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课程实施指南

一、课程实施指南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使学生学会学习和生活,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增强调控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及时给予必要的危机干预,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年修订)》

根据 1996 年开始的研究和有关调查发现,中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主要涉及学习、自我、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其比例分别为 30%、20%、30%和20%左右。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方面身心不协调、不适应的学生逐渐增多;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学习方法、考试、应对挫折、人际交往、青春期心理适应和生活消费等方面的困扰;极少部分学生患有神经症乃至精神障碍。

——俞国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和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问题。因此,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为深入贯彻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年修订)》精神,进一步科学地指导和规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认真总结近些年来开发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的基础上,编写了校本教材《心理健康教育团体辅导活动课》(小学版)。

《心理健康教育团体辅导活动课》是依据本校学生实际和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开发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包含了小学低、中、高年级,不同年龄段的教学案例共 40 个。每个年级段的教学案例分为自我成长线、情绪万花筒、与学习同行、人际你我他四方面的内容(低年级段增加了“适应新环境”方面的内容)。

使用该校本教材开展团体辅导活动课,利用学校课程时间开课。团体辅导活动课以活动为主,采取多种形式,包括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等。

1.课程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使学生学会学习和生活,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增强调控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及时给予必要的危机干预,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2.主要任务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减少和避免各种不利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课程内容

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其重点是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不同地区的实际和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做到循序渐进,设置分阶段的具体教育内容。

4.课程模式

亚隆在《团体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提到:“提供结构化的治疗模式,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为每个团体治疗时段都安排一个明确一致的程序。这能够在短期治疗的特殊团体中获得最大效果。”

钟志农在《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一书中提到:“心理辅导活动课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团体任务不同,学生和辅导教师的角色、地位不同,团体的氛围和动力也就不同,因此需要设计不同的活动来与团体发展阶段的动力特征及阶段目标相适应。”

太多的实践也证明,有关儿童与青少年的团体训练,一般是结构化比无定式的效果更好。一个结构化的团体环境能够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安全感,给予其指引,同时结合自由的探索及表达自我,创造无威胁的安全气氛。

因此,更多学者倾向于对团体辅导的进程进行结构化的研究,他们提出了不同观点。当下有代表性的观点,如:

寥凤池等认为:班级团体辅导(心理辅导活动课)设计的焦点集中在儿童生活中的一些主题,其实施步骤,包括场面构建、引导投入、经历过程及分享觉察四个阶段。

李坤崇认为:班级团体发展与团体咨商具有阶段性,主张可以从“准备阶段、形成阶段、转换阶段、工作阶段、结束阶段、追踪阶段”等六部分来说明班级团体辅导之历程。

李少红等认为:班级团体的形成与发展大概分成五个阶段——热身、凝聚、探索、结束、评价,且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任务和内容。

梁东标等认为:班级心理辅导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定向探索阶段、规范建立阶段、磨合转换阶段、凝聚信任阶段、成长建设阶段和结束跟进阶段。每个阶段所需的时间并不固定,在每一个阶段中效能也有起落。

钟志农则把具有课时限制的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微观发展进程划分为团体暖身、团体转换、团体工作和团体结束四个阶段。

借鉴专家观点,将学习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课堂辅导程序进行结构化、模式化的研究,根据课程实施的目标要求,总结归纳出几种模式化的课程辅导模式,更有利于一线教师理解、掌握和具体操作。特别是在一些兼职心理教师不熟知学习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基本理论,没有完全掌握学习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操作要领的情况下,引领他们按结构化的课堂辅导模式来进行操作是比较稳妥的。结构化的课堂辅导模式能够帮助师生聚焦于一节课的辅导主题,推动学生更快地进入辅导任务。同时,还会给全体学生带来一种维持秩序和正确方向的安全感,以确保最基本的辅导成效。

学习心理辅导活动课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为主要目标,通过发展培养式的课程辅导模式,对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管理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与训练;同时,通过问题干预式的课堂辅导模式,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行为进行干预和矫治,如帮助学生克服厌学心理、不良学习习惯,矫治注意力障碍,克服学校恐惧症等。

二、具体的辅导模式

1.发展训练式

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但面对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今天在校学习的一些知识,到了明天就可能会过时。那么,今天的学生他们在校学习究竟要学什么?是能够应付一时考试的知识,还是发展学习能力、掌握学习这些知识的方法?雅克德洛尔代表国际 21 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强调:“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是为了掌握认识的手段,而不是获得经过分类的系统化知识。既可以将其视为一种人生手段,也可将其视为一种人生目的。”有研究表明:造成优秀学生与学习能力差的学生之间差别的主要原因不在于先天遗传素质的差异,而在于采用怎样的方法,接受怎样的教育,如何有效地去挖掘自身的先天潜能。知识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过时,而一个人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被激发培养起来的未知欲望、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的自信心、学习的创造性、学习的有效策略与方法等却是受用终身的。

发展训练式的学习心理辅导活动课就是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能力、情感、习惯、方法策略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与提高。

发展训练式学习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辅导进程主要分为“目标建构—方法探索(认知调整)—强化训练(认知)—巩固提升”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目标建构。

这一环节对教师来说,主要是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聚焦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所需要的某一共性的目标需求,激发全体学生积极探索成长动力的欲望;对于学生来说,主要是让学生快速了解本节课要探索的主题和要达成的目标是什么。

操作中注意的问题:

一是通过热身游戏、影视音乐等手段,营造一种轻松、温暖的氛围,帮助全班学生在当下形成一个具有凝聚力的实体。让全体学生既没有心理压力,感到轻松愉快,又能够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起学生积极参与辅导活动的情绪,增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信任感和凝聚力。

二是要通过恰到好处的体态语言,向学生传递“关爱、接纳、尊重、倾听、真诚”等的辅导态度。

三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案例、游戏、小品表演等形式,将本节课要培养发展的目标蕴含在富有感染力的具体情境中,并引导学生在这种真切而熟悉的学习情境中去体察、分析、反思自己的问题与缺失,明确培养发展的学习目标是什么。

第二个环节:方法探索。

这一环节对于教师来说,主要是设计更为贴近学生学习现状,更能反映学生学习困惑的活动或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探索提高学习综合素养的有效方法;对于学生来说,主要是跟随辅导教师深入了解辅导目标与自身学习的关系,其对自身学习的作用,并愿意跟随辅导教师围绕辅导目标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探索。

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设置一些比较深入的、密切联系学生学习现状的讨论话题,以促进学生进一步自我开放,使学生更倾向于实质性意义上的讨论,更能表达自己内心想披露的经验或感想,更为接近内在的自我,更能自由地给予他人回馈。

二是鼓励学生之间不同经验的分享、不同观点的碰撞。班级团体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拥有众多的资源。在学生间彼此建立信任的前提下,每个人的经验、体会及应对策略开始互为资源,从而为真诚、坦率的资源交换或给予提供了机会。

通过持续不断的回馈、相互的协助和真诚的面质,每个人都在帮助别人,每个人也在被别人帮助,共同分享彼此的经验、知识与技能。

三是辅导教师要充分运用倾听、接纳与支持等辅导手段,来协助学生探讨自己未曾觉察的意识或潜能,在学生回避问题时予以建设性的面质。

第三个环节:强化训练。

这一环节对于教师来说,主要是通过设置多环节的任务情境,引导学生将探索总结出来的方法和经验进行正向迁移和运用,进一步强化认知和行为;对于学生来说,主要是利用获得的方法和经验完成辅导教师的任务要求,验证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必须紧密围绕辅导主题与上一环节探索总结出的方法与经验,设置任务情境和问题情境,这样的强化训练才更有针对性。

二是辅导教师要注意角色位置的调整。在这一阶段中,辅导教师要从团体中心位置向外退移,而学生的角色则逐渐向团体中心位置靠拢,学生的独立性越来越清晰地表现出来,跟随教师的辅导节奏,自觉主动地参与,主动完成自身的成长与发展。

第四个环节:巩固提升。

这一环节对于教师来说,主要是对本节课的辅导目标进行全面总结提升,并引导学生将本节课的收获应用于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对学生来说,主要是梳理自己对本节课辅导主题的认识,思考从团体和他人身上都学到了什么,怎样将学到的方法、技能应用服务于自己的学习中。

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一定要留出一个让学生整理总结、交流分享的时间,这会对整节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再次明确团体活动的主题、目标和意义,帮助学生达成共识,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认识层次,使学生从中得到新的感悟。

二是鼓励学生将认知、经验加以生活化与行动化,使辅导效果向课外延伸。一节课的终点应该是学生成长发展的新起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己在团体中获得的经验、体会、感悟与决心运用于课外的实际生活,作为再度出发的动力。在团体气氛十分融洽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在团体内做出“承诺”或者订立某种“契约”,这对于他们履行诺言、身体力行、将团体经验实践于个人生活,会具有正向的效果。

三是力求设置富有新意、富有韵味的尾声。如正向终结赠言、寓意深刻的名人名言、感人肺腑的歌曲音乐等,以便给每一个团体成员留下深刻的、美好的记忆,激励他们将课堂上的活动体验与课后生活实践更好地衔接起来。

2.问题干预式

学生的学习行为和结果都是由其认知决定的。学习过程中的许多心理和行为问题往往源于不正确或不合理的认知。问题干预式学习心理辅导活动课主要是针对学生对学习任务产生的错误认知及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不良行为等所开展的以调整错误认知和不良学习心态、矫正不良行为等的心理辅导活动课。

问题干预式学习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辅导进程主要分为“问题再现—认知调整—行为改变—总结升华”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问题再现。

这一环节对于教师来说,主要是通过问题情境再现的方式,便捷了解班上学生在这一问题上的共性表现和认知基础是怎样的,为后续有针对性的辅导做好准备;对于学生来说,其目的是让学生明确了解本节活动课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什么,并通过同伴的分享与交流觉察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的初始看法、做法是怎样的。

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一是教师通过设计精巧的活动,了解大多数人的看法,以防止掌握虚假信息,抓不住实质问题,导入错误;二是教师态度要和蔼、亲切,语言要适当,对各种意见均要接纳,努力建立和谐、信赖、融洽的师生关系;三是教师要通过精巧的热身游戏营造使学生能够敞开心扉的课堂氛围,能够做到无条件地接纳学生,让学生自然真实地畅谈,毫无顾虑地暴露问题。

第二个环节:认知调整。

这一环节对教师来说,主要是帮助学生调整认知,转变观念,提高应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来说,主要是提高认识水平,转变观念。

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这个环节是活动课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得心理体验的最主要过程。一是教师要精心设计活动,由浅入深有条有理地引导,调动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二是防止政治说教;三是不要将活动孤立起来。

第三个环节:行为改变。

这一环节对教师来说,主要是根据学生的情况,不断强化学生的正确观念,进行行为训练;对于学生来说,通过系列活动,了解自己的认识是否提高了,错误的观念是否转变了,是否明确了今后自我发展的方向。

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这个环节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落实阶段。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自觉性,联系实际,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教师用正确的观念和准确的行为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通过有针对性的活动和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自然大方有序地进行自我教育。

第四个环节:总结升华。

这一环节主要体现在教师层面,辅导教师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启发学生自己确立正确的观念,进行积极、合理的行为训练。

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一是一定要留出一个让学生整理总结、交流分享的时间,这将对整节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再次明确本节课的辅导主题、目标和意义,帮助学生达成共识,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认识层次,使学生从中得到新的感悟;二是充分发挥这一环节的积极暗示作用,不可随意丢掉这一环节。教师要根据本节课的辅导目标选择最合适的启思内容(如具有启发意义的名言、故事、发人深思的哲理性语言等),一定不能以空洞的说教来代替。

因此,研究学习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辅导进程的基本模式,使初学者在操作中有一个明确的可借鉴的路径,并通过“入格”—“合格”—“破格”三个层次,达到真正的领悟和娴熟的操作。

三、课程类型

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具体发展点和问题点,在上述两种基本辅导模式的基础上,将其简约成如下几种更便于理解和操作的课程类型。

1 .“情境—建构—成长”式

建立温暖的、学生彼此熟悉的、相互接纳的学习场所,提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活动材料,创设家庭般的环境和规则,营造安全、亲切、有归属感的心理氛围,在问题的解决和心理的建构过程中,师生互相传递信息,学生体验心理成长,获得心智的提高。

2 .“活动—体验—感悟”式

紧扣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两个核心要素,即“活动”与“体验”。通过创设一定的心理情境,开展极富启发意义的活动,以学生主动参与、充分体验、深刻感悟为主线,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旨在引发学生个体内心的认知冲突,唤醒学生内心深处潜意识存在的心理感悟,达到影响他们心理发展水平、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

3 .“话题—讨论—自助”式

选择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最密切的话题,找到他们最渴望得到解决的问题,在民主和谐的活动氛围中,引导学生进行开放性的讨论,使孩子们在讨论的过程中澄清观念,调整或改变认知,并通过互助式的讨论达到我教人人,人人教我的“助人自助”的目的,全面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zjWY16qCSrxLLcuS1ei0280tiyKYg204T3iwc+xMwlwCJEfdF4fU0Y2D6SxtjPX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