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三足鼎立与共同繁荣

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我国的影视文化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与之相随,我国的译制文化也在不断进步,译制三大系统各领风骚、相得益彰,形成了三足鼎立、共同繁荣的局面。在新时期,译制系统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引进译制市场化、民族语译制大发展、对外译制成规模。

一、引进译制市场化

我国自 1994 年开始正式引进海外大片,极大地刺激了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自此伴随着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我国电影走上了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引进海外电影不仅直接为我国带来了票房收入与相关产业收益,而且也带来了先进的电影制作理念和制作方式,促进国内电影业理念革新与能力提升,进而促进整个电影产业良性发展

2018 年是改革开放 40 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40 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艺术日益繁荣,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

可以说,凭借本土化的叙事、接地气的表达及现实题材的崛起,国产影片逐渐具备了与进口片抗衡的实力,再加上中国电影产业在人才、技术、制度方面不断完善,为电影创作提供更加基础的保障,同时,国内观众对国产影片的品质等的认可的提升,更是为国产电影带来极大的市场需求。

二、民族语译制大发展

我国在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就开始了少数民族语电影的译制工作,并且逐渐建立了专业的译制单位,培养专业的配音演员。在 2006—2015 年十年间,随着国家对民族语译制事业的重视与支持,少数民族地区也纷纷成立译制中心,译制力不断壮大。目前全国有 11 个少数民族语译制中心,分工负责 38 个语种和方言的电影、电视译制。中影集团公司译制中心负责整合民族语译制及进口片译制业务。近十年间,我国民族语译制机构译制非科教片 2875 部,科教片1738 部,有效地丰富了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增强了民族地区的中华文化认同。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技术处处长丁立在 2018 年全国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工作培训班开办仪式发言时表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通过电影展现文化自信具有独特优势也具有广阔空间。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是“以译制为桥梁、以电影为纽带”,使中华文化在各民族之间传播、交流和交融

三、对外译制成规模

中国影视的外译活动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电影产业发展伊始,中国的影业公司就开始了有组织、有计划、具有相当规模的外译活动。中国政府、机构和企业一直不懈地推进中国影视作品的对外译制与传播。自 2011年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组织实施“中非影视合作工程”“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和“当代作品翻译工程”等项目,将一大批中国影视作品外译成英语、法语、斯瓦希里语、豪萨语、俄语等 30 多种语言。2016 年 11 月 7 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更是明确指出,“国家对优秀电影的外语翻译制作予以支持,并综合利用外交、文化、教育等对外交流资源开展电影的境外推广活动。”可见,中国影视外译已被纳入国家政策法规,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

2012 年,国际台影视译制中心成立。2013 年,国际台使用英语、法语、阿拉伯语、豪萨语、斯瓦希里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缅甸语等 8 种语言,译制 80 余部中国影视剧。同年 9 月以来,已分别在尼日利亚、缅甸、坦桑尼亚、塞内加尔、埃及等国电视台播出由当地演员使用当地语言配音的《北京爱情故事》《金太狼的幸福生活》《妈妈的花样年华》《媳妇的美好时代》等中国电视剧,反响热烈。自 2011 年首次译制的斯瓦希里语版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播出引起轰动以来,国际台陆续推出的译制片在海外受到广泛欢迎。随着国家多语种影视译制基地成立,国际台也将打造中国最大的多语种影视译制机构。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副局长范卫平在国际影视合拍高峰论坛上发表讲话时指出,中国已成为影视剧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2017 年中国制作完成了电视剧314 部13470 集、动画片350 部14 万分钟、电影故事片798 部。这些丰富的内容资源为国际市场注入了活力。2017 年中国影视内容产品和服务出口超 4 亿美元,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出口类型不断丰富,出口市场从东南亚不断向非洲、中东、欧美等地区拓展。出口形式也从单一节目销售发展为海外集成落地,实现了由传统的版权销售向“开时段建频道”的飞跃。与此同时,中国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流媒体签署合作协议、创办“电视中国剧场”等方式,推动《平凡的世界》《鸡毛飞上天》《欢乐颂》等 1600 多部中国优秀影视节目在 100多个国家热播,讲述中国故事,为其他国家了解中国发挥了积极作用。

曾任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项兆伦在“中外影视译制合作高级研修班”成果发布会上讲道,当今中国,文艺创作空前活跃,优秀影视作品大量涌现,希望全球汉学家、翻译家深入翻译和推介中国文化,以影视为媒,进一步拉近中外人民的心灵距离。

依托“中外影视译制合作高级研修班”平台,从 2016 年到 2017 年期间全球有 50 多个国家的 170 余名专业人士来华研修,进而推动了 100 多个中外影视机构的深入交流,有 500 多部中国作品通过研修班及中国文化译研网平台得到了多语言推介,近百部优秀作品在中外专家共同努力下得到了高水平的翻译推介或合作推广,在国际市场和主流传播渠道受到欢迎。

“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途经中亚、东南亚、南亚、中东欧、西亚北非等地区沿线国家,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特征。如何破除文化与语言的障碍,将中国的故事讲给世界听,成为中国电影“走出去”必须考虑的问题,而影视译制也被视为是必行的措施之一。

“一带一路”沿线 65 个国家和地区有 50 多种官方语言,民族语言和部落语言近 200 多种,即使是近邻在沟通上也不是很畅通,和经贸往来、基础设施的建设相比,面向“一带一路”的传播互通工作还有待加强。影视译制的基本目的在于服务于文化传播,“一带一路”语言复杂和文化多样的特点对于区域性的本土传播是挑战,但同时也是很好的机遇。语言是文化传播赖以进行的载体与手段,将影视作品译制成符合当地语言及文化习惯的产品可以更加开放市场,延长电影寿命,架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沟通的桥梁。

总结起来看,我国的译制系统与我国的影视产业一样,越来越表现出开放、融合、包容的态势,引进、输出与民族语译制三个系统互相依存、协同发展,在沟通中外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描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传播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文化使者的功能。 UOifhXL76YthHfjcfx5mGVOmqZfwVPVVI8FpH25GPCWZBFaGfMUM6JaH819BSAm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