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笔者了解,在改革开放以前,国内学界有关美国宗教和宗教史只有一些介绍性的论述,还基本上没有整体研究。因此可以说国内对美国宗教史的真正研究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不断增加的,因此还不能说已经深入了。特别是国内的美国宗教史专著还几乎没有。国内学术界有关美国宗教和宗教史的论述主要集中在一些相关论著中,相关论文则比较多一些。也就是说,国内学术界对美国宗教和宗教史的整体研究专著还很少,所见到的研究主要分散在一些相关论著当中。
1.笔者所见到的国内唯一本美国宗教史著作是黄兆群主编的《美国宗教史纲》(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对我国学者研究美国宗教和宗教史来说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该书共17章,对美国殖民地时代到20世纪末期美国绝大多数宗教和教派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其中包括:殖民地时代各个教派的特点和纷争、两次大觉醒运动、新教各个主要教派及其特征、罗马天主教、犹太教、东正教的历史变迁、外来移民及其宗教信仰等。但是,由于该书是翻译美国人的著作,因此还算不得国人的美国宗教史论著。尽管该书文字通顺,内容也很丰富,但读起来还是有些内容难以理解。例如,该书第五章第一节开篇写道:“美国宗教多元化的说法不大准确。自从一开始就存在着宗教机构、教派和教会的多元化,但是,这些教会中多数信奉基督教。在‘大觉醒’的影响下,这种宗教信仰逐渐演变为‘福音’宗教。除了各教会的共同信仰外,还有一种非多元化的‘普通’宗教,一种为大多数所信奉的‘公民’宗教,即‘共和国’宗教。” 这段文字就有许多难以理解但作者并没有说明的问题,例如何谓“福音宗教”?何谓“普通宗教”?何谓“公民宗教”等等。
2.另外一本涉及美国宗教史的著作是张敏谦的《大觉醒——美国宗教与社会关系》(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年版),这是作者的博士论文,主要对18世纪第一次大觉醒运动进行了论述。因此,严格讲该书仅仅是对美国殖民地时代1730~1760年间的宗教奋兴运动的研究,也还不是美国宗教史研究。该书在前言中对全书的主要内容进行了介绍,在第一章绪论中对宗教及宗教概念等问题进行了说明,在第二章大觉醒运动兴起的原因中从宗教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欧洲思潮的影响以及经济的因素等3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第三章对大觉醒运动的过程进行了梳理,第四章对著名神学家爱德华兹及其神学思想进行了介绍和评价,第五章对弗吉尼亚圣公会与大觉醒运动的关联进行了说明,第六章对大觉醒运动中浸礼派的崛起进行了阐释,第七章对大觉醒运动的性质、意义及其影响进行了分析。他认为,18世纪20年代末到美国独立革命前发生在北美的大觉醒运动本质上是一场以信仰复兴为中心的宗教改革运动,其目的在于提高人们的宗教热情,换言之,就是要解决人们宗教观念淡漠的问题,使北美宗教摆脱现实困境,进而适应北美的客观环境和社会变化之需要。
3.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刘澎的《当代美国宗教》(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为当代美国丛书中的一本,是一本专门的美国宗教著作,但该书基本上是介绍性的,作者的评论和看法不多。该书虽然对美国宗教的历史有些说明,但基本立足于当代,著作的结构也没有按历史发展的顺序编排,因此也不能说是美国宗教史论著。该书共8章,分别为美国人与宗教的关系、美国建国前后的基督教、基督教新教主要教会、罗马天主教与东正教、其他宗教及新兴宗教、美国的政教关系、宗教与社会公共生活,另有3个附表,介绍了美国教会的一些人数统计数据。从总体看,该书基本上是一本大众读物,但作者参考了许多美国学者的论著和比较翔实的数据资料,可读性较强。例如,作者在书中写道:“宗教活动场所——教堂、寺庙、会堂是以立体的三维建筑形式体现美国宗教景观的活细胞,是宗教团体及其成员维持关系的有形存在。信徒通过参加宗教活动表达自己的信仰观念,与其他成员一起分享团体宗教生活,从而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充实。” 这段话使读者如入其景,很清楚地了解了美国人为什么要信仰宗教。
4.本书作者董小川所撰写的4本书也多方面地涉及美国宗教和宗教史上的一些内容,但这些书既不是美国宗教的专著,也不是美国宗教史著作。这4本书是:《儒家文化与美国基督新教文化》(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20世纪美国宗教与政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美国文化概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现代欧美国家宗教多元化的历史与现实》(上海:三联,2008年版)。这4本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如下:
(1)《儒家文化与美国基督新教文化》对美国宗教文化进行了一定的分析,笔者认为,从殖民地时代开始,美国曾长期是基督新教的一统天下,到20世纪头30年,新教仍占美国宗教的主导地位;但到40~60年代,新教地位已在动摇;到了90年代,新教的统治地位完全丧失,最终形成了新教—天主教—犹太教三位一体的基督宗教主流。 笔者认为,美国宗教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基督教的发展史,因此,美国文化可以说就是基督新教文化,这是该书名称的依据。
(2)《20世纪美国宗教与政治》一书中对美国总统、公民、国会、利益集团、法院、外交等6个方面与宗教的密切关联进行了分析,并在开始就介绍了美国历史上宗教与政治的密切关系。笔者在综述美国宗教的社会作用时认为:首先,宗教与政治相结合、相配合、相融合、相吻合,是美国政治的突出特征,宗教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发挥过和正在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其次,宗教是美国文化的中枢,在《儒家文化与美国基督新教文化》一书中,笔者曾把美国文化称为基督新教文化。如果说这种说法难以表达美国人的其他宗教信仰以及信仰多元化的特征,那么笔者在该书中宁愿把美国文化称为宗教文化。宗教在美国文化中的中坚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宗教在美国政治文化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价值;二是宗教持续不断地服务于美国自由主义及其政治和社会秩序的合法化。这里,我们既可以用教会宗教在各个时期的“奋兴”作用来归纳美国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也可以用公民宗教在美国民族统一道德观和价值观上的作用来表述美国文化存在的基本特征。再次,宗教信仰多元化是美国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依托。克林顿总统在第二次就职演说中说:“我们拥有种族、宗教和政治上的丰富的多样性,这在21世纪将是天赐之福。那些能够在一起共同生活、共同学习和锻造团结的新纽带的人们,将会得到巨大的收获。”不论是宗教的多样性决定了政治的多元化还是政治的多样性决定了宗教的多元化,都证明是美国宗教与政治相辅相成的关系塑铸了美国民族和国家。美国作为一个历史上形成的多种族、多宗教的移民国家,没有宗教信仰的多元化就难以体现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作为一个以基督新教—天主教—犹太教三位一体的基督宗教为主流的文化体制,没有宗教信仰的多元化就失去了美国文化赖以存在的根基。在美国人判断人格的价值尺度中,宗教因素具有重要地位。
(3)《美国文化概论》一书中对美国宗教问题进行了多视角的介绍和分析。其中第一章《熔炉文化与多元文化》认为,美国宗教信仰多元化是美国文化的一大特色,这种宗教信仰多元化既表现在宗教种类多元化,也表现在教会派别多样性。 第二章《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认为,宗教不但是美国人的精神依托,而且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因此,说美国是西方最笃信宗教的国家和民族应当没有疑义。同样众所周知,现代美国人绝大多数信仰上帝,或者说基督宗教。因此,说美国是一个基督教国家,应当基本符合事实。所以我们说,美国文化是一种宗教文化,基督宗教信仰是美国文化的主流。 在这一章当中,我还对美国各个族裔宗教信仰的表现与特征进行了总体介绍,其中包括白人和拉美裔人、印第安人、黑人、亚裔人(华裔、印度裔、日本裔、韩国裔、菲律宾裔、越南裔、老挝裔、柬埔寨裔、穆斯林和巴哈伊教信仰)。应该说,这些介绍基本涵盖了所有美国人信仰的宗教。但是,由于该书是讨论文化问题而非专门宗教研究,因此对美国的一些宗教细节问题并没有涉及,例如,摩门教等边缘宗教问题、伊斯兰教问题等,该书涉及很少。
(4)《现代欧美国家宗教多元化的历史与现实》一书中对美国宗教多元化形成的历史轨迹、总体表现和特点进行了比较透彻的介绍和分析。该书认为,美国宗教多元化可以从6个方面来看:第一,美国的宗教多元化首先表现为来自不同地区、国家和民族的移民信仰着不同的宗教;第二,宗教种类繁多、教派林立;宗教形势变化不定,不但主流宗教在变化,边缘宗教或者叫新兴宗教不断产生;第三,宗教形势在不断变化;第四,主流宗教与边缘宗教之间不但相互矛盾与冲突,而且相互依存;第五,各个宗教和教派内部相互关系十分复杂;第六,各种宗教本身在不断发生变迁。
5.上海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徐以骅主编的《宗教与美国社会——宗教与国际关系》(北京:时事出版社,2000,2004,2007,2008年版)已经出版5期,其中的文章主要是关于美国宗教问题的论述,但内容比较纷杂,有的文章谈了美国宗教历史问题,但更多的是现实和宗教观念问题。
6.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卓新平的《当代基督宗教教会发展》(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和《当代西方新教神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两部著作中对美国宗教也进行了一些介绍和分析。在《当代基督宗教教会发展》一书中他认为,天主教传入美国最早是1526年由西班牙传教士完成的,东正教是18世纪传入美国的,新教则是在17世纪传入美国的。同时,该书还对新教许多教派进行了介绍,包括教派人数和社团情况等。 在《当代西方新教神学》各个章节中他都谈及美国宗教信仰问题。另外,卓新平、许志伟主编的《基督宗教研究》(1~8辑)中有些文章谈到了美国宗教的一些问题。
相对而言,近年来国内学术界有关美国宗教和宗教史的论文在近年来比较多,但大多没有直接进行美国宗教史研究,而是对美国宗教史上某一个教派的研究,或者文章中涉及美国宗教中的某一个派别的研究,因此,各种论文,包括学位论文还谈不到对美国宗教和宗教史进行整体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