职官名为“唐故大同军都防御营田供军等使朝请大夫检校右散骑常侍使持节都督云州诸军事云州刺史”。 由此,乾符年间,大同军之升镇系一纸空文。

(四)地方化

中和二年(882年),更大同节度为雁门节度,徙治代州;次年(883年),赐雁门节度为代北节度。 此番大同军的更名及相关变化与沙陀有必然之联系,是大同军地方化的开始。乾符五年(878年)斗鸡台事变后,唐廷集重兵讨伐沙陀,广明元年(880年)七月,沙陀军败北,李克用及其父李国昌北逃达靼。唐廷以吐谷浑酋长赫连铎为云州刺史、大同军防御使。十一月,黄巢军攻破潼关,十二月,进犯长安。沙陀军复受重用,中和元年(881年),“天子乃以武皇为雁门节度使,仍以本军讨贼。” 故有中和二年(882年),更大同节度为雁门节度之举,此举与乾符年间升大同都防御使为节度使同样为笼络沙陀之政治举措。其时,雁门节度与大同都防御使共存。中和三年(883年)七月,李克用因平定黄巢之功任河东节度使,大同防御使隶于其治下,但此时大同军之执牛耳者为吐谷浑首领赫连铎,与沙陀不是一条心。大顺元年(890年)春,李克用夺得邢州(治今河北邢台)之后,始用兵云州。次年(891年)七月,赫连铎兵败,自云州逃奔吐谷浑部。李克用上表朝廷任其手下将领石善友为大同军防御使。乾宁元年(894年)六月,李克用大破吐谷浑,杀赫连铎,以其将薛志勤为大同防御使。至此,大同防御使成为沙陀掌控之下的一支地方军,雁北遂成为其南下争雄的根据地。

三、九世纪末雁北军镇边防体系的构成

据现有史料,节度使统兵时期,其辖下军队的编制单位有军、守捉、城、镇、栅等。雁北地区军一级边军的规模较大,而守捉、城、镇、栅等相对较少,故本书对雁北军镇的考订拟以军级为主,余者因史料所限不作量化分析。

奉诚军。奉诚军最早出现于开元末年。唐故奉诚军同十将李某之父李天德,曾任奉诚军十将。李某于贞元九年(793年),故于云州城北平坊之私第,年五十三岁。志言其为长子,“自幼从仕……以父仕边塞,不愿离违……遂转授同十将,复行同军筮仕。” 设若其生年其父任职奉诚军,则开元末云州即有奉诚军。唐末,奉诚军仍然存在,李克用麾下将领李克宁、孙考老、李克修等均曾任奉诚军使。

遮虏军。乾符五年(878年)斗鸡台事变后,唐廷为安抚沙陀,下诏以原振武节度使李国昌为大同军节度使。李国昌拒不奉诏,与其子李克用合兵攻陷遮虏军。“遮虏军在洪谷东北,亦曰遮虏平。” 洪谷位于岚州岚谷县东南(今岢岚县、静乐县之间)。《资治通鉴》载,是年四月,河东副将康叔谭恃酒作乱,遮虏军及代州告急。 由此,遮虏军临近代州,在代州西北。有学者认为,遮虏军位于今山西省五寨县西北20公里处。 大顺元年(890年)九月,赫连铎联合吐蕃、黠戛斯数万众进攻遮虏军,“太祖御亲军出塞,营于浑河川之田村。李存孝引前锋与贼战于乐安镇,贼军大败遁走。” 据清《代州志》载,乐安镇,“在州北七十里,今伪为安乐镇。” 由此,遮虏军应在今忻州代县北。

清塞军。《新唐书》载:“(蔚州)西有清塞军,本清塞守捉城,贞元十五年置。” 天宝元年(742年),王忠嗣任河东节度使、大同军使,于云州筑大同、静边二城,并徙清塞、横野军实之。 由此,清塞军升自清塞守捉,始置于贞元十五年(799年),其地原处蔚州西,天宝元年(742年)由王忠嗣徙至云州。《唐故宣州左押衙、检校国子祭酒、充左教练使、诸水军营使兼侍御使赵郡李公夫人汝南郡殷氏墓志》的出现,可进一步证实天宝后,清塞军之地望在云州而非蔚州。该志载,殷氏本贯汝南,“自令胤离乡,官从他国……遥辞云水之乡;舍舸乘舆,远届风沙之塞……三十年来,解愁颜于陶母……以乾符三年正月廿二日,奄终华帐,令嗣,大同军都防御左押衙、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兼殿中侍御史,充清塞军使,曰温让……以其年十一月十七日,安厝于云州城西南。” 殷氏夫人因子任职北塞,迁居云州三十年,并葬于云州。其子为大同军都防御左押衙兼清塞军使,则清塞军应在云州界。至于其具体位置,据严耕望考证,在今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南。 20世纪80年代末,在今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右卫镇北辛窑村,发现《唐故清塞军副使骠骑大将军试少府监太原王公(液)墓志》,志言“公讳液,太原人……东都游击副使……改迁清塞知军……元和十年四月十七日,疾倾于清塞军官舍。” 据该志,清塞军应位于今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境内(其地唐属云州)。该军在唐末五代仍然存在,据《旧五代史》载,唐末李克用麾下之将名白奉进者,系“云州清塞军人” 。前述乾符年间清塞军使李温让亦是一例证。

横野军。据《唐会要》载,横野军初置于蔚州飞狐县,开元六年(718年)移于古代郡大安城南。 关于横野军的初置地,仅见于《唐会要》所载;而其开元六年(718年)移至古代郡一事,在《全唐文》《册府元龟》《资治通鉴》《通典》等史书中均有记载 ,且内容略同,其具体位置在唐蔚州安边县(今河北蔚县东北约一百四十里处)。横野军始置时间史载不详,但据河东军节度散将武青墓志所记推测,其最早可能置于高宗上元年间。志载武青祖父武令珣曾任蔚州刺史、兼横野军使。武青于贞元九年(793年)终于大同军私第,年七十九岁。 以20岁间隔推算,武令珣任职横野军史的最早时间约在高宗上元年间。《新唐书》载,乾元元年(758年)横野军与天成军合,废横野军。 经严耕望研究,乾元元年(758年),天成军曾南徙至蔚州之东北,其后天成军、横野军各恢复建置,横野军并未废止。 马旴、梁希逸先后于贞元十四年(798年)及元和年间任蔚州刺史,并领横野军使 ;满存于中和三年(883年)任横野军使, 进一步证明了乾元后横野军的存在。

岢岚军。《旧唐书》载:“岚州,在太原府西北二百五十里,管兵三千人。岢岚军,在岚州北百里,管兵千人。” “岚谷,旧岢岚军也,在宜芳县北界。长安三年,分宜芳于岢岚旧军置岚谷县。神龙二年,废县置军。开元十二年,复置县。” 《通典》卷172《州郡典二》与《元和郡县图志》卷13《河东道二》所记略同。由此,岢岚军的位置,应确定在岚州岚谷县境,南距岚州治所宜芳约一百里。关于岢岚军的沿革,《新唐书》载:“(岚谷县)长安三年析宜芳置,神龙二年省,开元十二年复置。有岢岚军,永淳二年以岢岚镇为栅,长安三年为军。景龙中,张仁墰徙其于朔方,留者号岢岚守捉,隶大同。” 《唐会要》载:“岢岚军,武德中为镇,永淳二年,改为栅,隶平狄军。长安三年,李迥秀改为景龙中军。张仁墰移军朔方,留一千人充守捉,属大武军。开元十二年,崔隐甫又置军。十五年,李暠又废为镇,其后又改为军。” 冻国栋又依据敦煌所出《诸道山河地名要略》中相关记载,在《唐代前期的岢岚镇与岢岚军》一文中,对唐前期岢岚军的建置沿革作了如下的考证:长安中至景龙中,为岢岚军;景龙中至开元十二年,为岢岚守捉;开元十二年至开元十五年,为岢岚军;开元十五年至开元十八年,为岢岚镇;开元十八年至开元末,又为岢岚军。 《河东节度经略副使九州都知团练兵马使开府仪同三司试太子詹事御史中丞建康郡王张公墓志铭》载,志主张嘉宾,“天宝中,早登□职,由是攻城野战,斩将夺旗”。后曾历职天成、岢岚等军使。 《唐故朝散大夫使持节龙溪郡诸军事守龙溪郡太守上柱国梁府君(令直)墓志铭并序》载,志主梁令直,因河东采访使王翼表奏,充岢岚军副使。天宝十四载(755年)终弃,时年六十七岁。 唐玄宗于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析贞观十道为十五道,并设诸道采访使,检举非法。则梁令直任岢岚军副使,约在开元二十一年至天宝十四载(733-755年)间。张嘉宾及梁令直的职任情况,进一步证实了开元十八年(730年)至天宝后,岢岚军的存在。

唐后期甚至于五代时期,史书中仍然有关于岢岚军的记载。乾符五年(878年)斗鸡台事变后,李克用父子以武力对抗朝廷,八月,“沙陀陷岢岚军……十二月,季康与北面行营招讨使李钧,与沙陀李克用战于岢岚军之洪谷,王师大败。” 后唐清泰三年(936年)十一月,“以岢岚军为胜州” ;后周广顺元年(951年)正月,刘崇所部岢岚军为折德扆所取。

静边军。据现有史料,静边军系开元末天宝初,时任河东节度使王忠嗣所置,位于云州治所西一百八十里处(今山西朔州右玉县境内)。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二月,朔方节度使郭子仪与安禄山将高秀严、薛忠义激战于雁北,时静边军在安史一方。高秀严寇振武军,郭子仪败之,并乘胜拔静边军。薛忠义复寇静边军,被李光弼等击败,坑其骑兵七千。 元和八年(813年)十月,振武节度使李进贤,因不恤士卒,引发兵变。军士攻入军城,屠其家,李进贤逃奔静边军。 唐末仍见静边军,乾符五年(878年)大同军变后,沙陀首领李尽忠寇石穴、白泊,至静边军。

天成军。据桂齐逊考证,天成军系贞元十一至十六年(795-800年)李说节度河东时所置, 位于蔚州北一百八十里处(今山西大同天镇县境内)。 今据相关史料,桂氏所说天成军始置时间有误。理由有三:其一,《新唐书》载:“蔚州东北有横野军,乾元元年,徙天成军合之,而废横野军。” 其二,据张嘉宾墓志载,其于贞元元年(785年)亡故,生前曾任天成军使。 其三,《新唐书》载:“(李)说以荫补率府兵曹参军。马燧节度太原,辟署少尹,迁汾州刺史。李自良代燧,复奏为少尹……擢说检校礼部尚书、节度使……说精于职,筑天成军,边备积完。” 由此,天成军早在乾元元年(758年)之前已置。李说贞元年间“筑天成军”只可能是在原有基础上的修缮。唐末,天成军仍存。景福元年(892年)八月,李匡威、赫连铎合兵八万进攻云州,李克用将李君庆发兵晋阳,与李克用联兵退敌,追至天成军,斩获不可胜计。

天宁军。据周望墓志,天宁军位于朔州。该志于20世纪80年代出土于今山西朔州市城区。志主名周望,兰陵郡人,乐逍遥,不贪荣禄。长庆三年(823年)亡于私第,窆于朔州天宁军城西北三里平原。 另据张嘉宾墓志载,张故于贞元元年(785年),其嗣子张令贲时任天宁军副将。 由此,天宁军应置于贞元元年之前。李克修父李德成,咸通年间曾为天宁军使。 中和二年(882年),置天宁镇遏观察使,属大同军节度。 景福元年(892年)八月,李克用曾北巡至天宁军。以上史料说明天宁军使唐末亦存。

天安军。史载天安军置于天宝十二载(753年),位于代州西。 唐长孺认为,史书记载有误,天安军并不存在。 桂齐逊认为,天安军与天宁军实为一军,天安即宁之前身。 本书对此持保留意见。

沙陀军。《新唐书》载:“希朝镇太原,因诏沙陀举军从之。希朝乃料其劲骑千二百,号沙陀军,置军使,而处余众于定襄川。执宜乃保神武川之黄花堆,更号阴山北沙陀。” 《新五代史》载:“希朝徙镇太原,执宜从之,居之定襄神武川新城。其部落万骑,皆骁勇善骑射,号阴山北沙陀。” 由此,沙陀军系范希朝元和八年(809年)徙任河东节度使后所置,主要由沙陀军士构成,位于朔州神武川之新城。此后,史书不复现此军号,桂齐逊认为,其原因在于:“原有沙陀军一部分转为节使府之轻军、五院军及厅直军,一部分则归属河东蕃汉马部军指挥使统辖。”

石岭军。据《新唐书》载,石岭关位于忻州定襄县,石岭镇在关南,距太原府阳曲县约七十里。 就唐代北边防御而言,石岭是并州以北的第一道防线,唐初,唐与突厥的多次军事活动围绕石岭展开。武德三年(620年)六月,刘武周兵败,突厥恃助唐平刘之功,以助唐镇守为名,自石岭以北皆派兵驻守。武德八年(625年)六月,水部郎中姜行本断石岭道以备突厥。八月,突厥逾石岭,寇并州。 天宝七载(748年),唐定襄府果毅都尉梁秀亡故,其生前首官于石岭镇。 由此,石岭镇始置于天宝之前。石岭军应是在石岭镇基础之上的延续和壮大。关于石岭军的记述,最早现于乾元元年(758年)六月,“乌承玼奔太原,李光弼表为昌化郡王,充石岭军使。石岭军在忻州秀容县。” 由此,石岭军应置于乾元元年(758年)之前。据桂齐逊考证,马旴、李光进、康传珪先后于德宗建中初、宪宗元和初及僖宗乾符末年,以代州刺史、代北军使兼领石岭镇北兵马使。 由此,石岭军的级别自建中后似有所降低。

代北军。代北军于永泰元年(765年)六月,置于代州。 李国昌在会昌四年(844年)平泽潞后,曾因功迁朔州刺史、兼代北军使。元和年间,李光进曾任代州刺史、石岭镇北兵马使、代北军使。 代北节度始于唐末,改自雁门节度。中和二年(882年)十二月,唐为笼络沙陀,以李克用为雁门节度使,辖忻、代二州。后更大同节度为雁门节度,领左神策军、天宁镇遏观察使,徙治代州。中和三年(883年)八月,李克用因平黄巢之功出镇太原后,赐雁门节度为代北节度,以前振武节度使李国昌为代北节度使,镇代州。 光启三年(887年)二月,代北节度使李国昌亡 ,后代北节度不复现于史载。

怀柔军。据《唐会要》载,先天元年(712年)八月置,位于蔚州。《资治通鉴》所载略同。

安塞军。乾宁四年(897年),李克用因幽州节度使刘仁恭拒绝出兵奉迎天子归长安,亲自将兵讨之。七月,兵至安塞军,与幽州将单可及等战于木瓜涧,因轻敌而兵败。“安塞军在蔚州之东,妫州之西。木瓜涧亦在蔚州界”。 由此推测,安塞军亦应在蔚州界,始置不详。

安边军。至德二载(757年)史思明与李光弼战于太原,“(光弼)得安边军钱工三,善穿地道。贼于城下仰而侮骂,光弼遣人从地道中曳其足而入,临城斩之。” 胡注曰:“安边军在蔚州兴唐县。蔚州有铜冶,有钱官,故有钱工。”

忠顺军。高宗弘道元年(683年)五月,突厥阿史那骨笃禄等寇蔚州,杀刺史李思俭。胡注记,蔚州时为忠顺军节度。 两《唐书》所记略同。忠顺军或许是高宗时所置雁北军镇之一。

博野军。中和四年(884年)六月,黄巢兵丧失殆尽,巢逃至狼虎谷,“巢甥林言斩巢兄弟妻子首,将诣时溥,遇沙陀博野军,夺之,并斩言首以献于溥。” 《新唐书》所载略同,但记沙陀博野军为太原博野军。 沙陀起自雁北,属太原所辖,博野军或系中和四年(884年)前所置雁北军镇。

兴唐军。据现有史料,兴唐军现于唐末,具体年代不详。其地望,据殷宪在《唐石善达墓志考略》一文中的相关考证,在唐代黄花堆南或东南 ,其地今属山西省朔州市应县。

归义军。开成末,回纥亡国,彰信可汗弟嗢没斯于会昌二年(842年)四月率回纥2200余人降唐。唐拜嗢没斯为左金吾卫大将军、怀化郡王,并以其所部设归义军,以嗢没斯为军使。八月,赐嗢没斯及其弟阿历支、习勿啜、乌罗思皆姓李氏,名思忠、思贞、思义、思礼。会昌三年(843年)正月,李思忠等因系回纥降将,惧边将猜忌,乞归漠北。唐未允,诏停归义军,以其士卒分隶诸道为骑兵,优给粮赐。《旧五代史》载:“李存信,本姓张,父君政,回纥部人也。大中初,随怀化郡王李思忠内附,因家云州之合罗川。” 由此,李存信即归义军后裔。20世纪80及90年代在今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先后出土两方墓志,志主均为雁北军将。其中康荣,“家本云中左归义府人也” ;曹某,本贯洛阳,世代为将,祖曾任河东节度右先锋归义州长史 。此归义州、归义府或与归义军有关。

振武军。唐代振武军有二,一位于陇右道之鄯州,一位于单于都护府内。本书所言之振武军指后者。前者亦名石堡城,始置于开元十七年(729年),天宝八载(749年)更名为神武军。 雁北之振武军,属朔方军节度。《通典》载:“振武军,单于都护府城内,天宝中王忠嗣置。” 《元和郡县图志》在论及单于都护府时,载:“初,景龙二年,张仁愿于今东受降城置振武军,天宝四年,节度使王忠嗣移于此城内,置县曰金河。” 唐长孺结合其它史料,认为振武军系张仁愿于景龙二年(708年)始置于东受降城,王忠嗣于天宝四载(745年)移置于单于都护。 本书赞同此观点。此振武军于唐末仍存,如李国昌即曾任振武军节度使。

大同军。详见本章第一节。另据桂齐逊考证,雁北地域另有永安、宁武、感义、承天等四军,分别位于石州、岚州、朔州、蔚州境内。 上述二十五军,即为目前可知雁北地区军镇边防体系之构成,云、蔚、朔三州之地是其防御的核心区域。(其分布参见图一)。

图一:唐代雁北地区军镇分布图 GWEFN3WmIMCfSxjqWGEdaIpX8AqTD0GmsiAKXs/8533XGyPt+EndD5TzmyFWDzS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