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在唐宋词的创作中,存在着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即对前人诗歌的接受。唐宋词人接受前人的诗歌,其数量很多,质量也很高。他们正是在广泛学习借鉴前人作品的基础上,转益多师,以故为新,才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唐宋词人擅长将前代诗歌融入自己词中,其所檃括、化用的诗文,不仅仅来自唐代,从先秦两汉到宋代,他们对各个历史时期的经史子集都有所涉猎。但本书主要关注的是唐宋词人对前人诗歌的借鉴和化用,兼及文章(以辞赋为主)和词。这些唐宋词人有温庭筠、韦庄、李煜、晏殊、欧阳修、苏轼、晏几道、黄庭坚、秦观、贺铸、周邦彦、李清照、辛弃疾、姜夔、史达祖、吴文英等,通过对他们接受前人诗歌情况的全面统计和梳理,研究他们如何借鉴前人诗歌为自己的创作服务并增光添彩。

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前人已有相关的一些研究成果,专著方面有王伟勇的《宋词与唐诗之对应研究》(台湾文史哲出版社,2003 年),刘京臣的《盛唐中唐诗对宋词影响研究:以六大诗人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 年)等。论文方面有钟振振的《散点透视“宋词运用唐诗”》(《文学评论》2009 年第 4 期),陈永宏的《试论宋词对唐诗的化用及其文化解读》(《文学遗产》1996 年第 4 期),李定广的《论北宋词与晚唐诗的近亲关系——兼论正确解读宋词化用唐诗现象的文化涵义》(《求索》2006 年第 11期),刘锋焘的《宋词与文学传统》(《山西大学学报》2006 年第 3 期)等。王伟勇的专著综述了宋代词人借鉴唐诗的各种技巧,包括字面之借鉴、句意之借鉴、诗篇之借鉴,对一些重要的宋词作家如晏殊、王安石、贺铸等人借鉴唐诗的情况,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刘京臣的专著以王维、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刘禹锡等六大诗人为中心,全面考察盛唐、中唐诗歌对宋词的影响。作者依托信息技术,在定量的基础上进行定性分析,条分缕析,将唐诗对宋词的影响做了更深入的研究。钟振振的文章,如其题目上所标的,是“散点透视”,主要分析了宋词运用唐诗的原因,宋词运用唐诗的方法;陈永宏的文章则分析了宋词对唐诗的化用历程,对其化用的成因和背后的心态进行了文化阐述。这些研究都非常有价值,论述精当,既有高屋建瓴的宏观把握,又有深入具体的微观分析,但基本上均围绕唐诗对宋词的影响展开。虽然宋词对唐诗的化用,确实比较集中,但宋词对前人诗歌的接受,却并不局限于唐诗,因此本书的研究,仍有开拓的空间。同时,以往研究偏重唐诗如何影响宋词,我们希望更多从唐宋词人的角度,看他们如何接受前人的诗歌。前人在这方面的论述往往聚焦于少数几位词人,我们则扩大了研究对象的范围,对十六位唐宋名家词人展开全面细致的研究,涵盖了唐宋词史的各个阶段。希望本书的研究能在既有成果的基础上,做出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

本书的研究方案:一是将唐宋名家词人对前人诗歌的接受情况进行全面的统计和梳理。借助多种词集笺注,辅以各类其他手段,把唐宋词人在词中借鉴化用前人诗歌的案例一一找出,列出图表,在材料汇总的基础上,采用计量分析方法,分析这些唐宋词人接受前人诗歌的数量有多少,接受前代诗人和诗歌的重点有哪些,其接受的方式方法是什么?通过大量、具体、翔实的材料,展现唐宋词人对前人诗歌接受的全景。

二是就唐宋词人对前人诗歌的接受情况,进行详尽的分类整理和分析。唐宋词人对前人诗歌的接受,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对具体诗句、诗作的借鉴和接受,手段比较多样,包括截用语词、照搬原句、拓展词句、浓缩词句、改易诗句、反用诗句、套用诗句、檃括诗篇、杂取诗篇等;二是对整体诗歌作品的模仿和借鉴,包括采用其题材、效仿其风格、模拟其修辞、化用其意境等,本书将对这些现象进行从小到大、多层面多角度的研究。

三是采用比较的方法,研究唐宋词人在接受前人诗歌时与前人诗歌的异同。一般而言,唐宋词人对前人诗歌的接受,开始时主要是为了学习和借鉴,但仅仅停留于此,却不是他们的目的。他们在对前人诗歌接受时更注重能有所超越、有所创新,这样唐宋词才不会沦为对前人诗歌的翻版。正是由于一代代唐宋词人主动的、积极的努力,唐宋词才最终形成有自己特色的“一代之文学”。我们将纵观唐宋词人接受前人诗歌的大量例证,通过具体的分析,比较其得失,总结其经验。

四是对唐宋词人接受前人诗歌的情况进行宏观的探寻。为什么唐宋词人接受前人诗歌的现象如此普遍,其背后的原因何在?他们有什么样的心态?这种接受对唐宋词人的创作、对其词风的形成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进而对唐宋词的发展演变有何促进意义?我们将带着这些问题,从这些唐宋词人的创作实践中,去寻找一个个答案。

本书是我们师生合作的成果,从 2012 年起,我开始从事唐宋词传播接受史的研究,唐宋词人对前人诗歌的接受被纳入其中,我陆续带着我指导的苏州大学研究生开始本书的撰写。全书由我确定研究人选、研究体例和撰稿要求,然后落实到人,各自负责。书稿撰写分工如下:第一章,温、韦词对前人诗歌的接受——钱锡生、温静;第二章,李煜词对前人诗歌的接受——许颖、钱锡生;第三章,晏殊词对前人诗歌的接受——时雪昊;第四章,欧阳修词对前人诗歌的接受——时雪昊;第五章,苏轼词对前人诗歌的接受——陈斌;第六章,晏几道词对前人诗歌的接受——钱锡生;第七章,黄庭坚词对前人诗歌的接受——田友蓝;第八章,秦观词对前人诗歌的接受——钱锡生、蔡慧;第九章,贺铸词对前人诗歌的接受——李晟萱;第十章,周邦彦词对前人诗歌的接受——蔡慧、钱锡生;第十一章,李清照词对前人诗歌的接受——温静;第十二章,辛弃疾词对前人诗歌的接受——钱锡生、李晟萱;第十三章,姜夔词对前人诗歌的接受——陶映竹;第十四章,史达祖词对前人诗歌的接受——杜宁奕;第十五章,吴文英词对前人诗歌的接受——曹宇薇(其中杜宁奕、许颖是本科生,毕业论文由我指导)。这些文章,大多采用一网打尽的方法,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论述,其中已有多篇文章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个别篇章是后来增补的,相对显得有些仓促。全书由我本人通审、修改、定稿,时雪昊、温静参与了后期的编辑工作。限于个人的学识和能力,加之前后撰稿时间较长,其中疏误难免,祈请海内外方家批评指正。

本书得列入光明日报出版社“博士生导师学术文库”,并获得该社领导和责任编辑的关心与支持,谨志谢意。

钱锡生
2019 年 4 月 18 日于姑苏独墅湖畔不器斋 aDVnBZWinOVNmlea9CULGAv2qrj8hdU5RvCSypffd8fwqJYVNJvkGnR+WnWhGVM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