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成绩及展望

1996 年初,国家图书馆在文化部申请立项“数字式图书馆试验项目”。1996 年 5 月,国家图书馆提出了中国试验型数字式图书馆项目,经文化部组织与协调,上报国家计委,于 1997 年批准立项,成为国家重点科技项目。“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被列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年)的重点建设项目。一系列国家级的项目、计划的实施,无疑为我国图书馆的数字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作为我国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随之拉开了数字化发展的序幕。图书馆的服务从单一的服务向知识的二次开发或知识重组的方向转变,并通过知识导航,更加方便读者获取相关的知识资源。初步形成了图书馆在资源数字化、服务网络化、检索智能化、需求个性化、选择多样化的环境下,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方式,为今后高校图书馆知识创新服务体系的形成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一、近年来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成绩

校内实现以校园网为基础,图书馆为核心的文献信息的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的管理中心,并根据校内各专业引进和建立各类文献资源的中央数据库。实现网上检索、续借、预借、预阅等,并实现校内院、系所资料室、分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管理模式。校内实现统一采购、统一编目、分散流通、检索等管理模式,并实现CALIS联机编目和上、下载成员馆的数据,数据的加工从题录、文摘、原文等各种载体的文献资源,形成了以图书馆为中心的文献资源中心和校内资源共享的管理体制,满足校内及现代社会环境下资源共建、共享的管理方式。实现了资源的合理的配置和应用,从而使校内文献资源的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提高了校内资源有效的应用。

各高校在广泛调查和试用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学科及发展情况,有计划、有目标、可持续发展的引入数字化资源(各种数据库)及数据库公司的联网数据库,形成了校内的数字文献中心。数字化资源在满足学校学科发展需求的同时,建立工科、文科、专题等文献资源保障中心的目标发展,建立各种数据库使用指南的课件,供读者下载使用;利用e- shot软件实现校园网跨网段检索及对各数据库进行分类、标引、管理,使各类数字化资源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提高了各类资源在管理、使用方面更加便捷。引入“网格”技术的清华知识资源共享统一平台,开发实现馆内各种数据库的统一检索,一次可选 8 个数据库进行统一检索,满足了用户的一站式检索的需求,方便、简捷了用户检索,实现一次检索多个数据库检索的要求。通过OpenURL协议,实现异构数据库的互联,实现图书馆纸质图书、期刊OPAC检索系统和电子图书和电子期刊检索系统的互联。采用先进的Browser/Server/Database三层结构的信息管理系统,开发、建立Unix数据库和基于Oracle8i的多媒体数据库,进一步激活馆藏资源,实现网上视频、音频资料的查询和播放及网上报告厅的开放(校内音视频点播)。加大读者对各种数据库使用的培训力度,张贴各种宣传品,开展各种讲座、培训班及主动针对各院系师生编写信息资源查找和利用的讲座,从而加大读者使用资源、利用资源的力度,为读者更有效的利用资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建立起数字化加工中心,在硬件上引入服务器和高速扫描仪,软件上引入北京大学方正电子有限公司的方正德赛(DESi)、书同文数字化技术公司的数字化加工系统,解决各式各样的文献资源数字化,该类软件符合电子资源国际标准格式,对数字资源进行深度数据加工,并加密处理后在网络上安全发布,可供指定范围内的读者使用,同时符合CALIS特色资源建设标准,形成了本馆的数字化加工中心,实现网上提交(读者可直接提交论文)和发布,开发本馆特色资源如博士论文、硕士论文、会议文献、教师论著、校学报等等。它将为国内外读者提供高校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数据库。可对社会服务,是图书馆走向社会、创造效益的新的一种途径。为资源的共享、共建做出了贡献。

引入了各种架构存储系统(NAS、SAN等),建立起引进数据库的本地镜像存储源,为今后大型数据库的本地镜像和代理打下坚实的基础,向区域建立海量存储的本地的实现及校内的资源的共知、共享、共建和各种资源中心目标的实现迈出可喜的一步。

读者对资源的需求往往是千差万别的。单个图书馆收藏的文献资源往往不能满足读者的个别需求。在读者提出要求后,在没有馆藏的情况下,如何为读者提供文献资源的线索或找到它,是衡量图书馆及图书馆员知识服务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与国家、省(部)信息中心文献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对图书馆来说显得非常重要。所以,各高校馆和国家图书馆、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CLC: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Inc.)、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China Academic Library & Information System)、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brary)、上海图书馆、维普咨询、ProQuest公司、中国科学院系统及数据库公司等机构建立文献传递共享机制,解决高校馆文献资源收藏不足的问题,做到读者需要什么,就能提供什么,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求。

高校图书馆在网络建设上纳入学校校园网络建设之中,使图书馆自动化网络系统、多媒体电子阅览室和学校的校园网络有效连接,实现图书馆资源在校内的有效利用和共享,从而保证了图书馆与校内用户在硬件上的连接。建立以图书馆为核心的无线网络,形成以图书馆为中心的三维立体网络中心及校园信息资源服务中心,保证了信息资源在校内的有效检索和传递,使传统服务走向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成为现实。高校图书馆通过这些年的建设,数字化资源每日 24 小时提供服务,每周 72 -84 小时提供服务,从而保证了资源的高使用率,为今后高校图书馆知识创新服务体系的形成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为了加强数字化信息资源对读者的有效利用,向读者提供检索的信息窗口,图书馆加大网页建设,实现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网页建设的内容包括:本馆简介、科技查新、数字学堂、网络导航、读者之窗、最新动态、读者指南、读者服务、书目检索、学科导航、电子资源、数字图书馆、我的图书馆、搜索引擎等,读者通过图书馆网页的可视化窗口,访问图书馆,了解图书馆,检索数字化馆藏和虚拟信息,读者也可通过电话、E- mail、BBS、QQ、FTP、虚拟咨询台、网络传递对图书馆提出意见,同时把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向网上服务发布,在保持传统服务的同时,探索、创新了新的服务方式:以馆藏信息资源为基础,以学科馆员为中心,利用现代化技术和设备,把单纯借、还、检索服务向在线、深层次、网络化的知识服务转化;以开展课题查新、课题跟踪、定题服务等形式,使知识的再次开发,服务的方式、方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图书馆不仅是信息资源的收藏源,又是知识服务的信息源和知识再次开发的创新源。

信息咨询手段的智能化集中体现在信息检索上。在信息环境中,信息检索发展到超信息检索的智能化文本检索、多媒体检索,由相关性检索发展到直接检索,使检索结果更贴近用户的需求。从检索途径来看,网上数据库和其他大量的电子信息资源大多能提供灵活多样的检索途径,如全文数据库除了具备关键词、分类、作者、机构等传统的检索入口外,还能提供整刊、篇名、摘要、基金、蕴含、关联、全文、引文等检索功能,十分方便用户使用。从检索方式来看,信息检索能实现单一途径检索和多途径复合检索,既可进行精确检索,控制检索率,也能进行模糊检索,保证检准率。信息环境下的信息检索是一种智能化、多途径、多功能、全方位的信息检索。

问题解答的智能化咨询,可以通过信息网络以电子邮件远程提交,不管问题来自何方,提问者是谁。信息检索主要以计算机检索、联机检索或网络检索的方式进行。系统全面,准确高效,不但可提供检索线索,还能提供全文。咨询解答结果又可通过网络传递给远方用户。简单的咨询问题,通过图书馆主页中的知识性介绍可直接获得解答。咨询馆员还可利用参加咨询讨论小组将咨询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张贴到BBS上进行咨询,还可将网络电话、远程视频会议、虚拟实在等技术应用到图书馆信息咨询中。

在提供个性化服务方面,图书馆有多种用户群,同一用户群往往有相似的需求。实际上,即使是属于同一用户群,其个体需求往往也相差很大。在网络环境下,也要实现个性化服务或定制服务。按照Ken Winter的观点,我的图书馆将能够做到:图书馆(计算机)认识每一位用户,能够在表示欢迎时叫出用户的名字,在瞬间回忆起该用户最喜欢的期刊数据库、联机目录、联机参考源和书签。同一台计算机还能存储以前的查询记录,允许用户放置自己的东西,显示逾期通知单,显示可以求助的学科馆员,或馆藏中新增加的数据库(或新书),提供最新的信息。只有图书馆员和用户才能对用户的计算机上显示的信息进行控制。用户可以在任何地方访问自己的网址,选择他们最想看和最相关的信息。新的图书馆服务可以传递给最需要的人,而不会打搅那些对此没有什么兴趣的人。个性化服务适应了人们的个性需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们对特定文献和信息需求的目的。

开发网上信息资源,根据图书馆的主要用户群,利用各种搜索引擎,搜集相关网址和数据库信息加以筛选和整序,在图书馆主页上按学科做相关资源的链接,针对用户需要,对网上某一专业或某一主题的有关信息进行筛选、提炼,组成专业信息资源库,放在网上供专业用户使用;搜集相关专业的网页,获得相关学科的新信息,在馆藏相关文献目录中标明其网址,为用户提供一个新的检索途经。

二、功能向快捷有效性发展

从文献信息资源的服务,向着文献信息的保障和素质教育双重功能转变,服务不再是单纯的文献服务,而是向着文献的知识服务的需求方向发展。同时,肩负着用户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快速、及时、准确得到所需文献信息资源的教育和指导工作,文献的服务不再是单纯的服务,而是向着多功能方向发展,向着学校文献信息保障服务中心和素质教育重要场所的方向发展。在满足校内教学、科研服务的同时,向社会的服务方向发展。从单纯的服务性,向知识型、效益型的方向转变。

读者需求文献的方式,从实体图书馆向着数字图书馆、虚拟图书馆、网络图书馆的方向发展,需求的方式通过电话、e - mail、bbs、qq、虚拟咨询台、网络传递等形式获取。从传统手工方式向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从手工闭架借阅方式,向全面开架的自动化、网络化的方向转变。

从传统的手工检索向计算机检索和智能化检索方向变化,逐步向实现统一检索各类数据库智能检索方向转变;从对文献信息资源的服务,向人性化、个性化的知识服务方向发展。

20 世纪 40 年代后,传统图书馆开始了其自动化的漫长历程,首先出现了手工穿卡片、光电穿孔卡片和缩微胶片等装置和系统,用来自动处理图书馆业务操作流程。1954 年,美国海军兵器中心在IBM701 机器上进行了单元词匹配检索。1958 年,IBM公司研究员卢恩进行了著名的自动抽词试验,开创了自动分类、自动标引信息检索等多个与图书馆学情报学密切相关的研究领域之先河。

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真正发展,是在 1964 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发起研制机读目录(Machine Readable Catalog,MARC)之后,这成为后来发展图书馆多种功能自动化的基本部分。20 世纪 70 年代,以编目系统为基础的各种自动化系统已经成形,同时还出现了以编目系统为纽带的联机编目协作网。1969 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开发成功并正式发行机读目录,为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奠定了数据基础。1970 年,美国教育部和美国图书馆协会在弗吉尼亚州的沃伦顿召开了“馆际通信和情报网络”会议,提出建立全国图书馆网络。1971 年,俄亥俄州学院图书馆中心(OCLC的前身)开始提供书目数据库的联机查询服务,使它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提供联机服务的图书馆自动化网络。1973 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图书馆自动化系统(UTLAS)开始提供联机书目服务,到 80 年代已发展成为仅次于OCLC的图书馆自动化网络。1977 年美国西部图书馆网络(WLN)开始提供联机服务。1978 年,美国又建立了研究图书馆情报网络(RLIN)。上述 4个图书馆自动化网络称为北美四大书目公共事业公司。此外,美国、加拿大还有数十个这样的网络。70 年代和 80 年代,世界其他国家,如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也相继建立了图书馆自动化网络。

从 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起,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由单一功能性系统转向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处理图书馆的业务及提供的相应服务。诸如:图书采访、编目、期刊管理、流通管理、书目检索及行政管理等,典型代表是西北大学的NOTIS系统。这期间还出现了专门为图书馆研制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公司,其中Innovative Interface公司成立于 1978 年,Sirsi公司成立于 1979 年,Dynix(epixtech)公司成立于 1983 年,Notis公司成立于 1983 年,Exlibris公司成立于 1980 年。商品化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出现,本身就是社会分工的体现,使得图书馆更进一步地专注于资源建设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是国外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研发蓬勃发展的历史时期。这一期间,随着Internet的发展,Windows图形用户界面的广泛应用,以及一系列诸如Web技术、数据库技术、Java技术的出现和成功应用,许多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厂商感觉到需要“重新设计”其产品,以采用更加先进的技术来支撑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于是,包括Epixtech(1996 年)、Innovative(1996 年)、VTLS(1996 年)、Sirsi(1996 年)、Exlibris(1997 年)等在内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厂商都在这一时期重新设计了其产品。目前,国外在用的许多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主体构架,都来源于当时的“重新设计”。

图书馆是较早引入计算机、条形码和无线射频设备(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Device,RFID)等自动识别技术的应用领域,自动识别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是图书馆自动化发展的必然。20 世纪 70 年代,国际标准化组织批准国际标准书号(International Standard BookNumber,ISBN)和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nternational Standard Serial Number,ISSN)在世界范围内使用,并经条形码技术编码后直接印刷在图书和期刊上,从而在订购和书目控制中可以直接获取图书的出版信息。在图书馆的流通环节中,读者借书证和图书上都贴上了条码,条码存储了读者身份和单本图书的唯一标识号,借书时只需扫描借书证的条码,再扫描图书的条码,相关的信息就被记录到数据库中,还书时只要扫描图书的条码,系统就会根据原先的记录进行核对。与传统方式相比,大大简化了借还书的流程。

进入 21 世纪,RFID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采集数据的速度。RFID的最大特点,是识别不需要“看见”目标,只要在读写器的作用范围内就可以被读取,无须人工干预,适于实现自动化且不易损坏,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RFID标签,操作快捷。这些特性决定了RFID将成为取代条形码的新的自动识别技术在图书馆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三、图书馆在科学数据管理中的角色

图书馆长期以来就被看成是信息的创建、组织和传播机构,在元数据、知识管理和数字知识库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实践经验。2012 年 2 月,同行评议的开放存取期刊“Journal of eScience Libraryship”创刊,宣告E⁃Science环境下的图书馆事业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霍普金斯大学图书馆馆长文斯顿·塔布(Winston tabb)用“分布式网络的一部分;数据成为馆藏;提供数据服务;图书馆员是数据科学家;数据中心是新的馆书库”形象地描述了未来图书馆的趋势。中国图书馆学会数字图书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张晓林也指出,科学数据管理是颠覆数字图书馆的破坏性技术之一,将成为未来研究图书馆实现嵌入式协同科研支撑服务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

图书馆长期以来就被看成是信息的创建、组织和传播机构。在印刷型文献时代,从提供馆藏发现工具、编制分类目录到开发数据库索引体系,图书馆在开发、传输和使用信息的系统、过程和方法中都是一个先行者,在元数据标准、分类法和数据编目、搜索技术和存储平台开发方面拥有丰富的技术和经验。在E⁃Science环境中和科学数据管理中,越来越多的专业组织、科学家和信息专家认为研究型图书馆应该成为迎接这种挑战的一员。

在数据管理和提供数据服务方面,美国、英国等研究型大学的图书馆已经面向不同学科领域开展了大量的实践工作。例如,美国密西根大学构建的政治和社会研究校际联盟(ICPSR:Inter⁃University Consortium on Political and Social Research),主要目标是为多元化并不断扩展的社会科学研究提供数据访问,在数字管理和分析方法方面提供领导和培训。麻省理工学院图书馆提供社会科学数据、地理GIS数据以及生命科学数据的机构数据保存和咨询服务。在美国加州大学和康奈尔大学中,图书馆员都参与到国家科学基金项目中,从事科学数据创建和数据咨询服务。

2006 年 10 月,在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研究图书馆协会联合召开的研讨会,指出图书馆的数据管理角色从建设数据知识库向建设网络基础设施和E⁃Science演变,即图书馆的角色从数据生命周期的下游(出版后)向上游(出版前)拓展和延伸。具体来说,在下游的研究周期内,图书馆的作用在于选择、采集和授权数据和数据集,创建发现和描述数据集的元数据(或元数据标准),创建或组织与数据相关的文档及提供数字数据保存服务。而在上游的研究周期内,图书馆的关键在于定位其与研究团体的合作关系。从研究初始阶段,就与研究人员密切合作,图书馆可以在数据管理原型和架构、标准规范甚至政策的制定中发挥作用。

这方面的典型案例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Data Conservancy的项目。Data Conser⁃vancy项目由NSF资助,研究开发面向跨学科观测数据的数据策划基础架构,主要面向天文学、地球科学、生物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设计的原型系统基于OAIS参考模型,数据模型则来自PLANETS项目,数据对象采用XML和JSON描述。Data Conservancy构建多个WEB API,实现与外部系统的集成,如可以在Sakai共享学习环境检索Data Conservancy数据,与NSIDC照片馆藏服务的互操作以及与IVOA科学研究框架的整合。

四、今后努力方向

高校图书馆通过这些年的建设,逐步向数字图书馆迈进发展,资源也基本上能覆盖本校的所有学科,服务向网络化的服务方向发展,但在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图书馆来说,只是初步搭建了数字图书馆的雏形,明确了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四个层次的问题,即:(1)馆藏建设中传统媒体与数字化媒体的关系问题(走向电子图书馆);(2)传统图书馆业务与服务的网络化问题(走向网上图书馆);(3)广域网环境下的多馆资源共知共建共享问题(走向虚拟图书馆);(4)特色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及网上提供(联邦检索)问题(走向数字图书馆)和今后建设的方向。

从现有的图书馆基础上去建设数字图书馆,要看到它们内在的联系,不能把数字图书馆和现有图书馆或传统图书馆分割开来。数字图书馆应看作图书馆总体的一个部分,它不会替代现有的图书馆或传统的图书馆,而是两者共存互补。

从数字化馆藏资源、上网、共享、网上信息服务等方面来进行数字图书馆的基础建设,不能满足于计算机在图书馆的运用,认为利用了计算机或具备了电子资料就已达到数字图书馆的要求,是不正确的。

要充分认识数字图书馆的实质,认真探索数字图书馆与现有图书馆或传统图书馆的异同点。不比较这两者的联系和区别,就无法从一个数字化信息系统的角度去建设数字图书馆或现代图书馆。

因此,对高校图书馆来说:

(1)保证传统资源和数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两者在资源、平台、服务之间的协调、互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数字统一平台的智能化建设研究、开发,引进成熟资源整合平台、在线虚拟参考咨询平台、资源共享平台,利于校内资源的整合和及时的在线服务,使服务的结果更全、更准,质量更高、更加个性化和人性化。

(2)加大本校特色资源的开发力度,把学校历史沉淀的资源如成果、课件、教材、试卷、论著等技术资料收集、整理、加工成数字化信息,便于保存、利用和共享。

(3)开展实时交互虚拟参考咨询服务,在图书馆的主页上设置实时虚拟咨询服务的链接,图书馆的用户可以通过这个链接进入用户的界面,向咨询馆员提问,开展实时虚拟交互。在网络环境下,参考咨询服务最显著的特点:用户的提问和咨询员的回答,是基于Internet的各种电子方式进行,包括各种交互式网络工具的使用,如:电子邮件(E - mail)、电子公告板(BBS)论坛、网络寻呼机(ICQ)、网络聊天室(IRC)、桌面视频会议(DVC)等。从而,使图书馆从信息源的采集到服务范围的延伸,从服务时间的无限制到服务模式的改变,从服务要求的提高到服务质量的飞跃,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均超越了传统参考咨询服务,是对传统参考咨询服务的深化和发展。

(4)图书馆可以利用自己在学校的便利,与院校系、所的学科专家建立联系,商讨合作,建立咨询专家系统,这样可以及时高质量地完成咨询工作,也可以给参考咨询部门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为,网络环境下咨询工作的多元化,用户有时咨询的问题非常专业,图书馆虽然有高级咨询人员,但咨询的问题往往不能完全使用户满意,这就需要咨询人员咨询专家或请专家来给用户解答。因此,咨询专家系统的建立是今后提高咨询水平和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

(5)充分利用高校馆自身的人员、资源、设备、技术等优势,在满足校内教学、科研服务的同时,向社会用户服务的方向发展。从单纯的服务性,向知识型、效益型的方向转变。把服务向校外延伸,为社会服务,使资源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图书馆向深层次的数字化、智能化的图书馆发展,跟上信息社会用户对信息的需求,为图书馆事业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bD2DvE83mDK7m0gNQslfBG/HMvuCfIoaEIP38hgCzEwLG4L2R1+YaqkXNcE/5L8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