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译制本体论

影视剧的语言服从影视艺术的需要,具有声画统一的基本特征,这一特征决定了翻译语言方式和话语文本的基本属性。语言的特征决定翻译的策略。影视剧的语言作为作品的组成部分,具有传情达意、塑造艺术形象的功能,影视翻译的目标就是通过语言转换来实现这个功能。认识译制的本体首先必须理解译制的语言是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传播的,这样的方式具有什么样的基本属性。

一、语言表达方式(声画统一)

影视剧中的语言(不管是对白、独白、旁白,还是其他样式)不是自足的文本,而是声画统一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翻译的语言,不管采取哪种表达方式,比如声音(配音)或文字(字幕),都同样具有不完整性。影视剧的翻译并不追求意义的独立性,而是要与故事、情节、画面、人物等要素紧密结合在一起。换言之,影视剧的“译作”并不单独存在,而是伴随观赏行为与“读者”见面(相当于“发表”),其自身并不具有阅读价值,因为影视剧的“译作”本来就不是“写”出来让人“读”的。

理解这一点至关重要。首先,语言的非自足性决定了翻译行为的非独立性。作为影视剧的译者,在进行“文本”转换的时候,不是关起门来看着“文本”动笔“写”译文,而是必须首先考虑各种语境条件,必须想方设法使自己的“译文”与语境要素“吻合”,比如画面动作、人物个性、作品风格、译入语接受习惯等,否则就会犯“两层皮”的毛病。有些译制作品听起来别扭,其中固然有配音制作等各种原因,但“貌合神离”,不符合声画统一的规律才是通病。

其次,这种声画统一性也决定了配音翻译的隐蔽性。也就是说,配音翻译的质量是由观众“听”出来的(听得明白、流畅、过瘾就是好),检验翻译的标准是瞬间的动态的“听觉效果”,而不是作为一个思考的对象进行理性判断。因此,“译文”越隐蔽(自然),越有利于观者实现欣赏目的。如果能最大限度地使观众获得审美愉悦,那就是翻译的最高境界。

翻译的隐蔽性也影响译者的翻译策略。一方面,由于影视剧对白具有稍纵即逝的特性,译者必须“字斟句酌”,必须考虑“译文”的配音效果,考虑观众的听觉效果。配音脚本里那些“无声”的文字,其实都是译者设计出来的“有声”的话语(就像乐谱里的符号,代表着声音和旋律)。另一方面,正是这种隐蔽性使得译者在处理直译与意译,或者归化与异化等矛盾时,有了非常明确的选择依据:比如,把外国作品译入本国语,“译文”越像本国语、越像日常生活话语,那么,就越有利于观众轻松、自然地欣赏作品;相反,“译文”离本国语越远,给观众造成的“困难”也越大。

此外,声画统一性也赋予了字幕翻译的特殊性。一方面,字幕翻译与配音翻译具有同样的功能——传情达意、塑造人物形象;另一方面,字幕虽然表现为文字性,是让观者“看”的,但是,看字幕却与看书不同,因为字幕是人物话语的文字形式,而不是原创的“书面材料”,因此,在句子长度、节奏等方面必须与“话语”吻合,让观者在“看”的同时获得“听”的感觉。同时,由于受时空的限制,字幕翻译有时需要采取删减、压缩等手段,为了便于“阅读”,往往选择化难为简的语言策略。

二、信息传播功能(屏幕魅力)

影视剧对话翻译的目的是传情达意,其目标是使观众在理解的基础上获得艺术审美的享受。为此目的,译文必须做到标准规范,而且具有艺术表现力,也就是必须有一定的文采。

作为影视剧的翻译,最大的快乐莫过于想象着观众对自己的“译作”听得舒服、自然、投入,而不是考虑哪位“读者”拿着自己的“译本”反复推敲,甚至作为“范本”传阅。

从语言传播的角度看,影视剧翻译通过知识传播、文化传播、艺术传播等各种功能的共同作用,实现自己的语言转换价值——创造屏幕魅力,赋予译制作品艺术审美的品格。

首先,影视剧的题材广泛,人物话语里包含着丰富的知识信息,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翻译通过准确、通达等手段,忠实而清楚地向观众传递各种知识,发挥大众传媒传播知识的功能。影片《居里夫人》里包含着大量物理学、化学等科学知识,以及有关镭元素的发现过程和原理等专业信息。译者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准确地表达相关概念,并采用化难为易、庸俗易懂的策略,传达了基本思想,使普通观众,尤其是青年学生,不仅听得有味,而且听得明白,发挥了普及科学知识的功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传播效果。

有一种观点认为,影视剧的主要功能是大众娱乐,所以不必那么严格。有些光盘以及网络上的视频所带的字幕翻译,错译、漏译现象是很普遍的。影片《律政俏佳人》涉及很多西方的法律知识和概念,准确地翻译人物话语里的法律概念对于普及法律知识会起到很好的传播效果,可惜的是这部作品的字幕翻译对有些概念的理解并不到位,出现了不少错误。

比如,原话(教授讲课):“The law is reason free from passion.”原译(字幕版):“法是从激情中解放出来的”(应该译为“法是理智,而不是激情”)。类似这样的翻译错误对于不了解法律常识的观众,尤其是青少年来说是不利的,因为这不是一个像“语法错误”那样的小问题,而是涉及基本的法律思想问题——法律到底讲不讲情?在这样的基本观念上翻译是不能含糊的。

其次,中外影视剧的交流具有跨语言、跨文化的基本属性,译者在处理文化信息方面应当以高度的跨文化意识和责任感,积极主动地调动各种语言转换艺术手段,充分发挥管道和桥梁的作用。相反,如果缺少这样的意识,则会出现“理解不到位”甚至“文化误读”问题。

比如,美剧《绝望的主妇》(第一集)里,原话(母亲吓唬孩子):If any of you acts up,so help me,I will call Santa,and I will tell him you want socks for Christmas.原译(字幕版):“今天如果你们谁捣蛋,我马上打电话给Santa,我会告诉他,你们圣诞节只要短袜就可以了。”类似这样译文就是缺少文化关照的例子。西方人过圣诞节时,袜子一般不作为礼物,而是用来装礼物。母亲威胁孩子说圣诞礼物只要袜子,孩子一听就明白,那等于说没有礼物了。而这样的“潜台词”在汉语里,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恐怕很少有人能马上反应过来,而且不少人其实并不了解这里的背景知识。如果有了这层考虑,翻译就不会直接照搬原话,而是采取适当变通的办法,比如可以译为“我跟圣诞老人说,你们不要礼物了。”或者“我告诉圣诞老人不要给你们礼物。”另外,原译直接引“Santa”也是不妥的,因为这个词不见得大家都认识。

最后,影视剧的语言不同于日常口语,而是经过艺术加工的艺术语言,往往具有精炼、感人的审美品质。译者应当充分理解人物话语里的哲理性、人情味、幽默感、韵律感等艺术特征,充分调动修辞手段,生动再现“文学语言”的美感,从而给观众带来审美享受。然而,由于社会上不少人对影视剧“对白”本身具有文学艺术品质的认识不足,致使不少“译作”文理不通、苍白无力,有的甚至污秽不堪,从而大大降低了译制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相反,优秀译制片中常有名言佳句成为社会流行语,则是翻译语言展示艺术美的很好例证。

比如,动画片《小小救生队》里的“消防员之歌”,英语歌词优美动听,可是字幕翻译却成了句子散乱的大白话。动画片的传播对象是少年儿童,培养孩子们的语言节奏感是大众媒体应有的职责,动画片的译者跟其他译者一样都应该承担这样的义务。

三、理论研究方法(语言文学)

研究影视剧翻译需要科学的方法,这其中包括必要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影视剧翻译理论是关于影视剧翻译的知识体系,这个体系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生产了大量的译制片,广大译制工作者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而这些经验为我们学习和研究译制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以来,译制活动日益活跃,关于译制的研究也越来越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不过,总的来说,关于译制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比如把译制跟配音等同起来,忽视对翻译的认识。在以往关于译制的讨论中(尤其是配音时代),经验主义多于科学研究,大凡谈到译制工作,往往引用某某“大师”怎么说,大家觉得就应该是这样,缺少科学分析和必要的实证研究,比如语料库的支持。进入字幕组时代(网络在线时代),经验主义被另一种倾向所取代,那就是拿来就译,不管懂不懂翻译,也不管懂不懂译制,只要个人喜欢,就可以加入某个字幕组,“为广大网友无偿奉献”,于是大量“业余版”字幕文件就这样挂到了在线视频文件里。有一种观点认为,字幕翻译主要是翻译信息,意思差不多就可以了。这种观点与时下否认字幕文本的文学性的观点似乎有某种默契。由此看出观念上的问题绝不是一个说说而已的小问题。出现上述情况固然有各种原因,但缺少科学认识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所谓译制理论其实就是关于译制的基本认识,比如译制的本质、属性、目的、任务,译制过程及其环节的特征、机制、方法,有关译制的政策、法律,衡量译制片质量的标准等。影视剧的翻译是译制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有什么特征?在整个译制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从翻译的角度讲,影视剧的翻译跟其他类型的翻译有什么异同?要回答这些问题就是要回答关于影视剧翻译的理论问题。学习影视剧翻译首先必须了解影视剧翻译是什么,明确其性质、任务、原则、方法和标准等基本要素,然后再进一步,了解影视剧翻译过程的思维特征、创作手段和语言技巧,了解从事影视剧翻译工作所必须具备的语言技能、文化知识和艺术修养。当然,要真正学会如何翻译光靠理论还不够,还需要大量的实践,正因为如此,编写影视剧翻译教程的指导原则是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践产生知识互动,最终体现为学生实际翻译能力的提高。然而,拿“重实践”来淡化理论的价值也是错误的,因为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这一点对初学者尤为重要。

从理论框架讲,影视剧翻译的认识系统可大致分为三个板块:一是基础理论,二是研究方法,三是译者修养。

就基础理论而言,翻译是问题的根本,所以了解有关翻译的基本理论、掌握一定的翻译技能是学习影视剧翻译的先决条件。这应该是个先后问题,也就是说,学习影视剧翻译之前应该先学习基础翻译,对于英语影视剧汉译来说,就是先学习英汉翻译,掌握翻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英汉语言的差异,了解英汉社会文化的差异,获得初步的翻译意识和语言转换能力。从理论建设上来讲,所谓影视剧翻译理论首先应该包含翻译的一般理论,比如,“信达雅”的原则对于普通翻译是适合的,对于影视剧翻译也不例外,只不过其表现方式不同而已。再比如,由于英汉语言的差异性,译者往往采取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办法,以使译文流畅通顺。这个原则对于影视剧翻译也是适合的,而且表现得更为突出。本书作者在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在翻译电影对白中所犯的错误,其实跟翻译其他语言材料时没什么区别,这说明问题不是出在电影对白上,而是出在翻译基础上。比如初学者常犯的“码字”错误就是由于不懂翻译而不是不懂电影造成的。所谓“码字”就是照搬英语的句式,把其中的词语替换成汉语。学过翻译的人都知道,英汉语言在句式上有很大的差异性,照搬句式的结果必然影响译文的通顺和流畅。“码字”现象在网络字幕翻译中是很普遍的,这说明有些朋友在没有学过基础翻译之前就直接上手了,而且很可能成为字幕翻译的“高手”。由此看出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的重要性。

除了基础翻译外,有关“影视”和“剧”的知识也是必要的。“影视”和“剧”这两个要素决定了影视剧翻译区别于其他翻译类型的特殊性。其中“剧”的特征赋予了其文学性,也就是说,文学翻译的理论对影视剧翻译是适合的,比如关于文学语言的特征,关于文学作品的风格等,其中最突出的则是文学的审美品质。理解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影响影视剧翻译的另一个要素“影视”决定了影视剧的语言具有视听的特征,然而具有视听特征的语言不只是“剧”,还包括新闻、广告、谈话、专题等其他“非剧”的类型。有一种观点认为,影视剧里的对白,尤其是电视剧里的对白,就像生活中的对话,翻译明白就可以了,不必字斟句酌。这就是忽视了“剧”所具有的文学性。事实上,这种认识在社会上也有一定的市场,许多精彩的对白就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被翻译成毫无意蕴的“大白话”的。不少字幕翻译读起来缺少“戏”的味道,大大折损了其应有的文学感染力。由此可见,对影视剧翻译来说,一定的戏剧理论知识,尤其是戏剧语言知识和修养,是非常必要的。从理论建构的层面来讲,有关影视艺术、戏剧理论等方面的知识必然成为影视剧翻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研究方法而言,由于影视剧翻译涉及多个领域,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征,所以,其研究方法也应该是跨学科的、交叉的,这其中主要涉及语言学、文学和翻译学这三大领域。可以说,影视剧的翻译理论离不开语言学、文学、翻译学等学科的支持。因为,影视剧的翻译本身是个翻译问题,同时也是个语言问题,而且还是个文学问题,说到底,属于文学翻译的范畴,只不过是一种特殊的文学翻译样式而已。可见,语言、文学、翻译依然是影视剧翻译的核心概念。语言学的方法可以为认识影视剧的语言特征提供帮助,比如用文体学的方法分析电影对白的文体特征,用话语语言学分析对白的话语类型,用语篇语言学分析对白的衔接和连贯等,从而为制定译文的质量标准提供理论依据。文学的方法有助于从人物性格、语言艺术、作品风格等艺术的视角认识影视剧语言的艺术品质,比如从人物身份、心理、环境等角度理解人物的个性及其语言特征,从声调、韵律等角度认识语言的节奏美感,从而为翻译进行语言艺术再创作提供指导。翻译学的方法可以为研究影视剧翻译提供最直接的帮助,比如从目的、任务、手段、方法、技巧等方面提供原则性的指导。

就译者修养而言,主要体现为语言、文化和艺术这三个方面。语言修养指的是过硬的英语、汉语水平以及双语转换能力。这里强调双语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有两种倾向值得引起关注。一种是英语好,但汉语不过关,结果是译文的质量上不去;另一种是汉语好,但英语不行,结果也翻译不好。事实上,在大学里乃至社会上,这两种情况是普遍存在的。这说明,要学会影视剧翻译首先必须打好语言基本功,而且是两种语言,缺一不可。当然,学习影视剧翻译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双语能力的过程。任何优秀的译者都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而不是先成为语言大师,然后再去从事翻译工作。

文化修养指的是熟悉英语、汉语背后的两大文化系统。从英语影视剧汉译的视角来看,了解英美社会的价值取向、社会心理、审美传统、风俗习惯等基本要素,对理解作品、理解人物、理解语言是非常必要的。影视剧的中外交流具有跨语言、跨文化的特征,翻译恰好处在交流的端口,因此,对于影视剧的译者来说,培养跨文化交流的意识是非常必要的。比如,有些观念、习惯、做法、说法等在英语里是普遍认同的,而在汉语里却难以令人接受;有些话语在英语里是幽默,会令人发笑,但在汉语里却毫无幽默可言,不会令人发笑,甚至会让人感到恶心。这些就属于文化差异的问题,译者应当养成认识差异、解决差异的习惯,努力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

艺术修养指的是掌握语言转换的艺术手段。如果说翻译是艺术,如果说文学翻译是艺术再创作,那么,这种艺术主要表现为语言转换。对于英语影视剧汉译来说,所谓转换艺术就是用汉语再现原作的艺术表现力,从而为译制片增添屏幕魅力。同样一段对白,用一种方法翻译出来,观众觉得没有意思,而用另一种方法翻译出来,观众则能听出“味道”,从而获得审美愉悦,这就是转换艺术的魅力。作为影视剧的译者所需要的就是这种如何使译文“有味”的艺术修养。

总结起来,影视剧的语言具有“影视”和“剧”的双重性,译制的任务就是通过转换的手段使译文在新的语境里同样具有这样的双重性,也就是既符合影视的特征,同时满足剧的条件,所谓译制的本体就体现在这个转换的过程里。可以说转换是本体,影视和剧是两个基本品质。研究译制的基本路线就是抓住转换这个本体,分析语言的品质,明确转换的原则,总结和探讨转换的方法和艺术手段。 7vt7C689e3XYET8S/YJmu+Owr06kS1ENETDmx0XXwIxRxHwvuGBLV0HPfZoVF/y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