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高校青年高层次人才党建工作机制研究

课题承担单位 北京化工大学

课题负责人 甘志华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强化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一流专家、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是国家实施“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对广大知识分子,重要的是团结,同时要加强引导,特别是要加强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激励他们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聪明才智。

“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关键在于一流的师资队伍。“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高校是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地,青年高层次人才不仅是科技创新、知识创新的核心力量,也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更是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他们作为国家科技创新、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核心力量和关键要素,是实施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资源。

“党管人才”是“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人才工作的重要原则,青年高层次人才党建工作是党管人才的重要手段。高校加强青年高层次人才党建工作,培养一支又红又专的青年高层次人才队伍,对于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落实立德树人、建设“双一流”大学,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高校要深刻认识加强青年高层次人才党建工作重要性,准确把握新形势新要求,切实增强做好青年高层次人才党建工作的紧迫性和主动性,努力造就一支又红又专人才队伍,为加快建设“双一流”大学,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的精神,北京化工大学开展高校青年高层次人才党建工作机制研究,以问题为导向,聚焦青年高层次人才特点和发展需求,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党建工作规律,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学校事业发展需求,从“顶层设计和组织领导、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培养、人才激励和服务”四个维度,研究建立青年高层次人才党建工作机制和实现路径,为高校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推进“双一流”建设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第一部分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

课题组通过文献检索、走访调研、个案研究等方法开展高校青年高层次人才党建工作的理论研究,系统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系列重要论述;综合分析高校高层次人才思想政治状况和党员队伍建设情况,分析存在问题和发展需求;归纳新时期对高校青年高层次人才党建工作带来的挑战和要求;针对群体特点和党建工作实际,围绕培养一支又红又专的高层次人才队伍的目标,从理论与实践角度,研究探索高校高层次人才党建工作机制;探索健全高校高层次人才党建工作机制和实现路径,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并完善。

二、研究意义

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党的十七大首次将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写入了党的代表大会报告,提出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统筹抓好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级人才队伍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对人才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思想深刻、要求明确,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理论内涵,为人才事业发展提出了根本遵循,对加快推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把各方面优秀人才聚集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坚持“党管人才”是高校实现使命与责任、推动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关键环节,我们国家正在从人才资源大国向人才资源强国转变,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在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建设“双一流”大学,重中之重是人才队伍建设,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充分认识人才资源是高校的第一资源,始终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推动高校的发展,办人民满意的大学。

因此,加强高校青年高层次人才党建工作,加强对青年高层次人才的政治引领,重视在青年高层次人才中发展党员,是高校优化党员结构、提升党员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内在要求,对发挥青年高层次人才的优势和作用,全面推进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以适应国家新时期发展需要意义重大。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文献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方法,分析高校青年高层次人才的理论内涵、思想政治状况和发展需求,分析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对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研究探索高校青年高层次人才党建工作机制和实现路径,充分发挥党管人才作用,增强党对青年高层次人才的凝聚、引领作用,培养一支又红又专的青年高层次人才队伍。

四、研究内容
(一)开展基本理论研究

对高层次人才的内涵和特点等进行深入调研,对党管人的内涵和起源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

(二)调研高层次人才党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文献检索、走访调研、个案研究等方法,调查研究高校高层次人才思想政治状况和党员队伍建设情况、存在问题和发展需求。

(三)研究青年高层次人才党建工作机制和实现路径

本课题从构建高层次人才队伍政治引领工作机制、高层次人才发展党员“双培”机制、党管人才立体培养机制和高层次人才党建保障机制等四个维度,开展青年高层次人才党建工作机制和实现路径的研究。

第一,研究构建青年高层次人才队伍思想政治引领工作机制。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研究其工作机制和路径创新,切实增强党对高层次人才的凝聚、引领作用,激发其创新创业活力,着力培养一支又红又专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为加快建设人才强校、实现“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储备和组织保证。

第二,研究构建青年高层次人才发展党员“双培”机制。研究构建在高层次人才党员中优秀党员的培育工作和在高层次人才中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及其发展党员工作机制。

第三,研究青年高层次人才党内激励和服务机制。从建立高层次人才对接机制、搭建多渠道多领域学习交流平台、建立激励和帮扶机制等方面,研究构建党管人才立体培养机制,拓宽高层次人才发展渠道,为其干事创业、实现价值创造条件和提供服务。

第四,研究构建高层次人才党建保障机制。从建立健全高层次人才党建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建立信息跟踪反馈机制、建立工作评价体系等方面研究构建高层次人才党建保障机制。

五、研究思路

课题研究基本思路是坚持“三个”结合,即调查研究与实践创新相结合、破解重点难题与培育典型案例相结合、健全工作机制与形成长效机制相结合。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一、高层次人才的基本内涵

高校高层次人才这个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一般是指经过较长时间的教育和培训,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和技术,具体体现为具有较高的学历、职称,在某一学科领域具有出众智力、渊博知识、超常技能的人才资源,是学校的教学骨干、科研骨干或学术带头人等。目前国内高等教育界及各高校对高层次人才的理解和界定还有所差异,不同地域、不同省市、不同层次的学校对高层次人才的认定也有着一定的差异。

(一)高层次人才的界定

教育部原部长周济在2005年度长江学者受聘仪式上的讲话指出,“高校教师队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队伍是国家高层次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决定着高水平大学的建设水平和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而且也是国家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一只主力军,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问题、实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一直生力军”。“要进一步构建促进优秀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培养和支持体系,大力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努力吸引和培养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学者大师和学科带头人,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重点支持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团队和学术群体,带动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由此可见,教育行政系统对高校高层次人才的认定是学术大师、学科带头人、学术干部等从事科学技术研究与创新的高层次人才。

国内各高校对高层次人才的界定标准和方法也有所不同,大部分高校是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来制定标准的。硬件方面主要包括工作资历和学术水平,学历上一般具有博士学位,职称需要副教授以上,要有较高的专业研究水平,等等。软件方面包括人才的品德和能力,比如诚实勤奋,有责任心,热爱教学科研工作,有创新意识和独立研究能力,等等。各高校对高层次人才的界定会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的不同有所区别,在具体的各项条件规定中也因地域差异、高校层次差异有着细微的差别。

(二)高层次人才的特征

高层次人才作为高校的核心资源,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即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

学历代表高层次的受教育程度,高校高层次人才一般具备博士研究生学历。他们在长期的受教育过程中,不但获取了广博的知识,同时也得到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以及科研能力的训练,是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精英人才。另外,相当一部分高层次人才的高学历还表现出多学科教育背景以及中西教育背景相结合等特点,这对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优化高校学科结构等十分有利。

职称代表着人才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高校高层次人才通常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体现出他们在自己的学科领域有着高深的学问、渊博的知识和超强的学术能力。长期的工作实践,使他们积淀了丰富的学习、工作和科研经验,因而他们在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也比较突出。

高校高层次人才的另一基本特征是高水平。这意味着他们已经在所从事的研究领域、教学岗位上取得过突出成绩,做出过重大贡献,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国际、国内处于领先地位。除此之外,大学高层次人才还具有以下几个核心特征。

1.高进取性

高校高层次人才能够取得较高的成就,与其强烈的事业心和进取性是分不开的。高校高层次人才对所在学科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对未知领域也有着强烈的探求意识,对事业有明确的理想和抱负,对学习和工作始终抱有积极向上的态度,这些都促使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孜孜不倦地努力,不断取得新进步。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高层次人才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面临巨大的挑战。 高层次人才的适应性和变化性比一般性人才明显要强,他们能够接受新生事物,学习最前沿的知识,为自己所用,优化已形成的知识结构,始终跟得上时代的需求。高层次人才的高进取性使他们不断迈向更高的层次。

2.高创造性

人类的劳动按照发展的层次来划分,可以分为模范性劳动、重复性劳动和创造性劳动。前两者都是以继承性劳动为重要特征,其结果只是将前人创造出来的劳动形式和经验进行再现和重复。创造性劳动则是以前人的经验和成果作为基础,有所创新和突破,这种创造性劳动既能够取得比前人更大的成就,更能够有效提高劳动者自身的素质。高校高层次人才受到过良好的教育,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具有较强的知识创造能力。他们能够清楚地认识到作为高校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自己所肩负传承知识、创造知识、服务社会的责任。他们渴望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获得社会的尊重。高层次人才以知识创新为其核心工作内容,他们从事的不是简单重复性的工作,而是在变化和不完全确定的系统中充分发挥个人智力和灵感,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推动技术的进步。高层次人才的创造性决定了社会发展的方向、速度、深度和规模。他们的创新意识不仅体现在较好的继承性上,更反映在较高的悟性上,即在于对已有知识与技能的吸收、消化、提高、再创造等方面有较高的悟性,比起一般脑力工作者高层次人才的创造能力更强,创新程度更高。

3.高稀缺性

目前,高层次人才在世界范围内仍呈现出高稀缺性,是全球高校高度重视并激烈争夺的稀缺资源。这首先在于高层次人才的形成对其主体性的要求较高,只有那些有理想、有恒心、有毅力的人才有可能成为高层次人才。其次,高层次人才在形成过程中投入资本较大、教育条件要求较高、成长的周期较长,从而造成高层次人才的成长过程存在客观困难。此外,高层次人才还有着一定的时间性,一般人才要经过多年的奋斗和钻研才有可能成为高层次人才。在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的今天,如果不能持续更新知识和提高能力,今天的高层次人才明天就会落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层次人才的稀少。

4.高流动性

高校高层次人才拥有的知识、技能和不断创新的能力,客观造成他们有很大的流动性。他们由追求“铁饭碗”,转向追求终生就业能力。社会价值观的变迁、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就业渠道的拓宽,使他们对学校的忠诚逐渐转移到对自己专业的忠诚。对他们来说,学校只是发挥其专业优势的平台,他们更关心的是个人在专业领域取得的进步以及个人的价值回报。如果现有学校不能使他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知识资源,不能满足其心理需求,或者缺乏个人成长机会和发展空间,那么他们就会寻找新的工作舞台和战略合作伙伴,流动到能发挥他能力的地方去

二、“党管人才”的基本内涵

“党管人才”原则,从根本上说就是“党兴人才”,目的是更好地统筹整合和规划人才发展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党管人才”就是党要在宏观上、政策上做好统筹,通过协调和服务来做好支持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工作,通过把各方的力量整合起来统一到服务于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的目标上来。

(一)“党管人才”的确立

2003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根据人才强国战略和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提出了“党管人才”的新思路,对“党管人才”的要求和意义做了深刻论述。会上,胡锦涛同志指出,“坚持‘党管人才’,就是要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为做好人才工作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更好地统筹人才工作,更好地组织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浩浩荡荡的人才大军”。 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党管人才”原则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突出了“党管人才”重要思想,体现了党对人才工作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报告也再次提出“党管人才”,使其更加具体实在,更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为人才工作指明了道路。

(二)“党管人才”的三个要素

“党管人才”的主体,即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对全社会各阶层各行业的人才实行有效管理。

“党管人才”的客体,即各类人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事业,需要各类人才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党管人才”正是本着充分调动人才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初衷,通过制定和贯彻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政策措施,大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和环节,充分发挥每个人才的才能。

“党管人才”主客体之间关系。党对人才的管理是一种新型管理,是一种平面式的间接管理,本质上“党管人才”就是为人才服务。

(三)“党管人才”的主要内容

“党管人才”主要是管宏观、管协调、管政策、管服务。“四管”体现了“党管人才”的深刻内涵。就高校而言,管宏观就是根据高校发展对人才数量和质量的要求,用战略思维和发展观点确定人才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指导思想;管政策就是要在深入调研、全面掌握现状的基础上,制定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激励等配套政策,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作用;管协调就是强化领导,明确职责,加强协调,形成合力,为人才工作系统的高效运转提供动力;管服务就是要为人才的成长和干事创业营造更加优良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

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对人才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思想深刻、要求明确,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理论内涵,为人才事业发展提出了根本遵循,对加快推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把各方面优秀人才聚集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人才问题和人才工作,多次强调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点。2013年10月21日,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一百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人才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的特征和作用更加明显,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谁能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没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难以顺利实现。”

习近平同志强调要聚天下英才用之。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2014年5月,习近平同志在上海召开外国专家座谈会上指出:“要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在大力培养国内创新人才的同时,更加积极主动地引进国外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热忱欢迎外国专家和优秀人才以各种方式参与中国现代化建设。要积极营造尊重、关心、支持外国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对他们充分信任、放手使用,让各类人才各得其所,让各路高贤大展其长。”2016年5月,习近平同志就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作出重要指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要加大改革落实工作制度,把《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落到实处,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2013年6月,习近平同志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2016年5月,习近平同志就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作出重要指示,“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做好团结、引领、服务工作,真诚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成就人才,激励广大人才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聪明才智”。

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2013年,习近平同志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选贤任能,始终把选人用人作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关键性、根本性问题来抓”。“各级党委及组织部门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努力做到选贤任能、用当其时,知人善任、人尽其才,把好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更是强调,“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

第三部分 现状分析

一、高校人才工作现状

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对高校来说是关系到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任务。从目前高校高层次人才工作来看,高校在积极落实“党管人才”原则,坚持高端引领理念,围绕以人为本要求,注重统筹兼顾,树立服务留才导向,基本形成了较完整的人才工作体系。从引进工作来看,由于高层次人才是紧缺资源,在高校之间人才资源的争夺和人才政策的竞争日趋白热化。有研究表明,人才的流动随着政策的加码而在加速,究其原因就是人才忠诚度在下降,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在降低。从培养工作来看,大多数高校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中采取“引进为主、培养为辅”或“培养与引进并重”的方针,但总体来说,相对于引进工作,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工作有弱化的趋势,影响了人才队伍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导致了部分高层次人才的流失。从培养内容来看,主要集中在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面,对于高层次人才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涉及较少。待遇留人、事业留人固然重要,但是通过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发挥高层次人才党员示范引领作用,注重在思想上留人,对于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的稳定更具有方法论的意义。通过做好高校青年高层次人才党建工作,引领人才队伍思想建设,提升青年高层次人才的思想道德境界,提升对学校的忠诚度,提升对学校文化和传统的认同感,自觉融入校园文化、校园精神中,自觉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聪明才智,这应该成为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使用和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高校青年高层次人才思想政治状况

当前,对高层次人才队伍整体而言,主体积极健康向上,政治立场坚定,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但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社会多元价值观念以及国内外多元文化教育背景的冲击等,青年高层次人才个体存在着“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之间、“心灵稳定”与“知识求变”之间的冲突,需要注重引导“潜心问道”与“社会关注”之间、“学术自由”与“师德规范”之间、“学术追求”与“价值追求”之间的统一。青年高层次人才显著的政治特征是思想文化多元。这是因为大多数青年高层次人才长期在国外工作和生活,接触了不同社会背景、不同传统、不同流派的社会文化和政治文化,对于我国国情社情认识还不够深入,对于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尤其是人文社会学科,涉及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等敏感问题。同时还因为科学研究的高强度性容易导致心理的高压性。高校青年高层次人才一般是学科前沿带头人,对学科前沿的前瞻性把握,需要不断地学习探索。对未知世界的无止境追求,使他们比常人付出更多的艰辛劳动,也必然会使他们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这样的压力若没有得到有效的缓解和释放,这样的劳动特点没有得到高校的认同和正确评价,他们就会产生心理问题,而心理问题就有可能转化为思想问题。但是他们依专业生存、对科学研究有追求,在从事研究与实践过程中追求独立自主、崇尚自由,不愿接受其他的约束和思想灌输。因此,在青年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中,要针对人才特点,注重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发展需要相结合,要做到政治上主动引导、业务上助力发展、生活上真诚关心,使青年高层次人才对学校有认同感、归属感,从而有利于青年高层次人才队伍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三、高层次人才党建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
(一)坚持“管人才”党、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迫切需要

“党管人才”是新时期高校加强人才工作的重要原则,是高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不断增强自身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保证,是高校实现使命与责任、推动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关键环节。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高校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充分发挥党的理论优势、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坚持用党的先进性确保人才工作的健康发展,用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用党的方针政策激励和保障人才的创造活力,将党的政治优势与人才工作的特殊性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营造吸引、培养、使用人才的良好环境,对于充分发挥人才队伍建设的最大效益,具有根本的政治导向和组织保障作用,这是高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保证。

(二)落实立德树人、建设“双一流”大学的迫切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培养教师是根本的根本。只有一流教师,才能培养出一流人才,也才能够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青年高层次人才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创新的灵魂,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中发挥着核心带动作用。因此,抓好青年高层次人才党建工作,加强对青年高层次人才思想政治引领,引导青年高层次人才做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的表率,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做学生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示范者,这既是“培养什么人和怎么培养人”的核心质量要求,又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保证,更是加快推进“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保障。

(三)优化党员结构、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迫切需要

做好青年高层次人才党建工作,重视培养和发展青年高层次人才党员,使青年高层次人才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识世界、分析问题、指导行动,自觉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加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始终保持坚强的政治定力。这既是青年高层次人才自身长远发展的需要,也是优化党员队伍结构、提升党员质量的必然要求,更是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内在要求,对发挥青年高层次人才党员的优势和示范作用,引领、带动广大教师党员和教师党支部,在深化高校改革发展中充分发挥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四部分 机制研究与实践探索

在加快推进“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高校应把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放在事关高校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上来抓,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高校应根据人才发展规律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实际,积极探索党建工作与人才工作的结合点,主动改进工作方式,研究创新青年高层次人才党建工作机制和实现路径,更好满足新形势新要求下的人才工作需求。

课题组以问题为导向,聚焦青年高层次人才特点和发展需求,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党建工作规律,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学校事业发展需求,从“顶层设计和组织领导、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培养、人才激励和服务”四个维度,研究建立青年高层次人才党建工作机制和实现路径。

一、研究建立青年高层次人才思想政治引领机制

强化思想政治引领,使青年高层次人才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加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引导青年高层次人才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认识义和利、群和己、成和败、得和失。引导青年高层次人才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自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倡导并践行静心育人、潜心科研、淡泊名利、重诺守信的良好风尚。

课题组研究制定《在青年人才中实施青年学者“红色引擎”工程的工作方案》,并创新设立青年学者“红色引擎”党支部,学校党委书记兼任党支部书记,通过建立青年高层次人才红色教育基地、青年高层次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开展青年高层次人才专题研修班、高层次人才党支部与高校科研院所党支部结对共建、建立青年人才成长档案等方式,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为青年高层次人才思想建设和成长发展搭建平台,以党建工作凝聚、引领、培养、服务青年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二、研究建立培养和发展青年高层次人才党员工作机制

做好培养和发展高层次人才党员尤其是青年高层次人才党员对于加强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制定在青年高层次人才中发展党员工作专项计划,建立与青年高层次人才联系制度,积极引导青年高层次人才向党组织靠拢。充分发挥党员专家学者对青年高层次人才在为人治学方面的政治引领作用,为每位青年高层次人才选配一名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党员专家学者作为培养联系人,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重视培养其科学精神、团队精神和奉献精神。

课题组研究建立“双培”机制,注重培养和发展青年高层次人才党员工作。通过建立高层次人才培养联系人制度,注重在青年高层次人才中发展党员和青年高层次人才党员中优秀党员的培养工作。针对青年高层次人才特点和发展需要,创新党支部组织生活模式,坚持“三个围绕”,即围绕促进中心工作来统筹、围绕加强思想建设来思考、围绕提升业务能力来设计,突出“三个模块”,即“特殊党课”“发展辅导”和“学习交流”,聘请“两类导师”,即“政治导师”“学术导师”,坚持每月召开1次“开放型”组织生活,增强青年高层次人才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搭建跨院系、跨学科学习交流和资源共享平台,实现青年高层次人才的发展与学校事业发展、国家重大战略发展的深度融合。

三、建立高层次人才党内激励和服务机制

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凝聚人心,形成合力,把青年高层次人才队伍的智慧和力量集聚起来,把组织的关怀和温暖带到教学科研一线,提高对青年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从而赢得青年高层次人才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鼓励党员专家学者与青年高层次人才结对子,从思想、工作、学习、生活上指导和帮助青年高层次人才的成长进步。

课题组研究建立“1+1+1”帮扶激励机制,主动帮助解决人才的思想、工作、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建立基层党组织书记联系1位高层次人才党员、高层次人才党员联系1位青年高层次人才的工作机制,拓宽党组织服务青年人才成长的渠道,主动帮助解决人才的思想、工作、生活问题和实际困难。研究建立青年高层次人才党员及其党支部发挥作用机制,服务人才和地方经济发展。注重发挥青年高层次人才党员示范引领作用,加强对青年高层次人才和后备人才的培养,通过加强与地方、企业的人才战略合作,着力打通西北、东部沿海和企业三大通道,为人才成长发展搭建平台和创造条件,为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提供服务。

四、研究建立高层次人才党建工作保障机制

高层次人才党建工作应根据高校自身定位与人才队伍建设需求,注重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从工作机制、组织保障、资源配置上为高层次人才发展“量身定制”,做到因“才”施政、因“才”施策,形成党建引领人才队伍建设的格局。建立高层次人才党建工作组织领导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人才工作部门、人事部门、宣传部门等协同配合,二级党组织负责实施的高层次人才党建工作格局,把思想政治引领贯穿于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管理、评价的全过程,努力建设一支又红又专人才队伍,积极构筑人才高地,为加快建设“双一流”大学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组织保证。

五、研究成果

(1)2017年8月,在《中国教育报》发表题为《“双一流”呼唤加强高层次人才党建》的文章。

(2)2017年10月,在《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核心期刊上发表题为《“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高层次人才党建工作的思考与实践》的文章。

(3)2017年6月,在北京高校基层党建重点工作推进会上,作为北京三所发言高校之一,以“加强青年高层次人才党建工作,打造又红又专人才队伍”为题作经验交流。

(4)2017年,青年学者“红色引擎”党支部的组织生活案例入选《北京市基层党组织组织生活创新案例》和北京高校《党支部工作规范(教职工)》。

六、遇到的问题

(1)研究构建高层次人才党建工作保障机制。从建立健全高层次人才党建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建立信息跟踪反馈机制等方面建立健全高层次人才党建工作保障机制。

(2)在实践探索中进一步完善高校青年高层次人才党建工作机制和实现路径。

七、进一步研究方向

不断深化理论,进一步总结凝练成果,健全高校青年高层次人才党建工作机制和实施路径。

第五部分 工作方案

中共北京化工大学委员会关于在青年人才中开展“青年学者‘红色引擎’工程”的实施方案

为充分发挥党管人才作用,切实增强党对青年人才的凝聚、引领作用,着力培养一支又红又专的青年学者队伍,为加快建设人才强校、实现学校“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储备和组织保证,学校党委决定在青年人才中实施“青年学者‘红色引擎’工程”。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充分发挥党管人才作用,切实增强党对青年人才的凝聚、引领作用,激发青年人才创新创业活力,着力培养一支又红又专的青年学者队伍,为加快建设人才强校、实现学校“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储备和组织保证。

二、“青年学者‘红色引擎’工程”内涵

围绕学校事业发展需求,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创新党管人才方式方法,以党建引领人才队伍建设“红色引擎+青年学者+创新创业”的新模式,从“思想建设、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培养、人才对接、人才培养、人才服务”五个纬度,加强党对青年学者的思想引领,增强其内生发展动力,激发其创新创业活力,使“红色引擎”真正成为引领青年学者发展的源动力,实现青年人才发展与学校事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三、组织领导

“青年学者‘红色引擎’工程”设立工作领导小组。其具体名单如下。

组 长:王 芳

副组长:谭天伟

成 员:任新钢 王同奇 关昌峰

在“青年学者‘红色引擎’工程”中设立临时党支部(简称“青年学者党支部”)。

(1)设立依据:青年学者党支部依据《北京市实施〈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办法》中第十九条“在一些临时性、阶段性的工作或活动中可根据需要设立临时党支部”设立,主要以近五年引进的青年学者党员为组织构架,在学校党委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

(2)党组织隶属关系:青年学者党支部成员的党组织隶属关系在成员所在的学院党支部,支部成员要参加双重组织生活,并按时向所在学院党支部缴纳党费。

(3)支部委员会:青年学者党支部设立支部委员会,设党支部书记1人、副书记1人,组织委员、宣传委员、青年委员、纪检委员各1人。

“青年学者‘红色引擎’工程”设立工作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党委组织部。

四、主要任务
(一)思想建设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宣传、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学校各项决定,发挥青年学者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凝聚、引领青年学者,促进学校青年人才队伍的思想建设。

(二)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培养

建立“双培”机制,注重在青年学者党员中优秀党员的培养工作和在优秀青年学者中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工作。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以定期召开“特殊党课”“特色组织生活”等,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国情研修,以理论学习促进业务发展,增强认同感和向心力。

(三)人才对接

建立党管人才的立体结构,促进人才队伍建设纵向延伸。重视对青年学者和青年后备人才的培养,充分利用校内外高层次人才资源,以聘请“学术导师”“政治导师”等方式,实现人才对接,建立战略人才培养机制,实现青年学者队伍可持续发展。

(四)人才培养

打造青年学者成长平台,为青年学者创新创业营造良好氛围。充分调动广泛的社会力量,注重为青年学者发展提供多渠道、多领域学习交流平台,通过举办“青年学者学习班”“高端人才合作论坛”等方式,搭建人才与信息交流、创新思维的碰撞与融合、科技资源与科研成果共享的平台,促进青年学者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

(五)人才服务

关心青年学者党员的工作和生活,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拓宽青年学者党员服务青年人才发展的渠道,着力解决青年人才的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为青年人才干事创业、实现价值创造条件和提供服务。

五、实施步骤

“青年学者‘红色引擎’工程”第一期建设周期为一年。其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一)论证规划(2016年9月)

(二)启动动员(2016年10月)

(三)全面推进(2016年10月—2017年1月)

(四)阶段总结(2017年1月—2月)

(五)巩固深化(2017年3月—7月)

(六)总结完善(2017年8月—9月)

六、条件保障

学校党委设立“青年学者‘红色引擎’工程”专项经费,提供相关保障,全面推进该工程的有效运行。

七、工作要求

各二级党组织要对“青年学者‘红色引擎’工程”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配合做好相关工作。

中共北京化工大学委员会关于成立“青年学者‘红色引擎’工程”临时党支部的决定

为充分发挥党管人才作用,切实增强党对青年人才的凝聚、引领作用,着力培养一支又红又专的青年学者队伍,为加快建设人才强校、实现学校“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储备和组织保证,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有关规定,学校党委决定在“青年学者‘红色引擎’工程”中成立临时党支部。

成立我校“青年学者‘红色引擎’工程”临时党支部,由校党委直接领导开展工作。由校党委书记王芳同志兼任党支部书记,党委组织部部长甘志华同志兼任党支部副书记。

青年学者党支部的主要任务如下。

(1)加强思想建设。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宣传、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学校各项决定,发挥青年学者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凝聚、引领青年学者,促进学校青年人才队伍的思想建设。

(2)加强青年学者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建立“双培”机制,注重在青年学者党员中优秀党员的培养工作和在优秀青年学者中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工作。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以定期召开“特殊党课”“特色组织生活”等方式,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国情研修,以理论学习促进业务发展,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认同感和向心力。

(3)关心青年学者党员的工作和生活。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拓宽青年学者党员服务青年人才成长的渠道,着力解决人才的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为人才干事创业、实现价值创造条件和提供服务。

第六部分 典型案例

“红色引擎”助力青年学者又红又专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建设“四个相统一”“四有”高素质教师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着力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关键是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青年高层次人才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创新的灵魂,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中发挥着核心带动作用。因此,抓好青年高层次人才的党建工作,努力使他们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是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加快推进“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保障。

学校党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学校事业发展需求,聚焦青年学者特点和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在学校青年学者中实施“红色引擎”工程,以“红色引擎+青年学者+创新创业”模式,从青年学者“政治引领、党员发展、人才对接、人才培养、人才服务”五个纬度,为人才思想政治建设和成长发展搭建平台、创造条件,以党建工作凝聚、引领、培养、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使“红色引擎”成为引领青年学者发展的源动力。

一、创设“红色引擎”党支部,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

学校党委在青年学者“红色引擎”工程中成立“红色引擎”党支部,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和服务功能,凝聚、引领青年学者。该党支部在学校党委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学校党委书记亲自兼任党支部书记。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徐福建任党支部组织委员,国家杰青、青年长江学者宋宇飞任党支部宣传委员,成员主要由近五年从国内外引进的青年学者党员30人组成。

二、建立“双培”机制,注重青年学者发展党员工作

制订在青年学者中发展党员工作专项计划,建立与青年学者联系制度、党性修养专题研修制度,重视在青年学者中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青年学者党员中优秀党员的培养工作。充分发挥党员专家学者对青年学者在为人治学方面的政治引领作用,为每位青年学者选配一名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党员专家学者作为培养联系人。2017年至今,学校党委在青年学者中发展2名党员,分别是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和青年英才百人计划入选者;1名青年学者被评为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2名青年学者入选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1名青年学者入选国家青年千人计划。

三、创新组织生活模式,增强组织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

组织生活内容坚持“三个”围绕,即围绕促进学校中心工作来统筹、围绕加强青年学者思想建设来思考、围绕提升青年学者业务能力建设来设计,突出“三个”模块内容的思想性,即“专题党课”“发展辅导”“思想交流”,聘请组织生活“两类导师”,即“政治导师”“学术导师”。组织生活创新“1+3”模式,“1”是指“规定动作”,坚持“三会一课”等基本组织生活模式,采取“专题党课”“党性分析”等多种方式,突出政治学习和教育,强化党性锻炼,增强组织生活的政治性和原则性。“3”是指“自选动作”,包括“结对共建型”“实践体验型”“开放分享型”3种组织生活模式,增强组织生活的时代性和战斗性。2017年至今,组织专题党课、发展辅导报告12场,赴延安、南湖等革命基地开展党性修养专题研修班2期,与浙江大学、天津大学青年学者党支部共建开展组织生活,聘请“政治导师”“学术导师”8位,保证了每月1次开放型、高质量专题组织生活。共计550余人次参加教育活动。

四、建立青年学者帮扶激励机制,主动解决人才的实际困难

学校党委针对人才特点,注重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发展需要相结合,做到政治上主动引导、业务上助力发展、生活上真诚关心。建立“1+1+1”帮扶激励机制,学校领导干部和基层党组织书记联系1位高层次人才党员、高层次人才党员联系1位青年学者的工作机制。举办10期青年学者“引擎茶座”,邀请学校领导和知名专家学者与青年学者定期开展座谈交流,突出问题导向,加强“一对一”精准施策,密切思想联系,注重政治引领,加强感情交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助力人才成长与发展。参加学者200余人次。

五、搭建人才成长发展平台,服务人才和地方经济发展

学校党委注重对青年学者的培养,通过加强与地方、企业的人才战略合作,先后举办“高端创新论坛”“北京化工大学-宁夏双边合作论坛”“北京化工大学-扬州双边合作论坛”等,搭建人才与信息交流、创新思维的碰撞与融合、科技资源与科研成果共享的平台,实现“两个对接”,即知名专家与青年学者成长的对接和科技成果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对接,为促进青年学者队伍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青年学者“红色引擎”工程的实施为高校人才党建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教育部以“北京化工大学建设青年学者‘红色引擎’党支部”为题报道我校以党建引领人才队伍建设的做法;中国教育报、新华网、人民网先后对我校青年高层次人才党建工作进行专题报道;青年学者“红色引擎”党支部的组织生活案例入选北京市《基层党组织组织生活创新案例》、北京高校《党支部工作规范(教职工)》和北京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经验案例《强基固本 改革创新》;在北京高校基层党建重点工作推进会上,我校作为北京三所发言高校之一,以“加强青年高层次人才党建工作,打造又红又专人才队伍”为题做经验交流。 6wB8n7Dc1ai6hskaIKHpAONdqL2uUDkV3jHlpsrK+92/H2sCFbhu0rGRwgFL3je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