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一

田汉云

近二十多年来,以儒学与文学之关系为课题,从先秦到清代各个时段都有专著问世,相关论文数量亦颇为可观,构成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引人瞩目的一道亮色。

研究中国古代儒家文化与文学的关联,兼具本体论与方法论意义。1949 年,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说:“中国文化独创自发,慢慢形成,非从他受。”并以此作为中国文化“具有极强度之个性”之首要一点。这一见解符合实际,其中蕴含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值得后学玩索、体认。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最具独创性,且居于核心地位的组成部分。总的看来,它对于中国文学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支配性质。研究儒家文化与文学之关系,涉及中国文学思想、艺术特质的探讨,有助于把握中国文学的思想内核与艺术形态。文学并非儒学的附庸。包括民间作者在内的优秀的古代作家,他们不仅直接或间接地汲取儒家文化的营养,还对儒家文化的传承、发展产生过积极影响。研究儒家文化与文学之离合异同,都是题中应有之义。探讨作为社会主流文化的儒学对于文学的浸润,属于文学的文化生态及其实际作用的还原研究,这显然是符合学理的学术路径。这种路径,有助于认清文学思潮演进的学术背景,有助于探讨作家文学思想的渊源,从而为考量特定时期的文学、特定作家作品的地位与价值,奠定坚实的基础。

研究儒家文化与文学之关联,第一重点是研究经学与文学之关联。儒家经典是儒家学说的载体,其内涵博大精深,而最为后世看重的,则是先秦时期积累的最为成熟、适用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与伦理思想。刘勰《文心雕龙》说:“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这其实是统治者的政治共识,而刘勰则将其推广至文学领域。历代统治者确定儒家学说为主流思想,相应地也就以经学作为官方学术,并依靠政权的力量,通过制度与舆论,保障经典的传习。因此,经学成为备受官方重视的显学与学术文化的主干。经学研究的基本任务,一是文本考释,二是义理诠解。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前者为后者服务。这两个环节都可能对文学家的创作活动产生影响。择要而言,在古代社会,士大夫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儒家经典的话语,被看作是古代作家造语雅正的主要特征。恪守并阐扬儒家的思想观点,则被视为思想纯正的主要标志。总之,经学修养被视为文学修养的首要素质。分析、评价经学对于文学的影响,以切合实际、辨析入微为贵。研究者要达到这种学术境界,需要在经学方面下一番功夫。虽说研究文学者不通经学,未尝不能取得成绩,毕竟与许多古作者存在知识与思想上的隔膜,学术视野与认知能力亦因此而受到制约。

在中国文化史上,北宋儒学与文学都占据重要地位,具有显著特色。无论是经典的文本考释,还是义理阐发,都与汉唐时代颇有不同。汉唐经师多遵循由词通道的治学程式,故释经重征实,明理尚墨守。比较特殊的只有《春秋》公羊家。北宋经师则主张义理先行。程颐说:“今人若不先明义理,不可治经。”其明理,则直指人伦,以道德性命之学为本,并取资于释道之学以立说。至于解经,又不止于扫除章句,且崇尚如程颐所谓“于简策之外脱然有所独见”。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称之为“变古时代”,虽然意含贬损,还是指出了宋代经学在内涵与学风上的独特性。周敦颐《通书·文辞》说:“文所以载道。”这大体是宋代诗文作家的共识。宋人诗文形成平易浅近的风格,与经学领域鄙弃注疏的习尚不无关系。关于宋代经学和文学的得失优劣,历来评价不一。大致是崇尚宋学者亦推许宋代文学,鄙弃宋学者亦轻诋宋代文学。这种现象实源于宋代经学与文学固有的紧密联系。

高明峰副教授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修唐宋文学,对儒家文化已有所关注;攻读博士学位时于经学史用力甚勤,其学位论文以北宋经学与文学之关联为选题,颇能反映学与年进之迹。研究儒家文化与文学之关联,可以有不同的操作方法。不谈古代作家的学术思想与治经实践,径直以儒家的思想理念与作品作比照,这是比较简便的,但是可能流于浅易。设若相沿成习,恐不免形成概念化的流弊,至为通人厌弃。考察作家的治经实践与学术思想,继而探讨其创作与经学之关联,这是较为繁难的,但是唯有如此,才有希望获得真知灼见。高明峰所采取的是后一种学术路径。为了求真而不避繁难,可见其问学之笃实。

高明峰当初选择北宋经学与文学之关联作为博士论文选题,固然是基于自身的知识结构,但也源于意识到这一课题所具有的特殊价值。陈寅恪先生《邓广铭宋史职官制考证序》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这一论断,应包括北宋经学与文学在内。高明峰这部据博士论文充实、修订而成的专著,以北宋文学为本位,考察其与同期经学的互动状况,摒弃空谈,注重实证,究心于北宋诸大家贯通经学与文学的成就与特色。其绍述前贤而追求有所发明之志向,值得称许。至于书中深造自得之胜义,读者自可评品,兹不赘述。

顾炎武《与施愚山书》云,古之经学“非数十年不能通也”。窃以为顾氏所论,系指学人为学臻于精纯境界之难。治古之文学,亦复如是。值此急功近利之风盛炽之际,当三复前贤明训。明峰风华正茂,治学之日正长,谨书此与明峰共勉。 5TB7BFd9WLGruTwr5FzF83MqxCQkXqMEEGpcOzXyctP1wmFbS2wUBNP/6kOJEAp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