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习近平同志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进一步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深入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完善教材体系,提高教师素质,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

要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必须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机构,在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时,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发挥实践环节的育人功能,创新推动实践教学;必须坚持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注重师生教学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必须坚持课堂教学与日常教育相结合,积极拓展思想理论教育渠道,创新发挥第二课堂的教育作用。笔者所在的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过程中进行了系列探索。

首先是合理地安排课程进度和分配学分课时,落实社会实践教学学分和课时。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教社政〔2005〕9 号)明确规定:本科 4 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后来改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称“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后来改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的学分分别为 3 学分、6 学分、2 学分、3学分。但没有规定具体的课时,也没有规定每门课的开课学期。多数大学在实践中是每个学分按 16 个教学时数(不含考试或考核)计算。由于基础课程涉及新生入学教育,通常在大一上学期开设;由于概论课讲授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且教学内容随时更新,多数高校安排在大二开设。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 号)要求,分别从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分中划出 2 学分、1 学分开展实践教学,但没有明确指出从哪门课中划出 2 学分。实践中,多数本科高校是从概论课中划出2 学分。我校也是从概论课程的6 学分中划出2 个学分进行实践教学,并设立了分别为 1 学分的两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课程——志愿服务和国情认识,这两门课的教学时数分别为 16 课时。为了加强对这两门社会实践课程的管理,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并与理论课的学习相结合,从 2016 年秋季开始,志愿服务课程纳入大一上学期开设的基础课程,国情认识纳入大二开设的概论课程。志愿服务课程的学习要求:必须参加两个学时的志愿服务培训,完成 20小时以上的志愿服务(一般在寒假完成),提供 10 次以上的志愿服务记录和 1000字以上的志愿服务总结,参加班集体的志愿服务交流(通常在大一下学期开学第一周进行)。国情认识课程的学习要求:学习国情调研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利用访谈和问卷的形式到农村、城市或企事业单位进行不少于 40 小时的社会调查并有不少于 5000 字的调查记录(通常在寒暑假回家或三下乡进行),提供 2000 字以上的国情认识总结,在班集体展示自己的调研成果。教师在指导社会实践教学课程时,要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实践教学方案,认真组织培训和交流,仔细批阅学生的记录和总结,并挑选优秀者进行编辑。

其次是改革教学方法和创新教学艺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015 年以后招收的大学本科生都是网络“原住民”,他们的生活和学习都离不开网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也要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利用在线教学资源试行“互联网+慕课+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改革的途径之一。利用在线教学资源,可让学生看到全国最优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阔学生的眼界;也可将每个知识点转化成微课,挂到网络教学平台上,便于学生通过手机利用零星时间学习。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点不是传授知识,而是要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而且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在线课代替不了面授课,而且思想政治理论课应以面授课为主。但在学生能够通过网络学习知识点的前提下,面授课不应再以传授知识为主,而应以专题教学的形式,集中讲授学生容易困惑或在线学习无法解决的问题,而且在讲授时要允许学生质疑,通过面对面交流,让学生真信;还应组织专题讨论,让学生在辩论中明确是非,坚定自信。当然,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外,还应利用微信群、QQ群,进行网络互动。我们要求每位教师都要按教学班建立微信群或QQ群,通过群解疑答难,并在群上引导学生对热点问题进行讨论。为了满足当代大学生希望表现、表演的意愿和提高他们利用自媒体的综合能力,也为了培养他们的团队协调能力和从日常生活发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能力,我们要求学生组成微电影制作组,自编自演自制微电影,先在班集体展示并由学生和老师进行点评,优秀者经修改后在全校展示并给予奖励。

最后是注重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类精神,主宰人的心灵世界,制约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它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对于个人优秀品德的培育,对于国家民族的繁荣富强,具有方向指引和动力支撑的重要作用。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引导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的信仰、现实的信仰、崇高的信仰、践行的信仰的统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必须引导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以奠定坚实理论功底和提供科学思维方式;学习中国革命历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以提供宏大的历史视野和深沉的时代情怀;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理想和人文关怀,以造就一种自觉追求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投身实践,以提供实践锻炼和自觉践行的平台。 新时期加强高校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必须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掌握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理论教育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结合,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教育相结合,科学性与现实性相结合。 为了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养马克思主义信仰过程中的主渠道作用,我们改革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成绩计算方法,将过程管理纳入课程成绩计算之中。如基础课程成绩计算方法:线上学习占 20%,包括完成教学计划要求的每章节学习时数、章测试、线上见面课、期末考试和参与线上讨论,依据MOOC在线平台自动记录并得出学生的最终线上学习成绩;课堂学习(含专题讲授、专题讨论或期末考查)占 30%;自主学习(含课外阅读文献和个人社会体验)和创新学习(含校园内的集体调研和微电影制作)占 30%;志愿服务实践 20%。

本书主要收录了文史法类 12 班和 13 班在 2016 年秋季学习基础课程(含寒假的志愿服务课程)的优秀作业(含课堂讨论精彩发言),这些作业经过了多次修改,教师也做了点评。基础课是大学生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规范教育和法治意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法治观。理想信念教育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自觉将个人的理想融入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之中,将自己的人生意义建立在为中国梦的实现做贡献的基础上。因此,我要求学生写村庄史、家史,其目的是引导学生从家乡和家庭的变化感受祖国发展的成果,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要求学生观看具有励志作用的电影《居里夫人》和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并写观后感,主要是激励他们从小树立远大理想;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并反复体会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和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就是要学生明白为何要树立远大理想,何为远大理想。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应从热爱家乡和热爱身边人开始,要热爱家乡就要首先了解家乡的美景与良俗,要热爱身边人就要善于发现他们的美德。因此,我要求学生撰写介绍家乡、家人或同学的社会体验报告,引导他们通过调查和描写来发现日常生活中能感动自己(给自己正能量)的细节。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应学习中国传统的修身养性方法,既注意从书本中吸取营养,又要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加强修养,因此,我既要求学生课外阅读经典著作,又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团队活动。

本书包括七个部分:课堂讨论篇收录了五个专题讨论的部分学生发言和教师总结要点,其主题词是“明辨是非、崇德修身、择善固守”;社会体验篇收录了部分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能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的题材作业,包括描写家乡、介绍家人、记叙个人成长经历和参加第一次大学生运动会的感想等,体现了“感悟生活、吸取能量、培养美德”的主题;课外阅读篇收录的是比较优秀的读后感、观后感,其意图是“对话经典、开阔视野、提升人格”;校园调研篇收录了三篇调查问卷分析报告,意在“直面现实、发现问题、探索对策”;微电影篇收录了四个比较优秀的微电影剧本,目的是“再现矛盾、演绎人生、砥砺品格”;志愿服务篇收录了九篇志愿服务记录与总结,突出了“服务他人、提升自我、和谐社会”的宗旨;评价与报道篇收录了部分学生在期末考查时的答卷和我所指导的研究生所写的关于微电影展评的报道,旨在倾听学生的建议,进一步改进教学。相对而言,社会体验篇和课外阅读篇重在个人自主学习感悟,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慎独”“格物致知”等传统的德育方法来发现日常生活的德育资源,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校园调研篇和微电影篇重在团队的协作与方法的创新,旨在通过团队活动和利用科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出版本书,是为了如实记录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 ,为进一步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渠道、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动性提供案例。希望本书的出版能起抛砖引玉的作用,能引出更多更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建设成果。

在本书的修改、编辑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本科生陈冬利、李雪、游贤梅、段雨和研究生曾玲、邱素云、白惠东做了大量工作。本书的出版得到了中共海南省委宣传部与海南师范大学共建马克思主义学科基地项目经费、海南省高等学校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经费和海南省A类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经费资助。中联华文(北京)社科图书咨询中心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1X2lHJHNzmZcHYsOCfGTajYzQM538GDBFBD9iwdF0x1J6Horrj/24RLMQa+fH7+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