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乡镇概况

第一节 西坪镇

概况

地理位置 西坪镇位于县境中部,大同火山群西南端,是大同县县址所在地,距大同市区 26 千米,东与瓜园乡相邻,西与倍加造镇接壤,北与聚乐乡连接。全镇国土总面积 19.58 万亩,林地面积72483.1 亩,耕地面积 68298 亩,其中水浇地面积23000 亩。

交通状况 京包铁路线穿越乡境,109 国道线、大塘公路横穿镇境中部,聚乐堡—落阵营县级砂砾公路纵贯全镇东部,西坪—阳高县级砂砾公路东北向穿越,是县址所驻地。大同县汽车站设在境内,交通便利。

地形地貌及土地 地形东北高西南低,大部分土地为风积黄土。东北部地处大同火山群,地形起伏,火山岩裸露,最大的火山锥昊天山,海拔 1139米,山体为红褐色熔岩,上覆风积黄土。

水资源及其利用 昊天山前沟涧有泉水流出,谓之“水头泉”,下游建西坪水库,上游建水头水库;中西部为平川;西北部坨坊小坊城一带土地平坦,地下水位浅,有沼泽地;西部地形下沉,形成坊城河谷,水文由于受整体地形的控制,由北向南注入桑干河。坊城河为全县最大的内流河,全长 22 千米,年均流量 0.64 亿立方米,建有坊城水库,有三级高灌站一处,长 4 千米,铺设防渗渠道 38 千米。有机井 28 眼,水浇地达到 10500 亩。本镇干旱多风,历史上是一个风沙最大的地方。每逢春季风卷黄沙不见天,背风处沙丘高达 1.5 米。建县城以来,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再加上人工建筑物不断增多,风沙大大减少。

区划变动情况 新中国成立初期属大同县七区,1950 年划归二区,1953 年区下设乡,分属西坪、小坊城和官堡乡,1954 年大仁县时区撤改县辖乡,1956 年三乡合并为大仁县西坪乡,1958 年大仁县撤,划归大同市郊区东方红人民公社西坪管理区,1959 年东方红人民公社撤置西坪人民公社,1960 年郊区撤归大同市古城区,1964 年复置大同县,西坪人民公社归大同县,1965 年将西坪人民公社分置瓜园、陈庄公社,剩下的属西坪人民公社至今区划未变。1984 年改称镇。1996 年辖 11 个行政村:西坪、水头、上甘庄、下甘庄、贺店、康店、大坊城、小坊城、坨坊、官堡、寺儿上。2001 年,乡镇机构撤并,原中高庄乡 8 个行政村(中高庄、上高庄、东嘴、西嘴、上榆涧、下榆涧、唐家堡、下高庄)并入西坪镇。至2010 年,全镇辖 19 个行政村,8215 户,全镇人口2.4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18866 人。村庄居住较为集中。是一个典型的靠城郊型经济发展起来的乡镇。

主要农作物 有玉米、小杂粮、黄花、蔬菜等。其中黄花面积达 12000 亩,黄花以角长、肉厚、蕊多、营养丰富而享誉全国各地,也是当地的特产之一。

2010 年,全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新农村建设为中心,以镇村增实力、农民增收入为目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扎实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和谐发展。2010 年,全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长足发展,国民生产总值达到 1.95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15 元,均比上年有所增长。

农业产业化

养殖产业 2010 年,在积极服务金森农牧养殖项目一期工程建设的基础上,还采取有效措施,全力扶持小坊城种猪养殖、大坊城肉猪养殖、寺儿上肉牛养殖、上榆涧蛋鸡养殖、唐家堡奶牛养殖、浩祥农牧业等企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以金森农牧养殖为主体、其他养殖项目为两翼的养殖基地。全年肉类产量 2491.4 吨,禽蛋产量 871 吨,奶类产量852 吨。

黄花产业 西坪镇积极发挥自身优势,通过资金扶助、提供种苗等形式,切实调动农民栽植黄花的积极性。2010 年,新栽黄花 2100 亩,全镇现共有黄花 8000 亩,形成了以中高庄村为中心,辐射上榆涧、下榆涧、唐家堡等村的黄花高产优质基地。

设施农业 2010 年,积极发挥区位、土地、水利优势,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全镇工作的重点来抓,出台了加大设施农业建设力度的相关措施,广开渠道,广泛宣传,典型引路,积极鼓励农民和企业通过集资、股份合作等形式,参与设施农业建设。在上榆涧、下榆涧、唐家堡、上高庄、中高庄、下高庄、贺店、康店、小坊城、官堡 10 个村实施每村 10 户黄花、玉米科技示范工程。实施高标准旱作农业玉米丰产方建设,平田整地 2800 亩,秋耕地 3500 亩。又在康店、下榆涧、下高庄、唐家堡实施秋耕深松工程 9000 亩。全年共投资 1000 万元,在大坊城、上榆涧、下高庄、官堡等村开工建设日光温室 182 栋;投资 84 万元,新建移动大棚 168 栋。并且经济效益可观,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在此基础上,还因地制宜,加强引导,打好时间差,算清经济账,大力推广露地蔬菜种植,共发展露地无公害蔬菜 3000 亩,这样,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又使农民从种菜中看到致富的希望,为发展设施农业带奠定良好的基础。

新农村建设

道路建设 2010 年,修建乡村道路 2.2 千米,全镇交通条件有所改善。

乡村绿化 2010 年,栽植树木 4 万株,其中完成官堡、下榆涧等村庄以及 10 千米乡村道路的绿化。

水利水保 2010 年,新打机井 23 眼,铺设防渗管道 15000 米,维修机井 30 眼,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 0.5 万人,新增水浇地 4600 亩,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条件有了极大优化。

惠农政策 2010 年,共有粮食直补面积 49071亩,发放粮食直补款 1962840 元,农村危房改造 65户,危房改造资金 71.5 万元。

旅游建设 2010 年,通过多种途径,筹资 20 万元,完成昊天山灯光亮化工程,进一步提升昊天寺的旅游规模和品位。

招商引资

2010 年,西坪镇坚持把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落地项目建设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创新招商举措,优化引资环境,提高服务水平,加快建设进度,从立项到投产为企业提供全程优质服务,协助其办理相关手续,帮助解决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所引企业顺利建设,早日投产达效。全年引资 2 亿元,新上规模以上项目 6 个,其中重点项目有 3 个。

金森农牧养殖场 占地 408 亩,总投资 2.7 亿元,预计分三期建设,全部工程完工后,可年产有机猪 30 万头,为大同市和周边省、市提供无污染、无激素、无药物残留、营养高钙的优质猪肉。2010 年,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共投资 5000 万元,已建成各种猪舍 108 栋,宿舍楼、办公用房、药房、兽医室、食堂、更衣室等附属用房 11 栋。猪栏、定位栏、产床、自动喂养系统和实验室设备等的采购已完成 50%。一期工程全部建成后,可饲养基础母猪 2400 头,年出栏种猪 3 万头。

普华燃气公司 位于西坪镇大坊城村,是经山西省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授权负责大同市天然气管网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的专业性公司。该项目的实施,对于调整能源产业结构、改善大气环境,带动全县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10 年一期工程开工,是分输站的建设和相关管网的铺设,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下,工程全部完工,每天供气 3 万立方米。

玫瑰谷生态庄园 总投资 2000 万元,计划用 5年时间,建成大同市独具特色的,集花海观光景观、农业观光采摘、生态休闲娱乐、四季生态养生、农业特色种植为一体的大型生态旅游景区。2010 年共投资 500 万元,共栽植各类乔、灌树木 2.5 万株,建成鱼塘 1 座,垂钓亭 600 平方米,进园引道 220 米,园区干道 3500 米,真人QQ农场试验田 30 亩,并完成部分基础设施工程。平均每天接待游客 100 多人,经济效益初步显现。

社会事业

计划生育 2010 年,西坪镇政府认真落实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制度,创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投资 3.6 万元改善计生软硬件设施,认真开展计生服务活动,加强对流动人口,暂住人口的监控和管理,一年来全镇落实长效节育措施363 人,上环 309 例,征收社会抚养费 19.5 万元,人口出生率控制在 11.69‰,计划生育率 86%,关注女性健康,组织全镇 966 名妇女参加健康检查。积极落实计生奖励扶助政策,新增奖励扶助对象 104 人,共发放扶助资金 22.497 万元,计生惠民政策得到全面落实。

社会保障 2010 年,西坪镇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宗旨,充分发挥民政工作调压减震作用,全镇享受五保 156 人,加强农村低保户动态管理,为享受低保的 1493 户,共计 1640 人,全年发放低保金137 万元;做好 1003 户城镇低保对象的报批工作,每月发放低保金 13 万元;积极应对自然灾害的发生,发放救灾救济慰问金 5 万元。农村养老保险工作也取得显著成绩,共筹资 120 万元,参保人数7408 人,参保率达 41%,为到龄农民 2462 人发放养老保险费 158 万元,极大地改善了老年人的生活。

教育工作 2010 年,西坪镇紧紧围绕“学有所教”的目标,深入开展“争四名创五优”活动,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投入资金 1100 万元为 3 所学校更换教学设施,1916 名中小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全部落实。

卫生工作 西坪镇大力推广新农合制度,努力做到“病有所医”,2010 年共筹资 51.8 万元,参合人数 1.75 万人,参合率达 92%,从根本上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和农民因病返贫的问题。同时又完成官堡、下高庄两个村的卫生所建设任务,19 个行政村的卫生室的诊疗设施都得到进一步完善,切实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有依靠。另外,科技、文化工作也取得一定成绩,镇文化站正式启用,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圆满完成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较好地完成了 2000 年以前档案移交及基层统计站基础建设工作。

湿地公园建设

建设湿地公园,是县委、县政府根据全县实际情况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该工程的建设,对于改善大同县人居环境、加快生态宜居县城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对此西坪镇高度重视,成立了建设领导组,专门委托山西道康交通设计公司,按照“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的原则进行设计,工程范围北至北环路,南至西街,占地面积约 6.2 万平方米。已完成选址立项,并投资 595 万元,完成了泄洪渠和蓄水坝建设等工程,整个工程预计两年完工,届时将成为县城居民休闲娱乐的最佳场所。

第二节 周士庄镇

概况

周士庄镇位于大同县西北部,距离大同市仅 8千米。全镇总面积 134 平方千米。2010 年,全镇辖23 个行政村,共有 5641 户 16704 口人,耕地面积56652 亩,其中水浇地面积 8016 亩。

地形地貌 土地 周士庄镇是一被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型乡镇,地势由北向南倾斜,高低相差悬殊,海拔一般为 800 米左右。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土壤多以沙壤土为主,只有靠近南部的地方有黏土。

水资源状况 周士庄镇境内无地上河流,地下水资源相对丰富,是大同市重要的水源地之一。全镇现有机井 103 眼,防渗渠 3.1 千米,节水工程共15 处,可保障灌溉面积 8000 亩以上。

交通物流周士庄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境内有雁同东路延伸段、大张公路、得大高速、京包、湖大增二线铁路横贯全镇,有周士庄火车站运送旅客和吞吐货物,是大同县西北部重要的物资集散地。

旅游资源 周士庄镇境内主要旅游资源有:三条涧白登之战遗址、廿里铺普度寺、三府坟特色山庄、水峪洪恩寺、散岔地藏寺和信达鸵鸟养殖场。近年来全镇生态建设开发力度大,总治理面积突破7 万亩,已经具备旅游开发价值。

项目建设 周士庄镇大力招商引资,现在已经拥有中国重汽集团大齿分公司、骏腾铸石、凯之升科技、振兴古砖瓦制造、工业硅、天赐钢具、荣晨环保锅炉等一大批工业项目,拥有绿园、森特、骏腾农林牧、养殖场等 50 多家农业项目,引进的资金多达30 亿元。

行政村 全镇辖 23 个行政村:周士庄、牛家堡、罗卜庄、路家庄、王千户、二十里铺、三十里铺、四十里铺、五十里铺、后铺、三条涧、三府坟、陈家堡、石仁、东水峪、西水峪、散岔、驾遇造、孟家造、遇驾山、上庄、南庄、西羊坊。

主要土特产品 三条涧的香瓜,罗卜庄的黄花,陈家堡的铺沙西瓜,水峪、散岔的槟果,三十里铺、后铺的胡麻油、遇驾山的大葱、土豆。

1996 年至 2009 年,全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和十七届三、四中全会精神,围绕县委“五地”、“三区”、“四大工程”建设目标,科学发展,锐意进取,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农业

2009 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了 16503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 3518 元,分别比 2008 年增长7%和 1.8%。

设施农业建设 在四十里铺、三十里铺村集中调地 500 亩,建成日光温室大棚 150 栋,就地转化农村剩余劳动力 68 人,通过示范带动全镇日光温室、移动大棚进一步推广。

生态畜牧建设 高标准完成王千户、三十里铺两个新农村重点推进村的绿化工作,全镇共计栽植树木 17 万株。舍饲圈养力度进一步加大,全镇鸡饲养量30 万只,禽蛋总产量1517.8 吨;牛饲养量3558头,其中奶牛饲养量 528 头,奶制品总产量 1013 吨;猪饲养量 16892 头;羊饲养量 45811 只;全镇肉类总产量 1566.7 吨。

农业基础设施 配合日光温室大棚项目和黄花种植,全镇的水利建设主要在四十里铺新打机井4 眼,陈家堡 2 眼,王千户 1 眼,四十里铺、陈家堡各新建节水工程 1 处。

劳务输出全年外出劳务人员 785 人,实现劳务收入 713 万元。

工业

坚持优质服务和招商引资相结合,打造“工业重镇”,主要做了两个方面的工作。1.服务全县“三区”中的装备制造工业园区建设。重点工程是雁同东路延伸段公路建设和大齿集团土建工程。雁同东路延伸段公路已经完成路面铺油和部分防护及绿化工程,全线贯通。大齿集团土建工程已经结束,园区内基本实现“六通一平”。2.服务御东输变电站建设项目建设。该项目为 22 万伏输变电项目,投资 2 亿元,已经投入使用,为装备制造园区的电力供给打下坚实的基础。

招商引资工作。全镇抓住大同市区建设东移的大好机遇,大力宣传,搞好服务,先后引进资金9000 万元,引进的项目主要有:①位于王千户村投资 5000 万元的天赐钢具厂项目;②位于牛家堡村投资 1000 万元的中元思益达保温材料厂项目;③位于三条涧村投资 3000 万元的伊鑫装饰公司项目。

新农村建设

文化建设 重点是牛家堡村投资 98 万元新建占地 7 亩的牛家堡村文化中心和村文化活动广场。散岔村投资 36 万元新建村文化中心。周士庄村投资 430 万元改造农村集贸市场,新建农村文化中心。

基础设施建设 牛家堡村投资 52 万元新建水塔 1 座,埋设自来水管道 10800 米;投资 48 万元硬化路面 4200 米,栽植各种树木 6800 株;投资 20 万元,新建校舍 8 间,配置电脑 24 台。王千户村投资25 万元,新铺道路 600 米,铺设下水 4800 米,安装路灯 26 盏;三十里铺村投资 30 万元,新打机井 1眼,维修村小学围墙、教室,安装路灯 55 盏。全镇完成沼气建设任务 55 个。路家庄—小村、二十里铺—西骆驼坊两段 3.5 千米村通水泥路任务全部完成。全镇 23 个村通水泥路总里程达到 135 千米,100%行政村实现村村通。

社会事业

计划生育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7‰,计划生育率达到 85.6%。在秋冬季节集中四术工作期间,完成结扎 47 例,其中双女户结扎 12 例,上缴县计生局社会抚养费 15.3 万元。

文教卫生 一是投资 225 万元,新建镇中学宿舍工程,共建宿舍 36 间,食堂 300 平方米,建筑面积930.8 平方米;二是投资 265 万元,对周士庄村小学校舍进行改造,新建教室 38 间,学生宿舍 18 间,食堂230 平方米,修砌校园围墙300 米,硬化校园3000平方米。引进日本大使资金新建三十里铺小学一处。卫生工作主要是积极预防甲型H1N1 流感和做好动物春季与秋冬季预防接种工作,新农合参保率达到 92.7%。

社会保障 依法按程序做到应保尽保,对农村低保金发放实行“一卡制”,上缴农村养老保险金75.8 万元,救灾、救济、医疗救助、五保户供养、优抚工作扎实开展。

第三节 倍加造镇

概况

倍加造镇位于县城西 12 千米大同盆地中部平川区。东与西坪镇接壤,西临文瀛湖与大同市南郊区水泊寺乡交界,南靠党留庄乡,北与周士庄毗邻,总面积 79.6 平方千米。驻地中心海拔 1053 米,地理坐标北纬 40°03′、东经 113°27′,聚落形状呈长方形。

全镇国土总面积 68 万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 35054 亩,水浇地面积 24528 亩。2010 年,全镇辖 9 个行政村,5517 户,17181 人,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 2.2052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4723 元。

2013 年,全镇有中学 1 所,小学 9 所,中心幼儿园 1 所,乡镇卫生院 1 个,村级卫生所 7 个,畜牧兽医站 1 所,敬老院 1 所,计生服务所 10 所,自来水受益村 9 个,通电话村 9 个,通电村 9 个,通公路村9 个。

经济和社会事业

招商引资 2010 年,抓住城市东移战略实施的历史机遇,主动承接转移项目,重点谋划引进能够引导产业发展方向、支撑经济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在促成投资 8000 万元的大同市恒岳煤机液压支架项目、投资 1600 万元的凯祥家具项目投产达效的基础上,重点抓好服务,促成了投资 2.5 亿元的古典家具博物馆项目开工建设。

设施农业 全镇规划建设 7 个日光节能温室园区,共计完成 800 栋。一方面通过制定宽松政策,优惠的条件,以地生财,吸引外资建设,投资者负责经营销售,农民负责生产,实现投资者与农民双赢;另一方面鼓励扶持农户集中自建,镇政府、村委会负责协调园区的通水、通电。为了打开局面,推动全镇日光温室建设,镇政府帮助示范村郭家窑头村农户每建一栋日光温室联系银行贷款 5 万元,并由镇政府承担郭家窑头村农户 2 个季度的贷款利息,村集体承担 1 个季度的贷款利息。

黄花基地 2010 年,全镇新栽黄花面积 1735亩,西骆驼坊、东骆驼坊、谢疃、独树、倍加造、任家小村连片新增黄花面积达到 2000 亩以上。

庄园经济 2010 年,主要抓三个项目,一是引资 2.2 亿元,同庆祥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在解庄村建设自然家园项目,工程建筑面积约为 24000平方米,建设 50 套小型传统四合院住宅及配套工程。该项目主体工程已完工。二是投资一亿元的解庄村集旅游、观光采摘、住宿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庄园建设。项目规划有旅游度假村建设、餐饮商务会馆、农业观光采摘园等。三是郭家窑头、营坊沟村南水库、生态林、经济林和旧村改造项目的开发,建设水上旅游项目。目前已与两家公司达成投资意向,规划投资 2.6 亿元。

规模养殖 重点引进了倍加造村春源生态猪专业合作社的生态猪项目,该项目投资 1000 万元,采取农户加公司,实现农户增收,公司增效的双赢模式;西骆驼坊村标准化规模养鸡项目,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一处,将规模养鸡户集中起来,实行标准化、科学化管理。推进了全镇养殖业实现规模与效益,质量和品牌的新突破。

生态绿化 全镇共计投资 41.35 万元,其中村庄绿化投资 28.95 万元,营坊沟村投资 2 万元,栽植桧柏 200 株;独树村投资 15.45 万元,栽植国槐 114株,垂柳 135 株,松树 84 株;解庄村投资 10 万元,栽植 30 厘米以上槐树 10 株,15 厘米以上松树 100株;郭家窑头村投资 1.5 万元,栽植松树 300 株。任家小村投资 8.4 万元,道路绿化及连片栽植新疆杨7000 株;郭家窑头村投资 4 万元,补植经济林4000 株。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全镇林权改革工作积极稳妥进行。通过制作版面、流程图,向各村发放宣传资料 1000 余份,各村悬挂横幅标语 9 幅,书写固定标语 27 条,营造了全员关心林改、支持林改、理解林改、参与林改的良好氛围。

计划生育 全镇完成计生手术 15 例,其中双女户 4 例,上环 280 例。

教育事业 投资进一步加大,教学条件进一步改善。特别是镇中学投资 26 万元新建校舍 204 平方米。投资 290 万元新建公寓楼一栋。

卫生事业 深入开展发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2011 年,参合率达到 92%;完成了全镇现有居住农业人口的 100%。新建村卫生室 2 个,建筑面积共计 120 平方米。

农村养老保险 强化宣传,发动 5826 人参加养老保险,收缴保险费 130 万元。

综治工作 针对青壮年外出打工增多,农村治安防控力量弱化的现状,在郭家窑头村安装“视频监视系统”。

重点工程 得大高速公路改线和 208 国道改线工程涉及全镇四个村,涉及农户多,情况复杂,为了使施工单位顺利施工,镇村两级干部深入到户了解群众思想动态,积极开展矛盾化解工作,并垫支各项费用,确保了工程开展。

阵地建设 镇党委把强化村级活动场所建设作为夯实基层组织的一个重要途径来抓,分年度逐步新建村级活动场所。解庄村村级活动场所投资430 万元,占地 5400 平方米,建筑面积 4540 平方米,广场面积 4800 平方米。独树村村级活动场所投资 260 万元,占地 10 亩,建筑面积 1000 平方米。任家小村村级活动场所投资 28 万元,占地 1296 平方米,建筑面积 195 平方米。倍加造村村级活动场所规划投资 500 万元,占地面积 15 亩。西骆驼坊村村级活动场所投资 60 万元,占地 5 亩,建筑面积 1800平方米,并配套设施。新建的村级活动场所功能齐全,集村“两委”办公、文化广场、剧场、卫生室、老年活动室等功能于一体,成为党员学习、村民议事、便民服务、教育培训、文化娱乐等多项功能的综合阵地。

第四节 杜庄乡

概况

杜庄乡地处同浑公路两侧,大同市东南、大同县西南。境内有大秦铁路横穿东西,同浑公路纵贯南北,交通便利,距大同县城 20 千米、大同市 25 千米。2010 年,全乡共有 19 个行政村,6319 户 13000口人,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纯农业乡,总占地面积 23.09 万亩,其中耕地面积 6.3 万亩,水浇地面积2.8 万亩。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种植业、畜牧养殖业、民营企业、生态旅游、庄园经济为全乡经济快速增长,农民增收增添了活力,全乡三个文明建设健康、和谐发展。

经济和社会事业

1996 年,是“九五”计划打基础的一年,全乡以农业为重点,以粮食生产为拳头,推动畜牧业,企业同步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建设。以兴水治旱为抓手,投资 96 万元兴建下泉高灌站,改善生产条件,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地膜覆盖面积达到 2 万亩;养殖大户达到 200 户,农村经济总收入 9100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25 元。粮食总产量稳定在 3000 万斤。改善办学条件。新建校舍 21 间,维修校舍 69 间。全乡中小学校实现了“一无两有”(无危房;班班有教室,人人有课桌凳)。大多数学校实现了“三配套”。考入大专、中专学校的学生 12 名。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受到市、县表彰。计划生育率达到 89.2%,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8.9‰以内,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基本普及,建设村图书室、活动阵地 5 家。

1997 年全乡认真落实党的十四大精神,农村经济得到全面发展。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了 1.0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2580 元,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小康乡”,并有落阵营、苏家寨两个村跨入中级小康村的行列。粮食总产达到了 2990 万斤。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农业战线先进集体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乡。地膜覆盖面积 2.5 万亩,建设落阵营科技示范园区 1 处,推广新科技 20 项,5 月 14日省委原书记胡富国亲临落利周河湾视察工作。民营个体企业达到了 160 多家,实现利税 875 万元。全乡开展了农村财务整顿工作,实行了“财务、村务”两公开。落实教育方针,推素质教育。乡村两级向教育投资 20.1 万元,新建和维修校舍 120 间,适龄儿童入学率达 100%,普九验收和双基工作受到好评。群众的文化精神生活丰富多彩。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完成县下达的“四术”任务。全乡计生率达 81%,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9.2‰内。

1998 年,按照全乡的具体实际,加快经济发展。全乡经济总收入达到了 1.15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61 元。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加强。投资 146 万元扩建下泉高灌站并运行,改善水浇地 8000 亩,打井5 眼。粮食总产 3200 万斤,应用新科技 17 项。建设起百头养猪场 3 座,养牛场 2 座。规模养殖大户达到 300 户,股份鱼塘 15 个。文化教育工作继续完善和巩固,校校实现了“一无两有三配套”。全乡有11 个村办起农村合作医疗所,计划生育开展了“五清五建”,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全县开展“三讲一整”工作,为全乡政治、经济、社会工作注入活力。整修街道 33 条,硬化街道 19 条。安装路灯 61 盏,投资 28 万元强化村级阵地建设。修房 83 间。配备办公桌椅 280 多(套)件,村容村貌大为改观。

1999 年,全乡遭遇了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并响亮提出“稳粮田,调结构,盯市场,增效益”的发展思路。农业投入达 810 万元。新打机井 5 眼,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但是,全乡粮食生产严重受损,减产幅度达 80%,粮食总产仅为 688 万斤,农村经济总收入 8522 万元,减收 54%,农民人均纯收入 1230元,较 1998 年减少了 1431 元,有 5 个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回弹到 500 元以下。文化教育抓住全县“教育年”活动的开展,强化师资素质教育,在“双基”检查验收中受到了上级好评。农村合作医疗进一步推广。计生工作自组“四术”队:结扎手术、上环手术、人流手术和引产手术。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9‰以内,投资 40 多万元新建乡敬老院 1 处,受到省、市、县表彰,五保老人老有所养。

2000 年,全乡按照“农民增收入,集体增积累,财政增实力”的奋斗目标,全乡经济总收入达到1.12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2214 元,比 1999 年净增 984 元,乡财政收入达到 135.6 万元。全乡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粮、经、菜种植比达到 4∶3∶3,发展黄花 1500 亩、瓜类 3160 亩、豆类 9800 亩、种菜 600亩,铺开农建工程 10 处,新打机井 3 眼,维修旧井13 眼,预整林地 3300 亩,新建养牛场 2 座,各类养殖大户 350 户,引进小尾寒羊养殖 200 多只,围绕“两路”(铁路、公路)兴建个体服务业 80 多家,组建湖东运输队一个。全乡 21 所中小学校全部达到“三配套”,用于教育的投资达 42 万元。农村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农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计生工作积极开展“三结合”,认真贯彻“三为主”的方针,计生率达 82%,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7‰以内,省计生药具及省计生协会对全乡计生工作给予好评。同年 8 月,国家计生委检查评估“三为主”工作给予好评。

2001 年,全乡以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和推广农科技术为动力,以民增收入、村增积累、乡增实力为目标,推进全乡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 1.15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2300 元,新增规模养殖户 48 户。达到400 户。实现财政收入 119.8 万元。面对干旱,增强干群信心,调产增收黄花面积达到了 2000 亩,实现全乡经济大跨越。切实抓好素质教育,处理好“减负”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加快学校危房改造。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巩固发展合作医疗。积极开展计生“三结合”,推动“双进万”工作。计生率达到了 82.5%,人口出生率不超 16‰。

2002 年,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全乡经济总收入达到了 1.2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2500 元,粮食总产 2100 万斤,加快小水改制,改善农业生态结构。文化教育巩固“双基”成果,投资 60 万元新建乡办中学开工。落实《人口计划生育法》促进优生优育,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实现安定祥和。

2003 年,全乡经济总收入 1.3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2705 元。全乡新栽黄花 1020 亩,种菜 1000亩加快生态建设,封育围栏 1000 亩,人工模拟飞播造林 1091 亩,退耕还林 2000 亩。引资 5116 万元新建长安高岭土股份公司,已投资 1000 万元的土建工程完工。农建以兴水为重点,长安村争取上级资金30 万元建设管灌节水工程 5 千米。完成了税费改革工作,全乡农民应承担农业税 41.5 万元,减少了14 万多元,粮食产量 2400 万斤。在长安村新建村小学一所,投资 30 多万元,落阵营投入 7 万元为学校安装暖气,教学条件大大改观。卫生工作全面落实“非典”防控措施,实现了“0”目标。计生工作接受省、市对常家堡、南六庄检查,对各项工作给予肯定。计生率达 85%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非农业人口低保顺利推行。

2004 年,全乡围绕“高效农业兴乡、规模养殖富乡、生态建设绿乡、招商引资强乡”的奋斗目标,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 1.5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 2950 元,粮食产量达到了 3200 万斤,利用优势,把玉米调高,杂粮调优,瓜菜调新,黄花调精,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建设 2万亩高产,优质玉米,4000 亩退耕还林,3000 亩菜等。完成周家堡 6000 亩中低产田改造,完成村村通水泥路 10 千米。

2005 年,围绕“高效农业立乡,规模养殖富乡,生态建设绿乡,招商引资强乡,和谐发展兴乡”的发展思路,开创工作新局面。全乡通过优质玉米、黄花、瓜类、蔬菜、小杂粮“五大基地”建设,粮食总产达 2990 万斤,农村经济总收入 1.6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3809 元,引资 320 万元建设大同绿禾杜庄生态园,开展了新农村建设,建起农民文化广场 3 个,硬化街道 3 千米,农民文化剧场 2 个,“两委”办公楼 1 座,安装路灯 121 盏,全县新农村现场会在杜庄召开。全省“平安三晋”现场会参观了杜庄乡推行的“四卡”工作制。完成了第七届村民委会换届选举,选出村主任 19 名,副主任 1 名,委员 57 名。推行精神文明“十百千”活动,评选好公民,好家长,好妯娌,好媳妇,致富能手等 32 名,下泉村投资 17 万元建起村小学一所,全乡维修改造校舍 94 间,配套桌椅 300 套,电脑 15 台,投资达 100 万元。落阵营李兰萍中考全县第一。广泛开展计生奖励扶助宣传,奖励独生子女 14 户,退二孩 3 户,国家奖励 3 户3 人,完成结扎 106 例,上环 243 例。全乡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2006 年全乡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粮食总产量达 3262 万斤,农村经济总收入 1.72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3250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资 1680 万元的中房大地土地有限责任公司开发改造盐碱滩 10000 亩已被国土部审批,投资 3000 万元的杜庄土林旅游项目已签合同;投资 1000 万元的神利净化材料项目已签订合同。完成新农村建设 2 个示范村、4 个整治村的建设。栽植树木 3300 株,绿化村庄。硬化街道 0.7 千米。完成杜庄—马坊,南六庄—杜庄,崔庄、土井—长胜庄至千千村水泥路 24.5 千米,巷道硬化 9 个村 11 千米。推广沼气 6 户。着力改善学校环境,新建马家会小学一所,投资 18.2 万元。大同大学为落阵营、杜庄两所中学培训师资。计生工作 5 月份省、市检查受到好评。为 1000 名妇女开展了生殖康复检查,被省委宣传部、省计生委等十单位评为全省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乡。“五五”普法扎实开展。

2007 年,全乡以“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让农村的环境靓起来,让农民从心里乐起来”为目标。加大科技含量,依托农业“五大基地”,玉米面积达45000 亩,瓜菜类 15000 亩,小杂粮 19000 亩,蔬菜5000 亩,黄花 2200 亩,建设大棚 102 栋,全乡经济总收入达到 1.87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3680 元。粮食总产 3200 万斤。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八个项目投产达效,投资 5800 万元的杜庄土林自然风貌旅游开发项目开工建设;投资 800 万元的微纳精工高岭土投产;投资 300 万元的落阵营东阁楼和吕家书院(文化站)开工建设等等。六个项目加快落地,投资1.1 亿元,占地 2000 亩的鼎胜农业开发等项目加紧洽谈,完成 352 户沼气建设,建起 8 个村级文化活动室,完成苏家寨—永胜、苏家寨—崔家庄、王家堡—马坊通畅工程 19.16 千米,巷道硬化 13.5 千米。不断丰富群众的文化精神生活,2007 年 1 月成功举办了首届农民文化活动周,组建乡电影放映队、放影各类影片 1200 多场,乡“双先会”表彰先进集体,红旗单位 16 个,评选出全乡十佳带头人,十大榜样 20名。新建利仁皂小学 1 所,完成远程教育一类学校8 所,二类学校 12 所,三类学校 2 所,教育环境得到改善。“四卡”工作机制不断完善,有效化解各类矛盾 11 起。完成计生人口微机录入工作。女扎手术39 例,其中双女户 4 例,收缴超生子女社会扶养费13.4 万元。

2008 年,全乡加快生态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土林、知青旧居,吕家大院,绿化道路栽树 6000株,建起规模养殖场 4 座。大同热电 2 ×300MW落户南六庄村,全乡经济总收入 1.9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3730 元,总产粮食 3000 万斤。文化教育事业开展“争四名,创五优”活动,全乡中考达线 36 人,投资 116 万元扩建杜庄中学。投资 85 万元新建了周家堡小学,维修了落阵营中学。新农合参合率达到 93%,计划生育落实独生子女奖励扶助政策,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8‰以内,计划生育率达到83.5%。完成乡村公路,巷道硬化 18.1 千米,新建农民文化活动广场 2 处,安装路灯 127 盏,为 4 个村安装体育健身器材 4 套,28 件,新建沼气户 60 个,全乡各项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2009 年,全乡以“设施农业上规模,庄园经济上精品生态旅游上档次,招商引资上台阶,科学发展上水平”为主题,实现“解放思想换脑子,转变作风闯路子,调整结构赚票子”为目标,全乡完成沼气建设 55 个,新打机井 8 眼,新增农机 81 件,建起农机大院 1 个,全省农机工作现场会在杜庄乡召开,全乡经济总收入 2.0855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3932 元,粮食总产量 3894 万斤。大同医药一、二园区即将开始建设,大同御河东路南延段至利仁皂公路规划开工建设。文化教育杜庄中学扩建已投入使用,周家堡小学二层楼已竣工,杜庄寄宿制小学已完工,整合教育资源 8 个村小学撤并。完成王家堡—米庄—土井—苏家寨村通水泥路 12.12 千米,7 个村体育场地建设配备了体育设施和健身器材,安装地面卫星接收器 45 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12357 人,参合率 92.01%,投资 23.7 万元新建、维修改扩建设村级卫生室 8 个,新建乡中心卫生院主体楼完工。全乡 1074 人享受低保,148 名五保户应保尽保,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人数 2622 人,缴纳保金 464295 元,为连续 10 年以上,累计 15 年以上农村两委干部发放生活补贴 11160 元。计划生育完成了县下达的各项任务,7 个村的计生服务室达到标准化。全乡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0.6‰以内,计生率达 85%以上。

第五节 瓜园乡

概况 瓜园乡位于大同县东南,东邻许堡乡,西靠西坪镇、杜庄乡,北与聚乐乡毗邻,南隔桑干河与峰峪乡相望,总面积 135.1675 平方千米。境内北高南低,地形起伏,年平均气温 6.8℃,年均日照2987.8 小时,无霜期 140 天,年均降水量 380 毫米。

1996 年,瓜园乡共有 8 个村:瓜园村、东坪村、南石山、鱼儿涧、东沙窝、西沙窝、黑石崖。2001 年,乡镇撤并,陈庄乡 10 个村(陈庄、东紫峰、西紫峰、吴家洼、道西湾、梁庄、滕家沟、南坡、李汪涧、茹庄)并入瓜园乡,瓜园乡由原来的 8 个村增加到 18 个村。2013 年,全乡辖 18 个行政村,3946 户,9237人。乡政府驻瓜园村,全乡耕地面积 6 万亩,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31 个。

主要种植玉米、谷、黍、绿豆,出产的黄糕色泽金黄,口感香软,誉满大同县,绿豆有粒大籽饱、色泽深绿、营养丰富的特点。

全乡有大小水库 6 座,林地 9.7 万亩,丰富的水资源和林地面积,为林业、养殖业、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境内的养殖龙头企业有大同金沙养殖场、昌平养鸡场、北石山奶牛场、茹庄千头猪场等。这些企业已成规模,并带动附近村民大力发展相关养殖业,全乡正逐步成为大同市郊重要的肉、蛋、奶生产基地。水产养殖主要以茹庄、陈庄、渔儿涧水库养鱼为主,并伴有休闲垂钓等旅游项目的开发。东、西沙窝村有奇特的原始火山地貌,身置两村可观桑干河宽广的水面及两岸秀美的风光,还能品尝河内鲜美的鲫鱼,是一处难得的原生态休闲度假场所。矿产资源有玄武岩、浮石、河沙等,储量大、易开采,是优质的建筑保温纤维材料。

全乡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距县城 4 千米,距大同市仅 30 千米,京大高速、109 国道、大塘公路、大秦铁路横穿乡境,同源高速公路路经乡境,京大高速西坪出口紧邻乡境,村村通水泥路达 66 千米。境内文物古迹有陈庄汉墓两座、渔儿涧金代张氏家庙一座。

经济和社会事业

1998 年,全乡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及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小康建设为己任,认真执行乡九届人大三次会议做出的各项决策,全乡经济总收入达 89.43 万元,比 1997 年增长 12.6%,财政税收完成 124 万元,比 1997 年增长 13%,农业生产夺取全面丰收,粮食总产量达到 530 万斤,比 1997 年增长 81%,人均占有粮食 1305 斤,乡村企业完成产值9958 万元,比 1997 年增长 0.01%,村民人均纯收入为 2506 元,到 1998 年,全乡共有 3540 人 986 户进入小康行列。

全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断增加,投资 40 万元,维修办公设备,学校房舍 62 间,为两个千亩技术示范园区配套小白龙喷灌 30 台,办起合作医疗所 6个,新建,整修,硬化主干路 8 条。

1999 年,全乡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机关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精神,切实有效地推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 3904.3 万元,比1998 年减收 40%,粮食产量 100.7 万斤,比 1998 年减产81%,农民人均纯收入1108 元,比1998 年减少1398 元,畜牧业发展较快,全乡猪、羊、鸡和牛规模化,养量分别达到 1250 头、9000 只、11833 只和 263头。全乡养鸡 50 只以上的户有 15 户,养羊 50 只以上的户数有 11 户,养牛 5 头以上的户有 25 户,养猪10 口以上的户有 26 户。全乡完成乡镇企业营业收入 11302 万元,产值达 11302 万元,实现税金 124 万元。全乡自筹资金 25 万元,高标准完成了新铺防渗渠 10000 米,使水源得到充分利用,全乡共扩大水浇地 1000 亩,改善水浇地 1000 亩,使全乡水浇地面积达到 6000 亩,人均 1.5 亩,全乡完成财政收入 125万元,投资 12.8 万元修整学校,投资 5 万元维修乡卫生院。

2002 年,全乡经济收入和粮食产量减幅较大,干旱持续时间长,受灾面积占总播面积的 80%以上,粮食产量仅为 27.13 斤,农村经济总收入为5174.7 万元,减收 3903.7 万元,减收 43%,农民人均纯收入 896 元,比 2000 年减少 1145 元。乡镇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全乡完成乡镇企业营业收入13245 万元,产值达 13461 万元,实现税金 133 万元。组建车队一个,拥有大型车 12 辆,全乡运输业收入可达 1597.1 万元,采取“内引外联,扶持典型”的办法,新建煤炭发运站三个,碳素厂一个,使全乡财政收入实现 133 万元,占任务的 155%。畜牧业规模化发展,全乡猪、羊、鸡和牛的饲养量分别达到2761 口、11410 只、12870 只和 319 头,兴办牛场一座,全乡扩大水浇地 2500 亩,发展退耕还林还草2500 亩。

2002 年,全乡经济总收入达到 7337.1 万元,比2001 年增 41.8%,财政收入完成 183 万元,超任务74%,比 2001 年的 133 万元增 38%,增收 50 万元,粮食总产量达到 330 万元,经济作物总收入 428 万元,全乡 24500 亩耕地,水浇地 6000 亩,经过全乡上下不懈的艰辛努力,共引进各种项目 6 个,引资达到218 万元,投资 3 万元,维修乡政府房屋 39 间。投资 22 万元,新开道路 15 千米。

2003 年,全乡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农业工作精神,扎实有效地推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经济收入和粮食产量增幅较大,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 9983万元,比2002 年增33.5%,粮食产量760 万斤,农民人均纯收入 2558 元,比 2002 午增 473 元,财政税收完成 156.715 万元,比年初下达的 115 万元,超额完成 35%。小杂粮面积增加,全乡谷黍,豆类的面积达 9800 亩,其中绿豆面积达 4000 亩。4 月,引资250 万元,引进奶牛养殖大户一个。大力发展畜牧业,全乡猪、羊、鸡和牛的饲养量分别达到 2790 头、13400 只、36100 只和 490 头,完成退耕还林 994.7亩,宜地荒山造林 2865 亩,按技术要求完成针对林建设2230 亩,小流域治理1324.5 亩,成活率达95%以上,完成黄花种植 500 亩。

2004 年,先后引进了投资 2000 万元的市供电公司胜利钢铁厂、投资 300 万元的北石山集煤站和投资 100 万元的西紫峰养鸡场。多方筹集资金,维修旧机井 13 眼,新打机井 4 眼,恢复和扩大水浇地1350 亩。积极争取上级资金 34 万元,完成东沙窝、吴家洼、瓜园三个村的人畜牧水解困工程。经过全乡上下的艰辛努力,筹资 76 万元,完成西紫峰、东沙窝、吴家洼、北石山四村 9.8 千米的村村通水泥工程。为促进全乡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争得上级投资 2 万元,完成乡中学近 700 平方米的危房改造工程。

2005 年,建成集煤站 2 个,投资达到 200 万元个 500 万元,引进投资 100 万元,建成汽车拖车厂一个。大力发展养鱼业,利用辖区内小水库多的优势,总投资 200 万元,在茹庄,李汪涧、陈庄、渔儿涧、腾家沟 5 个村建成 6 个鱼塘,累计养鱼达 50 万尾。在东紫峰投资 30 万元,西紫峰投资 50 万元,分别建成养猪场各一个,存栏猪达 210 头。在腾家沟投资100 万元,建设一个综合养殖基地。投资 18 万元在北石山村修建水泥路 1.2 千米,有效地改善了该村的行路难问题。投资 10 万元用于中小学的危房修整。

2008 年,工业项目:投资 280 万元,新建了大同县金沙科技饲料有限责任公司;投资 230 万元扩建大同县裕鑫碳素厂;投资 60 万元新建瓜园汽车站一处。农业项目:投资 1170 万元,新建兴旺养殖有限公司等 7 个养猪场;引资 450 万元扩建西紫峰昌平、东坪联营两家鸡场;投资 260 万元扩建大同县金沙养殖场;投资 470 万元扩建茹庄、陈庄、道西湾集养鱼、垂钓、休闲等为一体的综合水产养殖基地 3 处。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3480 元,比 2007 年增加433 元。完成农民专业合作社 5 个,完成沼气建设54 个,超任务 4 个,其中“一池三改”23 个,自筹资金达 5 万元。1300 亩荒山绿化,2100 亩飞播造林,500 亩平原绿化,500 亩封山育林,飞播造林补植5000 亩,退耕地造林 330.3 亩,配套荒山造林 2114亩,自筹资金 20 万元,完成“村村通”12.5 千米,植新疆杨、垂柳 8100 株,通道绿化 3.5 千米,栽植杨树、松树 4640 株,北石山、瓜园、西紫峰村绿化植树28592 株,在西紫峰育苗 200 亩,完成册田水库旅游线瓜园——东沙窝段树坑 5000 余个,完成了西紫峰路规划任务。全乡牛、奶牛、猪、羊饲养量分别到达3204 头、638 头、6562 口、25253 只,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 780、240、2580 吨,养鱼达到 400 万尾,动物免疫达到 100%。自筹资金 25 万元,完成“村村通”13.7 千米,占任务 8.3 千米的 165%。自筹资金新打机井 3 眼(西紫峰),维修旧井 31 眼,维修节水工程 8 处,新增水浇地 980 亩,恢复改善水浇地1130 亩。新增节水面积 320 亩,缴纳农民参合费15.784 万元,参合率达到 85.87%。自筹资金 15 万元,对吴家洼、瓜园、东紫峰三所学校进行维修,利用专项款 80 万元对瓜园中学校园、操场、房屋进行改造,对原陈庄中学校舍进行安全鉴定,并进行了撤并。完成养老保险 7.12 万元,占任务 5 万元的146%,百分百完成了县里下达的培训任务。

2010 年,全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全县“四大目标”为根本,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和学习“右玉精神”为契机,以“生态兴农、绿色富民”为主线,推进“村村养殖布满点,沿路瓜菜一条线,沿河杏树连成片”的产业格局。在调整结构、建设生态经济林上实现新跨越,在村村通、文化站等社会建设上有新进展,有力地促进了全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2010 年,把粮食稳产增产作为全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工作来抓,加大科技兴农力度,突出水利的命脉地位,巩固传统种植业基础,实施玉米万亩丰产方工程,扩大旱作农业新技术推广,有效提高了粮食单产。坚持农业升级,水利先行,新打机井13 眼,铺管道 3 万米。完成渔儿涧、南坡和茹庄高灌提水工程,扩大了水浇地面积。全乡粮食生产达到 1377.1 万斤,创历史新高。通过多措并举,增加农民收入,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3774 元。

产业结构调整 把设施农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日光温室大棚种植户的典型示范作用,走村入户做动员,引进技术搞培训,协调信用社跑贷款,为农民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在扩大规模上做文章。在瓜园、北石山新建日光温室大棚 50 个,在陈庄村新建移动大棚 50 个。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扩大小杂粮种植,实现绿豆 13000 亩、黍子 8000 亩、杂豆 3000亩。在西紫峰村建设绿豆示范基地,在全乡 10 个村落实绿豆示范户 100 户。把露地菜作为农民增收的增长点,引导农民变种粮为种菜,全乡露地菜达到1700 亩。在鱼儿涧村重点建设蔬菜示范基地,发展露地菜 500 亩,使该村率先实现了人均 1 亩菜地。已发展黄花 180 亩。19 户黄花种植户分布在 11 个村,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规模养殖 依托全乡良好的养殖业发展基础,扎实推进“村村养殖布满点”的目标,并不断引导农民走规模养殖之路,全乡养牛 3523 头,其中奶牛480 头,养猪 8758 口,羊 25165 只,实现肉类生产840 吨,禽蛋产量 302 吨,产奶 407 吨。养殖业已经支撑起全乡农民收入的半壁江山。

充分发挥养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在滕家沟、西紫峰、茹庄等村巩固提升饲养水平,引进有实力的企业投资建设生态养殖庄园,努力形成产业链条,带动全乡农民走规模养殖之路。使全乡养殖业加快产业集聚,形成规模效益。重点服务四大养殖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服务各水库的养鱼项目,达到 400 万尾;在陈庄水库附近新建成千头猪场一个。实施林权改革,推进富民经济瓜园是全县的生态林业大乡,对林权改革高度重视。从 4 月起在全乡 18 个进行林地摸底,至 11 月底,全乡林改到户 4.1 万亩。昊阳森林公园和环城绿化涉及全乡五个村庄,经过全力做好稳定工作,没有出现群众群体上访事件。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经济林,以林创业;通过林地承包权流转,以林招商,以实现林权改革与引进资金、技术有效对接,以林权改革推动全乡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特别是要发展一批民营林业庄园经济,探索一条让农民就地变工人、农业就地变工业、农村就地变城镇的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新路子。

庄园经济 现代庄园经济是一种建立在土地资本化、资产股份化、融资市场化、经营规模化、管理企业化基础上的农业开发和经营组织形式,是边远农村实现转型发展的最佳出路。依托有水有林有河湾的生态资源优势,全乡将庄园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远景规划发展三类庄园经济:一是水产养殖加垂钓休闲的水上庄园;二是特色蔬菜种植和观光采摘的瓜菜庄园;三是干果经济林加散养鸡的林果庄园。继续扶持萌兰庄园发展壮大,形成以特色种植为主,配以采摘、烧烤等项目的田园观光旅游,增加庄园效益。要继续服务位于茹庄水库的海森庄园做大做强,开发集养殖观光、旅游垂钓为一体的水上休闲旅游。在茹庄水库维修加固后,投资 100 万元,建成一个垂钓中心,开发烧烤、采摘和田园观光项目,建设占地 20 亩的规模养殖区,绿化库区 10 亩。道西湾村的盛达庄园投资 200 万元,占地 50 亩,建成办公用房 5 间 100 平方米;建圈舍及饲料房 70 间,面积 1800 平方米,并引进藏獒12 条,养猪 200 多头;建起塘坝一处,水库面积达到了 100 多亩,投鱼苗 30 万尾;栽植新疆杨、黄金柳、樟子松等 1500 株。并以三个庄园项目为引领,吸引各方投资进行水上开发,大力发展农家乐旅游,带动周边村民加入旅游业中。

第六节 许堡乡

概况

地理位置 许堡乡地处大同县东部,位于县城东 15 千米处,西距大同市 40 千米。东与阳高县东小村镇相连,西北与聚乐乡交界,西靠瓜园乡,北与阳高县下深井乡接壤,南靠大梁山与浑源县接壤,国土总面积 229 平方千米。境内为南北两山夹一平川地形,桑干河自西向东横穿,省第二大水库西册田水库横卧中部。

交通状况 大秦铁路、京大高速、109 国道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

建制沿革 1996 年,许堡乡辖 13 个行政村:许堡、浅井、清泉、集仁、上庄、下庄、养老洼、窑头、东水地、西水地、南水地、于家寨、鹅毛。2001 年,乡镇撤并,西册田乡 6 个行政村大王、堡村、西册田、大王窑、黎峪、南坨并入许堡乡。至 2011 年,辖 19 个行政村:许堡、浅井、清泉、集仁、上庄、下庄、养老洼、窑头、东水地、西水地、南水地、于家寨、鹅毛、大王、堡村、西册田、大王窑、黎峪、南坨。全乡有 5814 户1.71 万人。土地总面积 34.3 万亩,其中耕地 9.8万亩,林地 15.3 万亩,森林覆盖率 24.6%。

人文环境 许堡乡为传统文化之乡,外出工作人员位居全县之首,居民纯朴善良,乡风文明。

自然环境 境内大部分为火山地质公园规划区,火山地貌明显。耕作区土地平坦,有不规则林网;山丘区植被良好,林草覆盖率达 68%以上,尤其是山西省以杨树局九梁洼林场、桦林被林场的大部分位于乡境,册田水库、乌龙峡库区绿树成荫,山水相映,风景优美。

旅游环境 境内有较完整的古堡大门,有水有山、烽火山、清代名人李殿林故居、古长城、百年教堂、万亩湖面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年入境游客达 10万人左右。

物产丰富 该乡年种植小明绿豆 2.5 万亩,全乡现有黄花面积 5000 亩,是全县的小杂粮花地,特产是册田水库大鲤鱼,正宗油皮、神泉驴肉、药草羊肉、农家柴鸡蛋。

文化繁荣 传统民间文化有许堡剪纸,秧歌二人台,民间文化活动室两处,村村都有图书室。

2011 年,县十一次党代会后,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城郊型新大同县”的奋斗目标,经过调研和征求乡村干部意见,制定了“产业富乡、生态兴乡、旅游强乡、和谐稳乡”的发展思路,并积极采取措施抓好落实,各项工作都取得较好的成绩。

农业特色产业

黄花产业 为了确保完成黄花栽植任务,一是从 2011 年下半年开始,着手谋划具体实施,并在 8月初组织全乡涉及村的 30 多名乡村干部和部分黄花种植大户,到西坪镇下渝涧村现场参观学习,取经。同时,还利用村官到各村进行广泛宣传县委、县政府关于推进黄花产业的相关激励政策,使更多的群众了解全县的黄花产业政策。同时还积极与县职业中学联系,聘请专家在各村巡回培训黄花专业技术知识,受到全乡群众的欢迎。二是科学制定规划,考虑全乡现有水浇地的分布状况,在全乡 10个村不同侧重地下达黄花任务 3000 亩,截至 10 月底,全乡共完成栽植黄花 1449 亩,完成任务过半的目标。三是积极取得驻村帮扶领导的支持,解决部分村资金不足的难题,在册田村,财政局陈局长的帮扶下,投资 10 多万元维修高灌一座,恢复水浇地600 多亩,极大地增强了全村群众栽植黄花的积极性。四是精心组织实施,采取乡党政主要班子成员包村的方法落实黄花栽植任务,而且和县农委的领导及时沟通,使全乡所有黄花栽植户都免费秋耕地,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现在已经形成了集中连片 200—300 亩片两片,分别是下庄村南片和浅井村南片,而且剩余的 1400 亩黄花任务也都落实了地块,并都秋耕平整土地,打埂等前期准备工作都已完成。五是利用冬季农闲时间与县农委积极联系,沿村搞黄花专业技术培训,不留死角,确保农科技术培训全覆盖。

小杂粮产业 以绿豆为主的小杂粮产业,从2009 年经过在许堡、集仁两村集中连片试验地膜覆盖喜获丰收的基础上,到 2011 年、种植面积达到2.6 万亩,户均 4 亩绿豆,户均增收 2600 多元。全乡已成立各类绿豆专业合作社 8 个,并已成功申报成许堡、清泉、集仁、上庄四村全省小杂粮专业示范村。

南山绒山羊产业 利用许堡地多坡广草丰的优势,养羊已成为许堡南部靠山的五个村的主导支柱产业。每只羊所产羊绒就能打了放羊的工钱。截至 2011 年,大王、大王窑、黎峪、册田等村饲养绒山羊已初具规模,总饲养量达到 2.8 万只。户均 6只羊,户均增收 4500 元,并已成功申报成了大王、大王窑两个全省养羊专业示范村。大王村还被评为全市 12 个养羊专业示范村之一。

旅游基地建设

充分发挥全省第二大水库——册田湖的优势,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积极吸引社会投资,从 2009年到 2011 年乌龙峡生态旅游度假区累计投资 9000多万元,建成了集旅游、餐饮、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大同近郊旅游基地。2011 年共接待游客 14 万人次,旅游收入达 500 万元。

新农村建设

农村街巷硬化全覆盖工程 2011年全乡农村街巷硬化任务 9 个村 42.09 千米,通过招标,由 4 家有资质工程队施工,共完成 18.2 千米,完成任务的 43%。

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工程 2011年,全乡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3250 人,农村养老保险征缴完成107 万元。

新农村整治建设 2011年,全乡在全县“三项整治”工作会后,大打了一场清理各村卫生的攻坚战,每个村都清理了一条主街道,并对各村主街进行了全面美容,全乡共粉刷标语 43 条,刷白墙体3000 多平方米。而且对 2 个全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许堡村、鹅毛村进行了重点布置,落实具体的责任措施,而且已经和国营九梁洼村场订好的部分绿化树种侧柏、花槐共 350 株。明春将移植绿化这两个新农村示范村。

第七节 党留庄乡

概况

党留庄乡位于大同县西部,毗邻湖东编组站,与大同市南郊区接壤,距大同市区仅 13 千米。大塘公路、同浑公路及大准铁路、大秦铁路在境内纵横交错,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发达。2011 年,全乡辖 11 个行政村,1.5 万人。共设 13 个支部,其中 11个行政村党支部、1 个机关支部、1 个教委支部,有土地面积 10.5 万亩,其中耕地面积 3.2 万亩,水浇地面积 2.32 万亩,2011 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1.5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5410 元,年人均收入 2300 元以下的贫困户 2020 户 5900 人。

1996—2011 年,紧紧围绕县委提出的建设现代城郊型新大同县的总目标,坚持大规划、大招商、大建设、大发展的总体要求,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农业稳乡、项目强乡、生态靓乡、和谐安乡”为目标,充分发挥“近郊、交通、土地、人文”四大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和园区化建设力度,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抓好乡村特色化建设突破,提升生态园林化水平,努力打造“绿色蔬果、设施农业、规模养殖、生态观光”四大基地,全力推进“项目园区、现代农业、新农村、和谐社会”四大建设。勇于担当,转型跨越,实现全乡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农业

基本情况 党留庄乡有基本农田 3.2 万亩,其中水浇地 2.32 万亩,加上开荒种植(包括宜林荒沙地开采),现可种植耕地约 5.4 万亩左右。

党留庄乡属于标准的农业大乡,全乡五万多亩可种植土地,玉米一项种植面积 4 万多亩,同时又属于典型的近郊型农业乡,蔬菜面积现已突破一万多亩,而且全乡已确定的“十二五”规划紧紧抓住“菜篮子”工程不放的农业发展思路。

日光温室和蔬菜大棚建设 按照规划发展及全乡农业观光采摘旅游的总体工作思路,现已建日光温室 800 多栋,已建塑料大棚约 140 栋。并建成日光温室园区有:浩源绿色生态观光园区、佳泰嘉禾农业园和雍峰农业生态观光园以及邢庄村海康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主要分布在安留庄村、小蒲村、马连庄村、邢庄村。现已通过无公害及有机农产品的认证,成为全乡农业龙头企业。全乡大棚面积突破 1000 亩,投资突破亿元,而且东西南北各有一个规模园区,中间各村有点,实现了多模式、多规格、多品种建设、多渠道筹资、多形式经营,现在需要一是继续通过引资扩大规模,二是让农民群众积极参与,达到以片带点,片点结合,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2010 年,大同市设施农业现场会浩源绿色有限责任公司生态庄园作为观摩点,得到了领导和参会同志们的认可,市长耿彦波认为浩源这种设施农业发展模式应积极推广。

蔬菜及黄花种植 按照发展大同市“菜篮子”工程的思路,全乡现已发展路地蔬菜及瓜果 10000多亩,主要分布在马连庄、党留庄、兼埔村,现马连庄村已成为胡萝卜种植基地,兼埔村成为青椒、尖椒种植基地,并与大同市永翔蔬菜公司、大同市华晟脱水蔬菜公司等签订常年种植合同,其中党留庄村被省农业厅确立为“一村一品”蔬菜瓜果示范村,2012 年,开工建设的兼埔村蔬菜批发市场,方便群众出售蔬菜及农产品,同时促进带动周边村蔬菜产业发展。

黄花作为大同县“一县一业”的主产业,由于传统种植习惯及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等因素,在党留庄乡发展较慢,县委黄花种植推进会召开后,全乡积极行动,乡村干部统一思想,耐心细致做农户的思想工作,共完成黄花种植 3500 亩,形成兼埔 600 亩、蔡庄 380 亩、罗庄 300 亩、小蒲 250 亩等七大主片区,为发展黄花产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全乡克服没有传统种植黄花习惯等不利因素,积极发动,大力宣传,组织群众赴倍加造、西坪等乡镇学习考察,积极联系农业部门实地指导种植,水利部门实地勘察打井 3 眼,尽一切可能服务黄花种植。针对种植黄花前几年效益低的现状,乡党委、政府出台政策,加大黄花补贴力度,鼓励调动农户黄花地套种蔬菜、万寿菊等,进一步减轻农户损失。

水利

党留庄乡水利基础条件一直较好。近几年,全乡继续大力发展水利建设,新建了高灌两处(上泉村),新打机井 100 多眼,铺设节水管道 35 千米,现共有机井 168 眼,建节水管道 45 千米,可浇灌土地面积约 2.3 万亩,占耕地总面积 75%以上,为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全乡全部完成了安全饮水工程,共有 13 眼饮用水井,自来水已通到到所有农户家中,彻底解决了全乡饮水安全问题。

养殖业

2011 年全乡奶牛饲养量 2020 头,现有 4 个奶牛养殖园:椿林牧业园区、鑫农养殖专业合作社、犇胜牛场、小蒲奶牛养殖园。并配套 4 个奶站。通过发挥园区的示范带动,辐射周边,并认真做好散养户入园区工作,做到上量保质,到“十二五”末发展奶牛达到 5000 头,人均纯收入(奶牛养殖业)从2010 年的 1040 元增长到 2200 元。

上泉村已发展成为全县养猪专业村,现猪存栏量达到 3000 头,年饲养量达 8000 头,到“十二五”末,年饲养量突破 20000 头,人均纯收入达到 10000元。2011 年,新办罗庄村雍峰养殖园区,饲养肉牛220 头,鸡 10000 只,以后每年新发展 1—2 个专业园区。

林业

党留庄乡地处平原,至 2011 年,有大片林 3630亩,其中,退耕还林地 3000 多亩,包括京大、大塘、德大、大涞四条公路两边通道绿化共 2200 亩左右,主要分布在马连庄、安留庄、蔡庄、侯大庄、党留庄、兼埔等村。发展苗圃 1000 多亩,主要分布在马连庄、安留庄、邢庄等村。

庄园经济

为推动庄园经济的发展,泰和春庄园在前期工程的基础上,2011 年投资 1000 万元,新建了人工湖、人工岛、停车场、别墅区,定位于接待会议和大型旅游团,向精品庄园迈进,浩源绿色生态庄园投资 500 万元,把一个单纯的设施农业基地打造成了一个集生态旅游观光、休闲、采摘一体的明星庄园。这两个庄园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认可。

招商引资

全乡充分发挥“交通、区位、土地、水资源”四大优势,在巩固利用好引办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为投资商提供宽松的环境和优质的服务。从 1996 年至 2011 年,累计招商引资 6 亿元,引进企业 38 个,特别是引进华青活性炭、隆德集团大同论坛、保利协鑫太阳能、多晶硅项目、栋梁铝型材、庞大汽贸城、万昌物流、银河钢结构、冀东水泥盾石混凝土搅拌站、新义建材,京大混凝土加气块、益晟华保温材料厂、新城保温材料厂等十几个骨干企业,极大地提升了全乡经济发展水平,同时为全乡劳务输出,农民增收,乡村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社会事业

文化站建设 2010 年,乡政府投资 36 万元,新建文化站 1 处,面积为 300 余平方米。通过多种渠道筹资、筹物,配套各项文化体育设施,已经开始正常运转。并在马连庄、安留庄村、上泉、蔡庄等村建立了农民书屋。

农民健身场所建设 安留庄、罗庄两村体育健身场所配套了健身器材,规划新建了蔡庄、兴胜体育健身场所。从而实现了村村都有文体活动场所,群众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中小学校建设 党留庄中小学始建于 1994 年,占地面积 28500 平方米。至 2011 年,有教职工 54人(其中小学 20 人);中学 6 个教学班,在校生 241人;小学 6 个教学班,在校生 154 人;中小学教师达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 50 人,占总人数的 93%,有高级教师 1 人,中教一级和小教高级教师 26 人,省市县各级教学标兵、教学骨干、教学能手 30 余人,实现了教师队伍的年轻化、专业化。全乡中小学励精图治,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现中学有多媒体教室 2 个、网络教室 1 个,图书室、仪器室、实验室、文印室各一个;小学有多媒体教室 1 个、网络教室 1 个,图书室、仪器室、实验室各一个,各功能室配套齐全,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便利条件。教师们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既开拓了教师视野,又启迪了学生思维能力、动手能力,极大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2009 年,国家投入校舍改造工程款 125 万元和学校安全工程 65 万元,为党留庄中学新建了可溶容 300 人同时就餐的学生餐厅,改建了学生宿舍 27 间,配备了写字台、铁皮柜和土暖取暖系统,实现了公寓化管理。同时硬化了校园,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卫生室建设 2011 年,全乡共新建安留庄村、小蒲村卫生室 2 处,维修侯大庄村、兴胜村卫生室 2处,实现了彻底消除卫生室空白点,医务人员全部到位,医疗器械、药品已全部配套,达到了小病不出村的目标。几年来,马连庄村卫生室多次接受省市观摩,得到王君省长及其他上级领导的一致肯定和好评。

卫生厕所建设 全乡完成双瓮式环保卫生厕所 300 个,重点是马连庄、党留庄,并在其他村进行试点户示范,向全乡卫生事业的高标准,高起点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人口计划生育基本情况

2011 年,全乡常住人口 13733 人,育龄妇女3756 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 2605 人,已婚未育 1641人。全乡采取各种节育措施 2315 人,其中男扎 9人,女扎 959 人,宫内节育器 1342 人,其他 5 人,长效节育率为 88.68%,综合节育率为 88.87%。全乡独生子女父母奖励共 298 户,人数为 462 人,奖励额为 261500 元,其中年度新增人数 66 人,领证率 20.84%。

新农村建设

公路建设 至 2011 年,全乡公路总里程达到96 千米,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由于工作扎实,保证了时间、进度、质量的协调一致。全市公路建设现场会在党留庄乡进行了参观,并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同时,紧紧抓住山西省新的五个全覆盖历史机遇,两年内完成街巷硬化 70 千米,基本解决村庄街巷整洁问题。

新农村建设提升工程 一是进一步完善规划,严格按照乡村规划实施建设,二是全面实现街道绿化灯化美化,环境整洁优美,其中邢庄村被命名为“省级生态示范村”。定期开展卫生大整治,同浑路两侧,村级街道全部粉刷并书写标语。三是大力实施通信,有线电视入户工程,全面提升信息网络质量,提高有线电视,宽带普及率。四是积极兴建农村便利店,确保群众生产、生活资料消费的便捷、安全。五是实施解危解困房工程,共兴建解困房 67套。六是大力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乡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了 93%。

惠农政策落实 从 1996 年至 2011 年,确实把国家各项惠农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到位,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进一步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推进土地流转体制,建设规模大、数量多、宽领域的农村经济合作社,为农业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第八节 聚乐乡

概况

聚乐乡地处大同县最北部,位于绵绵的采凉山脚下,东接阳高县王官屯乡,西邻周士庄镇,南与西坪镇接壤。大张公路,天大高速公路穿越聚乐乡境内,京包铁路线斜穿全乡,途经 7 个村,全长 5 千米,交通运输极为便利。国土面积 25 万亩,其中农业用地面积 3.8 万亩,林地 2.59 万亩,退耕还林面积累计 2.13 万亩,其中经济林地面积 1.98 亩,草地面积0.15 万亩。

自然地理

聚乐乡地处山区,山地相间,地域广阔,气候属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宜于种草放牧。

采凉山坡土质好,植被广,山上牧草丰富,并含有多种有利于促进牛羊生长的中草药材,牛羊吃食,营养充足,膘肥体壮,肉质鲜嫩甜香,肥而不腻,食之滋阴壮阳,延年益寿。

建制沿革

1996 年,聚乐乡辖 13 个村庄,分别是:聚乐、张庄、西关、五里台、吴家洼、塔儿村、新边、鹰嘴东、东羊坊、水沟寺、马家梁、麻地沟、牙儿崖,总国土面积15 万亩,1814 户 5330 口人。2001 年,按照中央、省、市、县撤乡并镇有关精神,阁老山乡并入聚乐乡。将原阁老山乡 10 个村庄(大北庄、小北庄、东阁老山、西阁老山、山自造、邵家皂、艾家洼、上羊落、下羊落)并入聚乐乡。同年,国家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鹰嘴东、东羊坊、水沟寺、马家梁、麻地沟、牙儿崖 6 个村实行生态移民,迁聚乐乡西关村,归西关管辖。2011 年,全乡共辖 23 个村,其中 17个行政村,6 个移民村,共计 3034 户 8810 口人。

旅游资源

花果之乡 聚乐乡素有花果之乡的美名,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乡群众认真开展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运动,大力营造以槟果、京杏、二元李子树为主的经济林,加上新栽植的杏树,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花果之乡。花开时节,远望万亩杏林,红的、粉的、白的,如雪如玉,犹如朵朵白云飘在人间,青山绿水和雪白的杏花构成一幅优美的画卷……走过杏花林满耳是溪欢鸟鸣,闻到的是沁人的香气,杏花廊里,枝叶交错,暖暖的阳光透过层层的杏花投下斑驳的色彩,置身杏树林中,仿佛来到人间仙境,远离城市的喧嚣,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恩惠,让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从 2010 年开始,聚乐乡已连续召开了三届杏花文化摄影节。

大同火山群 著名的大同火山群就分布在聚乐乡的东南部,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圆形山丘绵延数十里,宛如一幅长屏,座座相邻,似山非山,据考证,距今已有 30 万年的历史。采凉山位于聚乐乡西北部,古城采凉山位于大同城东 20 千米处,古称纥真山、纥干山、采药山。系阴山余脉,海拔 2144.6 米,为大同之镇山。该山是一典型的地垒山,山体浑圆,山顶平坦,山脚广泛发育洪积、坡积物,总面积为 649.1 平方千米。北与内蒙古大盘梁山相望;西与西寺梁山对峙;西南有其余支马铺山。山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唐昭宗有诗曰“屹干山头冻死雀”,素以山峰峭拔,高寒异常,冬夏积雪而著称。“采凉积雪”为大同八景之一,有“马嘶踏遍银山顶,鸟倦惊飞玉树枝”的咏叹。山上森林苍拔,泉清草翠,药材遍地,山花烂漫,风景宜人。每逢夏季,清风花香,翠阴幽泉,已成为避暑旅游的绝佳胜地。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慈禧西行避难,途中御居聚乐堡王家。现在,这座宅院有待开发修缮。

麻地沟风景旅游区 位于聚乐乡政府所在地西北部的原始森林深处,距大同市区 20 千米。山涧流水潺潺,松涛阵阵,野花芬芳,景色宜人,人入其中如归自然,是盛夏避暑、偕侣游玩之理想佳地。

火山神池 ”位于大同县聚乐乡下羊落村南0.5 千米处,四周绿树成荫,道路畅通,池内泉水清澈见底,百花怒放,鸟鸣啁啾,是休闲度假、避暑旅游、捉杆垂钓的理想场所。每遇夏日节假日,前来观光的人络绎不绝。

国家生态示范庄园 位于采凉山南坡,四周环山,交通便利,四周绿化基础良好。占地面积约 200亩,建筑面积为 500 平方米。园区设计有着中国古典式园林的风格,又掺和了现代人们消费的需求,共分为主绿区,经济林区,生活区,蔬菜园艺区,参观区五个区。采凉山生态绿化工程,十年规划治理面积 10 万亩,涉及 21 条山渠,22 条大沟,2.1 万亩坡地,乡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政策机遇,坚持“治理一方水土,培育以房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工作思路,狠抓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经过数年的奋战,到 2010 年,已完成退耕还林 2.6 万亩,飞播造林 3 万亩,封山育林 2.2 万亩,农田林网 0.7万亩,人工造林 0.9 万亩,种草 1.9 万亩,育种基地500 亩,生态移民 200 人,棚圈建设完成 2300 平方米,林业生态治理面积已达 5 万亩,落草面积已达 5万亩,现在一个集绿色田园,生态经济、休闲旅游为一体的新聚乐乡、新采凉山正在以一个山川秀美、自然和谐的崭新面貌呈现于世人面前。

寺院景观 聚乐乡又是个宗教圣地。龙泉寺位于聚乐乡塔儿村,烟雾朦胧中的龙泉寺别有一番风情。置身其中,如在九天宫阙,欲仙欲醉,纷飞的雨雾让人忘却烦恼,忘却了忧愁,忘却了身边的繁杂世界。日落时的龙泉寺景色更美,太阳的余辉洒落在山坳,仿佛整座寺院沐浴在佛光之中,神圣而凝重,不禁让人在辉煌与淡然之中品味人生,意会佛学的深渊境界。永宁观,城隍庙位于聚乐堡内,寄托了当地人们对和谐、宁静、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又寄托了当地人们希望风调雨顺、家业兴旺的一种美好愿望,也指引人们向善、从善。五里台的土地庙、龙王庙等庙群,体现了儒教、佛教、道教五千年文化的深厚浓缩,其教化启迪人们要理智、明智的认识自我与世界,挖掘人生性善的一面,达到修心养性。

经济发展

聚乐乡是一个传统的农业乡,十年九旱的自然条件使这里至今仍为大同县的贫困乡镇之一。但聚乐乡历届党委、政府组织带领全乡勤劳、朴实的人民在困境中求突破,在苦干中求发展,紧紧依靠全乡自然资源优势,以“生态兴乡,绿色富民”为总目标,大力调整经济结构,认真实施“四二一”兴乡富民工程,使全乡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四”就是杏果、畜牧、蔬菜、小杂粮四大基地建设;“二”就是麻地沟羊肉、优质哈密杏两大品牌的宣传;“一”就是旅游产业的开发利用。到 2010 年,全乡杏树面积累计达到 3 万亩,年产鲜食杏果 231 万千克,引进品种有哈密杏、华州杏、银白杏、仁用杏等 20 多个品种。养殖主要以养羊为主,全乡羊饲养量年存栏 6万只,50 只以上的规模养殖大户有 310 户,100 只以上的大户有 80 户,一部分农户已由分散饲养向设施圈养的方向转化,全乡棚圈建设面积达到了 6 万平方米。林果、畜牧等已成为全乡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两大支柱产业。2010 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了 9000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 3400 元。

社会事业

村两级阵地建设 2010 年,投资 170 万元新建起乡政府综合办公大楼一座,使乡干部的办公环境条件彻底得到了改善。投资 200 多万元,新建村级办公场所 12 间,维修村级办公场所 68 间,使村级“两委”办公有场所,党员活动有阵地。

教学环境 2010 年,投资 120 万元新建校舍 21间,解决了乡中学校舍安全问题,投资 200 万元,新建校舍 12 间,进一步完善了大北庄寄宿制小学。

农田水利建设 2010 年,投资 500 万元新打灌溉节水井 20 眼,扩大水浇地 6000 亩,使全乡水浇地面积达到了 1 万亩,其中耕地达到 6500 亩。投资400 多万元,解决了艾家洼、上羊落、下羊落、东阁老山、吴家洼、小北庄 2000 人长期存在的饮水安全问题。

交通建设 2010 年,全乡累计投入资金 550 多万元,完成村村通水泥路 35 千米,硬化村级街道、巷道 25 千米。

文化、体育工作 2010 年,投资 120 多万元,建设文化、体育广场 2 万平方米,为村民提供了文化和健身活动场所。

危房改造 2010 年,全乡紧紧抓住国家扶持农民改造危房的政策机遇,先后对聚乐、新边、大北庄三个村进行危房改造,初步解决了 53 户村民住房困难问题。

农村亮化 2010 年,全乡有 13 个村道路两侧安装了照明路灯,实现了农村亮化目标。

第九节 峰峪乡

概况

峰峪乡位于大同县南部,南依万家山和双元山,北傍桑干河,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乡。全年平均气温高于其他地区 1℃,无霜期长,为 125—141天,特别适宜小杂粮生长,其产量高,品质优,且绿色无污染。

1996 年,峰峪乡辖峰峪、兼场、西堡、孙家港、施家会、沙岭、盘道、西后口、东后口、窑子头、吉家会11 个行政村,2 个自然村(大沟梁村、杏树窑村)。2001 年,乡镇撤并,将原徐町乡秦城、徐町、东马庄、委册、杨庄、东浮头、徐家堡、小王 8 个行政村划归峰峪乡。2011 年,全乡辖 19 个行政村 2 个自然村。在册人口 1.22 万人,常住人口 5790 人,占在册人口的 47%。全乡国土面积 178 平方千米,山地沟河约占 70%,耕地面积 5.1 万亩,其中水浇地面积 1.8万亩。2011 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 12906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4013 元,全乡粮食总产量 1128万斤。

境内交通便利,同源(大同—浑源)高速公路、应册(应县—册田)公路、西峰(西坪—峰峪)公路穿境而过。自然条件优越,农业资源丰富。西部土地肥沃,水利条件好,粮食产量高,适宜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业;东部土地广阔,生态面积广,适宜种植优质特色小杂粮;南部山区小泉小水多,截潜流工程潜力大,适培植果类,仁用杏、中药材。

农业产业化

从 1996 年至 2010 年,全乡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黄花、万寿菊等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东粮、中菜、西瓜”的发展格局。

黄花产业 按照“集中连片、规模发展、典型示范,以点带面”的黄花产业发展思路,规划了徐家堡、东浮头、盘道、胡家窑头、东后口五个黄花专业示范村。其它村因村制宜,适度发展,共种植黄花2000 多亩。

瓜菜产业 全乡从 2009 年开始扶持和培育以青椒为主的蔬菜产业,至 2011 年种植规模达 2300多亩,主要分布在兼场、西后口、西堡、杨庄等村。2011 年全乡优质青椒产量 1800 万斤,实现产值1000 多万元。传统产业西瓜,2011 年种植面积达到6000 多亩,产量 2500 万斤,实现产值 720 万元。

万寿菊产业 万寿菊是峰峪乡的本土特色产业,依托海发天然色素有限公司,全乡万寿菊种植面积达 1000 多亩,产量 3500 吨,实现产值 350万元。

新农村建设

农村街巷硬化全覆盖工程 全乡农村街巷硬化建设里程 39.945 千米,其中街道 36.439 千米、巷道 0.086 千米、通户道 3.42 千米。

农村便民连锁店全覆盖工程 在东后子口、胡家窑子头和吉家会 3 个村建设了农业便民连锁店。

农村文化体育场所全覆盖工程 新建乡文化站和硬化体育活动场地 5 处共计 7200 平方米,修缮旧舞台 3 处。共有 16 个村已建起了农家书屋,共配置图书 50000 余册,光盘 850 余张,书柜 34 个。

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工程 2011年,多次与县职业技术中学联系,邀请专业能手对全乡农户进行科技培训,共举办培训班 6 期,免费培训 365 人次,主要培训瓜果蔬菜种植、畜禽养殖、病虫害的防治等实用内容。

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工程 全乡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 4355 人,参合率为 92%。共有 60周岁以上老年人 1681 名,已全部发放基础养老金。

生态建设

全乡现有林地面积 16.45 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 61.6%。其中,国有林地面积 3.4 万亩、集体林地面积 9.2 万亩、生态公益林面积 0.75 万亩、退耕还林地面积 3.1 万亩,全乡森林覆盖率 27.05%,林草覆盖度 65%。

社会事业

教育工作 2011 年,被县委、县政府确定为“1+ 6”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严格按照校长竞聘上岗、教师全员聘用、中层领导组阁、后勤管理改革,教学模式创新、工资绩效发放的程序和规定进行改革,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与市山橡学校结成友好学校,定期派出教师去学习取经。撤并小学 3 所,有效的利用教学资源。投资 342 万元,改、扩建兼场小学、峰峪中学;投资195 万元,加固徐疃小学校舍,2010 年乡中学升县一中的人数 40 人,升学率达 37%,在全县综合评价中获第二名。

医疗卫生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2%;村卫生室建设实现了全覆盖。峰峪村、徐家堡村、孙家港村达市级卫生村。

城乡环境卫生 全乡累计出动清运车辆 65 车次,人工 463 人次,清运垃圾 870 余方,清理柴草堆55 处,悬挂标语 22 条,粉刷标语 236 条,有力地保证了全乡及各村的环境卫生清洁。

招商引资

小王经纬生态庄园 全乡计划总投资1300万元,截至 2010 年底,已投入资金 485 万元,平整土地143 亩,新开道路 3000 米,新栽梨树、柿子树、核桃树等各类树木 7000 多株,新建鱼溏 1 座。

神田生态庄园 全乡计划总投资 3100 万元,用3 年时间建成集花卉种苗栽培、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生态庄园,规划建设 70 栋日光温室和 3 个联栋温室。至 2011 年,已完成园区四周围网、打井配电以及餐饮场所地基等基础建设。

第十节 吉家庄乡

概况

吉家庄原名为“集驾庄”,因其曾经是北魏皇室贵族朝拜佛教圣地时集结、沐浴、更衣的地方,故得名“集驾庄”,后演变为今称“吉家庄”。

吉家庄乡位于大同县西南部,南与大同市浑源县接壤,西连朔州市怀仁县,东部、北部分别毗邻本县峰峪、杜庄两乡,是全县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地理位置较为偏僻的乡镇之一。全乡行政区域总面积28.8 万亩,184 平方千米,耕地面积 61440 亩,其中水浇地 21742 亩。乡境内同源高速、应册线、大灵线、鳌镇线等公路纵横交错,交通较为便利。全乡地势南高北低,南面靠山,山势蜿蜒起伏,北部靠河,地势平坦,多为良田,是粮食主要产区。年平均气温 11℃,年降雨量约 750 毫米,无霜期约 130 天。

1996 年,辖 12 个行政村:佛堂寺、西安家堡、东安家堡、小桥、吉家庄、瓮城口、南米窑、南息、米家窑、西浮头、古定桥、旧桥。2001 年,乡镇撤并,将原麻峪口乡的 17 个行政村(郭家庄、上西河、下西河、牛寺沟、辛窑沟、南栋庄、杨寨、北栋庄、王渐町、水涧、麻峪口、东庄、西庄、寺上、中嘴、南庄、杨圈沟)并入吉家庄乡。2011 年,全乡下辖吉家庄、佛堂寺、固定桥、西浮头、南息、南米窑、西安家堡、东安家堡、小桥、瓮城口、旧桥、麻峪口、水涧、王渐疃、南栋庄、北栋庄、杨寨、上西河、下西河、牛寺沟、郭家庄共 21 个行政村。2011 年,全乡在册人口 11470 人,在册户数 4235 户,是一个典型的纯农业乡镇,乡政府所在地为吉家庄村。

粮食作物主产玉米、谷子、黍子、绿豆、小杂粮、马铃薯,经济作物主产蔬菜、大葱、西瓜、香瓜、苹果、葡萄、辣椒等,畜牧业以养猪、养羊、养鸡为主。“十一五”期间,全乡按照“瓜果飘香、沟壑披绿、庄园点缀、宜居宜游、和谐文明”的发展战略目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蔬菜产业发展步伐,大踏步推进以“瓜菜调运集散地、生态建设基地、旅游休闲胜地和畜牧养殖园区”为主的“三地一区”建设,初步形成了以“汇丰蔬菜市场有限公司”“吉家庄乡西瓜销售合作社”“天宝生态庄园”等为龙头的集瓜果蔬菜生产、仓储、销售、调运和生态观光为主的农业产业化新格局,为“十二五”全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及社会事业

1996 年,全乡以农业为重点,以植树造林为拳头,畜牧业进一步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善生产条件。以兴水治旱为抓手,投资 50 万元完成了吉家庄村高灌站建设。植树造林 2000 亩;乡建猪场 1 处,养猪 500 多头,带动养殖大户达到 200 户;农村经济总收入1102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1825 元。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改善办学条件,新建校舍 11 间,维修校舍 23 间。全乡中小学校实现了“一无两有”。大多数学校实现了“三配套”。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受到市、县表彰。计划生育率达到 89.2%,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8.9‰以内,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基本普及,建设村图书室、活动阵地 5 家。

1997 年,农村经济得到全面发展。粮食总产达到了 629.34 万斤。全乡开展了农村财务整顿工作,实行了“财务、村务”两公开。落实教育方针,推行素质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达 100%,普九验收和双基工作受到好评。群众的文化精神生活丰富多彩。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完成县下达的“四术”任务。全乡计生率达 81%,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9.2‰内。

1998 年,按照全乡的具体实际,加快经济发展。粮食总产 1160.73 万斤。加快畜牧业发展步伐,乡新建鱼塘 15 个。文化教育工作继续完善和巩固“普九”和“双基”工作,校校实现了“一无两有三配套”。全乡有 11 个村办起农村合作医疗所,计划生育开展了“五清五建”。取得了良好效果。整修街道 21 条,硬化街道 11 条。安装路灯 61 盏,投资 20万元强化村级阵地建设。修房 52 间。配备办公桌椅 142 多(套)件,村容村貌大为改观。

1999 年,遭受了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全乡粮食生产严重受损,减产幅度达 80%,粮食总产仅为243.9 万斤,农村经济总收入减收 54%,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上年减少了 1031 元,大部分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回弹到 500 元以下。文化教育抓住全县“教育年”活动的开展,强化师资素质教育,在“双基”检查验收中受到了上级好评,农村合作医疗进一步推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8.9‰以内,投资 36 万元新建敬老院 1 处,受到省、市表彰,五保老人老有所养。

2000 年,全乡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粮、经、菜种植比达到4∶ 3∶ 3,发展黄花1000 亩、瓜类5160 亩、豆类 19800 亩、种菜 900 亩,铺开农建工程 2 处,新打机井 5 眼,维修旧井 9 眼,预整林地 2000 亩,新建养牛场 1 座,各类养殖大户 350 户,引进小尾寒羊养殖200 多只。全乡 12 所中小学校全部达到“三配套”,用于教育的投资达 34 万元,农村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农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计生工作积极开展“三结合”,认真贯彻“三为主”的方针,计生率达 82%,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7‰以内,省计生药具及省计生协会对全乡计生工作给予好评。8 月份国家计生委检查评估“三为主”工作给予好评。

2001 年,全乡以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和推广农科技术为动力;以民增收入、村增积累、乡增实力为目标,推进全乡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 3011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1150 元。切实抓好素质教育,处理好“减负”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加快学校危房改造。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巩固发展合作医疗。积极开展计生“三结合”,推动“双进万”工作。计生率达到了 82.5%,人口出生率不超 16‰。

2002 年全面落实党的十五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实施县委提出的“十六字”发展新方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全乡经济总收入达到了 3268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1756 元,粮食总产 754 万斤,加快小水改制,改善农业生态结构。文化教育巩固“双基”成果,投资 60 万元新建乡办中学开工。落实《人口计划生育法》促进优生优育,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实现安定祥和。

2003 年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全乡经济总收入 4870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2480 元。全乡封育围栏 4000 亩,人工模拟飞播造林 2000 亩,退耕还林 2000 亩。卫生工作全面落实“非典”防控措施,实现了“0”目标。计生工作接受省、市的检查,对各项工作给予肯定。计生率达 85%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10‰以内。非农业人口低保顺利推行。

2004 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 101803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 2230 元,粮食产量达到了2135 万斤。

2005 年,全乡通过优质玉米、黄花、瓜类、蔬菜、小杂粮“五大基地”建设,粮食总产达 2234 万斤,农村经济总收入 82633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1824元,引资 380 万元建设天宝生态园,开展了新农村建设,建起农民文化广场 2 个,硬化街道 3 千米,农民文化剧场 2 个。完成对东庄等 6 个村的移民工作。

2006 年至 2008 年,全乡上下紧紧围绕“生态公益大乡、特色农业富乡、龙头企业强乡、科教文化先进乡”的奋斗目标,种植玉米 2.1 万亩;经济作物达3.5 万亩;粮食总产值达到 2235 万元;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 10280 万元;人均纯收入 2340 元;肉、蛋、奶产量分别是 588 吨、358 吨、61 吨;牛、猪、羊、鸡的饲养量分别达到 1520 头、1500 头、2500 口、10230 只,实现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2006 年,引资 300 万元,在西安家堡兴建天宝生态园;引资 300万元在吉家庄,旧桥新建磁性选铁工厂 2 座;引资50 万元,在吉家庄兴建石料厂一座;2007 年,投资500 万元,在吉家庄兴办北方加洲鲈鱼养殖基地 1座;投资 150 万元在南栋庄兴建磁性选铁加工厂 1座;投资 214 万元,完成乡东部 8 个村饮水解困工程;引资 200 万元,新建南栋庄肉牛合作社,圈养牛300 头(其中奶牛 60 头)。2008 年,引资 80 万元,兴建凯弘养殖合作社,在佛堂寺圈养 300 只羊.以此全面推进全乡经济工作不断提升。这些项目的引进,为以后打造各种基地奠定了基础。全乡确定了南息 1 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确定了吉家庄、南栋庄、郭家庄三个重点整治村,达到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的标准。南息村开展“园林化”村庄建设,安装路灯,栽种了樟子松、油松、垂柳、丁香、刺梅、侧柏等观赏植物,并清理了街道垃圾,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三个整治村清理了垃圾,安装了路灯,硬化了中小学校院、维修了剧场、绿化了街道,分别兴建了一处休闲广场。全乡完成通达公路 60 千米,8 个村兴建和维修村委会,并全部绿化了通道。全乡完成 221 个沼气,超额任务 21 个,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基础。投资 2400 万元,完成了 2000 亩土地整理项目,并实施了坡改梯 1000 亩;投资 200 万元,解决了八个村的饮水安全;争取资金 60 多万元,彻底修复 2 座高灌站,得以保证六个村的万亩粮田灌溉;引入资金 47 万元,为西浮头村维修机井 2 眼,新建水塔 1 座,彻底解决该村人畜吃水困难;引进资金16 万元,为瓮城口村新建护堤坝一座,保证 3000 亩耕地不被洪水冲毁;农民自筹资金 150 万元,打井90 眼,整修原井 100 眼,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现状;同时,全乡六个村建立了卫生站,新建乡镇四级汽车站 1 个,应册公路建设完成 20 千米,为全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基础。加强全乡基础教育工作,投资兴建了王渐疃、古定桥等八所学校,维修危房 10 间,彻底消除了隐患;提高了节日困难群体慰问标准,共拿出 2 万元慰问困难家庭。启动了农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共有 150 人入了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扎实推进,全乡有六个村建立了卫生站。全乡劳务输出 1000 人,农民劳动力技能培训500 人。各项民心工程进展顺利,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对全乡 2 所中学、15 所小学的师资进行整合,教学水平逐步提高。

2009 年,依据全乡地理、区域条件,将农业项目作为全乡招商引资工作的重中之重,完成的投资项目有:完成投资规模达 120 万元的大同市渔业示范园区的扩建工程,新增鱼塘 9 个。现已投入运营。投资 80 万元的凯宏养羊合作社的圈舍扩建工程已竣工,扩大到 1500 只的养殖规模。在南栋庄村投资20 万元兴建的汇丰仓储物流中心已竣工,已成为全乡蔬菜果品的销售的重要平台。确立了全面推进“3521”工程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总体构想。“3”是稳定和发展了三个特色产品基地。玉米、绿豆、西瓜是全乡的三大特色优势产业。三大特色产业基地种植面积均突破 1 万亩,同时在品质、效益上做文章,三大绿色无公害产业基地初具雏形。“5”是完成五个新品牌基地的建设。(1)蔬菜基地。移动大棚完成了 110 栋,以种植甜瓜—芹菜、白菜的模式为主,每栋收益平均 5000 元。通过乡党委、政府的正确引导下,落实青椒种植 340 亩,番茄(铁柿子)100亩,黄花 130 亩,为扩大蔬菜基地的建设奠定了基础。(2)优质葡萄采摘基地。与大同市新兴葡萄采摘垂钓园联系,为农户提供种苗、技术指导等服务,并负责以保护价收购。新发展葡萄种植 100 亩。涉及瓮城口等四个村。(3)优质大葱基地。抓住佛堂寺大葱传统的品牌优势,鼓励各村发展大葱种植,种植面积达到 3000 亩。(4)牛羊圈养基地。结合全省封山禁牧,全乡圈养牛达到了 1000 头,圈养羊达到了 3000 只。(5)林木种苗基地。在南栋庄、郭家庄、吉家庄等三个村完成了种植选址,发展种苗基地 200 亩。“2”是建设两个农副特产品加工基地。在南栋庄村投资 20 万元的兴建的汇丰仓储物流中心已竣工,已成为全乡蔬菜果品的销售的重要平台。吸纳资金 160 万元,在南栋庄村兴办粮食储运加工企业,为群众解决玉米以及小杂粮等粮食作物的“卖难”问题。“1”是建设一个旅游生态休闲基地。新增投资 100 万元的天宝生态园,扩建项目已完工。通过引资、融资 400 万元对龙凤寺的进行扩建,为全乡发展生态旅游业奠定了基础。实施生态富乡战略,加快生态建设步伐。完成同浑路两侧绿化任务 5.37 千米,主要栽植大油松 2000 株,其中乡投资 20 万元;完成吉家庄村到古定桥村 5 千米的通道绿化,栽植樟子松 3000 株,乡投资 15 万元;完成公益林补植补造任务 1200 亩,栽植松树 11 万株,成活率达 70%。同时完成了 3.2 万亩封山育林管护工作,完成 2000 亩的人工造林工程和 1000 亩的封山育林工程。

社会各项事业

(1)投资 60 万元新建乡文化站 1 处,完成了在佛堂寺、西安家堡、王渐疃等 8 个村高标准的体育健身场所的建设。(2)全乡新型农民合作医疗参加率达 92%以上。(3)全面开展民政优抚工作。认真落实五保、低保和农村养老保险政策,按时足额发放定补资。完成农村安居工程住房改造任务 6 户投资9 万元;认真搞好救灾救济工作,及时发放救灾救济款 31 户 3 万元;发放救济棉被 120 床;另发放了参军优抚对象补助款 2.49 万元。(4)计划生育工作开展扎实有效。完成征收社会抚养费 9.9 万元。较好完成了上级部门下达的任务。

第十一节 东街办事处

概况

大同县东街街道办事处成立于 1998 年 4 月,位于县城大东街,109 国道横穿辖区,毗邻京大高速公路,交通便利。至 2010 年,有工作人员 9 名,其中书记、主任、副书记、武装部长、办公室主任各 1 名,副主任 2 名和办事员 2 名,内设综合办、综治办、社会事务办、社区服务办、计生服务办五个办公室,管辖着县城南北大街中心的东半部。辖区面积 2.02 平方千米,原下设 14 个里巷,经整合,到 2010 年为 6个社区居委会,每个居委会设有主任 1 名,委员 2名;辖区内有高中 1 所、初中 1 所、小学 2 所和公立幼儿园 2 所、私立幼儿园 10 所;辖区共有居民 6499户,总人口 20798 人,驻街单位 75 家。辖区幸福里社区在 2006 年被全国老龄委评为“全国敬老模范村居社区”,连续三年被评为市级“文明和谐社区”,连续多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文明社区。

城市建设 东街办事处承担着所辖街区的拆迁建设工作,2010 年县城永业东街棚户区改造工程是全县的重点工程,拆迁总面积 6182 平方米,涉及东街辖区拆迁居民 52 户,拆迁房屋面积 4776.8 平方米。东街办首先成立了拆迁工作组,对永业东街建设北里的 52 户居民房屋的基本情况,包括产权、房屋结构、建筑面积、建设年代,以及他们家庭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摸底登记,并请评估公司对这些房屋进行了评估。然后根据县政府出台的《关于永业东街棚户区改造工程拆迁通告》,一方面向被拆迁户认真宣讲县政府《通告》中的具体内容和具体的拆迁安置补偿办法以及有关的政策、法规;另一方面,用和风细雨的方式,耐心细致地做被拆迁群众的思想工作,最后全部动员居民们顺利地完成了拆迁。街道在每年春季组织社区人员开展绿化工作,到 2010 年,共完成街道树木栽植 1200 株。

维稳工作 从 1998 年至 2010 年,东街办坚持“大整治、大稳定”,密切联系群众,切实做好信访工作。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认真落实《信访条例》,坚持街道党委书记、街道主任信访接待日制度,努力畅通信访渠道,及时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切实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做好辖区内军转人员、原法轮功练习者和一些老上访户的稳控工作,并与驻街单位签订《保平安维护稳定责任状》,形成齐抓共管的维稳格局。

民生工作 切实做好对低保对象,失业人员跟踪调查、动态管理,实现低保应保尽保。东街办和县民政局配合,对街道辖区低收入家庭的具体情况进行逐门入户审核,在低保户办理上坚决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截至 2011 年底,共为辖区 1230 户低收入家庭办理了低保。切实做好廉租住房补贴的发放,对辖区内的 1735 户廉租房申请户进行入户调查,为符合条件的 1125 户办理了廉租住房补贴。切实保障辖区居民“病有所医”,消除广大居民的后顾之忧,做到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到 2010年共为辖区内的 5560 名居民办理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切实做好全县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按照“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原则,为辖区未覆盖城镇居民办理了养老保险,完成了县政府下达的缴费任务,按照老有所养的原则,为 210 名年满 60 周岁的城镇居民办理了养老保险。

社区服务 东街办多方筹资 2 万元,建起了幸福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常春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配备了桌椅以及各种娱乐器具和各种图书,极大地丰富了辖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在社区组建 3支以党员为主体,群众积极参与的文体团队,有组织地开展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文体活动,倡导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组织辖区内党员群众围绕“从我做起、向我看齐”的要求,公开承诺积极参加文化活动,为社区精神文明多做贡献。同时,还组织开展了文化型、和谐型、爱心型等特色小区创评活动,为街道社区健康和谐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

街道硬化及垃圾清理 东街办事处从2003年开始,连续多年开展城乡街巷道路硬化工作,截至2009 年共完成辖区主街道和街巷硬化 30 余千米,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的出行;同时对辖区内的小区和主要街道集中开展整治脏、乱、差的活动,特别是2009 年对新中南里垃圾堆的清理工作,其是本县有名的“龙须沟”,多年来垃圾成堆、污水成河、道路难行,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居民反映十分强烈。街道多方协调筹集资金 40 余万元,出动大型机械 5台,垃圾车 30 辆,奋战一个月,清运了沉积多年的垃圾堆。并对主干道进行了硬化,把团结里、康复里、建设南里以前遗留下的一些路段也进行了硬化接通,达到了集中连片整治目的,使街道面貌彻底改观。这一务实举措,赢得居民群众的衷心拥护。2011 年街道按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精神,本着方便居民的原则,组织 20 多人与县医院的医务人员深入辖区六个社区的居民家中为他们全部建立了健康档案。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东街办扎实推进平安创建工作,强化技防设施建设,在 11 个重点小区建设了“警务室”;健全组织机构,成立了平安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和“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由社区治安巡逻队员、居民小组长、治保会,调委会组成的群防群治队伍,维护居民区治安稳定;认真落实维护稳定领导责任制,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共调处矛盾纠纷 150 余起。积极做好辖区刑释解教人员、吸毒人员、法轮功练习人员的帮教工作,对两放人员坚持教育、硬化,挽救的方针,规范档案管理,实行“三级帮教”,即对表现差的由责任民警一级帮教,对表现一般的由街道干部二级帮教,对表现好的由社区居委会三级帮教,与责任人签订协议书,帮教率达到 100%,为两劳释放人员寻找就业机会,预防重新犯罪。做到了在敏感节点不失控、不漏管;加强对辖区校园及周边环境的整治、治安巡逻,确保了校园及周边社会秩序良好。

计划生育 加强对计生工作的领导,严格执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深入辖区,摸清底数,完善全员人口数据录入,累计为育龄妇女发放宣传资料 10000 余份,避孕药具 6500 支,组织居民定期健康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加强对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定期开展流动人口的登记验证工作,广泛开展政策法规和健康知识宣传,为他们提供各项优质服务。

其他方面征兵工作 东街武装部切实站在战略全局高度,以强烈的主动意识和责任感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县关于每年冬季征兵工作的相关精神,强化征兵工作领导组职责。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标语、横幅、短信等进行征兵宣传教育活动,使广大适龄青年积极应征入伍,2011 年为国家输送进藏兵和武警兵等共 8 名,超额圆满完成了征兵工作任务,得到了县武装部的肯定。人口普查。2010 年认真组织人员做好“六普”工作,先后耗时 3 个月,组织人员近 30 人对辖区 14 个里巷 82 个普查小区进行了人口普查,圆满地完成了普查任务。按照县统计局的安排部署,2011 年又组织 30 多名熟悉统计工作的同志深入文昌里、常春里、粮食一中三个小区进行翔实的人口抽样调查登记,准确地掌握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为全县人口抽样调查工作提供高质量的依据。

第十二节 西街街道办事处

概况

大同县西街街道办事处成立于 1998 年 4 月。至 2010 年,辖区总人口 11320 人,总户数 3328 户,辖区有三个社区七个居委会,每个社区设有书记 1名,委员 2 名。下设财政所、派出所、计生办、民政办公室。驻街单位 31 家。

城市建设

街巷硬化 西街办事处从 2003 年开始,连续多年开展城乡街巷道路硬化工作,截至 2009 年共完成辖区主街道和街巷硬化 25 万多千米,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的出行。街道每年在春季组织人员开展绿化工作,共完成道路树木栽植 1200 株。

拆迁改造 2009 年,按照县政府的安排,西街办事处承担永业西街的通幽巷、工行家属院、地毯厂家属院、邮电大院改造的拆迁工作,涉及拆迁户75 户,通过对广大居民进行宣传动员,千方百计动用各种关系,用感情耐心细致地与居民沟通,基本实现和谐拆迁。

社会保障

失业人员再就业 西街办事处会同劳动部门组织辖区失业人员进行进行的技能培训,提高失业人员的再就业能力。从办事处成立以来,使 2100 多名失业人员重新走上工作岗位。

低保及廉租住房 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对辖区的低收入家庭进行申请复核登记,做到及时登门服务和入户走访,对低保对象实现动态管理,把辖区内 840 户,1705 人纳入低保覆盖范围,真正做到应保尽保,为 941 多户住房困难户发放廉租住房补贴。

居民医疗保险 通过广泛宣传、动员,为辖区居民办理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同时在服务质量上下功夫,对居民热情服务,随到随办,代填保险单、免费复印证件等。针对辖区内两个幼儿园的幼儿每个家长来办不大方便,我们便主动上门报务,同时免费为孩子们照相。2011 年,完成 3041 名居民的养老保险,全部完成县里交给的任务。使居民的办理率达到 98%以上,逐步解决了居民看病贵和有病看不起的问题。

解难帮困 进一步加大临时救助力度,对辖区的困难家庭,特别是因病、意外事故造成的困难家庭,街道要积极帮助解困。在每年两节期间对他们进行慰问,从 1998 年到 2010 年共对 364 人临时困难户和残疾人进行了帮扶慰问。

维稳工作

信访工作 广泛宣传《信访条例》,认真搞好不稳定因素的排查和调解工作,着力化解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坚决避免发生大规模群体事件;加强预警机制,树立防早防小,及时解决问题的思想。针对个别残疾人和弱势群体等重点信访、重点人员,严加关注,经常摸排,准确掌握情况,制定有效措施予以解决,积极做好稳定说服工作,共稳控上访人员 12 名。

综合治理 认真抓好普法学习宣传培训和信息员队伍建设工作。做好矛盾纠纷调处工作,从1996 年至 2013 年,共调解纠纷 78 起,调解率要求达到 100%以上。

消防安全 抓好居民的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居民的消防安全意识,提高居民的自救能力,预防事故或减少火灾发生,从 1996 年至 2013 年,共查处火灾隐患 12 起。

环境卫生

全面发动辖区居民、单位,利用各种形式大力进行环境卫生创建宣传活动,营造浓郁的搞好环境卫生氛围。针对辖区环境卫生实际情况,制定了“以点带面,全面铺开”的方针,在现有条件较好有下水的利民巷、葆华里,街道全体干部职工,挨家挨户地宣传动员居民,让居民把垃圾和污水分离,切实保护好环境卫生,辖区环境卫生大为改观。

第十三节 湖东街道办事处

概况

大同县湖东街道办事处,位于南郊区和大同县城郊结合部,西与党留庄乡毗邻,南与杜庄乡相接,北与倍加造镇,东与瓜园乡接壤,西接同浑公路。北有湖东编组站。辖区面积约 6 平方千米。

1998 年 4 月,经市政府常务会议批准成立大同县湖东街道办事处。设有地税所、国税所、工商所、邮电所、派出所、财政所。

2011 年,湖东街道办事处有干部职工 8 人,其中书记、主任、副书记、武装部长、办公室主任各 1名,副主任 2 名和办事员 3 名,内设综合办、综治办、民政办、社区服务办、计生办五个办公室。原下设有六个居委会,居委会主任由县委经过统一选拔任命。

2011 年,由县民政局结合村级换届选举合并设置为三个社区居委会。每个居委会设主任、副主任、委员各 1 名。办事处所辖“欣和圆”小区共有楼房 29 栋,住户 1386 户,居住人口 5000 多人,有物业管理站一个。“欣和圆”小区 2005 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文明小区”、2007 年被市社区建设领导组评为“四星级社区”、2010 年度街道在全县乡镇(街道)年终考核中位列街道第一名,综合第三名、2012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评为“创建安全乡村工作先进单位”。

湖东编组站是全国最大的编组站之一,2011 年运输能力达 4.4 亿吨。设有机务、车务、车辆、供电、电务、房建等站段和车间还有三个大型发煤站。流动人口达 1 万余人。

社会事业

1996 年至 2013 年,办事处本着服务铁路、服务居民联络地铁关系的原则,开展工作,着力为湖东居民、铁路职工办实事、办好事,搞好后勤工作。成立了专职群众联防队、社区救济互助中心、市容管理队,居委会成立了包保组。并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立足实际,依托铁路,用足优势,用活政策,对外依托大秦铁路公司挖税源;对内以工作作风转变为主线,着力抓好社区稳定、社区卫生、社区服务和社区经济四项工作重点,力争将社区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道路建设 2009 年至 2013 年,协调铁路投资完成了“100 万元新建站东街到常胜庄 2 千米(5 米宽)水泥路建设任务;投资 115 万元工程改造了站前街”之后,街道投资 10 万元对 8 千米道路进行了由专业机械喷涂统一的公路标线整治,宽 15 厘米,间隔 4 米,黄色;粉刷绿化道路两旁树木 8300 株。站前街喷设专门停车场,设置禁停和停车标线,专人负责车辆管理,县交警摄像车不定期整治。此外投资 5000 多元在主干道、站前街、市场等地设置了限速、停车、禁停等标志牌,投资 10 万元对机务段东门行车道进行扩建,既解决行车安全又促进了周边环境环境卫生整治,达到整洁安全。

环境卫生 为了加强专业卫生队伍管理,对 15名清洁工和 5 辆车实行了“专人包片、责任到人、定时清运”的制度。既明确了责任区,又确保了社区公共卫生的日常保洁。同时,加大监督力度。责成辖区派出所与市场管理人员大力整顿市容市貌,使施工单位对建筑垃圾做到及时清运、不留死角。开展专项整治。按照品种层次化、环境优美化的原则,组织街道干部和社区群众积极开展“美化社区、净化家园”的行动。广大居民积极响应号召,新栽林木、花卉 6000 株,清运垃圾 140 吨。为防止街面野广告乱涂乱贴在市场两侧和家属区设置了广告栏 5 处。逢年过节积极筹资动员各居委会和驻街单位出动车辆、人员对沿路两侧及居民区部分垃圾死角进行了彻底清除。协调铁路投资 30 万元建设高标准冲水式厕所一座,有力地改善了站前街环境卫生。2011 年,协调铁路投资 20 万元建立高标准冲水式厕所一处,街道办事处投资 12 万元新建固定垃圾池 10 个,购买可移动垃圾箱 20 个,配备专职街面保洁员 5 名,整修塌陷路面、人行道 500 多平方米,投资 5 万元维修疏通下水管道及树池 1 千米回填土方 1000 余方。同年,路局现场观摩会在湖东顺利召开。

综合治理 1996 年至 2013 年,适时开展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先后发放法制宣传资料 50000 份,张贴法制宣传标语 300 条。并用固定横幅、标语、广告栏等形式为开展“迎两节”“迎亚运”“迎世博”打击入室盗窃、爱国卫生月、禁毒、食品安全、“六普”、“火山黄花文化旅游节”等做了大量宣传工作。同时把宣传品及时送往铁路部门,积极宣传全县各项优势,为产业发展打基础。外来人口的管理。由派出所、计生办等部门组建联合小组,对外来医院园区近千名流动人口和施工单位进行建档、登记、归类。同时,认真对驻街单位和个体户进行劳动用工登记,防止非法用工。群防群治。以派出所牵头,组织铁路护路队、铁路派出所、居委会等人员联防联治,坚持 24 小时值班巡逻,消除各类隐患,营造一方平安。加强信访工作。制定应急预案,加强对重点地段、重点对象的全面监控,对有异议的纠风事件办事处指定专人包点,化解矛盾。确保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社区服务 在社区文化建设上,组织成立了老年文艺队一支 25 人,健身舞蹈队两支 60 人;联系俱乐部开展了消夏电影放映月活动和铁路慰问演出活动,年均放映各类影片 20 多部。丰富了居民职工的文化生活。卫生医疗工作上,积极与卫生局协调成立了社区卫生服务站,方便居民就医,并广泛宣传号召居民参加医疗保险,累计有 500 多人参加保险。积极做好县与铁路方面的桥梁纽带作用,多方位关注大秦公司和太原路局人事动向,并及时向县里汇报,以便取得进一步的沟通。

社区经济 湖东街道办发挥紧靠大秦铁路的优势,加强服务,创优环境,全力推进经济发展。在税收方面,通过积极协调铁路施工单位的税收,争取为全县的财税收入做出贡献。2011 年协调各类税收 400 余万元。在培育市场方面,充分利用湖东城乡结合、大秦铁路业务多的优势,大力培植扶持饭店、旅店、运输车辆等各类商业网点。为部分家庭联系就业岗位,不断增加居民收入。进一步做好市医药第一园区的治安和各项服务工作。园区企业:威奇达、谱德药业、振东药业、泰胜药业。 oVQvTtxVONRr+xHr3z6lqmlTjI6NTCMn3wtuPquexJDKhj1Pw3CLf8zLUKvYLMk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