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月明风清的晚上响起……
我的故乡是四川省中江县的一个大村庄——照壁村。说到这里,我要先夸夸令我自豪的中江县。中江县西邻成都,北依绵阳,南靠遂宁,是一座有百万人口的千年古都。这里山川竞秀,气候温和,四季分明。说到这座城市,最令我自豪的就是这里是“双百人物”特级英雄黄继光的故乡,这种“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精神是这城市的精神支柱。因为汶川大地震后得到中央政府的重视,这个贫困县发展越来越快,一时之间向前进步了几十年。除了是英雄故乡以外,它还被称为“小三苏”——苏意简、苏舜钦、苏舜元的故乡。美食中江挂面、雨花石、AAAA级景区芍药谷等都名扬在外。
从中江县城南站出发,沿着通往成都的唐巴公路行驶大约五公里处,有一个面积 27 平方公里的小镇,名为南山镇,这里有一条乡村公路名为新拱桥公路。这条公路起止点都在唐巴公路,只不过这条公路绕了好大一圈,几乎连接了南山镇所有的村庄。从镇上的入口进去,会发现公路两旁都是树木,团团将公路围住,整条林荫道宛若一个山洞,或一条水管。但沿着公路行驶大约一公里后,就会豁然开朗,迎面就会看见一个大约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庄,倒是别有一番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的滋味:“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这便是我的家乡——照壁村,意为太阳庇护的村庄。
这是一个背对小山、面向田野、视角开阔的村庄,占地面积达到约 3000 亩。户数也达到了 500 户左右,户数虽多,但除去外出打工的大部分年轻人外,待在农村的大概只有 300 人,而且 70%都是老人。因为农民基本上都是老人,年轻人基本上都去浙江、成都等地打工。虽然说每年也能够挣到两万左右,但一年却只回家两三次,只剩下一些空巢老人和小孩在家,这也反映出了一些现状,实在令人有些心酸。因为大多数都是老人,所以卖一些粮食和自家养殖的鸡鸭等家畜就是每家每户主要的经济来源。虽然以前经济水平很低,但随着一条条乡村水泥公路的修建畅通以及一些优惠政策的落实和政府对农村发展的重视,一些年轻人从外地回来,一些河塘被承包了起来养鱼,山坡土地也用来养鸡养猪种菜等,这使得这个村庄已经逐渐地发展起来。
我的家乡属丘陵地形,所以并没有高山,只有海拔六七十米的山坡,我们叫“梁子”。挨着村庄最近的小山叫它“白梁子”,是因为土壤是沙土,长不了大树,只能长低矮的小草,看起来光秃秃的。草里有野兔、野鸡、野鸭等。儿时最喜欢的就是叫上几个小伙伴去围追堵截它们,几十个伙伴追着一只野兔满山跑是常有的事。因为这里草多,所以大家都乐意在这儿放牛。牛很温驯,坐在牛背上放牛既方便又好玩。
小山与村庄之间是树林和竹林,中间有很多空地,我们叫“坪子”。软软的草,加上周围被树笼罩着,风吹雨打都不怕,村里孩子都在这里玩。在春天,密密麻麻的树长满枝丫,春意盎然,刚冒出头的小花散发出一股股清清的香气。满天的鸟儿各自唱着各自的旋律,加上这里又有天然形成的小滑板,完全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游乐场”。儿时就特别喜欢和伙伴们一起,带上几条大蛇皮口袋,铺在草上,然后大家爬树,玩滑板,捉迷藏,追逐打闹。
在秋天时就喜欢在这里搭起火架烤肉吃。父母是不允许我们在外面玩火的,伙伴们就背着父母拿上打火机。然后偷偷用小刀将家里的香肠、腊肉割一些,而且还不能被发现,可见割肉技艺之高超!然后用一根铁丝将肉挂上,在火上烧,过程中会不停地滴油。当肉变得蜡黄的时候,就可以吃了。咬上一口,嘴上舌头上同时沾满油汁,色香味俱全,非常美味。我们不仅烧肉,也烧麦芒,当麦子成熟时,随便找一块麦田,抽上几根麦芒,在火上稍微烧一烧,放在手上一搓,一吹,就是金黄黄的麦粒,光看着就垂涎欲滴。不光这些,烧红薯,烧玉米,烧蚂蚱,烧竹笋虫,做竹筒饭……既好吃,又好玩。
再往山下走,就是小村庄了,因为这里大多数人都姓张,所以这里又叫“张家沟”。在这里,一条条乡间小路连通着所有的人家,其中有一条较大的泥路,泥路两旁都是高大的白杨树。在秋天,风一吹,满树的叶子哗哗地飞落下来。伙伴们就喜欢在这种情景下迎风奔跑,追逐打闹,别有一番风味。在小的时候,这里的房屋都是用泥垒起来的,而且各家的房屋大多连在一起。虽然比不上如今的楼房坚硬漂亮,但也是趣味良多,它不仅冬暖夏凉,而且各家的小孩可以随意穿梭玩耍,倒是增加了不少乐趣。因为泥墙上有许多小洞,夏天总是有蜜蜂钻进去。这时我们就喜欢用一个瓶子堵在洞口,等蜜蜂出来时,自然就进了瓶子,然后看着它在瓶里“盘旋翱翔”。有时也捉墙缝中的壁虎、房檐上的蝙蝠甚至洞中的老鼠,拿一条细绳子,绑住它们的脚,拉着他们,任它们飞、跑,也实在是一种乐趣。家乡的人也非常和谐,最明显的标志就是,每一次吃饭,大家都会端着一大碗饭,到处串门、闲聊。到收获时节,这种和谐氛围则表现得更明显。
家家户户的房屋修在小山脚,放眼就是一大片田野,方方正正、整整齐齐,水稻、油菜等都种在这里,只是如今荒地越来越多了。因为人少地多,人均地也能达到一亩左右,收获也都还不错。比如稻谷亩产量可达 1200 ~ 1500 斤,玉米可达800 斤左右,油菜 400 ~ 500 斤,小麦亩产量也有将近 600 斤。虽然收获还行,但是一人年收入也只能挣得 2000 元左右。还得除去在种子、肥料及税款上的花费,这就难怪年轻人要外出打工了。种庄稼根本很难养活一家人啊!要不是近年来国家废除双提款及对种地者有些补贴,只怕是要荒废更多的土地。
在春天,这一片土地格外漂亮。一大片菜花地,中间又加上零星的白色李花、梨花,红色的樱花点缀,可谓是别有一番意境。夏秋两季,则是农忙的季节。不管是收获油菜、“苞谷”还是收获稻谷,全村人都会行动,一起合作。收油菜时,“连盖”一盖接着一盖,在田野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节奏音乐。收完稻谷后,就会把秸秆捆成一把一把的,竖着放在田里,这倒是方便了小伙伴们捉迷藏!
大概在田野的中央,有一个“堰塘”。三米左右深,周围有较宽的“田埂”,有许多野花野草,容易引来各种蝴蝶及小虫,所以小孩也特别喜欢在这儿玩。就个人而言,我非常喜欢在里面钓鱼。小时候,用一根竹竿,一根做鞋的线,加上用鸡毛做的浮漂和用针做的鱼钩,就能做成一根鱼竿。再挖上几条蚯蚓,就可以去钓鱼了。这里虽没人养鱼,鱼都是野生的,但鱼却非常多。我从来没学过钓鱼,只要把钓鱼线一放下去,马上提起来,就有鱼。一般是鲫鱼。而如果要谈起鱼的大小,这就有点好笑了,大的,有手心这么大的,但是很少;小的,多数鱼只有两三厘米宽。但无妨,我要的不是鱼,而是钓上鱼后的那种快乐和满足的感觉。这种感觉是自己永远享受不完,也是别人享受不到的,既爽又奇妙!由于“堰塘”比较浅而且有时夏天雨天间隔比较长,稻谷又需大量的水,所以基本上三年就得干一次。这一次干涸,可是捉鱼的好时机啊!抽水机在“堰塘”里不停地抽水,水位会不停地下降。这时不论男女老少,有的拿着桶,有的拿着盆,有的拿着渔网,有的拿着鱼笼,有的什么都没拿,都站在“田埂”上“跃跃欲试”。就等着水再浅一些时俯冲而下。过程中,也是乐趣不断。很多几岁的孩童在湖中间抓鱼,一个没抓到,反而扑倒在淤泥中,弄得让人哈哈大笑。一回,李大伯看见了一条大鱼,却没网住,大家都聚成一圈,一看见水波,就一拥而上,结果都没抓着,弄得人仰马翻。徒手抓鱼的,更是没办法,鱼太滑了,就算抓在手上都会跑掉。所以我总结出来一点:不能用太大力气去抓鱼,要轻轻将它捧起来,然后使劲往岸上一扔,那样它就无法跑掉了。记得有一次,洋子似乎抓到了什么东西,从水里一拿出来,原来是一条蛇。他往天空一扔,“啊——”大叫一声,大家扔掉手中的鱼,都往岸上跑。等到了岸上,才发现鞋子都跑掉了!
再往外面走,就有一大片池塘,都种着莲藕。夏天,时常有一大群人密密麻麻地围在这里,堵得水泄不通,干什么呢?都拿着一条细的木棒,都在钓虾呢!等主人一看见,就会拿着木棍将他们撵走,他们一看见主人出来,就会以最快的速度“逃跑”,所以这样大的阵仗是持续不到半个小时的。除了钓虾以外,在一些浅水区域,一些人也去捉虾,虾并不是那么好捉的,常常要付出血的代价。首先要去找洞穴,洞穴外面有淤泥的一般就是虾洞,但也有可能是黄鳝的洞穴哦。打洞的黄鳝一般是怀孕中的母黄鳝,很凶的!去摸的话一定会被咬。
龙虾也不是好惹的,我就有亲身经历。当我捉虾时,首先,我的手会慢慢地往虾洞里面延伸,洞穴较浅,所以用不了多少时间就会碰到虾钳。这时就是体现技巧的时候了,一定要从洞周围慢慢地抓住两个虾钳再往上拉!如果只抓住一个钳的话要赶快松手,再来一次,如果不幸被夹住的话(我常是那个不幸的人),不要动!千万不要动!等一会儿,钳松了,就赶快把手拿出来。在这其中也是能感受到一种成功的喜悦的。
我也喜欢去“偷”莲米。即使水有一定的深度,水底地势复杂,很多坑坑洼洼。但对于我和小伙伴们来说,完全不把它当回事。水底哪里高,哪里低,哪里水草多,哪里淤泥厚,都一清二楚,了如指掌,得到莲米是一件完全不费力的事。莲米多数用来直接吃,味道清香,口感和花生差不多。还有一些则用来煮稀饭,或者用来泡水喝,清香淡雅。
不光家乡的环境独特美丽,家乡的风俗也是别具一格。我最喜欢的除了春节外,家乡的清明节其实也是一个好玩的节日。我们家乡祭祖不在清明节那天,家族有专门的一天用来祭祖,我们叫那天为“做会”。时间大概在菜花初开时节,且一般是在星期天。那天并不是某一家人的事,是整个镇张姓家族的事,就算是远在外地的人也会在那天回来。这就是自己喜欢它的原因,因为那天人很多,可以和很多家族伙伴一起玩耍。
一大早,就有人拿着鸡、豆腐赶往现场。这是我们那儿的一个习俗,如果哪家人出生了一个小孩儿,是男孩儿的话,就得自己亲手挑上一只大公鸡,献去祭祖;如果是女孩儿的话,就得献上豆腐,以表示对祖先的尊敬与感激。那天 6 点左右,所有人都会开始行动。所有的家庭主妇、外姓是不能去祭祖的,只能去帮忙摘菜,切菜,借板凳、桌子,搞后勤。因为那天人很多,大概有几百人,都是姓张的。而男人也不会闲着,大家抬的抬、挑的挑、提的提,拿着各种仪式用品去祖先的墓。
到达后,大家都会很安静,然后就会有一个代表开始讲关于祖先的事,是为了能够让新一代的年轻人不忘本。“湖广填川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一开始只有四兄弟,就是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我们现在这么多人,在你们面前的,就是我们这一个系的祖先,旁边是他的孙子,不是他的儿子,以前父亲和儿子是不能葬在一起的……”说完关于这墓的故事,就开始念祖训。“一忠朝廷,二孝父母,三敬长辈……”说完后,祭祖便开始了。大家齐动手,将几箩筐的冥币撕成一张一张的,先将最前面有两米的两根大蜡点燃,再将冥币点燃,顿时会燃起熊熊大火,然后每人拿着三根或九根香。“跪!”一声令下,“扑通”一声,都跪在墓前,各自许着各自的愿望,各自默念着各自的心声。
而这并没有结束,都起来后,继续出发,去祭其他去世的先人。先人那么多,所以这个过程非常漫长,也非常令人痛苦。要转好大一圈,等从另一条路转回去时,已经 12 点左右。这时桌子已经安置好,菜也已经上好,只需洗手后就开吃。下午,族人们就聊聊天、打打牌,小孩子们就满田野地乱跑、嬉戏,直到晚上这场活动才正式结束。
这是孩子们喜欢的一个节日,如果要说起孩子们害怕的一个节日的话,非中元节莫属。中元节又叫“鬼节”,在我们那儿叫“七月半”,因为这个节日大致在七月中旬,都说“七月半,鬼找伴”。父母说那天是阴间过年,有野鬼到处游荡,所以那天孩子们被迫不许出门,而且不能有额发,据说这样能驱鬼。中午会煮上一桌好饭菜,先将桌子上摆满碗筷,倒上酒,然后在屋里屋外烧上纸钱,意为先让鬼神吃一会儿。过一会儿后,我们才可以吃。在晚上,家家户户紧闭门窗。如果在小时候,不和父母在一块儿都睡不着觉。现在虽然是无神主义,但在那天晚上的氛围下,还是忍不住拉上窗帘。
村里最热闹的事,其实并非祭祖那天,最热闹的日子当仁不让的定是婚庆。我们那儿,婚庆要办三天,要把整个大队的人都请来,什么滴鸡血、抢红包、闹洞房、撵媒婆等风俗使气氛十分热闹。并且我们那三天早、中、晚饭都可以在主人家里吃饭,吃得最尽兴,而且很美味。婚宴的形式也很特别,可能是农村独有的特色。这里婚宴的菜肴主材有几个基本大件是不可少的——鸡、鸭、鱼、猪肉,所以主人家一般都会准备很多。要摆宴席,自家的厨房就不够用了,必须搭一个露天“厨房”才能大展手脚。由于菜太多,通常都会架块木板或者拼几张桌子,充当厨房操作台。而且菜必须分门别类地摆放好,开席的时候直接端上来。虽然乡村的酒席不如酒店的菜式精美,但是有不一样的风味!大人们忙里忙外,孩子们开心打闹,热情的脸庞伴着祝福的话语裹着浓浓乡村泥土的芳香。
从小生活在农村的我,这里的一切一切给我留下了太多美好的记忆。但从初中、高中再到大学,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平房、楼房不停地被修建起来,土房一座座被推倒。如今自己也已经长大,又在远离家乡的地方上大学。那些记忆、那些回忆,永远存留在了大脑深处,尚且还不知,时间会不会将它们永远抹去。老人们一个个去世,新人不断出生。村庄里不知什么时候,全是老人和幼童,年轻人渐渐地都进了大城市;我的那些童年小伙伴们,如今也各奔东西,不知去向。今年高考后,终于有空,便去山里、田野里到处看了看。“滑板”、树木都没变,但不知何时起,山里长满了杂草、杂树,连进出都不行;“堰塘”还是原来那样清澈,只是如今已没有去抢着捉鱼的人;藕塘的坑坑洼洼还在,可是到这里来钓虾、捉虾的人,撵我们跑的人却不见人影。同来玩耍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往年!时间虽不容人长存,但至少人心不改,而我仍然深沉地热爱着我的家乡!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光阴易逝,青春难买,昔事已去,不可重来,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因为我们的人生只有一次。既然是这样,那么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珍惜利用这有限的生命,去干一些真正有意义、不枉此生的事呢!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点评:语言生动、流畅,思路清晰,叙述十分形象。作者通过描写堰塘、竹林、滑坡地等,突出了对儿时乐趣的怀念之情和对照壁村的喜爱之情。作者也通过家乡的变化体会到了时间的飞逝,希望更加珍惜时光,有一个不悔的青春。就算时光荏苒,记忆中的事物在不断地变化着,人也在相聚中别离,但是那份真挚的情和欢乐的时光却成了回忆中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