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工程师与继续工程教育改革

一21世纪的继续工程教育改革

进入21世纪后,世界工程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进而对工程技术人员,尤其是工程师在应对全球化竞争、职业的流动、广泛的技能和知识更新提出了新的挑战。然而,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工程报告的统计数据显示,发达工业化国家,每1万人中有20~50个科学家和工程师,发展中国家平均有5个科学家和工程师,而在更加贫困的非洲国家这一数字降到1或更少 。在世界范围内,需要越来越多的各种层次和类型的工程师,来解决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技术进步、保护环境等可持续发展问题,工程师短缺已经成为世界性问题,世界工程发展对工程师的数量和质量提出来了更高的要求。继续工程教育的发展,在社会、经济和人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逐渐显现,特别是在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发达工业化国家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形式多样的继续工程教育办学模式,建立了相应的教育体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法规,积极推动了世界继续工程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从国家层面开始更多地关注继续工程教育,使得世界继续工程教育内容得到不断丰富。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继续工程教育的概念引入我国,继续工程教育得到持续发展。在三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继续工程教育从起初的继续工程教育办学活动发展成为一项规模空前、具有鲜明特点、符合中国国情的继续工程教育事业,在国家逐步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转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继续工程教育实践研究和理论探索也取得了较大发展,在宣传继续工程教育的重要作用、探讨继续工程教育的发展特点、推动产学研合作、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建立继续工程教育体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当前,世界范围内国家之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以及我国的现代化转型、社会发展、民生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趋势,对工程师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继续工程教育的发展现状与国家发展的需要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需要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虽然继续工程教育办学机构的数量及其办学规模有了空前的发展,但是相对于国家建设所需要的工程师的数量而言,继续工程教育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虽然形成了高校、企业、政府以及民办培训机构等不同的办学主体,但是相对于工程师的多样化学习需求而言,办学主体还要有更大的进步;虽然继续工程教育的教育质量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相对于越来越高的工程师素质和技能要求而言,教育质量还要有更快的提高;虽然继续工程教育的发展速度和规模空前高涨,但是继续工程教育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却并不显著。为了培养国家发展建设所需要的工程师,继续工程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必须实现从数量到质量、从规模到效益的战略转变。继续工程教育的改革是全方位的,涉及继续工程教育的教学方法、培养模式、教育资源、交流合作等各个方面,同时对于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工程师而言,他们的继续教育与所在的企业、原有的教育背景、甚至家庭责任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继续工程教育的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很多问题都与继续工程教育的办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调动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教育活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教育规划纲要中还制定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表1.1),其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继续教育所要实现的明确发展指标。从教育发展目标可以看出,继续教育任务艰巨、责任重大,继续教育办学体制的进一步深化改革,是我国教育体制中最重要的改革和发展内容之一。多元办学体制的建设和完善,将为“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提供重要保障。国家人才发展目标(表1.2)中,不仅提出来了2020年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而且首次提出来了核心指标“人才贡献率”。这些发展指标的建立,不仅引领人才事业的持续发展,而且强化了国家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施力度。从人才发展目标可以看出,培养“适销对路”的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要建立具有应变能力的办学体制,重视办学效益,重视树立良好的学校形象和信誉(张沂民,1994)。办学体制与继续工程教育的办学形式、教育资源、办学类型等各个环节密切相关,完善、灵活、高效的办学直接决定了继续工程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也是推动继续工程教育改革的核心动力。因此,提高继续工程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关键在于多元化办学主体形成完善灵活的办学形式,才能满足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学习需求,实现教育事业发展目标和人才事业发展目标。

表1. 1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

数据来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近年来,各部门为了推动各种形式、各种类型的非学历继续工程教育的发展,也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规定,调动学校、企业、社会各部门参与继续工程教育活动。教育部鼓励工科高等学校开展大学后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企事业单位内设继续教育培训机构,面向本单位在岗人员开展各种形式和类型的岗位培训;社会团体和各类民办教育机构根据市场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和资格认证培训。继续工程教育的教育对象不仅包括每年数以百万的工科大学毕业生,而且还有大量的企业基层岗位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他们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千差万别。然而,目前的继续工程教育还远不能满足工程师对继续教育的需求,“继续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体系最薄弱的环节”(郝克明,2010)。就办学主体而言,存在诸多问题,如继续工程教育办学机构的设立缺乏整体设计和标准、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经费投入不足、办学形式单一、办学质量不高、违规办学等等。众多研究表明,继续工程教育办学主体存在的现实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继续工程教育的健康发展。

表1. 2国家人才发展主要指标

数据来源:《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纵观国内外的继续工程教育的发展,各国继续工程教育改革都将多元办学主体建设作为重点内容之一。美国继续工程教育历史悠久,通过立法促使政府和社会各界重视继续工程教育,特别在税收政策方面给予办学者大力支持,办学主体主要有企业、大学、学会和公司,呈现出多元化特点,企业办学近年来有增长趋势,办学形式不仅多种多样,而且普遍采用新技术、注重经济效益。德国继续工程教育是以社会力量和私立企业自行设立办学设施为基础,广泛吸引私人雇主对职业教育和培训进行投资,全日制学校发挥的作用较小。德国在近年经济危机后经济恢复良好、在欧盟经济治理中发挥了积极主导作用,除了得益于德国政府的经济结构改革以及危机后采取的各项经济政策之外,政府的就业服务和培训系统的效率有很大提高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以美国、德国等为代表的发达工业化国家引领世界继续工程教育的发展方向,在继续工程教育的技术、服务、高校与工业界的合作等方面形成了完善的法律体系、质量保障体系和认证体系,很好地促进了工业界的竞争力,对经济形成了良性的促进作用。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等新兴国家经济发展迅速,对工程师需求旺盛,在一些行业领域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由于资金、技术和制度等原因,继续工程教育办学发展不平衡,存在着社会阶层和地区差异;继续工程教育的质量和效率较低。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国家教育和人才事业战略部署的实施,紧紧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指导思想,继续工程教育在培训高层次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服务国家重大工程科技领域必将发挥无法替代的现实作用。但是,由于继续工程教育的庞大规模和多样化的需求使得继续工程教育的改革、特别是办学主体的办学改革不可能采取全国统一的模式,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办学机构在继续工程教育改革中有着不同的办学目标和办学重点,因此继续工程教育的实践和研究必须一方面要分析和总结继续工程教育的特殊性,探索和研究继续工程教育独特的办学形式;另一方面也希望探究继续工程教育发展过程中具有普适性意义的规律,原因在于虽然继续工程教育在各国都不属于主要教育形式,但是继续工程教育办学所呈现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工程教育的缩影、是终身教育的趋势,具有典型性,其推行的教育改革为工程教育改革提供参考、对终身教育发展发挥引领作用。

笔者长期工作在继续工程教育一线,一直参与继续工程教育研究。通过具体工作中发现,当前很多继续工程教育的研究往往以个案总结的形式探讨继续工程教育的应然性,普遍缺乏对不同层次和类型办学主体的深度挖掘,提出的问题和建议缺乏针对性,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也不够丰富。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工业化国家的继续工程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以其高质量和多元化的特点成为研究的焦点和热点,并对各国的继续工程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的继续工程教育从发展初期就参照了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工业化国家的办学形式,借鉴了它们的成功经验。在学习和借鉴的过程中,详细了解发达工业化国家办学的背景和特点是非常必要的。总之,笔者在继续工程教育实践和研究中,了解到当今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也从中发现了一些继续工程教育多元化办学实践的误区。因此希望通过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全面分析中外继续工程教育领域的相关问题,探究中国继续工程教育多元化办学的改革和发展之路。

二 继续工程教育改革的焦点

经济的全球化、人类面临的环境和资源问题对工程师的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工程师的培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未来工程师的培养即大学工科教育,二是现有工程师的教育即继续工程教育。探索两种教育形式的更好衔接、形成可持续的工程师培养,是工程教育学者,尤其是继续工程教育实践者和研究者的重要课题。工程师终身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是不断变化的、他们在各个阶段学习的方式和学习速度也是不同的。成功继续工程教育的关键在于学习者即工程师,促进职业发展以及激发学习动力是工程师选择继续教育的前提。高校、企业和社会力量等继续工程教育办学主体探索和研究新的办学形式,研发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帮助工程师在职业生涯中保持职业兴趣和竞争力,满足工程师的学习需求。因此工程师的学习需求是继续工程教育研究的出发点。

这些年来,学历和非学历继续工程教育办学机构遍及全国城乡,每年数以千万的工程师接受了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继续工程教育办学机构的数量及其办学规模得到快速发展。工科院校拥有较多的优质教育资源,较早地开展了远程教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机制,一直以来积极开展继续工程教育,是继续教育重要基地。工业企业是继续工程教育的主力军,企业培训对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发展战略,促进产业升级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近年来企业大学的兴起,作为企业培训员工的创新形式,得到迅速发展并引起关注。与此同时,国外知名培训机构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利用充足的资金、先进的培训模式、成熟的市场预测能力等优势,抢占商机;民办培训机构发展迅速,凭借经营手段灵活、营销策略新颖、内容更新快的特点,在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各类办学主体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已经暴露出各类主体办学的诸多问题,一方面是继续工程教育需求数量的骤增以及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特点的显现,另一方面是继续工程教育办学质量和效率等诸多问题的出现,需要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各个办学主体才能够更好地承担起高质量办学的使命。

继续工程教育、办学质量这两个方面都是当今教育研究的热点,各自都有很多的研究主题。而这两个方向的焦点聚焦形成本研究的范围,全球化的继续工程教育改革是大的背景。在各国的改革中,以质量管理为导向的继续工程教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世界继续工程教育协会在2000年推出继续工程教育自我评估模型the Development of Accreditation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Training(简称DAETE)。这一自我评估模型涉及了继续工程教育办学机构的各个方面,重点关注了办学机构的战略政策、合作伙伴和资源、客户满意度、社会满意度和关键绩效结果。不仅强调了教育的投入,而且确保高质量的教育产出。DAETE的推广和应用,促进了美国和欧洲国家继续工程教育质量的提高,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他国家的继续工程教育。中国于2008年参与了该模型的测试工作,目的是帮助政府更好地规范和管理教育培训机构行为,保护继续工程教育学习者的权益,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促进我国继续工程教育事业的持续、良性发展。虽然以质量管理为导向的DAETE模型并不是完美的评估模型,不具有普适性,但是对于实践性很强的继续工程教育而言,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继续工程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它必须与经济建设的需求和科技发展的水平保持同步。因此很多国家都从本国的继续工程教育实践出发,制定办学的质量标准,以这些标准来评估、审核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而实现高质量的办学目标。

在继续工程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已有很多对教学方法、师资水平、校企合作等问题进行了总结和探讨,但对继续工程教育办学主体的研究却不多。这正是本研究的一个出发点,办学主体是对研究主题的限定。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很多专家学者对办学主体相关问题开展了广泛研究,而且办学主体改革的实践和探索也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和良好效果,但是对于继续工程教育,办学主体的办学实践和研究还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一方面是由于继续工程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形式,具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另一方面是因为继续工程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较短,总体仍处于“经验型”发展阶段。虽然在中国已经形成了高校、企业和社会力量举办继续工程教育的局面,但是面对数量庞大的社会需求,不同办学主体的办学目标和特色并不十分明确;很多高校虽然明确了教育培训是大学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也认识到教育培训对形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作用,但是教育培训在高校和企业工作中处于边缘地位,在教学资源、人员编制、财务政策等方面缺乏政策支持和激励机制。继续工程教育办学活动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不仅具有社会效益,而且存在经济利益;不仅对工程师个人及其家庭产生影响,而且对工程师所在企业发挥作用。因此,继续工程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办学主体的复杂性,需要平衡办学者责任、权力和利益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办学主体才能够更好地承担起继续工程教育的使命。

发达工业化国家在20世纪初开始对继续工程教育办学情况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在体制上予以确定,已经形成成熟的办学形式,很多成功的研究和实践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庞大的继续工程教育规模、工业化水平和独特的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国外的模式并不能解决中国的所有问题。将国内外多元化办学进行比较也并非希望找到绝对的标准和完美的办学形式,而是将继续工程教育办学的发展放在国家的历史背景下,主要讨论继续工程教育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的办学特性,分析办学各个环节中的问题及其根本原因,以期为高水平继续工程教育和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提出更有针对性、更符合中国发展需要的建议。

因此,本书将主要研究以下一些问题:

①在中国继续工程教育的历史演进中,继续工程教育办学主体、办学形式等发生了很大变化,进而继续工程教育办学体制有哪些发展变化?

②中国继续工程教育各个主体,作为教育和培训的提供者,它们的办学形式、办学特点以及存在问题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③继续工程教育的对象是工程师,我国工程师群体具有鲜明的职业特点和成人学习特征,他们的学习需求与教育供给之间存在怎样的矛盾?

④继续工程教育办学主体之间通过怎样的协同机制实现高质量和高效益的办学、更好满足工程师的学习需求?

⑤发达工业化国家多元化的继续工程教育为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对我国继续工程教育多元协同主体协同机制的设想可以提供哪些借鉴?

⑥如何构建继续工程教育多元主体协同办学的静态机制和动态机制、通过协同机制的有效运作形成多样化的、高质量的办学形式?

本书将在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以继续工程教育为研究视野,以工程师的学习需求为研究出发点,沿着一系列办学改革的脉络,将继续工程教育办学主体作为研究对象、以“为谁办学?谁来办学?如何办学?”作为研究主线来展开,研究多元主体协同办学机制的合理依据和建构设计。 BGIrTCA54ku7B8cLz0X7MtXzg5wNgxp63PWDHTBW6Wn8fSINHs7uK2MpIcOHL3w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