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随着我国市场化、城镇化和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区诸多传统的内部公共问题和公共事务越来越“外部化”“无界化”,各种跨越行政区划的区域性公共事务与公共问题大量出现。而在这其中,尤其以“上游污染,下游叫苦”“我污染,你买单”等形式的流域水资源治理问题尤为突出。由于流域水污染治理作为一种典型的准公共物品,其治理成果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治理受益具有非排他性,由于历史形成的行政区经济体制,地方行政分割体制强化了地方利益,在行政区经济利益驱动下地方政府客观存在自利化倾向,传统的流域水污染属地化治理更多地考虑地方利益的得失,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对水资源的分散化管理造成了部门职能的冲突,流域水资源管理权分散在不同的行政部门。流域管理机构则被限定在分散性的特定区域和特定标准之内承担流域水环境质量管理职能,难以通过宏观层面来调节各方力量应对流域水质的波动。由于地方行政分割体制的障碍,建立在各自利益基础上的行政区经济驱动及其地方行政分割体制,在面临水污染跨界流动时,导致流域水污染治理陷入了制度性障碍,进而使得流域水污染治理成效低下。流域内不同利益主体难以通过集体行动以实现共同利益,从而陷入集团行动的一维或者二维困境。

在建设美丽中国、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背景下,本书围绕“一个有效率的流域水资源治理模式该如何构建?治理中的集体行动困境该如何突破”等核心问题,以湘黔渝“锰三角”界河——清水江——流域水资源污染治理作为研究案例,通过深入的实地调查研究,将清水江流域历时 12 年的水污染治理演进过程完整呈现出来,力图展现清水江水污染治理绩效由“久治不愈”到“成效显著”的实现进程,并对不同治理阶段中的“合作治理困境”的生成和突破背后深层次原因进行解释,继而综合应用治理理论、科层理论和协作性公共管理理论对清水江流域水污染治理案例背后的学理意蕴进行梳理和提炼,深入探析影响清水江流域水污染治理的关键因素以及治理困境背后深层次的原因,进而厘清治理中各个影响因素的运作方式和机制;最后,基于“锰三角”清水江流域水污染环境治理的经验和研究发现,本研究提出我国流域水污染环境模式由“地方分治”向“网络共治”方向转变,并构建了我国流域水污染环境网络化治理模式和流域环境网络治理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来提升环境网络治理的效率,促进流域水资源治理目标的实现。 hod0fyI7M3PLvMKHDINZa8L1KrfPScfxlSM71M3KplMN7QkIPria0cP18yeC58q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