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李煜词对前人诗歌意象的接受

意象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意蕴的形象。李煜词中的意象主要分自然意象和人文意象两大类,他词中的许多意象大都来自前人诗歌,但在接受过程中被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和艺术性。

(一)自然意象的化用

自然意象指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它们在诗中以“景”的样貌出现,与情呼应。李煜多次化用前人诗中的自然意象,如《渔父》词两首中的描写“一壶酒,一竿身,世上如侬有几人”“一棹春风一叶舟,一轮茧缕一轻钩”,化用了柳宗元《江雪》诗中的意境,同时也保留了“钓竿”“舟”等自然意象。又如化用李白《襄阳曲》中的“江城回渌水,花月使人迷”一句,写出了《望江南》里“花月正春风”这样的词句,利用花和月这样美好的事物和景色,构建了一个春风徐来,游玩赏月的抒情场景。元稹《生春》诗中“何处春生早,春生柳眼中”一句,写出了柳树在春天里的特定地位,它是报春的使者,最早发现春天的脚步。李煜化之为“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同样通过柳树描写构建了春日生机勃勃的情境。李煜在描写蝴蝶时,亦化用了前人诗中的一些描写,其《临江仙》中的“蝶翻金粉双飞”,化用了李商隐《咏蝶》诗中“重傅秦台粉,轻涂汉殿金”,用“金粉”代指蝴蝶,在语言上也多了几分繁华绮丽之感。

李煜词中多有关于“水”的意象的描写。前代很多诗人借助“水”这一鲜明生动的意象来表现离愁,如李白的《远别离》中的“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刘禹锡《竹枝词》中的“水流无限似侬愁”、李颀《雨夜呈长官》中的“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等,都以水喻愁,将自然界的永恒与美好同生命的无常与悲凉对比,显示出愁思的绵延不绝。李煜也是借助水的意象写出了“九曲寒波不泝流”(《采桑子》)、“世事漫随流水”(《乌夜啼》)、“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相见欢》)这些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佳句。除此之外,李煜词中对“落花”的刻画也值得注意,这是从其父亲李璟的词中得以灵感,李璟的“风里落花谁是主”(《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惆怅落花风不定”(《应天长·一钩初月临妆镜》)、“菡萏香销翠叶残”(《摊破浣溪沙》)等,将落花零落成泥的命运与人生的孤苦无依相结合。李煜则依据落花的意象,写出了“余花乱”(《喜迁莺·晓月坠》)、“亭前春逐红英尽”(《采桑子》)、“流水落花春去也”(《浪淘沙·帘外雨潺潺》)等词句,在李煜的忧思凝虑间同样可以看到其父“人生本自多愁”的人生态度。此外,李煜在李白《秋浦歌》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中找到了以麻丝喻离愁的灵感,化成其《相见欢》中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此句饱含了他在人生中的烦乱挣扎,用“剪”和“理”两个动词表现他想要将这愁绪驱离的迫切之情。但剪也剪不断,理之还愈乱,接而长叹“是离愁”,用一种百味丛生的“认命感”来掩饰难捱的离愁。后半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在补充之余,却又并不道破,不说破便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令人对其不幸境遇产生同情之感,在不言之中达到传情达意的绝妙效果。

有时李煜对前人诗歌的化用是看不出明显的痕迹的,这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诗词意象以及上下文才可以看出端倪。如《柳枝》词中的“多见长条似相识,强垂烟穗拂人头”,整句暗用了南朝梁元帝《绿柳》诗的“长条垂拂地,轻花上逐风”的表达方式,“长条”一词既指垂柳,又是女主人公自称,虽吟诵对象有些区别,但在表达方式上都尽显多情。又如白居易的一首《长恨歌》中的“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就分别被李煜《望江南》中“心事莫将和泪说,肠断更无疑”,《临江仙》中“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所暗用,原诗中深远的意境与深厚的情感被李煜很好地化用重铸,进行创造性的改编,从而在前人之诗与自己的作品中找到完美的契合点,体现出李煜创作的高度灵活性。

(二)人文意象的化用

诗人的创作往往会受环境的影响,人文意象就是和人的情感和行为活动相关的意象。从前人的许多词作中可以看到,“人文意象中的更漏、角声等更多地是与残月、星河等自然意象联系在一起” 。这样的结合,使意象的表现空间得到延伸。李煜在词作中也会化用这些人文意象,例如,《阮郎归》的“落花狼藉酒阑珊”,化用了白居易《咏怀》诗的“诗情酒兴渐阑珊”,保留了“阑珊”这一语词,意指落花狼藉,又暗指人生短促,这种由自然风光过渡到人生起伏的思考,正如杨海明先生所说的那样:“只有真正具备哲人眼光与诗人气质的人,才会敏锐、深刻地感悟到渐变与突变、量变与质变之间的微妙关系与必然联系。” 又如李煜化用了李白的《怨情》诗中“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写出了“澹澹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长相思·云一緺》)的词句,将美人双眉微皱、不欲明言的幽怨,表现得极具风神。李煜《谢新恩》中的“樱花落尽阶前月,象床愁倚熏笼。远似去年今日、恨还同”,化用了白居易《宫词》中的“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表现其百转回肠的情绪,将“月”与“床”相对应,直至“天明”,注重取其意而不是取其词句,增加“去年今日”,无形间又扩大了时空感。

唐五代的词大都情致缠绵,吐属清华,有很多是对往事的追忆和想象,李煜的词也并不例外。白居易的《忆江南》中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李煜将之化作“船上管弦江面渌”(《望江梅》);韦庄的《菩萨蛮》中有“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李煜将之化作“闲梦远,南国正方春”(《望江南》);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中有“肠断白苹洲”,李煜将之化作“肠断更无疑”(《望江南·多少泪》)等,这些作品概括了今时与往日,以实景衬梦境,在特定的江南地理环境中让现实与梦想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感,词尽而意未尽。

李煜有时还会对前人诗歌进行反向化用,即对词句语意进行整体的翻转。例如,刘禹锡《和乐天·春词》诗中是“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在李煜的《阮郎归》中却是“佩声悄,晚妆残,凭谁整翠鬟”。刘禹锡词中的思妇“整装”翘首以待,由暗暗期待变成满心失望,幽深的庭院,令人更加寂寞。李煜词中虽不曾言“愁”,但是以“残妆”形象出现的闺妇凝聚着一股极为强烈的无奈之情。两种形象,以不同的样貌和心境在等待,却都是由“希望”向“绝望”之间的转化。 2uxx4+if4u2eKaihW07jLRdQ4u6PqlbOcIoXo+Fe5aLvwOXcnkSL9UfbSc2POFT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