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有关“凤秧歌”起源的几种说法

(一)历史典故说

相传秦始皇走马修边时,围城征募,有一家老小为躲避苦役,儿子装疯卖傻扮成疯公子模样,摇头晃脑,脚步颠跛,颠出城外。野太医和全家以追疯小子为名,也相继出城逃命。后人为谴责暴秦,纪念他们足智多谋的反抗行动,便产生了这种艺术形式。“凤秧歌”的两个领头人,正是“疯公子”和“野太医”。但这种传说只是口头传说,并无历史资料记载,可信度不高。历史典故之二说北宋末年,梁山起义军为了搭救被官家捕捉的兄弟,扮成卖艺人模样,混入内城劫了法场,后人为了纪念这种英勇行为,便沿用卖艺这种形式,产生了“凤秧歌”。笔者认为此说和“凤秧歌”的表演形式出入太多,尤其是和“凤秧歌”独特的道具难以勾连,因此不足为信。

(二)道具说

“凤秧歌”因表演道具而得名,表演时男角头上所佩戴的甩圈草帽的顶端,缀有一个乒乓球大小的红绒球,颇似凤凰头上的红冠,故名“凤秧歌”。而女角头戴凤冠,身穿彩衣,舞动起来如凤凰起舞,也有其理,这是以道具形式上来看的。然而却不能解释这种道具从何而来,因何而起。

(三)派生说

相传“凤秧歌”的前身,可能是“凤阳花鼓”。北宋末年,为了抵御辽国的入侵,从中原各地征调士卒开赴边地。当时,地处雁门关里的北贾村驻有许多安徽凤阳县籍的将士,为表达思乡之情,他们常在营帐外演唱家乡的凤阳花鼓,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凤秧歌。在三百年前由外地传入崞县,后与当地“踩圈秧歌”相结合,吸收民歌小调演唱部分,逐渐演变成现在的形式。

(四)自娱说

在当地极具可信度的说法则是,宋朝年间,原平北贾村的村民们在春天耕种时,为了调剂干农活的枯燥,随手摘下柳树的一根枝条,编制成草帽戴在头上,并在地里扭着唱着,由此才形成了秧歌。

凡此种种,说明原平“凤秧歌”的起源仍是个有待深入探讨研究的史实问题。然而如果就笔者在一些文献里所查找到的资料作为佐证的话,笔者认为安徽“凤阳花鼓”对原平“凤秧歌”的产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Jpte8NYQzKtYqXpaOMMe9zs0F/ELB/hPPx88NnuC6GPE5ALYlBR30zZpb7WtGIi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