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传统文化生态观

“生态”这个词语现在已经耳熟能详,成为一个热词,从原本属于描述自然界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词语,泛化成为描述各个领域内部相互关系的词语。生态这个概念指示着自然界的生物与环境、生物与非生物,生物内部的动物、植物与微生物,总之是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它们之间处于一种有效制衡状态,属于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共荣共损的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区域系统内达到和谐相处、共赢发展的生命系统。因此,生态的逻辑前提是万事万物之间的相互和谐共生发展,它是一个具有正能量意义的词语,凡是一个区域内的生命系统遭受破坏,原有的和谐状态不复存在,出现一种紊乱现象,严重影响到其他生物的生存发展,进而也影响到本生物的生存,我们就说这个地区的生态遭到破坏。自然界自其诞生生命以来,生态关系就以其客观形态既显性又隐性地存在着,引领并昭示着万事万物的生命历程,构筑无限丰富多彩的自然现象。但是,人类对于自然生态的认知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从完全的懵懂无知到初步认知,从不自觉状态进入自觉状态,从零散的知识把握上升到整体的理论系统把握,于是生态思想既从自发的民间意识提升到官方的自觉理论,再经过官方的渗透教育变成民间的行为习惯。基于理论的思考就可以上升为“观”,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传统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态观,主要存在于官方层面,也就是体现在反映主流意识之士的层面,民间则基本上还没有上升到如此之高度,主要体现在具体事物的处理层面,也就是零散的生态知识把握。当我们提及传统文化生态观的时候,主要是选取民间视角看问题,因此更多是以点的方式论及生态思想,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应的生态意识,体现一种生态观的倾向。这是一种客观存在,因为基于庙堂的理论思想通过官方渗透教育,必然播撒到民间,虽然民间以零散的生态知识方式呈现,却是生态观主导下的生态行为具体化,因此能够以点带面地说明问题。正因为坚持以点的方式进行呈现,因此不在于梳理传统文化生态观的理论体系,而是选取与民间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关键点进行有限地呈现,大体勾略存在于普通民众心间的生态意识网格。 ebJ3DrWLmgnPIAC10N/ZxH9mnbOVI5BusmZrtCWmkLUYndkY2KCYt2kKzY650Lc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