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关于写作与多维互动写作教学

1.关于写作

写作的本质是什么?既然研究写作,总要弄明白研究的对象。

马正平认为,写作有狭义写作、亚写作、广义写作之分。“狭义的写作就是写文章”。既指篇章话语的生成,也指非篇章的生成。篇章话语包括各类成篇的文章,非篇章是指给人或物命名、生成标语口号等。亚写作“包括翻译写作和编辑工作”。广义写作包括谱曲、绘画、导演、摄影、剪辑等。 我们在这里只讨论狭义的写作。

那么写作的实质到底是什么呢?“所谓写作,是主体为满足一定的用途、达到一定目的而运用材料去收到预期效果的书面表达。” “写作,或为表现和传递作者的认识(包括审美认识)成果,或为满足生活需要,都有实际用途和效果预期;出于需要,满足需要,是写作的基本生活属性。正是这种属性,要求写作一定要与人的真实的思维活动相联系,并受制于人的主观需要,而成为人们认识主客观世界的重要工具和交流的媒介——写作正是从这一点获得生命,同时也获得活力。” 这是建立在狭义写作基础上的阐释。需要注意,这里强调“用途”“目的”“效果”,强调“认识成果”,强调“出于需要,满足需要”。就是说,写作是主体受驱于利益动力的一种活动。这是从动力学角度的解释。从写作内在运行机制又怎么认识呢?孙有康认为“写作就是作者运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思维过程(思路)的活动”。 而思维又是什么呢?思维是人类大脑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是人类开动脑筋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是人类大脑反映主观世界的过程,是人类大脑的一种机能。由此可见,写作是一种建立在心理活动之上的书面表达行为。这个活动与照相机不一样,与脑电图仪不一样。照相机把客观世界的影像复制出来,只需机械操作一下,脑电图仪完全根据脑电波动机械呈现“原形”。写作就不一样了,外界的物象进入作者的脑海,需要在脑海里运行,生出种种“复件”,这个“复件”又需要通过外在形式的文字复现出来。这个过程就复杂多了。照相机、脑电图仪,只要所针对的对象完全一致(时空角度都是一致的),那么出现的结果完全一致,而不同写作者用文字呈现同一客观对象,结果很难是一样的。思维是复杂的,多形态的,一个人同时并存着几种不同形态的高度发达的思维。

写作与思维科学有关,但它不是思维科学。写作是思维的物化成型的复杂过程。否则,岂不是我想过了就是我写作了?说过了,也不算写作。所以,历年来的教学大纲都强调“听说读写”,是把“说”和“写”分列开来的。写作毕竟是要以书面的形式物化存在的,这种物化,还必须是纸质的。录音也是物化的语言形式,但是,那属于“说”的范畴,是语文教学的另一个方面的内容。

写作是复杂的思维活动,它的特殊性在于要运用文字符号把复杂的思维结果用一定的书面文字形式呈现出来,留传下来。写作要把复杂的不可见的内思维转化成可见的外在的语言文本。

写作本质上是一种很复杂的脑力呈现活动。是脑力活动,就有许多潜在的不明朗性。因而,写作活动是难的,研究写作活动也是难的。不过,再难的活动,也有可以逐步认识的可能。为了认识写作,研究写作,我们寻找相应的突破口来逐步深入。从写作活动的行为过程来看,按照马正平的观点 ,有前写作、写作、后写作三个系统,这三个系统在我们的中学写作教学中都是不可忽视的。前写作,就是写作主体的建构和信息积累(观察、阅读等);后写作主要指写作的传播,在中学阶段就是习作的评改、编辑、发表等;写作是写作行为的中心过程,但是,为了写作能够顺利进行,我们不可忽视前写作、后写作。我们的写作研究,有必要全面构建这个全程体系。

2.关于多维互动写作

倪文锦、欧阳汝颖在《语文教育展望》中说:“实际上,写作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 这里揭示的是写作教学活动的规律,但并没有揭示写作活动本身的全部规律。写作作为维系人类社会的联系而产生的一种行为方式,必然具有社会性。社会性的特点就是互相促动或制动的,而组成社会的因素又是无限多的,这就决定了写作活动必然呈现多维互动性。

(1)写作与社会

写作是一种社会化的精神生产,即使是学生的作文,也必然是对社会的一种反映,也必然的在一定范围内对社会产生作用。学生的写作也必然的与作者生活的社会环境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写作的原料来自社会,即使是写作者自己的内心世界,也与外部世界有割不断的联系;另一方面,写作的成果又影响着社会,即使是学生作文,至少要被教师研究,对教师有着一定的影响。世界本身是极其复杂的综合体,组成这个综合体的各个方面之间总是呈互相影响的关系的。写作作为这个复杂综合体的一部分,自身又有更为复杂的综合互动关系。

(2)写作与阅读

人类从最初的表现需求和交流需求开始,就有了传达形式的追求,直到形成文字,形成文章,这种需求得到了高级层次的满足。先人的艰苦求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后人的进步必然地会借鉴先人的成果。人类更是在不断地扬弃先人的成果中创新发展的。写作这种表现和交流的所需要活动,必然地与借鉴和吸收紧密联系在一起。阅读为写作提供仿照的范本,阅读资源激发着学习者的思维灵感,对学习者产生着欲望的滋生作用;反过来,写作也并不是被动的,它也对阅读产生着作用,对阅读提出深化的要求,对阅读提出扩展的指令,对阅读产生着疑惑、批判、矫正等等作用,有了这些疑惑、批判、矫正,又刺激着新的写作欲望产生。阅读一维与写作一维总是时时刻刻呈现互动关系的。

(3)写作者个体的内在因素

写作是一种个体劳动,整个写作过程,从体验、构思到表述,无不具有作者的个体特征,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但是,这个个性色彩又是非常复杂的,是写作者的综合性很强的复杂的内在因素的呈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阅历、文化知识、艺术造诣、语言修养、审美意识等等,很难说是哪一个方面起作用,或者说是哪些方面可以忽视,且这些方面之间又是互相影响的。思想感情会影响艺术造诣,艺术造诣也会改变思想情感。在学习中改变自己是常有的现象。语言修养会影响艺术造诣,艺术造诣也会促进语言修养的进步。追求怎样的语言风格,又总是与其一定的审美意识有关的,审美意识又总会改变写作者的语言风格中追求。写作者内部的这些多维性,也是学习写作不可忽视的内容。

3.关于多维互动写作教学

多维互动写作教学,立足点在教学生学习写作上,力求构建一个在多维视野观照下的立体的全方位的思想体系,既明确写作能力形成因素的方方面面,在宏观上形成教学的科学构架,又理出写作能力形成的入手路径,在微观上形成写作教学的可以操作的科学方案。

这也是前辈学者一直在探讨追求的一个目标。前辈们有一些精辟的见解,可资我们借鉴。林可夫把写作的原理归纳为“四体化一”,“所谓‘四体’,是指构成写作活动和写作行为的四个因素,即:谁来写(写作主体)、写什么(写作客体)、为谁写(写作受体)和怎样写(写作载体)。它们是赖以发生、存在和发展的先决条件。”“所谓‘化一’,是指写作四体移入写作主体大脑转化为四种观念意识(人格意识、题材意识、读者意识、成品意识)后,由感知层次上的聚合,到思维层次上的缀合,到最后表述层次上的融合,这样一个化合为写作成品的递进过程。”

事实上,写作的各种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写作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完整的过程。写作主体与写作客体的结合,产生了写作载体,这就是文章的制作过程;写作载体被写作受体加以接受,这便构成了文章的阅读过程;写作受体的反应又作为信息反馈,作用于作者和社会,这便构成了反馈过程。因此只有用整体的、联系的、动态的互动的观点对写作系统进行研究,才能揭示写作活动的基本规律。尽管马正平先生对“四体化一”说的逻辑混乱给予了批评,但它可以启发我们思考。写作活动,确实不是孤立的,写作有许多相关因素,而这诸多相关因素之间是会互相产生作用的。我们明确地意识到这多个方面的互动关系,有意识地利用这种互动关系,提高写作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研究与实践所追求的目标。

写作教学缺乏整体意识,学段之间、年段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虽然,写作能力训练需要“螺旋式上升”,但是缺乏上升的层递关系,实际的状况是“有所重复,有所疏漏”。我们提出多维互动写作教学,意在就写作教与学的角度从逻辑维度入手,构建主体维度、内容维度、过程维度、结果维度、写作教学活动的内与外维度以及各个维度间相关因素的互动网络,弄清规律,巧加利用,促进写作教学效率的提高。在主体维度下,关注教师与学生、动力与行为、主体与客体、内心感受与外在世界的互动关系,以及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和兴趣、动机、情感、意志、个性等等相互的错综关系。在内容维度下,关注阅读与写作、理论与实践、内在感悟与外在影响的互动关系。在过程维度下,关注动力与技法、内感与外察、教师自身写作经验理论修养的方面与写作教学技巧、自身体验与别人的文章技法的互动关系。在结果维度,关注主体与对象、写作成品的内容与形式的互动关系。在内外维度下,关注政治环境、文化视野等等互动关系。树立一种全面观照、点点突破意识,一种系统筹划、线线关联意识,使写作教学在多维互动体系下进入一个科学有效的积极发展轨道。 oNjIH9y2kjIaXjLreTx5QzDCDrpKf7GFiZzfyzNbMJanwC0ipR4jgzB5a4CK7MO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