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我的家
——恩施屯堡乡林家湾

彭丽

每个人从小到大心中都会有一个秘密花园,它会时不时出现在你的脑海里,勾起你无限美好的回忆。它可能是你和爱人经常约会的公园,又或是小时候爸妈经常带你去的游乐场。而我心中的那个秘密花园是我那小小的村庄——林家湾。

我叫彭丽,来自湖北恩施屯堡乡林家湾。说起林家湾,除了屯堡乡本土的人几乎没人知道它的存在,它隶属于恩施市屯堡乡车坝村。2002 年林家湾、选驻村、车坝、军寨、龙溪河几个自然村合并成车坝村,现在恩施属于国家级贫困县,车坝更是恩施的重点贫困村。林家湾就像是被恩施遗忘的可怜孩子一样,坐落在一条小山沟内,四周被大山环绕,从外面几乎看不到它的面容。这么多年来林家湾的人一直兢兢业业,心中期望的就是摆脱“贫困”的称号。

林家湾交通极为不便,它距离屯堡集镇大约 8 公里,距离恩施市区约 20 公里。林家湾只有一条土公路连接屯堡集镇,平常都是当地的人开面包车接送村民上街,一次大约 30 分钟。如果还想进市区,到屯堡之后还要搭一个半小时的班车才可以到达。

现如今的车坝村大约 1488 户人家,我们林家湾大约占了 300 户,而且几乎每家都是两个孩子。我们的房屋呈点状分布,大多都是几个亲兄弟或同姓的人组成一个大屋场,所以一个屋场至少有 4 个孩子。

以前的房子都是石头做的墙,瓦片搭的房顶,现在大多变成钢筋水泥筑成的大楼房,非常干净整洁。以前分田的时候每家分到三四亩田,分来的田地村民大多用来种玉米、马铃薯、洋芋和水稻。一般家庭会把三分之二的田用来种水稻,剩下的就用来种玉米。这样一年下来村民可以收水稻一到两千斤,玉米差不多一千斤。但因为地处山区,村民种田投入的人力和物力太多,几乎挣不到钱。“在家种田一年不如出去打工一月”,这是我们那儿村民经常埋怨的一句话。由于大量的村民选择外出打工,因而导致许多田地被荒废,只有极少的田还被耕种。现在水稻是几乎没人种了,只有玉米、马铃薯和洋芋还能看到一点点,而且这些也只是种了来喂猪,增加经济收入。

如今我们村的经济收入都是靠男人外出打工,而女人在家养猪,种茶。一般男人们都选择到广州、河北、山西、河南这些地方打工,主要是到建筑工地当工人或者挖煤。一般情况下,掌握技术的人会在工地上当“大工”,三四百块钱一天,一年差不多可以带七八万元回家。而不会技术的小工一天差不多挣一百多块,最多也只有两百五十块,于是他们一年只能带三四万元回家。在工地上工作受天气影响很大,如果遇上雨水比较多的季节,他们可能停工一两个月,这是他们最害怕的。这就好像渔夫打鱼没有渔网一样,没有活他们就没法养活家里的一大家子人。一年下来家人往往聚少离多,孩子们只能在过年的时候才能看见自己的父亲。但是没有办法,只有这样,家里的生活才能勉强维持下来。

我们村庄教育资源十分匮乏,人均受教育程度非常低,除了我们这一代之外,村民只有一小部分读过初中、高中,其余大部分都只读过小学或是文盲。其实以前村里有一个林家湾小学(现已改建成茗馨茶叶专业合作社),但是非常小,而且破烂不堪,整个学校只有一个老师,三个年级(学前班、一年级、二年级),上课都是三个年级一起上。虽然学校条件艰苦,现在也只剩一堵破旧的围墙,但它毕竟教会了许多村民识字,这份记忆是怎么也忘不了的。(见图 1)

在外人的眼里,我们村庄往往是和贫困挂钩的。但在我们的眼中,除了贫困,我们也有自己独特的美。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保护神,我们林家湾也有自己的镇湾之神——鹰嘴崖(见图 2)。顾名思义,这个名字就是根据这座山头的形状来取的。前几年有人在它的山脚下发现了鱼的化石,我猜想大概几百万年前我们这儿是一条河流,鹰嘴崖可能就是河流消失之后经过地壳运动形成的。林家湾四周群山环绕,从外面几乎看不到它,但鹰嘴崖却独树一帜。它像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的孩子,把头伸得好高,高得让人们从外面一眼就能认出它。因为鹰嘴崖是林家湾最显眼的标志,它便成了我们那儿的代名词。

鹰嘴崖长满了沙树和刺丛,人如果上山会很困难,但也正是因为如此,它的植被依然茂盛没被人为破坏。每天早上,整个林家湾还被浓雾笼罩。而它却独得太阳女神眷顾,早早地就被阳光包围,散发着金色的光芒。当山顶的浓雾慢慢消散,阳光踏着消散的雾罩翩翩起舞,这给了鹰嘴崖一种朦胧的神秘感。

如果终年没人靠近的话,我们的镇湾之神可是会很寂寞的,所以它千方百计地吸引孩子们和它玩。它给我们在悬崖边提供了两个大石板。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两个大石板就像是人工雕刻的一样。平滑如玉、没有一丝杂草,就和城市的公园一样精致。每当我们站上大石板,向下俯视,整个林家湾尽收眼底,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快感油然而生。因为在悬崖边,大人们一般会限制我们去那里,但小时候的我们就是喜欢去冒险,每次把牛牵到草地上后我们就会悄悄跑上去在上面打滚、烧洋芋。甚至有几个男孩子还爬到悬崖边的沙树上来显示他们的勇敢,惹得我们这些女生一阵尖叫和佩服。

虽然那一座座大山阻碍了它与外界的联系,但也让人们拥有了朴素惬意的生活。

早晨五六点,整片村庄还被薄雾笼罩着,灰蒙蒙的。村庄就像刚出生的小孩一样,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咕咕咕……”伴随着村中的第一声鸡鸣,大人们都陆陆续续起了床,经过简单的洗漱便拿上锄头、镰刀上了坡。有时人们在路上遇见便会停下来唠嗑,等他们忘乎所以地聊完天才发现,太阳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偷偷跑出了地平线。他们尴尬一笑,心里想着今天又要赶工了。“噔噔……”孩子们的美梦就这样被大人们的锄地声打破了,他们睁开蒙眬的双眼走出房间,才发现太阳已经升得老高。看到一群调皮的孩子起来了,鸟儿们便兴奋了。“吱吱吱吱……”“布谷布谷……”各种清脆明亮的乐声齐发,既吵醒了树枝,也驱散了孩子们的睡意。这时年纪稍微大一点的孩子会叫上自己的弟弟妹妹开始做饭了。大家伙负责到田里摘菜、掌勺,小家伙就负责烧火。等到大人们大汗淋漓回到家的时候,桌上早已摆满了饭菜。看到儿女们为自己做的饭菜,大人们都会笑着对孩子们说“我家娃娃儿真棒”,好像一大早所有的劳累都可以被孩子们的这一顿饭菜消除。

中午是村庄最安静的时刻了,太阳肆无忌惮地释放它的光和热。而这时候便成了大人们偷闲的最佳时刻,他们会趁这时候好好睡个午觉,为下午的劳作养精蓄锐。而这时孩子们可不高兴了,因为他们必须做家庭作业。

但到了下午孩子们便兴奋得不得了。等大人们吃完饭上坡后,各家的孩子便会把自家的牛牵到小溪旁的草地上。那一片终年绿油油的草地也成了那一片孩子的“窝点”,一到草地,孩子们便忘了自家的牛,个个像脱了缰的野马。在草地上挤油渣,抱团滚,跳皮筋。甚至像我们这样调皮的,会到小溪里抓螃蟹烧了吃,时常还把牛屎戳起来向别人砸去。一整个下午,整片村庄便被孩子们的魔性笑声充满了。看着我们一群脱缰的野马,大人们也无可奈何,任凭孩子们瞎闹。等到六七点钟,黑幕渐渐降临,孩子们的笑声渐渐消失,村庄便陷入了一片静谧。

这个村庄有一块特别明显的胎记——一条横穿整个村庄的泥泞公路(见图3)。没有它之前,村里的人到集镇上就只有一条小路,车不能进到村里,人们种的粮食也卖不出去。于是全村的人决定自己修一条公路。我仍清晰地记得那一年我六岁,妈妈刚怀上了弟弟。一大早,我就听到爸妈争吵的声音。“你刚怀孕,去掺和这事儿搞莫子啊”“这条路本来就说好全村的人一起修,别人家出了几个人,我要是不去我以后都不好意思在这条路上走”,最终爸爸还是没能劝住妈妈,一大早,爸妈便拿着锄头、草筐出门了。

当然像这种全村人出动的热闹时刻怎么能少了我们这群皮孩子呢。父母一出门,我们就立即跟在她们屁股后边,一到施工现场就突然跳出来给他们一个“惊喜”,父母们是又气又感觉好笑。“你们这群小背时的,硬是怎么说都不听,在这儿就听话,莫乱跑哈。”我们连忙点头,可还没过一分钟,我们便把父母的叮嘱抛开了。顿时一大群“猴子”出现并扰乱现场秩序,扰得大人们不得安宁。结果那个死鱼脸的村长板着脸开始教训我们,领导出面,我们才乖乖待下来看着大人们开工。

男人们负责挖土,女人们就负责搬土。因为天气炎热,大人们的汗水就没停过,一颗颗豆大的汗珠从他们的脸砸向地面,好像在连汗水也痛恨这崎岖地形、酷暑天气。不一会儿大人们的衣服就全湿透了,但没有人停下休息。他们说:“别人都在干活你停下来休息,像话吗?”在他们的心里,这条路能把粮食运出去,村里人就有了生存之道,这就是他们坚定的信念。他们不顾酷暑和劳累就是为了完成这一个目标。一天一天,一月一月,他们靠自家的锄头掘,草筐装,用汗水铸造了我们村的“丝绸之路”。

我清楚地记得,公路修好的那一天,全村人欢呼雀跃,男人们还拿到了村长发的纸烟。妈妈破天荒地给我们炖了一锅排骨,这让我们开心得不得了。在餐桌上,爸爸拿起一杯酒说:“以后我们家的米可以拿到街上去卖了。”当时爸爸的嘴角是扬起的,可不知为什么,我发现他的眼眶是湿润的。爸爸随后长叹了一声,这一声长叹至今还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也在指引着我向前进。我明白那是爸爸忆起了曾经,十一岁便失去了父亲的爸爸,从小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有时甚至几天都吃不了一顿饱饭,冬天时被冻得瑟瑟发抖。“如今的生活越变越好,要学会珍惜现在的生活啊。”这是爸爸对我说的。如今十多年过去了,那条土公路依然没有铺水泥。每次一下雨,路上就全是黄泥水,到处坑坑洼洼的。一见到这样的公路,许多人会觉得厌恶。但我特别喜欢在这条公路上行走,因为它是一种记忆、一种希望。凝结在这条公路里的是全村人的一种责任、团结、奋斗的力量。我希望她永远是那样的淳朴、自强不息。

关于我村庄的人,有一个人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他从小生下来就双目失明,因为是家中的老二,人们都管他叫老二。从小他的父母就离开了他,有三个兄弟,由于几兄弟都没读过书,他们一家从小的生活就特别苦。等到几兄弟长大有了老婆孩子,他们就嫌他不会做事是个累赘,便与他分了家,从此再也没过问过他的生活。分家之后,村子里就有了许多关于他那三兄弟的闲言碎语,村里的人都在背后骂他们几个没良心。可是法律并没有规定公民有赡养自己兄弟姐妹的义务,所以无论村里的人怎么说,还是改变不了他只能自力更生的事实。在我的印象里,他始终顶着一头蓬松、乱糟糟的头发,散发着恶臭,好像从来没洗过澡一样。他瘦得就像皮包骨一般,整张脸颧骨特别突出,两只眼睛没有眼珠而且向内凹陷,显得非常可怕。一年四季,就只穿两套洗得掉色的中山装。每次从他家路过都会发现他的房屋是紧闭的,偶尔看到他也只是下午快黑的时候。他总是独来独往,拄着一根拐杖在他门前的小路上徘徊。小时候,我们这群孩子会时常跑去逗他。我们会故意接近他,然后大叫一声把他吓一跳,现在想想,当时的行为是多么残忍。但在我心里,他一直是一个谜团,神秘而且遥远。但那一次之后,我发现我慢慢了解他了。

那是一个炎热的下午,太阳无情地烘烤大地,把人们弄得暴躁不安。我刚放学走在街上,就发现一个熟悉的背影。还是顶着那蓬松的头发,一手拄着拐杖,一手不停地擦汗。他走的每一步都是那么小心翼翼,可尽管这样,他还是会走到车的前面。有些司机嫌他太碍事,对他破口大骂。当时我也不知道哪来的勇气,竟然跑上去顶撞那个司机。“你没长眼啊,没看见他不是故意的吗?”一说完这句话我就后悔了。那个司机瞪着我,感觉要把我吃了。我连忙拉着他逃出了这个是非之地。我问他怎么一个人到街上来了,他说家里的米没了,已经挨了两天饿了。听到这话,顿时我感觉心里酸酸的。从村里走到街上正常人都要两个小时,更何况是他呢?我觉得很敬佩他,他到底是怎么一个人摸索到街上的,我至今也不知道。之后我帮他买了米,给他找了一辆车送他回了家。那是我第一次看见他的家。当他打开那一扇破旧的大门时我惊呆了。小小的一间屋子,没有一点光线,阴郁得让人害怕。没有做饭的灶,更没有厕所,床竟然只是一个木板上铺的一个草席。我转过头看见他憔悴的面容,心中泛起无限的涟漪……从小丧失父母,一个人在这“可怕”的屋子里住了几十年。几十年来,几乎没人进过他的家,更没有多少人和他说话。每个月的生活费只有政府补贴的 50 元。那一瞬间,不管是同情还是尊重,我的眼泪流下来了。那一刻,我好像明白了他那佝偻的背上所承担的——贫困、孤独、无助,这些都是我们正常人无法忍受的。但在这个六十多岁的残疾老人身上,我看见了山一般的坚毅。在我离开时,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雪饼塞给我,他说:“好娃儿,你以后肯定能上大学,好好读书啊!”他的声音有些哽咽,我看着他湿润的眼眶,竟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回家的路上,我想了许多。一个再坚强的老人也需要关心,即使那个关心很微小,他也会很感动。我们是不是要给这些老人多投注一些目光呢?至少不要让他们活得那样孤单。我为我自己感到骄傲,因为我的一个小举动温暖了一个孤独老人的心。好在如今国家有了精准扶贫政策,他成了五保户。每个月有政府补贴的 300 多元,村里还给他盖了一座房子。虽然钱不太多,但也足够解决他的温饱和穿衣了。不管怎么样,如今他身上的担子算是轻一点了,但我想他内心是无尽的空虚。

2012 年 12 月李克强总理来视察了屯堡乡,在进村的过程中他发现我们那儿存在着许多问题。随后他就在乡政府召开了乡村干部座谈会,会上讨论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特色产业的建议。从那儿之后乡政府给我们村下发了一些资金,于是我们村做出了大力发展旅游业和茶业的决定。因为村上边原来有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村里想借助它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今年准备把那条公路打造为旅游路线,建立便捷的交通,从而带动经济发展。由于考虑到村里男人们都外出打工,老人、女人、孩子留守家中的情况,村委会创新集体所有制形式,找私营主承包茶园,这样村里大量的荒废土地都得到了利用。老人、女人、孩子可以到茶园中摘茶叶卖给私营主增加家庭收入。这样一般一个妇女一年将近可以挣 5000 多元,而且我们那儿的孩子从小就被父母带着干活。

自从有茶叶可以摘了之后,摘茶叶便成了我们那儿孩子的第二职业。每到下午放学他们都会到茶田里摘茶,像我弟弟这样十一二岁的,他们一般把茶摘了之后自己卖掉存着作为自己在学校的生活费。我弟弟一年可以挣到 600 多元,可以半个学期不向妈妈要生活费了,这也给我妈妈减轻了许多负担。当然年纪小些的孩子不可能挣到多少,那他们就只能把自己摘的茶叶给大人,然后大人给他们每天买一些零食作为奖励,即使这样他们也很高兴。经过几年的发展,如今我的村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多数人家都住上了楼房,孩子们也能享受到一个很好的教育。我相信,未来我的那一片小村庄会有更大的发展。(见图 4)

那一片村庄,让我留恋的不仅仅是它的美景,更是那儿的人和事带给我的感动和思考。这么多年过去了,村庄发生了许多变化,唯有那份纯真永远不会变,而那份纯真带给我的感动也会伴我一起走过以后的人生道路。

已经离开你几个月了,你好吗?我的家乡。

我想说,我好想你。

图1 林家湾小学残垣

图2 鹰嘴崖

图3 以前的乡村公路

图4 现在的楼房

点评:文章结构清晰,主旨鲜明,语言生动形象。作者用朴实无华的辞藻描述了家乡人民的生活和家乡的变化,其中村民一天的生活、一起修的公路、双目失明的老人都让人潸然泪下,让人不禁憧憬淳朴、自由自在的乡村生活,敬佩他们仅用锄头和草筐修出来的泥泞之路,也为那样艰苦生活的老人感到悲凉。在文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家乡浓厚的热爱之情。 sqD9tFoem7Xt5fJjJrmk04mnSlaDkVw3AQuS4yvmZGXWMTqkmIvLRRlPfHGf3Fs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