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博采众长,自成一家

原平“凤秧歌”在表演的内容与形式上与其他民间艺术形式有通融借鉴的地方。如原平“凤秧歌”的花鼓与当地其它腰鼓的打法有相同的地方。过街表演时又与当地踩圈秧歌十分相似,互相吸取借鉴的痕迹也十分明显,当中沿用野太医与疯公子的历史故事与高跷、挠搁等当地民俗表演中扮出《西游记》、《八仙过海》、《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也十分相似。同时,原平“凤秧歌”与戏曲的联系十分紧密,这一艺术特征,远胜于当地其它表演形式,比如女角踩圈表演时的基本步伐,每拍走一步,步子小而碎,头、腰、胯随之微微摆动,双手拿“手绢”或是捏住身上彩绸自然随摆,开始时均要有含胸低头的起伏,与戏曲“彩旦”的步子相似。“凤秧歌”产生的时代应晚于戏曲,因此表演中有戏曲成份。再就是围场清唱表演时,表演的内容很多是地方小戏,但其中也有许多是清唱的晋剧折子戏唱段,如《血手印》中林有安,《卖画劈门》中白茂林的唱段等,这都是其它高跷、旱船等表演中不多见的,虽然高跷、挠搁、旱船当中也借鉴戏剧的服装、道具等,但仅仅保留在表层。“凤秧歌”杂合百家后,对戏曲中的舞步、唱段等都有所体现,所以说这也是它独有的一种特色。原平“凤秧歌”的艺术特征是有广泛的吸收性的。它既能广纳众长,又在此基础上充分融合提炼,显现出自成一家的表演风格。

附:舞蹈动作

一、道具的持法

(一)踩街时的各种角色:

女角:左手食指入“小锣”帮上的绳环内,然后拇指在“帮儿”里,其他指头在“帮儿”外握住锣帮儿,锣面向内(见图一)。右手握住锣键的尾端,键头向上(见图二)。

男角:头戴竹圈帽子;“头鼓”斜跨在腰的左前侧;(鼓面向前的为正鼓面,向后的为反鼓面)左手食指入鼓键末梢的绳环内,然后与其他四指捏住鼓键(见图三);右手的小指入“鼓键”末梢的绳环内,然后与其他四指捏住鼓键(见图四)。

野太医:左手五指入“响环”圈内将其托起,右手握住“蝇掸”(云帚)。

疯公子:左手提袍襟而敞怀,右手拿花扇。

(二)扇子的几种拿法:

1.插秧扇:将扇子合住。右手拇指和食指夹扇,使扇轴的末端从中指内侧穿出,犹如“插秧”(见图五)。

2.火炬扇:将扇子合住。右手满把握扇,扇直立,犹如举着火炬(见图六)。

3.孔雀开屏扇:将扇子打开,扇轴置于右手掌心,拇指、小指在前,其他三指在后夹扇(见图七)。

二、舞蹈动作:

动作一、(双击鼓)共2拍。

准备:左腿在前,重心在后自然站立,双手持“鼓键”挟鼓上。

第一拍:向右“双晃手”。

第二拍:双手连击正鼓面的同时向左前侧平推(见图八)。

动作二:共2拍。

准备:右腿直立,左膝微屈,“前点步”左臂在左后方下垂,右臂举至托掌位,右手鼓键朝前(见图九)。

第1拍:左腿向前擦地而出,屈膝,重心随之前移,右腿在后自然拉着。右手经胸前击正鼓面,顺势甩至右后下方;左手由外向里划平圆,击正鼓面。同时,上身前倾将帽子上的竹圈甩出去,逆时针平绕一周(见图十)。

第2拍:右手向上提,重心后移击正鼓面,成准备姿态,同时头上竹圈逆时针平绕一周。

要求:(1)两手击鼓的节奏是: (2)右手击鼓时的动作过程要快,左手则相对的缓些。动作的落点要稍有停动。(3)第1拍重心前移时,左脚跟要使劲踩一下地,膝要富有韧性地反弹。第2拍重心移至后时,右腿亦如此。整个身体犹如水中之船前后荡漾。(4)头上竹圈要每拍逆时针平绕一周。其动力是以脊柱为轴心,脖力微梗,头部和脚底同时使劲。

动作三:共4拍。

此动作是在动作二的基础上走2步。

第1拍:左小腿往后敏捷地提一下(小法儿)向前迈一步(见图十一)。

第2拍:右腿向前迈一步。

第3—4拍,同“动作二”。

要求:向前迈步时腿部要柔伸韧屈。

动作四:共4拍。

此动作基本与动作三相同,只是第2拍:右腿向前迈出的同时,左腿做“掖腿”,半蹲着左旋一周(见图十二)。

第3—4拍同动作二

要求:身体要随着头上竹圈的绕动而旋,不要脱节。

动作五:共2拍。

此动作基本与动作三相同,只是在第2拍的后半拍时,左手击反鼓面一下,节奏为右左右左。

动作六:共4拍。

第1拍:左腿向前迈一步,膝微屈略向左送胯,右腿屈膝,自然地拉在后面随之。双手由上而下在胸前击锣(见图十三)。尔后,左手掌心向上在按掌位,右手顺势下滑至“提襟”位。同时,臀部向右后微撒,上身由仰而倾(见图十四)。

第2拍:重心移至右腿上由屈而直,左腿略后撒,屈膝虚点地,右手向里划半个平面圆至腰前向上戳,双手击锣,然后分开。同时,上身由含而挺(见图十五)。

第3—4拍:动作与第1至2拍相同,只是动作幅度小于前。

要求:(1)眼睛要随着击锣的动作走。(2)膝部要富有韧性地屈伸,不要僵硬。

动作七:共2拍。

步法与动作三相同,只是第1拍:右手将蝇掸往前甩。第2拍左手将响铧摇响。

动作八:共2拍。

步法与动作三相同,只是左手提袍襟,右手拿“折扇”前后交替甩动。

动作九:共9拍。

第1—2拍:左手提袍襟,右手持“火炬扇”示意要做动作。

第3—6拍:左腿向左侧迈出,成“小弯弓箭步”,两小臂在胸前绕“五花”,然后向右拧身成右“前点步”,左手划至“提襟位”,右手划至“托望位”。(见图十六)

第7—9拍:向右双晃手,然后“穿掌”、“亮相”,同时右腿端腿,最后一拍向旁勾脚蹬出成45度(见图十七)。

动作十:共13拍。

第1—2拍:站丁字步,左手提襟。右手托掌位,翻腕,合扇。(示意变锣鼓点)

第3—6拍:左腿向左侧迈一步,成“旁弓箭步”,上身前倾,右手将扇子变成“插秧扇”,双手在腰前前后交替划一个立圆。(见图十八)然后左手撩掌至托掌位,右手向右晃手至提襟位。

第7—9拍:左腿伸直,右腿向前抬起成“商羊腿”,右转半圈或一圈,同时右手向上做“穿掌”,最后一拍,左腿“半蹲”,左手提襟,右手前指(或指向某一女角)(见动作图十九)。

动作十一:共2拍。

此动作是“踩圈”时女角色基本步。每拍走一步,与戏曲中的“彩旦”的步子相似,走开后步子要小而碎,头、腰、胯随之微微摆动,双手拿手绢或是捏住身上彩绸自然随摆。向前或是后退,开始时均要有含胸低头的起伏过程。

动作十二:共3拍。

第1—3拍:左腿向左侧移一步,右腿随之后踏,双膝微屈,成右“踏步半蹲”,双手“分掌”下划至“提襟位”(略大些),闪身略向右倾斜,眼睛看右斜下方(见动作图二十)。

动作十三:共3拍。

第1—3拍:右腿勾脚向右前侧伸出,左腿屈膝半蹲,上身前倾,双手向右前侧伸出做搀扶状。(见动作图二十一)

动作十四:共4拍。

第1—2拍:左腿向左侧移一步,双手“撩掌”。

第3—4拍:右脚后踏,双手“撩掌”至肩时后肘“箭指”亮相。(见动作图二十二)

动作十五:共4拍。

第1—4拍:左腿向左侧移一步,右腿后踏,双膝微屈,成右“踏步半蹲”。双手向左“双晃手”,右手顺势下划至“提襟位”,左手顺势提裙,略下左旁腰,眼睛看左下方。(见动作图二十三)

动作十六:共8拍。

第1—4拍:两脚相距一脚,向里扣膝微屈。右腿向前迈步时小腿向外划弧线落地,双臂平行向右甩,上身和臀部随之向右扭,面作傻相(见动作图二十四)。

第5—8拍:做“对称动作”。

动作十七:共3拍。

第1—2拍:站“大八字步”,双手握拳,拳心向上抱于两肋侧。

第3拍:双手“剑指”右“山膀”,左“按掌位”,指向右侧(见图二十五)。

动作十八:共3拍。

第1—2拍:双腿站“马步半蹲”,双手握拳,拳心向上抱于两肋侧。

第3拍:左手拳心朝前向左侧伸直,上身挺胸,头向左歪(见图二十六)。

服装图:

道具图:

踩圈秧歌道具图:

踩圈秧歌服装图:

场记:

一、踩街时的舞法说明

人物:野太医1人

疯公子1人

男角4—6人

女角4—6人

道具:见舞蹈动作道具的持法1.

这部分舞蹈主要用于过街或是广场打场子、招揽观众时表演。

第1小节:指挥者连击水釵,以示准备。

第2小节:野太医和疯公子领头,男女角相向成两行:男角做“动作一”,女角原地击锣,连续三次。

第3—4小节:野太医做“动作七”,疯公子做“动作八”,男角做“动作二”,女角做“动作六”,原地反复两次。尔后,男角改作“动作三”或“动作四”。

第5小节:众角色动作与“第3至4小节”相同,只是男角做“动作五”。

第6—7小节:动作与“第3至4小节”相同。

第8—10小节动作与第5小节相同。

过街时一般走“两条龙”见“常用队形图案”。

广场表演时走“二龙出水”,“梅花阵”(见“常用队形图案”)。

二、踩圈

人物:=男角1人,右手拿“花扇”。

=女角6至10人,双手拿红手绢或捏住身上的彩绸。

=丑婆1人,右手拿笤帚。

=二小1人,右手拿马鞭。

(一)音乐:曲二[1]——[5]

说明:第[1]——[5]全体演员散步似的“踩圈”,男角在场中作“动作九”。(图一)

(二)音乐:[6]——[12]

说明:第[6]——[12]男角右腿起向前迈三步与乐曲中的“慢步”基本相似。

第[10]——[12]男角敞怀,左手提袍襟,右手持“孔雀开屏扇”,置于“山膀”位,走“圆场”,至箭头处(其实男角在“圈”内可至任意一处)。其它人继续踩“圈”(如不变换,以下场记再不提叙)。(图二)

(三)音乐:曲三[1]——[6]

说明:男第[1]——[6]做“动作十”指向预先选好的女角。

女第[5]——[6]被点住者做“动作十二”。(图三)

(四)音乐:曲三[7]——[8]

说明:第[7]女角做“动作十一”往后退;男角手持“插秧扇”,脚踏节奏向右行。

第[8]:女角左小腿向后提一下,(小法儿)做“动作十一”,男角走“圆场”与女角“掏八字”。(图四)

(五)音乐:曲三

说明:[9]—[11]前一排:男角与女角对面时男角左手打开袍襟,女角躬身从袍襟下穿越,双方平行时,女角掉转身子向后退,男角右转半圈与女角成对面。(图五)

(六)音乐:曲三[11]—[13]

说明:第[11]第2拍——13小节。男女角面对面往回走三步。第[13]:女角做“动作十二”,男角做“动作十三”。此小节共反复三次,第二次反复时做“对称动作”。(图六)

(七)音乐:曲三[14]——[15]

说明:第[14]——[15]男角用右手导(导即顺手指一个方向)一下女角后,便再去另选目标,女角做“动作十一”顺着男角指引的方向在后场自“掏八字”。

注:(1)男角再点其他女角时,依次反复“场三至场七”。

(2)被点出来的女角在圈内后场只管做“动作十一”互“掏八字”或者“扭麻花”,只是每次到“第十三小节”时,成“弧线”或“横排”一齐做“动作十二”。(图七)

(八)音乐:曲四[1]——[5]

说明:第[1]—[2]男角右脚踩一下地,喊“咳”,逐步将扇子指向丑婆;丑婆双腿成“大八字步半蹲”,两手摊开做惊愕状。

第[3]——[4]男角不予理睬,丑婆左右各观顾一下。第[5]丑婆做“动作十六”,反复两次后,加快一倍自“掏八字”,男角至箭头处。(图八)

(九)音乐:曲四[6]——[9]

说明:第[6]丑婆与男角两面相对时男角原地踩脚喊“咳”。

第[7]——[9]:丑婆掉头自绕一圈。(图九)

(十)音乐:曲四[10]

说明:第[10]男角做“动作十七”,丑婆做“动作十八”,共反复三次,第二次反复时,做“对称动作”。(图十)

(十一)音乐:曲四[11]——[12]

说明:第[11]男角向丑婆逼两步,第[12]——[13]男角用扇子捅丑婆的肚子,丑婆向后跌倒。(图十一)

(十二)音乐:曲四[14]——[15]

说明:第[14]——[15]丑婆爬起来绕场环行。

注:(1)丑婆除开始不能往出“打”外任何皆可。

(2)二小自始至终不参与“点”的行列。

(3)女角“掏八字”、“扭麻花”时,丑婆和二小不参与。(图十二)

(十三)音乐:曲五[1]——[10]

说明:第[1]——[20],男角、丑婆、二小站一旁,所有女角分成两组做“动作十一”、“扭麻花”。(图十三)

(十四)音乐:曲五[11]——[15]

说明:第[11]——[13]两两对面。第[14]——[15]共反复两次,第一次做“动作十四”,第二次做“对称动作”,第三次做“动作十五”,第四次做“对称动作”。(图十四)

(十五)音乐:曲五[16]——[18]

说明:第[16]——[18]所有女角双手捏住“领口”(意在整衣)做“动作十一”围成一个小圈。(图十五)

(十六)音乐:曲五[19]——[25]

说明:第[19]——[21]所有女角双手做“摊掌”,上身前倾,小碎步向后退成一大圆圈。第[22]做“动作十二”。

第[23]——[24]反复“场十三”。

第[25],就地做“动作十二”,第二次反复时,做“对称动作”。(图十六)

(十七)音乐:曲五[29]——[36]

说明:第[26]——[31]所有女角左手叉腰,右手“山膀”走“圆场”绕圈。

第[32]——[36]男角、二小、丑婆入队,女角放慢一倍做“动作十一”继续绕圈。最后一拍:男角喊“咳”女角快速做“动作十二”。(图十七)

(十八)音乐:曲五[37]——[42]

说明:第[37]——[42]男角进入圈内,其他角继续绕圈。(下面紧接演唱)

注:二小手拿马鞭,抖抖擞擞步履轻飘。有时跟在女角后面揪衣拽辫,有时却与观众逗弄,出洋相,一般不受队形的限制。起着调剂色彩和维持秩序的作用。(图十八)

(十九)音乐:曲七所有演员面向里成“圈”,男角演唱时可在“圈”内自由行动,根据歌词即兴表演,女角做“动作十一”逆时针走“蛇蜕皮”(见常用队形图案)。

待到女角齐唱时,做“动作十一”同时往回走,将“圈”缩小,这时男角可在圈内,也可在圈外。如此反复,直至演唱完为此。(图十九)

(二十)音乐:曲六[1]

说明:第[1]男角向后场走去,其他演员原地做“动作十二”。(图二十)

(二十一)音乐:曲六[1]反复一遍

说明:第[1]——A处,全体演员面超前(广场表演时以锣鼓所置的位置为准),上身前倾,两手做“摊掌”,小碎步向后退成一排。(图二十一)

(二十二)音乐:曲六B处,全体演员向前涌成横排站定,最后三拍全体演员站“踏步”,左右交替“耸肩”五下。(图二十二)

以上内容图解说明是在2010年编创舞蹈《秧歌情》时由原平市文化馆提供,在此表示感谢! kh7svFsYkb++uLgozjWkchDpdQhZgBYly0UtS7NL+WN/QHowxNfS7QXGT/BY/rx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