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儒家伦理的师门化:世俗情趣的张扬

儒家伦理道德,在个人层面是要人成为君子,在家庭层面是要让宗族和睦,在社会层面是要让天下太平,从而创造一种理想的生存状态、和谐的社会秩序。如果说粤语黄飞鸿片集中对武德的表现,对儒家道德在职业武行中具体形态的表现,对街坊精神的表现,对儒家道德在近代社区中的表现方式的想象和建构,那么,对儒家伦理在齐家层次的道德规范,粤语黄飞鸿片集也是有所着墨的。只是,它同样对之进行了“地方化”改造,因为它表现的并非血缘意义上的家族关系伦理,而是以血缘关系为主要纽带的准家族式的师徒关系风貌。

粤语黄飞鸿片集中,黄飞鸿是绝对的主角。余慕云先生说:“影片中必有黄飞鸿出现,如果没有黄飞鸿出现,哪怕它的片名有黄飞鸿的字眼,如《黄飞鸿四大弟子》《黄飞鸿之鬼脚七》等,我亦不认为他是黄飞鸿电影。” 事实上,只要有黄飞鸿出现,不管戏份多少,黄飞鸿都是最重要的角色。因为在最终的二元对决高潮中,解决问题的关键人物非黄飞鸿莫属。即便如此,黄飞鸿却不像后来的新国语刀剑武侠片、李小龙真功夫电影那样,是孤胆英雄。他身边总是围绕着一群门徒,如梁宽,林世荣,牙擦苏,鬼脚七,凌云阶等。他们众星捧月般围绕着黄飞鸿,形成一种“卫星型”人物结构 。在与社区恶霸的对立冲突中,他们是一个整齐的团队,是一个严密的整体,或者说不过是黄飞鸿的分身。但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内部却并非铁板一块——不像后来胡金铨《龙门客栈》里好人虽然众多,却仍属于本质单一的“单星型”结构。梁宽、林世荣、牙擦苏、鬼脚七、凌云阶等人,个性鲜明,与师父黄飞鸿以及他们相互之间,总是会发生点小摩擦、小争吵。这些小吵小闹,不影响整个故事的整体走向,却能延宕或加速故事的进展,除了偶尔会成为独立的叙事线索,承担起独立的叙事功能外,大多数时候只起调节叙事氛围的作用。当然,这些内部纠纷,最后总是由黄飞鸿出面,在他的权威干预下予以解决。

纵观 20 世纪 50 和 60 年代的粤语黄飞鸿片集,黄飞鸿师徒团队及其内部的这些小吵小闹,几乎在每一集影片中都存在。它们的反复出现和重复叙述,究竟说明了什么?有论者认为,“黄师傅那慈父、严师的‘父形象’,这一形象在今天的青年观众看来,可能不易接受,但这却是整个片系的主要形象—精神,也是影片当年大受欢迎的要素。环绕这理想的父形象建构而成的是宝芝林药局及其内在的家族—师徒关系;徒弟全部都来自草根阶层并且都有着这样那样的人性弱点;梁宽、林世荣、鬼脚七、凌云阶、牙擦苏和他们的师妹、师母、师叔伯兄弟等,这些人物构成了一个自足的家族模型,他们遇上内部纠纷必由家长黄飞鸿加以摆平、教训,遇上外来进犯则先由师父出面解决,总是先礼而后兵,忍让不能时才动武。而即使取胜之后,也往往以忠、恕待之,或为之医治,劝其向善,或为之留一条生路以改过自新。总之不离‘以诚待人,以德服人’,这是典型的儒家伦理道德观。黄飞鸿体现的是儒家智、仁、勇的美德,《黄飞鸿》片系,体现的也是一个儒家的精神世界:以父为中心、仁爱为本的人伦世界。武术不是用以炫耀,更不是用于征服、争权,而是修身、自卫,或于必要时制止动乱,降服罪恶,是维持道德伦常秩序的一种手段” 。能看出师徒关系背后的家族模型及其儒家道德观,确是极富眼光的洞见。但黄飞鸿片集中师徒团队的亲和力,却不仅仅是在此儒家式家族模型及其正统伦理道德的呈现,而在于借助这一家族模型,对儒家在齐家层次的许多伦理观念进行了世俗化的改造,使其保留儒家伦理德性原则的同时,又充满世俗生活的情趣。

这种世俗情趣首先表现在弟子们的“胡闹”上。黄飞鸿的那帮异姓徒弟,一个个个性鲜明,趣味横生。牙擦苏常常自作聪明,逞强逞能,但往往又牛皮吹破,作茧自缚,很有喜剧性。梁宽讲义气,但也很冲动。牙擦苏和梁宽,除了对敌时在最终立场上会与黄飞鸿站在一起,平时总是斗嘴,整日争吵不休。而且,黄飞鸿虽然不近女色,徒弟们却并不拒绝欲望。比如梁宽就不排斥感情,他恋爱,又嫖妓。第一集《鞭风灭烛》开场一段,就是李凤仙给梁宽捶背,两人卿卿我我的戏。最后他还跑去妓院嫖妓,结果被妓女捉弄,惹出一段是非。第四集《梁宽归天》中,梁宽喜欢苏灵凤,却又摆脱不了李凤仙,片集将他在两个女人之间进行选择的纠结表现得惟妙惟肖。这类在黄飞鸿身上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在弟子身上却不断重演。《黄飞鸿西关抢新娘》(1958)中,甚至还有牙擦苏男扮女装,对男色感兴趣的描绘。这在那个时代,应该算是大胆而富有世俗生活情趣的了。此外,他们都非常尊敬师傅,却又常常不听师傅的训诫,常常犯规,甚至还会瞒着师傅做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偶尔还会捉弄老师。《神威伏三煞》里,牙擦苏偷大力丸,结果被梁宽两人碰到,最后三个人协商瞒着师傅去斗鸡。也就是说,围绕在黄飞鸿身边的这些弟子们,并不完全摒弃欲望,也不呆板木讷,而是具有浓厚的世俗生活的烟火气。在一定程度上,1970年代末和 1980 年代前期那个谐趣搞笑、顽皮捣蛋的少年黄飞鸿,不过是此时黄飞鸿的弟子比如梁宽们的翻版和附体。

与弟子们的胡闹相反,黄飞鸿本人却是非常正经和严肃的。他不苟言笑,也不近女色。第一集《鞭风灭烛》中,他受伤逃跑,误闯黄花闺女的房间,惹得那女子对他一见钟情,茶饭不思,但黄飞鸿硬是不为所动,最后只答应将其收为干女儿。但这不代表他身上没有任何世俗情趣。他经常和徒弟们同桌吃饭,徒弟之间的小打小闹、斗嘴逞强,经常就在他眼皮底下发生,他一般只做旁观者,实在看不过也会说几句,但不会严加训斥。徒弟们对自己的隐瞒甚至是欺骗,许多时候他也是看在眼里,却并不说出来。偶尔戳破,也不会大动肝火。即便徒弟们违背师训,在外惹是生非,他勃然大怒之后,也会挺身而出,想方设法为弟子解困。比如梁宽嫖娼,在两个女人间不知如何抉择,惹起无数事端,黄飞鸿自然会对之严厉批评,但也并未因此进行惩罚,或者将其开除。也就是说,黄飞鸿对弟子们,严归严,却严而有爱。黄飞鸿并没有断然拒绝或否定徒弟们的行为,而是包容宽纳了他们的存在。这种宽容,显示出黄飞鸿对世俗情趣的认可。设若黄飞鸿觉得这些世俗情趣完全不合法,那他绝不会允许弟子们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同样的行为。换言之,如果说弟子们的言行是世俗趣味的直接表现,那黄飞鸿的宽容,就是间接地认可了世俗趣味的正当性。反倒是此后的新国语刀剑武侠片,这种曾经的世俗精神不见了,除了作为反面角色的坏人,正面人物无论师徒,一个个都是禁欲主义的面孔。

粤语黄飞鸿片集通过师徒关系而展现出来的世俗情趣,显然不是正统的儒家伦理观念所要强调的。因为宋明理学所谓“存天理,灭人欲”的巨大影响,儒家伦理对世俗欲望是非常排斥的。就师徒关系而言,正统的儒家观念是按照父子关系的模型来塑造和建构的。虽然也强调师父辈的严而有爱,但强调更多的却是徒弟辈对父辈的尊敬和孝顺。在那里,师父辈的权威不容任何挑衅,否则父辈可以对徒弟进行任何处置。而师父辈的爱,也常常不是通过“宽容”而是通过恨铁不成钢式的磨炼来表达的。后来广为流行的《弟子规》,就把师傅和徒弟之间的关系,建构成了一种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的格局。有趣的是,传统儒家理论虽然主要针对宗法式宗族社会,但儒家最为核心的经典《论语》却是师徒关系的产物,是孔子带着一帮学生在各种场景中上课时的记录。而其中,就有许多师徒关系其乐融融的记叙。如公西华侍坐等章就是如此。在那个时代,老师和学生之间亲密无间,学生可以随时提问题,老师也经常对学生评头论足,弟子们似乎没有那么多顾忌,老师也未必那么古板,世俗趣味盎然。当然,粤语黄飞鸿片集对师徒间世俗趣味的表达,自然不能说是对《论语》古朴自然情境的再现,它不过是对儒家伦理观念在近代市民生活环境下的一种应用和改造,是一种近代形态的市民情调的反映。

要而言之,无论是对民间武德的表现,还是街坊精神的表达,以及师徒世俗情趣的展现,粤语黄飞鸿片集都不是对正统儒家伦理观念的张扬。就此而言,所谓“黄飞鸿电影创造了一位真正的侠义形象,他永远是正面英雄人物、武术宗师的风范,并且是传统美德的化身、道德楷模。这不仅树立了新的、真正的道德形象,更是一种潜意识中的传统文化的正经血脉,是香港人与祖国文化认同的记号与象征” ,“黄飞鸿片集的儒家正统思想,标明它心向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追寻” 的说法,就是一种不甚准确的误读。而“黄飞鸿电影这种因循传统精神、维护现行秩序的文化策略,特别符合 20 世纪 50 年代和 60 年代初期香港社会祈求稳定、保持平安的民风” 的论述,也仅说对了一半。因为黄飞鸿片集所展示的,与其说是正统的儒家伦理,不如说是它的一种“地方性”形态。正是这种“地方性”,才特别符合当时香港社会祈求稳定、保持平安的民风。1949 年之后,许多人来到了香港,“数年之内人数就达到香港本地人口的 4倍。……新来者大多对政治漠不关心,觉得能够活下来就已是万幸,只希望自己的生活不被打扰。” 在此心境下,武德化、社区化、世俗化的儒家伦理精神,显然更能引起他们意识深处的共鸣。 sKG6BKzEbsFj9/2iGEQ/NGYbA/qtExl7EJ+wxu6aZKOWAaqAale0kKiBQujI2jj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