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立足自主自助,实施阳光心育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报告

学校始终将心理素质发展作为学生幸福人生的“底色”和“主旋律”,立足自主自助,通过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努力营建“阳光”心育文化。

一、树立自主自助理念,落实心育目标

学校倡导的“自主”是指自己做主,“自助”是指自己动手为自己服务。自主自助实际上就是提供适合自己发展需要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要求和本质特征。

学生层面上,提供学生开展自主心育的途径,引导学生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自助和助人的教育目标。

教师层面上,立足自主自助,在育人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的专业成长。

学校心育的总体目标:

1.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创新的落脚点,努力探索一种崭新的德育模式,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自主—心育”校本学科课程。

2.育人目标是以主体意识和自主发展能力为着眼点,培养具有阳光心态和良好处世能力的时代新人。

3.培养一批具有丰富心理知识的、有较强教育科研能力的专兼职教师和阳光使者队伍,打造心育导师制和阳光社团品牌。

二、形成“123”心育管理模式,健全自主心育发展机制

实行校长负责、各教科处具体实施的管理机制,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工作计划,贯穿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形成了“123”即“一为主、两策应、三块阵地”的心育管理模式。“一为主”是以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受过专业培训的骨干心育教师为主,“两策应”以各学科教师和各种服务管理人员为辅,“三块阵地”指家校月刊、宣传栏(包括心理专题广播、心育长廊)和心灵网络三大宣传主阵地,由此形成学校心育的良好氛围和立体工作网络。

心理健康组织管理机构图如下:

三、创建“六点两面”心育教育网络,营造自主心育大环境

1.创建学校——家庭——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首先,创建良好的学校环境。我们建立了“达观开朗”心育长廊,南墙展现的常见的心育小知识、小方法,旨在引导学生以阳光心态做人、处事;右侧是学生的心育活动掠影。各班级的文化墙上则张贴着学生自创的“铭言警句”等,用孩童的视角给伙伴们提醒、警示,从而达到自助和他助的目的。此外,力求在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建设上下大力气,通过良好的“四风”建设维系学校稳定的心理环境因素。

其次是创建家庭环境。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离不开文明、和睦、明朗、愉快的家庭氛围,我们通过开办“幼小衔接”家长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家庭咨询会、举办家长开放日等活动,影响家长,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最后是创建社区环境。学生所在社区的风貌、特色都是陶冶学生的重要心理环境,我们主动与沽河社区联系,以上门宣传、请进来座谈、举行“三方研讨会”等形式进行沟通交流,向社区辐射心理科学,同时利用社区文化,服务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2.创建以“教师——学生——家长”三点成一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辐射网络

秉承“着眼人的发展,注重人文关怀”的心育理念,努力探索三点成一面的心育辐射网络,开展多元化的心理教育实践。我们组织开展“五个一”家校共建工程,打造“家长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讲坛”,编发“家校月报”,开通“家庭教育热线”,使家校联系更加紧密,配合更加默契。以打造阳光家庭为重点,我们开展了“携手架起连心桥,家校共谱育人篇”活动,邀请威海市教育学会孙义君会长为学校近 2000 余名家长做了《成功父母的教子启示》演讲,提高了家长的教子水平,让家长知道了“孩子多大自己多大”等教子理念。学校还开展了“爱心来接力,健康展魅力”等亲子活动。我们充分发挥家长资源优势,聘请热心教育、关心孩子的家长组成“义务宣讲团”,这些宣讲员有医生、检察官、老教师、老干部,他们用专业的知识、鲜活的事实为学生送上了一堂堂发人深省的讲座,促进了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

以上“六点两面”形成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级预防网络。

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级预防网络如下:

四、实现心育专项建设,推进自主心育全面展开

1.坚持“一项特色,三个基本点”

“一项特色”:学校将“小学生发展性阅读疗法的探索与实践”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工作。学习高尔特、王波等学者“阅读疗法”方面的研究成果,借鉴国内外中小学开展阅读疗法的经验,学校将“小学生发展性阅读疗法的探索与实践”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工作。学校成立了“阅读疗法服务小组”,对“心灵书屋”中相关图书进行了分类、标注,组织教师、家长、学生推荐他们认为有利于小学生心灵成长的书籍、文章、视频等材料,并对部分阅读材料进行创造性加工,从心理辅导的角度针对阅读材料提出不同问题,引发阅读者的思考。为学生开列各个专题的阅读材料菜单,供他们自主选择,特别针对有心理困惑学生的不同需求,实施分类导读,使学生变盲目阅读为理性阅读,变被动阅读为自觉阅读。在班级团体辅导、小组辅导、个别辅导中有效利用阅读材料,通过有指导的阅读来改变师生对己、对人或对事的看法、态度等认知因素,寻求解决心理问题的答案和办法,从而提高心理素质。阅读结束后,通过“倾诉亭”的倾诉宣泄、“聊书吧”的领悟调试、“心理剧社”的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后续的反馈、评价、分享活动,实现阅读疗法发展性、预防性、治疗性功效的最大化。

“三个基本点”:

一是积极培养心理健康教育骨干。学校应实行三个层面的培训策略:外派培养,先后组织孙晓玲、刘玲、高超等骨干教师到北京、潍坊、威海等地参观学习,参加荣成市教育中心组织的教育大讲堂活动;自主学习,订购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购买了《积极心理学团体辅导活动操作指南》等专业书籍,开辟了网络“研讨沙龙”,满足教师自主学习的需求;校本培训,设立心理专家工作室,邀请我市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关老师进行心育讲座,通过多种途径引领学校教师开展心育活动,同时对教师、家长、学生心理存在的疑惑进行专门的咨询与指导,促进大家心理素质提高。我们每学期初分发《心理教师专业成长调查问卷》,了解教师最迫切的需求、最困惑的问题,全面启动“点餐式”心育培训工程。开展“心理名师进校园”活动,邀请市级名师周红、孙立静老师到校开展专题讲座,讲述成长历程,分享研究成果,这些来自基层、来自一线的做法,让每一位教师能够俯拾经验,撷取成果,享受收获。我们还将 20 余份省级名师教学光盘下发给各教研组,自主选择内容,分头展开学习,使教师足不出户就能领略省级名师风采,近距离地感受名师课堂,从而站在更高的角度进行学习、揣摩。这样,既有身边的榜样,也有高层的引领,使教师们燃起了专业成长的热情,确立了专业成长方向,也逐步向名师迈进。开办“专题论坛”,邀请吴安春、陈方平等专家到校进行专题讲座,尝试着将培训视角由“自上而下”转变为“自下而上”,真正做到教师“点餐”,专家“烹饪”,为教师提供一份触及心灵的文化盛宴,让他们尽情汲取理论的养料。这样的论坛,教师是主体,专家是主导,从而使培训活动做到“三贴近”,贴近“最近发展区”,贴近成长需求,贴近教学实践。

二是以课题引领为动力,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研活动。我校进行了《角色移位促进师生发展的实践与研究》《多元智能理论下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工具与方式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应用的研究》等课题的研究,以科研为先导,建立了以教学、研究、科研为一体的工作模式。鼓励教师积极撰写心育论文,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提高认识。研究成果《阶梯式星级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研究》获威海市教育科研成果奖。

三是打造网络平台,建设心理资料库。为丰富课程资源,我们发动全体教师进行活动设计素材的开发,并进行分类整理,建立了“心育素材库”,这些素材共分为“游戏类”“FLASH动画类”“案例类”“情景剧类”等 8 个类别,囊括了近 500 个设计素材。“心育素材库”犹如一个巨大的“超市”,为教师的备课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资源,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自选素材,自主设计,方便而有效。而在活动素材的应用上,我们分两步走:一是利用素材对已有的资源包进行二次修改。我们素材库采用“树状”导航结构,分类更细,层次更清,而且每一个活动素材都有适用范围,有活动目标,有操作方法,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选择适合的素材,对资源包教案进行二次开发和创造。二是利用素材进行自主设计。我们每学期开展一次自主设计教案的征集活动,而这些素材就为教师的自主设计提供了便利,许多教师能够将这些素材巧妙地应用、融合,形成优质教案。

2.坚持“五个一”教育,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阵地

学校开展以“五个一”为载体的教育活动:即一课(班级每周一节心理辅导课)、一室(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室)、一箱(悄悄话信箱)、一站(心理辅导网站)、一刊(心理辅导自办刊物)。

一课,即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我校根据学生的年龄段特点和学生成长中的实际问题,制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开课方案》,辅导内容涉及自我认知、情绪调节、学习方法、人机交往、适应新环境等多方面。在教学案例的开发与改进方面,我们依托心理辅导活动的四个设计流程——“把握理念、设定目标、选择形式、理清思路”,采用了“耙环教研”的方式,引领教师如剥茧般,层层把握规范教学的要领。第一环:由两位教师上观摩课,邀请关老师进行点评,并带领大家共同剖析辅导理念,让教师明确了如何针对主题概念把握辅导方向。第二环:我们开展了“分层目标的设计”教研活动,如围绕“情绪”这一主题,1 ~ 5 年级分别进行目标的设计,既体现出年级的特点,又能够确保年级之间的连续性。第三环:探索和建构“教学模式”,通过“建模——学模——研模——用模”的方法,尝试着进行深度体验式、情境建构式等 6 种教学模式,使教师的课堂更规范、更科学、更有效。第四环: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同组教师上同一个主题,每个教师都要精心设计辅导形式和辅导思路,大家互听互评,找出最佳的教案设计。在此基础上,我们集结了近五年教师们开发的优秀辅导案例,编写了心育校本教材《心理健康教育团体辅导活动课》,完善了心育资源库,为教师上好心理团体辅导课提供了保障。

一室,即设立心理辅导专用教室。学校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中心,建设了教师办公室、团体辅导室(两个)、咨询等待室、个体咨询室、团体测评室、心理拓展训练(宣泄放松室、心理涂鸦室、心灵书屋、音乐放松室、运动放松室)等专业教室,可以从不同角度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扰。个体咨询室全天开放,由于各种原因,班主任、任课教师及家长不能给予帮助,解决心理困扰的学生,可以到这里接受帮助。辅导教师由经过心理学专门训练的教师来担任,轮流值班。

一箱,即开设心理咨询信箱。传统的信件咨询有一定的间接性、保护隐私性、自我治疗性,是我们不可或缺的重要咨询形式。

一站,即开设心理辅导网站。学校开通“智慧思源心理测评网站”,通过它介绍相关的心理知识,同时也作为一个咨询平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一刊,即创办心理辅导刊物。更好地进行心理知识的宣传,让心理知识贴近师生、家长。

3.坚持组织“四种活动”,以多种形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广大师生中营造一种关注心理健康、明白心理健康、重视心理健康的氛围,全方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一是创办教师“阳光心理训练营”,释放心灵。只有教师阳光了,学生才能阳光;只有充满幸福感的教师,才能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导航、奠基。我们把“拥有阳光的心态”作为全校教师成长的根本性工作来抓,创办了“阳光心理训练营”,组织了有氧操、“扔保龄球”等减压游戏,让教师释放压力,释放心灵;“千千结”“七手八脚”等心理游戏,增强了教师之间的团队沟通和合作;“大手拉小手”“我说你做”等体验游戏,让教师通过游戏体验,真正地“尝一尝学生的滋味”,从而能够理解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每一场心理游戏,都是一次心灵旅程,解密游戏背后的心理故事和心理问题,让教师能够以积极的心态、正确的方式去善待自己,善待同事,善待学生。

二是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中。开展“一月一主题,一周一活动”的主题月教育活动,“感恩月”“爱心月”“礼仪月”等主题月特色活动培育了学生的阳光心灵,“我是礼仪小达人”“我是爱心小天使”“星星伴我行”等一系列活动,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主题教育链”,引领学生不断提高心理素质。

每年开办一次“校园心理游园会”,包括“心理绘画区”“心理自助锦囊区”“心理游戏区”等游乐项目,这里没有空洞的说教,也没有课堂的拘束,有的是趣味十足的,需要动口、动脑、动手、动脚的多项活动。如在心理DIY现场,学生就制作了一个个“心理励志卡”“许愿树”等作品;在“心灵交流”展板上,学生们的烦恼,得到了同伴们的关注,也得到了许多解决的好方法……每次的“游园会”都让校园汇成欢乐的海洋,学生们畅游其中,享受了一次快乐的心灵之旅。校园心理游园会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游戏和活动中敞开了心扉,释放了心灵,感受到了心灵成长的愉悦。

三是建立完善学生心理档案。从新生入学开始便利用“智慧思源”心理健康软件系统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这首先有助于把握学生的心理状况,便于预测并防止学生某些不良情况的发生;其次,心理档案有助于个体咨询时参照,使咨询工作得以迅速良性地开展;最后,可以为科研提供资料,在进行相关心理研究时,可节省时间、精力,且使科研更具有科学性。

四是开展心理剧社活动。自 2014 年开始,学校将心理情景剧展演与学校读书成果展示活动结合起来,活动旨在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学生在心育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编、自导、自演,真实再现校园生活场景或心育小故事中的场景,通过“自己演,演自己”,把“大道理”用“心理剧”的形式表现出来。心理剧的内容涉及学生学习、人际交往、新生适应、亲子关系等心理方面的困惑与问题,学生在参与编排、表演和观摩中,引发心理共鸣和对生活的感悟,达到了心理的调节和自我的成长。

五、阳光心育初显成效

几年来,学校立足自主自助,实施阳光心育,排解了师生的不良情绪,促进了心理的净化;隐性地调整了师生的思维观念,促进了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学校先后被授予“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教学示范校”“山东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山东省绿色学校”“威海市教育科研工作先进集体”“威海市红领巾示范学校”“荣成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学校教师有 20 余人次在国家、省、市报刊上发表了心育相关论文,10 余人次执教了省市级心理健康优质课,20 余人次开发的心理健康课程资源在省市级获奖。 yKqdQzHcnln/dmQY2qS90bJSSAD7owyM/w617Za4fLfM5jJ/nnx85eSTDQaT2Yq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