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中学写作教学理论现状分析

1.写作理论研究著作颇丰

如马正平的“高等学校写作教程系列”,孙绍振称其为“是一部结构恢弘、气魄浩大的真正面向21世纪的大学写作学系列教材”,“这套教材的研究是全方位的,不仅在写作哲学、写作美学、写作文化学、写作思维学、写作语言学等方面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就,而且(也是最为精彩的地方)从写作思维的角度,破解了人类写作言说的操作技术之谜、艺术之谜。” 潘新和沿着“述而不作”“以述为主”“述中有作”“以作为主” 的学术研究道路,逐渐建立自己的学术腹地,进行着写作系列研究,他从中国现代写作教育史入手,逐步研究中国写作教育思想史,到研究当代写作教学思想构建,出版了《中国现代写作教育史》《中国写作教育思想史》《写作:指向自我实现的人生》《高等师范写作三能教程》,一直到出版《语文:表现与存在》 ,系统地提出了一种令人耳目一新而又有科学力量的新观点,他在“言语生命动力学”语文观的统帅下,构建了言语生命动力写作教学论,这是对中小学写作教学界能够产生冲击力的一个理论力作。潘新和教授近年来把目光转向了中学教学界,开始研究高考,研究中学的教学现状,在中学教学杂志如《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连载写作教学论文章。陈国安、何纯、王定的《写作学基础》,段建军、李伟的《新编写作思维学教程》,王泽龙的《中国写作学探要》,朱晓斌的《写作教学心理学》等等,理论建树都是颇为丰实的。但因其种种原因,在中小学语文教学界产生的影响还是不够大,对中小学写作教学起到了一定的指导或者影响作用,但是这作用的发挥还远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因此总体上说写作教学理论构建滞后,缺乏体系严密、影响力强的中小学写作理论指导。

2.代表作简要分析

(1)马正平:《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 及其写作教学理论

马正平教授对写作教学的研究是宏大渊博的,其研究视野也达到了中学写作教学界。他的《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两百来页,以大量篇幅总结和评价了国内外写作教学研究和实践成果,尽管也贯穿了马先生以思维训练为核心的写作教学思想,而具体写到中学写作教学的实施途径的内容仅占全书的四分之一。基本上还是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做资料性的罗列多,而到具体现实的中学写作教学思想构建还是说得比较概括,对中小学写作教学的细部研究似有欠缺。他的《高等写作学引论》《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高等文体写作训练教程》,虽然理论宏阔,体系严密,但还仅仅是面向高等学校的,具体用这些理论指导中小学写作教学,还必然需要一个消化、转化的过程;虽然近年有的师范院校选用这套书做教材,但面对中小学教学实际仍然是有诸多隔膜;大多数中小学语文教师对这套书的理论并不熟悉,有部分先行者注意到了这套书,研读它,使用它,也在报刊上发表过一些研究文章,但还都不足以形成富有特色的中小学写作教学理论。马先生还有一套《写作的智慧》,可惜,书店买不到,一般的图书馆也难以找到,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这些理论成果的影响远没有达到足够的力度。

(2)潘新和的“言语生命动力学写作教学论”

潘新和教授提出的“言语生命动力学写作教学论”,近年来在中小学写作教学界颇产生了一些影响。《语文:表现与存在》构建了一个中小学写作教学理论的蓝图,很可惜的是相当一些中小学教师在繁重的工作压力和残酷的升学竞争现实面前,无暇顾及这类理论著作,即使顾及到了也似乎找不到直接用于解决应考取胜的良药,更何况,潘先生的理论对应试写作教学还颇多批评,因之,其影响力依然受到限制。也不可否认,大学教授对中小学写作教学实际毕竟也少了点实际的操作感受,完全的理性分析和理想构建尽管很重要,但是,仍然显得与中小学教学实际有一定的距离。不管怎么说写作是学生生命的体现,而学生面对现实的严酷,怎么来完成这个生命的体现,依然是不甚清晰的。用写作来呈现生命的状态,毕竟还是一个理想境界,让学生认识到进而感受到这种生命的呈现,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其间不仅在实践上需要研究,在理论上也需要研究。

(3)陈果安、何纯、王定的《写作学基础》

该书从写作原理和文体写作两个方面来研究写作教学。写作原理涉及影响写作发生、过程、环境及对象的六个方面,从写作行为论、文章载体论、写作客体论、写作受体论、写作主体论、写作过程论方面阐述写作的理论机制,其中又以写作过程论为重点详加阐释,其意明显地要突出过程意识,这与写作的生成原理非常吻合。书中有许多思想值得中小学语文教师认真研究和吸收,如写作客体论中对写作客体如何进入写作主体的心灵的阐释,对帮助学生解决没材料可写的问题很有意义,作者对材料的含义发现和生成的解说,对怎样通过观察、体验、感受以及阅读和识记来获取写作材料的阐述,对中小学写作教学实际都有借鉴意义。而文体写作部分则主要从实用文本写作和文学文本写作角度来阐释,与现行中小学写作教学毕竟是有着较大的距离。这本书的使用对象当然是定位在大学教师,中小学教师对它的关注自然也有限。

(4)高志华的《中学生作文学》

这本书力图建构一个属于中学写作教学的新体系,力图在理论上对作文教学进行理论研究,该书首次提出“作文学”的概念,有把作文作为“学科”来研究的大胆设想,刘锡庆教授称其为“前贤未作之事,此前未有之举” 。既然称之为“学”,自然是要在理论构建和训练体系上做文章。该书由中学一线教师撰写,从本质论、比较论、主体论、文体论、教学论、实践活动论、教师素质论七个方面展开研究,基本涉及了中学写作教学的主要问题,立论从中学教学实际出发,分析切合中学教学实际,是对中学写作教学有很大启发意义的著作。作者们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对当时的一些现象和盛行的一些说法做了一些辩证,如试图对创作、写作和中学生作文进行比较界定,对盛行一时的所谓“淡化文体”有所批评,其中许多观点值得研读和借鉴。 但也因其非官方教材,又没有可以落实到教学实际的训练体系以及中学教学界自身对理论的一种轻视等原因,也没有形成一种较大的影响力。

(5)陈军的《作文新视角》

这也是一本中学语文教师关于写作教学研究的颇有新意的著作。作者从阅读新视角、心理新视角、形式新视角、认识新视角、思维新视角、技法新视角、风格新视角等角度切入来研究,举例丰实,特别是在解决学生写作素材获取和表现生活的技巧上有真知灼见,切合中学教学实际,里面虽有理论思考的积淀,但其更多的是技法研究。这部书以专题式的构思方式,从阅读是新视角的来源、激活心理变换视角、作文形式不必成篇、变换角度认识事物、几种思维方式、几种写作技法和多种风格角度几个方面介绍学习写作的路径。他把阅读理论与写作理论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既讲了阅读触发新视角的方法,又关注了思维方法的训练,还顾及了写作技巧的训练。他的那些提炼很有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操作价值。如从阅读中寻找视角专题,他提炼了八种训练方法:综摄、比较、引申、拓展、发现、辩证、转换、析句,凝练新颖,操作性强。再如思维训练专题,他提炼了层递辐射、双边联想、凸显奇语、多方扩展、深化思想五种方法,实用而精当。写作技法专题中所列的转换技法、象征技法、设喻技法三大类中的22个小技法都具有极强的操作性,可以使用,可以见效。

(6)赵谦翔的《绿色作文实例实说》

严格地说,这本书不是理论研究专著,而是在教学实践中体现思想的著作。作者对于“绿色作文”这个概念并没有做理性的阐释,更没有上升到一个理论的高度来研究“绿色作文”的科学机理。虽然作者有感于现今中学写作教学假大空的弊端而提出绿色作文的概念,提出“以人为本,以活为源,以悟为魂,以真为纲,以导为脉”的观点,但都没有做理论的阐释和论证。

还有一些写作教学研究的著作,都从各自的研究视域对写作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究和解说,但从整体上看,偏向大学教材的,理论性强和实践性稍弱,偏向中学教学的,则是实践性强,而理论性弱,甚至有些违背写作教学规律、违背人的成长规律的东西也大行其道。撮其要者,可资借鉴的还有:徐江的《新课程议论文写作实验教本》,褚守农的《联想与作文》,王泽龙的《中国写作学探要》,叶黎明的《写作教学内容新论》,袁孟斌的《高中生作文运思方略》,雷其坤的《中学作文高效教学》,沈红旗的《唤醒生命的作文教学》等等。

3.需要厘清的一些问题

写作教学到底要给予学生什么?是帮助学生表达个人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真实认识,还是教学生获得适应主流话语方式所需要的基本能力,获得公共思维和公共话语的能力,还是送给学生一块应试的“敲门砖”?写作的基本要素到底应该是什么?过去的教学大纲提出的“观点正确,内容健康,条理清楚,结构合理,语言通顺,文面整洁”,与实际的写作基本能力要求还有多远?怎样解决写作无趣无味、片面应试技法、套话假话废话问题?怎样解决学生不爱写、不会写、写不好的问题?怎样解决教学无据、教学无序、教学无方、教学无效、教学无趣等问题?怎样营建利于写作能力形成的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等问题?还有很多问题。我们需要一个全面的清晰的教学指导理论。

写作教学理论在中小学语文教育界影响不大,主要问题不是在著作的本身,而是在中国基础教育的大环境。现实中,普遍的政策导向和舆论氛围以及人们的文化心理倾向,都把写作教学逼上一个越来越狭窄、越来越功利的境地。而到教学实践中,又由于理论构架的缺陷,导致实践操作的盲目,形成中学写作教学现实的多重尴尬。

固然,企图用一种写作教学理论统一全国语文教师的思想是不可能的,更是不应该的。理论思想的高度统一,便是思想僵化、走向死亡的时候。理论的多样,思想的碰撞,是教学走向繁荣的标志。但这必须是有一个前提的,就是所有从事写作教学的教师自己必须有自己的思想体系,最起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教学思想支点。在众多的教师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之前,总应该有一个体现大多数人意志或者能使大多数人认同的教学思想理论体系。客观地说,我们现在的情况是缺乏自己的写作思想体系,而即使有一些算作是思想的东西,是否能经得起逻辑的推敲,还是很成问题的。比如,应试指导的“体系”可谓五花八门,一年的高考作文题出来,必然有一批人炒作“满分作文”,于是必然地要刮一阵某类写作的大风。就近年而言,出现的有“文化作文写作训练体系”、“话题作文训练体系”、“另类作文训练体系”、“攫住阅卷老师眼球的技巧体系”等等,这些算不算是写作教学思想,是不是适宜的教学思想,也都是值得研究的。多种理论出现,产生各自的影响,发挥着应有的积极作用,那是繁荣;没有思想,急功近利,旁门左道盛行,那是混乱。

更为严重的是,我们的多数教师,尤其是一些有影响力的中小学教师和主管官员对理论有一种本能的反感情绪。在急功近利思想的左右下,只看重具体操作技巧,不管理论上是否站得住脚,还要说我们是实践家,而不是理论家。实践和理论本来应该是相与为一,才能发挥作用的,甚至可以说只有二者兼具而有所侧重,才能称之为“家”的。

4.中小学写作教学理论缺失的影响

其最直接的影响有三点。一是导致写作教学的目的性不强,体系性不强,常常是随机作文,到底该练什么不清楚,常常是抓一个题目练一个题目,而应该培养的能力却往往没有关注到,造成能力形成的缺陷。如高考一考话题作文,小学、初一、高一的老师就开始练话题作文。连基本的写作要素都没练,就想直接介入话题作文。二是导致写作教学中的许多错误观念流行,干扰写作教学的良好环境形成。如写作教学教和不教都一样,考试分数靠运气。如作文能力的提升只要掌握几种技巧就行了,于是教学中就只管技巧而忽视基本能力的形成。也有的只强调写作话题教学而忽视基本写作规范的养成,文章写成“四不像”。写作教学一味地猜测命题走向,花费心思猜题目。殊不知,学生如果基本写作能力不济,就是考前把题目告诉他,也同样是写不出好文章的。三是造成写作动力缺乏。对一件事情不明白为何要做,其动力肯定是没有或者动力不大的。对一件事情的规律不甚了了,其做这件事的效果肯定是不会很好的。

恩格斯曾经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 同样的道理,一个教师要想登上学科教学的高峰,也究竟是离不开理论思维的。教学的有效性追求,决定了我们不可去做盲目的事情,理论上翻过梁,才会理性地思考问题,才可以避免蛮干、乱干。我们的写作教学之所以有那么多的人不感到害怕,就是因为既没有从理论上搞清楚为什么要写,也没有搞清楚写作是有规律可循的,而听了一些不恰当的说法又无力进行分辨。 0Jghu91RAneGT/H6ZMk1aymayEonkhLmvowMI4MgH5NtdE6JrxhbxXUa0RWCv/o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