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六 学校群体性癔症流行病学特征的实证分析

群体性癔症(癔病),即群发性癔症、集团性癔症(Mass Hysteria),又称为群体性(群发性)心因性疾病或群体性社会性疾病以及流行性癔症,是癔症的一种特殊类型。是指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条件下,在一个群聚的人群中发生的具有暗示性疾患躯体症状,属精神或心理因素引起的一种在临床上以精神或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而没有任何可以检出的器质性变化的病症。其临床症状主要是头晕、肚子痛、呕吐、头疼,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四肢麻木抽搐,口吐白沫乃至昏迷。

中小学生是群体性癔症发病的主体。因为成人具有判断力,不会造成大规模的流行,而中小学生受暗示性较高,尤其女同学是癔症的高发人群。这类病大都发生在农村,尤其是偏僻落后的山村,城市很少出现。在文化程度不高的地区,由于缺少心理知识,不能及时识别一些心因性反应,因而把它当成生理疾病,从而产生恐慌,造成群体性癔症大面积流行。

本文研究目的主要是为了解我国近年来学校群体性癔症的流行特征,为今后预防和控制学校群体性癔症的发生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一)资料与方法

本文利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通过主题词和关键词检索1991-2010年报道在学校中暴发的群体性癔症的文献,共检索到175篇,排除重复报道、临床诊治、预防策略、综合报道、资料信息不全64篇;最终使用对事件发生、发展过程(时间、地点、对象、诱因、发病过程、诊断等)具有翔实描述且最终诊断明确的学校群体性癔症暴发文献101篇,共记录了107起(其中有4篇文献各记录了2起事件,1篇文献记录了3起事件)学校群体性癔症暴发事件。

对所收集到文献中的数据资料进行整合,用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二)结果

1.发生的城乡分布

107起学校群体性癔症中,60起发生在农村(占56.07%),39起发生在城市(占36.45%),其余8起(占7.48%)发生地点不详。

2.暴发的学校类型

学校群体性癔症,在小学、初中、高中、职中、中专乃至大学均可发生,其中最常在小学发生,占59.81%,初中占25.23%,其余占14.96%。

3.患者的性别

在107起暴发案例中,在获得翔实男女反应人数及比例的80起暴发事件中,男生的反应人数所占比率40.38%(2133/5282),女生的反应人数所占59.62%(3149/5282)。发生反应的人数中女生多于男生。

4.触发的因素

学校群体性癔症的触发因素分为两大类,分别是公共卫生事件(占65.42%)以及精神因素触发(占22.43%),12.15%为原因不详。

(1)公共卫生事件

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在107起学校群体性癔症暴发事件中,70起是由公共卫生事件引发,其中集体预防接种占50.00%(35/70),由集体服用预防或治疗药物引发9起,占12.86%(9/70)。由疑似食物中毒或空气异味因素引发的学校群体性癔症暴发事件20起,占公共卫生引发事件的比例占28.57%(20/70),如表6-1所示。

表 6-1公共卫生事件引发的学校群体性癔症反应率(按分类简化)

续表

∗注:总起数是指70起事件中各类事件的数量;起数是指能够获得翔实总人数及反应人数事件的数量。

(2)精神因素

以精神刺激为起因暴发的学校群体性癔症事件占所有事件的22.43%(24/107)。其中由于迷信思想引起的事件占精神因素引发的学校群体性癔症的37.50%(9/24)。心理压力或情绪紧张引发的事件占精神因素引发的群体性癔症的58.33%(14/24),这类事件起因具体包括:①饥饿;②被家长责骂;③高考压力、学习压力大;④恐惧月经来潮;⑤早恋失败;⑥不良心理暗示。由于新生军训引起的学校群体性癔症暴发事件占精神因素引发事件的4.17%(1/24)。

5.时间的分布

在107起学校群体性癔症暴发事件中,有确切时间记录的事件有89起。发生在春季(3~5月)的暴发事件最多,占33.64%,发生在秋季(9~11月)占24.30%,冬季(12月~次年2月)占13.08%,夏季(6~8月)占12.15%,不详占16.82%。

6.暴发的症状

癔症症状复杂多变,主要表现为躯体障碍以及精神障碍。癔症性躯体障碍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痉挛或抽搐发作、肢体疼痛、震颤/瘫痪、失语、共济失调、步态不稳等)、感觉障碍(感觉缺失或过敏、疼痛、失明、失聪等)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头痛、头晕、疲乏无力、面色苍白或青紫、四肢发凉、屏气发作或过度换气、大小便失控、心率加快、厌食、恶心、呕吐、腹痛等)。在107起学校群体性癔症暴发事件中,出现躯体化障碍患者的暴发事件有91起,比例达到了85.05%;有16起暴发事件中出现了精神障碍患者,占14.85%,表现为情感暴发、意识蒙眬、假性痴呆、木僵、自以为鬼神附体、四肢乱动、行为冲动、杂乱无章等。

(三)学校群体性癔症分析

107起学校群体性癔症中,发生在农村的要高于发生在城市的,这是可能与不同的经济、文化、礼仪等社会背景有关。国内有研究认为癔症多发生在交通不便、文化落后的山区或农村,与当地的迷信观念有关。农村学校不重视学生的青春期卫生知识教育,使青春期儿童的生理及心理卫生知识缺乏;农村学生家长文化水平较低、教育方法不当、忙于农活或外出打工,缺乏心理疏导,在儿童癔症发生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有研究认为,农村女孩特别是留守农村女孩,当遇到自己不顺心的事,没有可倾诉的地方,长时间的精神压抑,形成了自卑、敏感、自我封闭的性格,具有攻击性行为,当自己的要求不能得到满足的时候,即可导致癔症的发作。近年来,农村学校群体性癔症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发生,教育和卫生部门应加强对农村学校教师有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常见疾病防治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对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和常见疾病的识别能力和初步处置能力,同时,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卫生知识宣传,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生心理疏导,提高其心理素质,防止癔症及其他精神心理障碍的发生。

中小学校比高中及大学生更容易发生群体性癔症。当今社会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由于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只重视智力开发,常忽视儿童的个性塑造及心理教育,养成其有缺陷的个性人格,成为癔症的发病基础。小学生人格尚未完全形成,具有胆小、懦弱、天真幼稚、自控能力差、情绪反复无常、易受暗示等特点,儿童因其神经功能发育尚未健全,大脑皮层对皮层下的抑制还不完善,内抑制过程减弱,小的刺激容易引起强烈反应,对心理刺激耐受较低,因此对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特别敏感,外界刺激易促发心理反应而导致疾病的发作。如果过分娇纵,易养成自我为中心,受不了挫折和委屈,当出现精神刺激时,易引起癔症发作,并通过引起周围人关注而获益。近年来,群体性癔症屡有报道,提示学校及托幼机构在今后工作中有必要加强心理精神卫生教育,以提高师生心理素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在有翔实首发病例发作记录的报道中,绝大多数首发病例均为女生,这与学校女生反应率高于男生的结论一致,说明女生心理成熟程度及接受能力相对同年龄的男生来说更为低下,容易受突发事件或暗示的影响。不论是从发病人数还是发病率来看,女生都要显著高于男生,与既往报道中该病多见于女性的结论一致,其原因可能与女生青春期开始早、情感多变脆弱、敏感、细腻及情绪不稳定,易受暗示、自我中心、对心理刺激耐受低的心理特征有关。加之女生对事物的认识和分析能力较差,善于模仿、易动感情,恐惧胆小,对一些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较弱,造成精神上的紧张感无法解脱和疾病困扰的结局,容易通过暗示和自我暗示引起发病。

107起学校群体性癔症研究显示学校群体性癔症在春秋两季发生较多,上半年的发生次数多于下半年,可能原因与这两个季节免疫接种率较高有关,也可能这两个季节学生抵抗力较差,流感等传染病发病率较高,容易引起由于耦合症而暴发的群体性癔症事件。夏冬两季,学生进入寒暑假,集中机会和集体活动较少,因此学校群体性癔症的发生率较低。

群体性癔症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社会生活,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时代的发展,群体性癔症的报道数量呈上升趋势。学生的心理比较脆弱,是最易受到心理暗示的人群,也最容易发生心因性反应,从而引发整个群体的心理作用。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生物—心理—社会的模式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心理因素不仅在器质性疾病中起作用,而且在预防接种过程中也起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尤其是对处于青春期发育阶段的小学生,表现得更明显。本次研究显示应重点加强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在农村学校及女生人群中,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应重视青少年生理、心理卫生教育,开设医务室,配备心理辅导老师,开设生理卫生课或开展生理卫生讲座,进行生理卫生知识宣传,开展健康咨询,及时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减轻学习压力,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在学校集体场所一旦发现有癔症样的儿童,就应立即报告有关部门,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做好宣传教育工作,防止该病的继续发生。当发生小面积的群体性癔症时,即专业人员鉴定出的确是癔症时,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心理支持,而不应是过分的关心或不断地询问他们的身体反应。学校老师和应疏散发病学生,隔离进行心理辅导,避免癔症发病学生相互感应,造成连锁反应。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积极疏导,消除学生的恐慌和顾虑心理,减少自我暗示的作用。同时,应取得学生家长的理解和积极配合。 D6l2BDVyEHpZUWtGxQ1xCM30TpuHikZs9LaaRSP8WEO4JdSu+O10ch7ooG7cLFB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