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提出基于农耕的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对于现代社会而言,那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一些节气已经变成国家或民间的传统节日,诸如清明是国家法定节日,冬至则是民间节日,特别是客家人更有“冬至大过年”之说,陌生则是因为许多人已经不能完整地说出这些节气,特别是现代年轻人。但是,在过去的传统社会,二十四节气则是几乎所有成年人都能够倒背如流的时令秘诀,因为这是指导农业生产顺天应时的基本路径,也是作为一个农业人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在各个产业中,农业始终是国家的根本产业,重农抑商是基本国策,从事农业是被国家和社会极力褒扬的产业行为,农业人也获得较之其他行业劳动者更高的地位与荣誉。为此,如果不能流利地说出二十四节气,将被人耻笑,因为不管是读书人,还是目不识丁的文盲,都能够屈指细说各个节气。换言之,熟悉二十四节气已经成为一项基本的农业技能,这是现实需要的必然结果。

再来反观现代社会,之所以出现不能背诵二十四节气的现象,也不能完整理解各个节气的基本内涵,或者其所对应的农业生产生态关系,那是因为社会生产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型。在三大产业中,第二、三产业之工业与服务业的比重不断攀升,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比重在持续下降,而且获得财富的主要渠道转向第二、三产业,所谓“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农业被当做苦累脏的代名词,从事农业被当做没有出息、没有本事的象征,因此与农业直接相关的技能几乎不被年轻人所看重,自然也就不再理会二十四节气了。虽然现代农业也不能摆脱顺天应时的根本性要求,从事农业生产也还需要顺天应时而做,但是由于通信技术的发达、信息化社会的来临、气象部门的专业化,个人已经无须知道二十四节气,也能够顺天应时地开展生产活动,不必担心会错过农时,因此也就不会刻意背诵节气。由此可见,熟悉二十四节气是生产的需要,不懂二十四节气也是生产使然,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但是,我们现在是站在传统文化的视角回看二十四节气,考察其中蕴含的生态观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如何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因此不管现代情形怎样,还是需要肯定它的功能。不仅如此,我们可以确认二十四节气的提出,确实是基于农业生产的传统文化之伟大发明,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能够稳步发展,创造世界史上伟大的农业文明,节气作用的确功不可没。

第一,植物生长与自然环境气候具有直接关联性。植物是自养生物,从字面理解,自养就是自己养活自己,不需要依靠其他生物就能够生存,也不需要其他条件就可以存活。从某种意义上理解,也是对的,因为相对异养生物而言,异养生物是以其他生物为食物,从而获得营养以维持生命的存在。但是,就科学角度而言,自养也不是完全自养,并非不需要其他条件就能够生存,同样需要依靠其他外在条件,才能实现真正的生存。所谓自养生物是指能将无机物合成复杂有机物以供给自身需要的生物,主要指能够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植物;还有一小部分微生物,如硫细菌、铁细菌等,它们能够借助氧化外界无机物取得能量,以二氧化碳和其他无机物作养料进行化能合成,供给自身的需要。因此,从科学定义而言,自养生物虽然不是以其他生物为食物获取生存条件,但是必须以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或氧化外界无机物为条件,才能制造自身所需要的养分,以维持自身的生存需要,因此还是有所依赖,也就是庄子所言“有所待”,并非纯然意义的自养。考察身边自养生物之植物,最为基本的生存条件包括土壤、阳光、水分和温度,归结一句话就是自然环境气候。

“土壤是疏松的陆地表层,富于孔隙,可以允许植物根部的穿插和水分、空气的透入。土壤在本质上异于岩石之处是具有肥力,即再生产生命物质的能力。土壤肥力是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人类最基本的消费资料:粮食、蔬菜、衣着原料等,都直接或间接取自土壤,所以土壤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生存条件。土壤形成的因素是气候、动植物有机体和母质等,土壤就是在各种自然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发育形成的。道库恰也夫指出:土壤是整个自然界的一面镜子,自然地带有什么样的土壤形成因素,便会有什么样的土壤”, 也就能够生长什么样的植物。虽然并非所有的植物都需要土壤,例如水面生长的浮游植物,但是作为食物供给的农作物都需要土壤,可以说,没有良好的土壤条件,就没有高效的农业生产。虽然土壤是农作物生产的基础条件,却不是二十四节气产生的必要条件,与节气智慧密切相关者,主要在于自然气候条件,基本上归于温度、水分和阳光几个最为基本的指标。

“温度是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之一,它对植物营养生长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植物的代谢活动而产生的。如植物对水分和矿质元素的吸收、蒸腾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都与温度有关。因此,植物的正常生长必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之内才能进行,存在温度三基点,即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在此温度范围内,随温度升高,生长加快。但不同植物有不同的温度三基点,一般来说,原产热带、亚热带的植物,温度三基点高,原产温带的植物温度三基点则较低。研究表明,在日温较高、夜温较低的变温条件下,植物的营养生长最好。因为白天温度高,有利于光合作用,形成较多的光合产物;夜温较低可降低呼吸消耗,相应增加了积累。此外,较低的夜温有利于根的生长和细胞分裂素的合成,从而加快植物的生长速度。我们把植物对昼夜温度周期性变化的反应,称为植物生长的温周期现象(thermoperiodism)。

水分是原生质的重要组成成分,原生质只有在水饱和的溶胶状态下,才能进行各种生化反应;植物细胞的分裂、伸长,特别是伸长,也必须在水分充足的条件下才能进行;而且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和各种物质的运输,也是以水为介质的液流来转运的。但土壤水分过多,影响土壤的通气状况,植物根系发育不良,多分布于土壤的表层,一旦遇到干旱,植物生长即受到威胁。所以,中耕松土、合理灌溉,是获得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

光是绿色植物生长发育最重要的因素。光是光合作用的能量源泉,也是叶绿素合成的条件,并促进幼叶的展开和组织分化。因此,光能促进植物的生长;但光对植物的生长也有抑制作用,主要原因是光破坏了生长素而抑制了细胞的伸长生长,紫外线的这种作用更为明显,这就是高山上的植物长得低矮的主要原因之一。光除了以能量的方式对植物产生影响外,也可以信号的方式影响植物的形态发生,这种现象叫光形态建成(photomorphogenesis)。以能量的方式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就是光合作用,其光的受体是光合色素;而在以信号的光形态建成中,光的受体则是光敏素(phytochrome)、隐花色素和紫外光受体。所以,在黑暗中生长的植物,不可能有正常的器官分化和形态建成。表现为植株瘦弱,茎细长脆嫩,机械组织不发达,节间长,叶片小、无叶绿体而呈黄白色,这种幼苗称黄化苗。黑暗中产生黄化苗的现象称黄化现象(etiolation)。如韭黄、豆芽就是在黑暗中培养的黄化苗蔬菜。光敏素易溶于水,主要分布在植物旺盛生长的部位。在植物的营养生长过程中,种子的萌发、叶和茎的伸长、气孔分化、叶绿体和叶片运动等,都受光敏素的调节。光敏素有两种存在形式,即红光吸收型Pr或P660(呈蓝绿色)和远红光吸收型Pr或P730(呈黄绿色),二者可以相互转化。Pr吸收660nm的红光可转化为Pfr;Pfr吸收730nm的远红光可转变为Pr,Pfr具有生理活性,而Pr为生理失活型。Pr比较稳定,Pfr不稳定,在黑暗条件下,Pfr会逆转为Pr。”

以上描述多是使用学术性语言,如果我们把它转换群众语言,那么自然环境气候对于植物的生长之密切关系,可以更为清晰地把握与体会。我们都听说过这样一句话,“万物生长靠太阳,雨露滋润禾苗壮”,这就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太阳对于植物生长的重要性。植物要进行光合作用就离不开太阳,没有光合作用植物就不能制造养分,也就不能自养,只有死亡。阳光并非一年四季均衡地分布在地球的每个角落,各地接收阳光的量存在差异,甚至有着极大的不同,诸如极地和赤道。即使同一地域,一年四季接收阳光的量也会存在差异,只是有的地方差异性极小,诸如赤道地带;有的地方变化比较明显,比如北回归线以北和南回归线以南,因为不是均匀分布,必然对植物的生长就会产生不同影响。即使将范围缩小到一天之内,阳光的分布也必定不同,因为存在白天与黑夜的转换(极地的转换周期更长,可以不在一天之内),这也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取向。太阳光照地球的这种变化,就形成自然环境气候,也就造就不同地域具有不同植物,形成无限丰富多彩的植物王国。我国绝大部分陆地国土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太阳变化明显,春季太阳光照时间由短变长,夏季太阳光照时间最长,秋季太阳光照时间由长变短,冬季太阳光照时间最短,而且随着纬度升高,这种变化越发明显。西双版纳地处热带,太阳光照充足,拥有资源丰富的热带雨林。“西双版纳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被誉为‘植物王国’。境内共有植物二万多种,其中属热带植物5000多种,有野生水果50多种,速生珍贵用材树40多种。” 而处于寒温带的我国东北兴安岭地区,就没有西双版纳那样的充足太阳光照,虽然同样作为森林,于当地而言,都拥有相当丰富的植物资源,但是两者还是不能相提并论。“据调查,大兴安岭仅有植物(维管束植物)966种(变种),分属于92科、371属,其中主要有药用植物300余种,丹宁植物30余种,芳香油植物30余种,油料植物20余种,农药植物100余种,饮料、色素、果酒植物100余种。” 虽然影响植物品种数量的因素很多,但是太阳光照不能不说是其中重要因素,因为太阳光照不仅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还决定性地形成热带、亚热带、温带、寒温带、寒带等不同的气候带,也由此大体决定了植物品种数量由多向少的过渡。相同植物品种,光照时间不同,其品质也会存在差异。新疆比宁夏高10—12个纬度线,平原平均海拔在700—900米,总体干旱少雨,年均日照时间3500—5000小时。宁夏在400—500米,干旱少雨,年均日照时间2800—4500小时。“宁夏葡萄主要分布在石嘴山以南的银川平原黄河灌区,其中包括宁夏北部的石嘴山沿黄河向南,经贺兰山至银川、永宁、吴忠、青铜峡、中宁、中卫等地,均属温寒带干旱地区,年平均温度8.8℃左右,无霜期170~180天,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葡萄生长季节雨量少,靠引黄河水灌溉。日照充足,果实色泽好,含糖量高,病虫害较少,是建立绿色无公害食品基地良好地区之一。” 宁夏葡萄确实具有很好的品质,属于优质葡萄之一,但是比之于新疆葡萄还是略逊一筹。“新疆葡萄与我国内地相同品种葡萄相比优势明显,含糖量高,含酸率低,且固形物含量均高于内地产同种葡萄。其中,新疆吐鲁番牛奶葡萄比内地葡萄固形物最高的陕西眉县牛奶葡萄高5%,含酸量低0.2%;和田龙眼葡萄同形物高于内地张家口龙眼葡萄3%,高出眉县、济南6%~9%;吐鲁番无核白葡萄固形物高达25%~26%,比内地相同品种高7%~8%。” 宁夏与新疆同属我国西北地区,气候条件具有相似性,都是干旱地区,但是日照时间还是存在差异,因此对于葡萄的积糖就产生不同影响,因此葡萄的品质还是存在差异。可见,太阳光照确实是植物生长的决定性条件。

阳光的作用确定不可小觑,水的影响也同等重要,所谓水是生命之源。不同动物种类耐渴程度有所不同,但是都需要水来维持生命。植物有耐旱与喜水之别,但始终还是不能离开水的滋养。任何生物,只要没有了水,其最终结局只有死亡,没有第二条道路可供选择。于是,生物没有水自然不行,但并非意味着水越多越好,干旱的年份会影响农作物的收成,洪涝的年份也会造成农作物的减产,因此水必须适量。地表水,包括地下水,其主要补充渠道是雨水,但是雨水并非按照生物需求的理想状态进行补充,特别是不能按照农业生产的需要进行理想补充,有的地区雨水充沛,有的地域雨水稀少,有的年份雨水超标,有的年份雨水稀缺,风调雨顺的年份并不多见。这样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降雨量,严重地影响着农业生产,因此普遍形成靠天吃饭的心理,也说明关注自然气候极其重要,因为气候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收成,也就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质量。

温度也是影响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任何植物都要自己的生存适应温度,温度太高会导致植物死亡,温度过低同样也会造成植物死亡,这是一个基本常识。因为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个常识体验,当高温酷暑的时候,人的身体就会感到难受,暴晒在太阳底下,就有可能中暑甚至死亡;当寒冷低温之时,人的身体就会被冻得冰冷僵直,直到心跳减慢乃至死亡。温度对于生命是如此重要,那么温度所需的热量来源何处呢?谁都知道,大气温度热量来源主要是太阳,或者说得更广泛些就是来自自然界。既然生命所需要温度的终极来源是自然界,也就意味着自然环境气候决定着植物生长所需的温度,因此我们不能忽视气候的观测,需要掌握气候变化规律,以便更好地服务农业生产。

由此看来,构成自然环境气候的几个重要因素,虽然各有作用,但是都不可或缺,综合施策影响自然环境气候。表面看,环境气候构成的重要因素数量不多,各个要素相互组合的方式也不会很多,因此环境气候的类型也不会很多。从大的层面看,确实如此,地球气候大体可以区分为热带气候、亚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寒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这是我们把握气候规律的基础。但是,由于环境气候的复杂性与多变性,其实每个要素的细微变化,都会导致自然环境气候的不同,于是形成许多具有地方性特征的独特气候,所谓“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就是小环境气候的生动写照。

第二,四季分明的黄河流域有助于节气的归纳总结。地球是一个略带椭圆形的球体,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在宇宙空间的方向不变。地球公转轨道平面叫黄道面,与地球自转赤道面之间的夹角是23°26′,正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得太阳光线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出现以年为周期的往复变化,从而形成地球上的季节更替。热带地区由于长年得到太阳光线的直射,因此在四季分属中,其气候特征基本上只属于夏季,长年处于火热状态。极圈以内的寒带地区开始出现极昼极夜现象,因此在四季分属中,其气候特征基本上只属于冬季,且越近极点越是明显。亚热带地区偏重于春夏两季,略带秋冬季特征。寒温带偏重于秋冬两季,略带春夏时光。位于纬度30—40度之间的温带地区,其四季特征最为分明,春夏秋冬具有明显的分属季节,因此最适宜归纳总结一年四季的环境气候特征。

长江流域大体在北纬26—32度之间,黄河流域大体在北纬35—40度之间,刚好处于四季最为分明的纬度范围,对于归纳总结环境气候规律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人类社会就生产层面划分,目前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狩猎与采集,第二阶段是农业与畜牧,第三阶段是工业与服务,其中对于自然环境条件依赖最为突出者是农业阶段。长江至黄河之间的流域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大约在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开始步入农耕时期,有史可考的夏商周也发源在这个区域,而且整个封建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都分属在这个区域。传统农业是靠天吃饭的产业,为了获得生产的好收成,人类对自然环境气候必然会从无意注意转到有意注意,逐渐归纳总结其内在的变化规律,以期指导农业生产活动。长江黄河之间四季分明的自然条件,确实为先民观察自然环境气候变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便利条件,夏季与冬季显著差异,春季与秋季明显不同,而且是周而复始的往复,于是可以反复观察并积累经验传之后世。这种观察并上升到规律或称理论,需要一个不断修正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适应地方生产与环境气候关系的过程,还是一个不断文化磨合的过程,因此不同民族对于自然环境气候认知表述各有不同。二十四节气是我们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文化遗产,是反映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指导农事活动,是我们先辈认识自然的结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先人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并且通过影子长短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尚书》对节气已经有所记述。随着认知的不断深刻,节气也不断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西汉刘安《淮南子》一书完整记载了二十四节气。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入历法。于是,中华文明瑰宝的节气理论就此正式形成,充分反映了中华先人对于自然环境气候与农业生产关系的认知,而且是基于长江黄河之间流域地区为基础的概括,这是自然条件与人文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晶。

第三,农业生产发展内在地催生二十四节气。节气概念的提出与定型都源于农业文明时代,这并非只是巧合,而且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在狩猎与采集时期,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都是自然界提供,人类只是做着收获的工作,因此对于反映自然环境气候变化规律的节气并不敏感。虽然狩猎与采集在不同程度上也会受到自然环境气候的影响,比如植物果实的采集,但是毕竟不需要人类种植,且不同季节,上天会提供不同的植物食物,因此在长达几十万年乃至几百万年的时间里,都没有产生节气历法,这是社会生产的历史条件使然。农耕生产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进行了深刻地调整,从攫取性经济转入生产性经济,从完全依赖自然赐予到开始凭借人工种植获得,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了新飞跃。人从完全匍匐自然之下开始呈现征服自然的人类力量,人不仅变成自己的主人,而且开始变成自然的主人,这是一个历史性事件。

但是,即使进入这样一个历史性阶段,人类毕竟是自然的产物,也一定受制于自然,正如安泰不可能扯着自己头发飞离地球一样,一切都需要遵循自然规律行事。农耕生产是通过人工种植可食植物,以满足人类生存需要的生产行为,因此手段必须服从目的。植物种植既可以体现人的意识,但也不能肆意妄为,需要根据自然环境气候规律进行种植,春天生长的植物不能在夏天种植,冬天生长的植物不应在春天种植,否则就不可能达到种植目的。春天是植物的普遍生长季节,具体植物还是存在不同时段的差异,即使种活,也会影响、降低收成,因此必须掌握植物的最佳种植时机,才能获得理想的收成。正是因为自然界限制着人类的行为,因此人类有必要认识植物种植与自然环境气候的关系,并且运用这个规律为农耕生产服务,从而获得尽可能满意的收成,实现人类设定的主观目标。这是人类为达成目标的主动作为,充分显示人与动物的区别,动物只能被动适应,人却可以能动探索,由此达到驾驭自然为人类服务的目的,因此农耕生产必然内在地催生历法认知。

其实,植物的生长规律也内在地引导人类考察植物生产与自然环境气候的关系,不管是野生植物,还是人工种植植物,都同样需要遵循自然规律,不可能有所例外。虽然现代农业可以依靠技术种植反季节植物,表面上是反季节,本质上还是顺天应时,人类是在无法改变大环境气候的前提下,通过人工技术创造大棚之类的小环境,以便模拟天然环境下的自然环境气候,引导植物生长,始终不能超越节令的终极制约。农耕生产人工种植的植物,其实是一个人工驯化的过程,其母本依然生活在自然界,因此需要与自然界的母体保持同步生长节奏,于是,需要研究节气,因为“二十四节气之中的节气,是表示一年四季天气变化与农业的生产关系的。在我国古代,节气简称气,这个‘气’,也就是天气、气候的意思。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已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第四,二十四节气能够实际指导农业生产。节气是自然环境气候变迁的节点标志,既有具体性,也有抽象性,因此也给人掌握节气运行规律带来某种困难。为了能够让具体从事劳作且不识文字的平民百姓所掌握,必须转化一些具体物象以作为某种节令的标志,于是就逐渐形成节气与物候对应表。即以下“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表”: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表

这个物候表既具有普适性,能够有效指导长江黄河之间区域的农业生产,因为它是基于这个地区归纳出来的特征,又表现局限性,因为我国区域面积广大,并不能完全概括寒温带地区,也不能完全反映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因此在南方或更北方,在此基础上形成区域性的物候表,以便能够更好地、有效地指导当地的农业生产。广西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县内气候特点,对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活动规律有一定的反应,形成县内物候特征。现就其较著者加以列述。

植物。正月荒草初醒,二月桃、李花开;三月苦楝树、枣树、梨树开始发芽,杜鹃花开满山红;四月樟树落叶,桐油树开花;五月石榴树开花;六月池塘荷花开;八月桂花初开放;九月桂花二次开,茶子开花;十月芙蓉花开,梧桐树落叶;十一月苦楝树落叶;十二月荒草焦零。

动物。雨水雁北飞,气温要回升。春分燕子至、蛙出洞始呜。春社三日蛇出洞。立夏蚯蚓出,蝉蜕壳。三伏蝉叫凶。白露燕子往南飞,秋社三日,蛙蛇入洞冬眠,冬至蚯蚓结。

附:天气谚语。

立春有雨雨水多,雨水有雨春雨好。清明有雨好田家,清明无雨好棉花。谷雨有雨,雨水调匀。立夏不下,快修塘坝。芒种无大雨,夏至必有洪。夏至是晴天,有雨到秋边。立秋有雨不堪忧,晚稻禾黄水不愁。漏秋十八干,大旱不过七月半。冬至出日头,出春冷死牛。两春夹一冬,十个牛栏九个空。松尾弯弯,寒潮就来。樟树落黄叶,不会再冷人。枣树长新芽,谷种快快下。雁群南飞天转冷,雁群北飞天转暖。惊蛰青蛙叫,下秧下三道(倒春寒)。乌鸦成群飞,寒潮就来临。喜鹊造高巢,今年有大涝。蚯蚓上路晒成灰,蚂蚁搬家大水推。大水虫扑灯,将有大涝。蜜蜂出窝早,天气将转晴。鸡早宿天必晴,鸭早归天将雨。老猫房顶坐,雨天就要来。天上鱼鳞斑,明天晒谷不用翻。早红晚雨,晚红无雨。虹降西雨淋淋,虹降东一场空。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南闪火门开,北闪有雨来。粪水乱翻臭气大,近日大雨必定来”。 由此可见,节气确实能够引导普通百姓正确地开展农耕生产活动,可以有效避免盲目生产带来的可能损失,达到促进生产提高收成的心理期待。

二十四节气既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客观则是节气反映了自然环境气候变化的规律,主观即为这是中华先民认知自然的独特表述,它是自然生态系统与中华文化结合的产物。节气的运行规律既反映天象气候的变化,也表明中华农耕文明的特点,由于传统社会长达上万年的农业生产活动,因此源于农耕生产的生态观念深深地植根于百姓心中,成为生态理念延伸的源头,直接间接地受到其影响。地球上的一切生物自有其生长规律,各个生物可以各不相同各自生长,但是都必须遵循天道,即使某种特定阶段可以突破,最后也必然需要回归天道。人间之事也是一样,必须遵循天道,人道可以认知天道,但是不可逾越天道,只有顺应自然天道,才能获得最佳的发展。 lowjY8cjKXUS+apNLZEgPjlfYAh9LsFLEu3YrZderM0+S6Jkn7YjjTl/rRqv+aX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