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秧歌”的服装道具新颖别致、丰富多彩。不同的人物配不同的服饰,持不同的道具,如男角武士打扮,头戴竹圈甩帽,身系腰鼓、双手执鼓槌。女角头戴彩色凤冠,身着彩衣,腰系彩绸,左手持小锣,右手持落槌。疯公子提襟、舞扇,身着长袍。丑婆手持扫帚,扮相似媒婆。野太医手摇响铃舞着蝇掸,头戴一顶高高的毡帽,身着灰色长袍。服饰和道具,增加了剧情的活力,突显了角色的个性特征,使整个节目活灵活现。随着时代的发展,服装也在不断跟进,今日的服装绚丽多彩,可视性强。
“男角”都是武士打扮,身穿着有浮云图案的短上衣,身系腰鼓,头戴竹圈甩帽,帽子上盘绕着一个螺旋型的竹圈小帽(如图1)。“花鼓”斜挎于腰的左前侧;(向前的鼓面为正鼓面,向后的鼓面为反鼓面)“鼓槌”长20厘米,末端有一小绳环,垂红绸带。左手食指穿入鼓槌末端的绳环内,然后与其它四指捏住鼓槌,右手的小指穿入鼓槌末端的绳环内,然后与其它四指捏住鼓槌。使用的竹圈甩帽(如图2)“是用纸将托制成草帽形,或在原草帽的基础上重新加工。帽子成形后,将一根长约3米、宽约1厘米的竹条推刨成铜钱厚,浸于水中一至两日后,盘卷成圈用绳子缚牢,放入锅内煮沸三、四小时,取出凉干。去掉绳子便成为螺形的竹圈。竹圈末端约10克重的铜或铁片,或纸片,用红布包裹成乒乓球大小的红绒球一个缀于末梢,另一端用细铁丝捆扎在帽子上,帽壳内缝制两条带子,作为系带。”
“凤秧歌”舞蹈的独特之处,集中体现在男角所用的竹圈甩帽上,它在全国各民族舞蹈中独一无二。舞动时既要把帽子上富有弹性的竹圈甩出,还要围绕着身体转动,又要把腰间的花鼓敲响,腰、腿部还需和二者有机地配合。表演时腿部动律韧屈,上身前后荡漾,两臂击鼓要急缓相间,头部帽圈甩得要有张有弛,上下翻飞,伸缩自如,令人叫绝,竹圈上的绒球微微颤动,煞是好看。使之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放松自如,情趣盎然。
“女角”一般古代村姑模样打扮,拿着手锣(如图3),使用的“手锣”锣沿上有一小绳圈,左手食指插入“小锣”沿上的绳环内,然后拇指在“帮儿”里,其余四指在外握住锣边,锣面向内。“锣板”长15厘米,末端有一小绳环,系有红绸带尺许。右手四指(除小指)捏锣板的尾端,键头向上。女子头戴彩色凤冠,额顶插花,身着彩衣,手打特制的小铜锣,在击锣的过程中,头部与上身或仰或俯,两胯随之摆动,给人以收放合仰、扭捏之美感。旧时女子头上的凤冠是以彩色绒球、花纸折扇、彩绸构成的,衣服也简单质朴,没有今日的华丽。
“疯公子”左手提袍襟而敞怀,右手拿花扇。扇子的几种拿法:插秧扇,将扇子合住,右手拇指和食指夹扇,使扇轴的末端从中指内侧穿出。火炬扇,将扇子合住,右手满把握扇,扇直立,尤如举着火炬。孔雀开屏扇,将扇子打开,扇轴置于右手掌中、拇指、小指在前,其它三指在后夹扇。舞姿风流倜傥、前仰后俯、洒脱自如。
“野太医”手摇虎撑舞着蝇掸。当地称虎撑为“响环”。左手三指(食、中、无名指)插入环内,上下舞动。当地称拂尘为“蝇掸”。右手满把握掸把儿。随舞步左右甩动。舞姿夸张逗乐、前仰后俯。
丑婆手里拿一扫帚或烟袋(如图4)。扮相似媒婆、装扮夸张逗乐、服饰鲜艳。舞姿舒展,媚态可掬,自有一番美的意趣。
随着时代的发展,服装道具也在不断跟进。从质地到款式,从图案到色彩,都在不断的变化。今日服饰的美仑美奂,不仅提升了凤秧歌艺术的视觉效果,更增强了凤秧歌的本体魅力。
“凤秧歌”的竹圈甩帽是用竹皮经特别处理加工成螺旋形,在甩舞时只能逆时针方向转动,如顺时针方向转或过快,过猛绕甩,都会折断。舞具的特殊质地与性能直接牵制了“凤秧歌”音乐的节奏和速度,使得整个舞蹈形成匀速的4 /4拍节奏型,曲调舒缓鲜明。
这种慢慢悠悠的单一节奏性又直接影响了男子舞蹈的步伐,双脚好似踩在棉花堆上柔伸韧屈的跋涉行走,看上去不紧不慢、颤悠悠、慢悠悠。整个身体的动律就犹如水中之舟前后荡漾,帽子甩动起来的动律在视觉上就形成了大大小、小小大的感观效果。甩帽的主要动作有平甩、“8”字甩,击鼓动作有交替击鼓、单臂“8”字绕击鼓等,以此为基调,忻州师院舞蹈系在编创舞蹈《秧歌情》时又创新出了“快甩、蚂蚁走步式甩、地面翻转甩、马步式进行击鼓等一套新动作,”
保持了原有的民间风格,又增添了男子的阳刚气息。舞蹈动作舒缓、刚柔相济、洒脱大方。
传统“凤秧歌”女子的动作特点是敲击锣过程中头部、两胯左右自然摆动,两臂、两肩前后交替摇动,主要动作有头顶、体前划“8”字、弧线敲锣等,似鲤鱼摆尾,精巧而雅致。舞蹈《秧歌情》以此为基础,又设立了平圆、立圆、体旁大弧线及相关连接等一系列新动作,传统的动作表现出女子的柔美,在原有的基调上加入了艮、脆的动律,突显出女子活泼俏丽、机灵生动。女子的动作有强弱有序、娇柔相济,使得女子更加活泼生动。
“丑婆”扮似媒婆,红腮、黑痣、弯眉、腆腹、撇足、晃脑、舞姿夸张,碎步快扭,满场飞舞,看的人眼花缭乱。“二小”右手拿马鞭,呆头呆脑,双臂双腿常作直线开合、腾挪。“疯公子”两臂屈肘于身两侧,右手“握扇”,左手提袍襟,动作洒脱自如、风流倜傥,脚上前后扭动,上身前倾,眼随扇。“野太医”前后甩蝇掸,右手执蝇掸前甩,右肩稍向前,左手“提襟”位略后。左手执响铃,左肩略向前,同时右手甩至右后下方。腰随步法呈现出“S”形扭动。
舞蹈动作的强弱有序、舒缓得体,充分展现了各个角色的形体美,这种感观享受也是凤秧歌艺术魅力之所在。
民间“凤秧歌”的伴奏乐器最初是音鼓(扁鼓)、大锣、小锣、镲、铰子等,受晋北民间八音会风俗的影响,后来又吸收了唢呐、笙、管等吹奏乐器,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经后人的创编,“音乐以扁鼓声引出,采用现代作曲技法,二胡奏出主题音乐,唢呐采用八音会演奏的技巧,模拟男女两种不同声音进行“对话”,曲调诙谐生动,富有地方气息。”
音乐也变得欢快、活跃,歌词也更加文明,体现出当代人们的精神面貌。由于受道具的影响,凤秧歌的演唱,与山西各地方的民歌、小戏有十分明显的区别,曲风悠扬,其中又夹杂了大量的“依”、“盖”、“嗨”等虚词,不时出现的女生“哎呀呀呀呀呀”和男声的“嗨嗨嗨”,更是将晋北农村男子的粗狂和女子的娇羞表现得淋漓尽致,极大地提升了舞蹈的艺术表现力,也为舞蹈情节的发展做了恰到好处的铺垫,给观众展示了一幅淳朴动人的晋北乡村生活场景。大量的虚词,演唱者可根据自己的能力,随心所欲的依自己的“底气”进行发挥。旋律风格朴实,悠扬,与山西其它地方小戏民歌有明显的区别,展现了“凤秧歌”独特的旋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