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研究的目的意义

当生存于穷乡僻壤的民间舞蹈实现舞台精品嬗变的时候,当土得掉渣的民间舞蹈一次次获得大奖并被国家政府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原平“凤秧歌”的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以往的研究只是停留在“动作”表演的技术浅层,没有从更深处进行定位挖掘,忽视了其形态特征、文化内涵、民风民俗对其生命力的依托价值。“凤秧歌”是流传于原平北贾村的一种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其独特的道具、舞蹈形式、演唱风格,在全国独树一帜。自1955年李二俊率北贾村凤秧歌队进京演出开始,原平“凤秧歌”先后参加了山西省“两会一节”,“国际旅游月”,第三、四届民间艺术节和中央电视台“魅力十二”、“星光大道”组织的演出。2006年原平“凤秧歌”被公布为“山西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10月,以原平“凤秧歌”为原型,由忻州师院与原平市委宣传部联合创编演出的舞蹈《秧歌情》获得第六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校园大赛表演铜奖。2010年,由忻州师院与原平市委宣传部联合选送的舞蹈《原平凤秧歌》获得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第一名。当原平“凤秧歌”不断地出现在广场、舞台、电视媒体的时候,我们发现到目前为止更多的是对其本体形态特征的表演实践,缺乏从理论层面上进行更深层次的剖析探究。因此本书着重从演出实践的积累以及田野调查基础之上的综合研究切入,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再回归到理论的升华中,探求其成功的原因,对原平“凤秧歌”进行立体交叉研究,使其从更广阔的空间延伸原平“凤秧歌”的生命,拓展其艺术价值及其经济价值。 lQS5qbbLzI726Q8V/i5cywGAw9T3M4WEYsAJXJchKTnZpE0ZMzh5fcEnuO4s+af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