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美国殖民地时期宗教问题研究

美国殖民地时代的宗教问题可以说本身就是历史问题,其中包括移民宗教信仰特征、各个殖民地宗教状况等内容。近年来国内的某些论著中涉及美国殖民地时代的宗教和宗教史内容,其中包括刘绪贻、杨生茂主编的《美国通史》6卷本中李剑鸣编写的第一卷中对殖民地时代的宗教有一些交代;本书作者的几本美国宗教和文化的论著中对殖民地时代的宗教介绍和分析的更多一些。对美国殖民地时代宗教的真正研究主要体现在近年来出现的一些硕士毕业论文和报刊论文。

1.殖民地时代清教和清教主义研究

美国清教徒和清教主义是美国殖民地时代宗教问题研究的重要问题,因此国内外许多学者一直在研究。在美国学术界,特纳在19世纪末期提出“边疆说”并得到众多学者几十年的认可后,曾经很长时间没有人重视清教徒和和清教主义问题,只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以米勒为首的学者重新开始研究清教徒问题以后,才又掀起该问题研究的热潮。在我国学术界,近年来相关的博士、硕士和其他报刊论文有很多,其中主要有张媛的《从清教徒到扬基——新英格兰清教社会的世俗化过程》(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博士毕业论文)等17篇。

事实上,清教徒和清教主义主要是英属北美新英格兰殖民地的新教主流,其他英属殖民地还有安立甘教(圣公会)、循道宗、贵格派、长老派等新教教派,另外还有天主教、东正教等基督宗教,这还不算印第安人无数的土著宗教。同时,宗教和宗教史研究会涉及许许多多的领域,其中包括宗教思想、宗教作用、政教关系、宗教领袖、世俗化、教派关系等等。因此,对美国殖民地时代宗教的研究还有许多空间。

从各种学位论文和报刊论文作者的文章内容看,国内学界对清教和清教主义的问题考察已经比较明朗,例如,本书作者的《清教徒考辨》一文就对英国清教徒的来源、特点乃至与美国清教徒的区别都进行了甄别。

张媛在其博士论文《从清教徒到扬基——新英格兰清教社会的世俗化过程》中认为,神学是北美清教主义的“精神支柱”,但北美的清教徒已经“本土化”了,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把英国的清教徒与美国的清教徒等同起来,因为,北美的清教徒在新英格兰创造了独特的生活方式,那里的清教徒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模式即美国方式的先驱。该论文认为,北美清教徒最突出的代表是乔纳森·爱德华兹,作为“第一个美国人”的富兰克林甚至也没有摆脱清教徒对他的“世俗道德观的影响”。由此看来,清教徒和清教主义在美国历史上确实曾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张媛对美国清教徒的分析是有道理的。自从17世纪大量英国移民来到北美新英格兰地区后,那里就成为清教徒在北美重要的居住地,而那里不论是这种体制当中的人权地位还是文化生活中的习俗与方式,都已经与英国原有的清教徒大部一样了。

此外,李娟的《新英格兰殖民地早期的清教思想探析:1630~1691》(东北师范大学2008硕士毕业论文)、赵巍的《早期殖民地时代北美清教主义问题再探讨》(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硕士毕业论文)、张梦媛的《关于美国民主的清教渊源》(《世界历史》2007年第6期)、董爱国的《清教主义与美国民主》(《世界历史》,2000年第1期)、刘智的《美国价值观之清教主义根源》(《深圳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吴桐的《论清教主义对美国自由民主政治的影响》(《理论导刊》,2005年第1期)等论文也都涉及该类问题。

李娟的《新英格兰殖民地早期的清教思想探析:1630~1691》一文中对清教思想的分析颇有见地。她认为,清教思想本身是庞杂的,涉及的范围和领域比较广泛,尤其是宗教特性决定了它本身具有难以理解的抽象性,特别是对相关教义的领会与理解,这对本文的写作造成了较大困难,因而,整篇文章的立意与写作尽量避开宗教哲学和抽象的教义教条,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清教思想加以认识和理解。她还指出,清教契约思想历来被认为是整个清教思想体系的核心,本文从该思想的来源、内容、和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论述,认为源于宗教神学的契约观念经过清教徒的重新阐释,被赋予了新的内容与含义。无论是恩典契约、教会契约还是社会契约,都反映了人们对上帝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重新认识,与中世纪的神学观念相比,具有进步意义,尤其对于规范和界定不稳定的社会关系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契约观念所体现出来的限权原则、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在当时都是难能可贵的,对美国后世的影响也是无法估量的。由于时代和社会的局限,清教契约观念在根本上还是一种神学思想,它以维护人们对上帝的虔诚为核心,教会和政府都是为之服务的,与启蒙运动及现代的主权在民的社会契约是有本质区别的。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世俗利益的追求超过了对上帝的虔诚,清教契约不能对发展变化了的所有社会现象做出合理解释,最终清教契约思想只保留了缔约的观念和形式,而内容却被永远地留在了历史之中。宗教普遍与伦理道德密切相连,清教也不例外。清教与其他宗教一样,都含有禁欲主义成分,都讲究现世的禁欲苦修。但它又包含了积极“入世”的态度,主张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选民”身份。他们勤奋劳动,追求创造,注重个人奋斗,这对于个人物质财富的积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无疑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而,新英格兰殖民地很快摆脱了困境,实现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并在整个北美殖民地和英国经济中占据重要位置。同时,经济的繁荣带来了物质的享乐,人们对上帝不再如从前那样虔诚,人们的价值观开始发生重大改变,物质利益的诱惑逐渐引导人们偏离清教伦理。清教神学家企图利用“哀诉布道”重新唤回人们对上帝的虔诚,但这种努力在社会发展的大趋势面前最终还是失败了,人们对所谓个人自由的追求超过了上帝多赋予的宗教式自由,上帝被置于神圣而更加虚无缥缈的位置。注重劳动的个人奋斗精神和争取个人权利的自由精神被人们加以继承和发展,成为日后美国个人主义的重要内容和表现。 从上面的分析看,李娟对北美清教徒思想的认识是很深刻的,不论从神学还是从这种地位角度出发,清教思想在北美殖民地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清教徒思想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有多么深远,到何时结束等问题,李娟并没有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

其他论文不再一一分析了。总体来看,这些论文,特别是硕士毕业论文,都大量引用了英文原始文献和相关资料,对一些中国人鲜见的历史进行了必要考证和介绍,对于中国人了解美国宗教和宗教史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2.殖民地时代宗教思想研究

在殖民地时期宗教思想认识问题上,应该说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上面谈到的清教主义思想问题上,上面介绍的一些学位论文和其他报刊论文实际上也主要是从思想史方面来认识清教主义问题的。但是笔者发现,在近年来国内相关硕士论文中,还有一些论文涉及美国殖民地时代各种宗教思想的论文,其中由本书作者指导毕业的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发表了一些有关美国殖民地时代其他宗教思想问题的毕业论文,其中包括狄丹的《乔纳森·爱德华兹的神学思想及其影响》(2007年硕士毕业论文)、刘彦的《蒂利希“终极关怀”思想的形成》(2007年硕士毕业论文)等。这些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大都引用了英文资料,其中不乏原始文献和英文专著与论文。

狄丹认为,乔纳森·爱德华兹的神学思想不但受到宗教改革后基督新教的深刻影响,而且与18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启蒙思想的传播不无关系;同时,乔纳森·爱德华兹的神学思想对美国基督教信仰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尽管狄丹在文章中引证了大量英文资料,但应该说对于北美著名宗教神学家乔纳森·爱德华兹研究来说可探讨的内容是相当多的,特别是其思想内涵及其影响的问题也是难以用一篇文章穷尽的。

其他学位论文和报刊论文中也有人充分肯定了乔纳森·爱德华兹神学思想在美国的深刻影响,其中包括张媛的博士论文中也是同样看法。

3.殖民地时代宗教的其他研究对殖民地时代宗教的研究还有政治体制问题、政教关系问题、宗教世俗化问题等,由本书作者指导毕业的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发表了多篇这方面的毕业论文,其中主要硕士毕业论文有宋佳航的《英属北美马萨诸塞殖民地政教合一体制探析》(2008年)、王家博的《英属北美弗吉尼亚殖民地政教关系初探》(2009年)、吴越的《英属北美马萨诸塞殖民地教派关系研究》(2009年)、韩明祥的《世俗化背景下的北美殖民地宗教探析》(2007年)、王娜的《北美弗吉尼亚殖民地安立甘“国教”》(2011年)。这些论文大都引用了许多英文资料,所论述的问题一般也比较专门和深入。但其他刊物文章绝大多数比较肤浅,所用英文资料也不是很权威。因此,美国殖民地时代宗教的研究很有很大空间。

宋佳航在《英属北美马萨诸塞殖民地政教合一体制探析》一文中认为,英属北美马萨诸塞殖民地政教合一体制主要是一种神权政治,宗教信仰对殖民地居民的社会地位具有决定性影响,而这种政教合一体制的衰落是美国历史发展的必然,因为随着移民数量的增加和移民成分的复杂化,那种原有的体制已经不适合后来美国的国情。 她认为,在马萨诸塞殖民地建立之初,该殖民地实行的是清教徒执掌政权的神权政体,在政治上,持有清教主张的教徒具有殖民地选举权,在宗教上,也是他们在教会事务上拥有管理权。随着一代又一代新移民的到来,与先来者同样持有清教主张的移民在马萨诸塞殖民地定居下来,但却有着一些先来者没有的宗教派别的思想,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他们不认为清教是他们生存的唯一标准。清教徒理想中的社会是以清教徒为官方教派,建立一个纯洁、同一化的社会,而新一代移民是已接受了来自欧洲的民主与自由思想而来到殖民地的,而殖民地原有的以清教徒思想指导一切的观念,在新一代的移民眼中是不被接受的。因此,她认为,清教徒最初的理想破灭了。

与其他有关北美清教徒的论文作者的观点相比较,宋佳航的这一看法很有自己的特点,她没有把英国清教徒与北美清教徒分开来看,而是说清教徒理想破灭了,这种说法也成为她自己的独特观点。但是笔者认为,把清教徒分为英国和北美的说法更为可信一些。

吴越的《英属北美马萨诸塞殖民地教派关系研究》探讨了马萨诸塞殖民地的教派关系,其中我比较感兴趣的是他对17世纪初英国向北美的大移民问题渊源的阐述,他认为,这次移民潮为何被冠以“清教徒大移民”的称谓呢?在大移民过程中清教徒到底发挥了怎么样的作用呢?从“五月花”号移民不同的社会身份我们可以知道,清教徒并不是移民的主体,但他们有相对较高的社会地位、渊博的学识、崇高的道德修养、坚定的信念、高度的使命感和超强的凝聚力,使他们成为这些贫苦移民的领导者,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全体移民的利益。在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不论是农民、手工业者,还是契约奴,都是“为了上帝的荣耀,为了增强基督教信仰,为了提高我们国王和国家的荣誉”,清教徒很自然地就成为这一群体的核心。“一般来说,宗教的宗派所具有的典型功能,从宗教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是给予信仰者以共同体的感觉”。清教徒在1620年首次移民北美和1629年马萨诸塞殖民地的建立,都是基于这样一种宗教共同体的感觉,并在日后马萨诸塞殖民地的建设上成功地将这种宗教共同体感觉与世俗政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总之,1620年及之后的清教徒大移民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英国本土政治、经济、宗教等特殊原因和殖民地自身经济发展需要所联合造成的,这一结论为分析日后马萨诸塞殖民地教派关系的发展变化提供了有力依据。 从北美移民原因的研究看,吴越的看法与其他学者的看法大体一致,但最后那句话“殖民地自身经济发展需要”则是笔者首次看到的说法。笔者认为,北美殖民地自身经济发展是需要劳动力,但这种劳动力移民不一定就是清教徒,也可能是其他移民,因此,这种说法如果成立,还应该加上一些说明。 P76eMn50xW7VgvJjBA0uNxtGIUYhOhaxLsv7MrzfA1lmGZDyClJvTzZJP+5NEk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