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绪论

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最重要的戏剧家之一,奥古斯特·威尔逊(August Wilson, 1945 -2005)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就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蜚声文坛。他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创作了十部剧本,分别对应 20 世纪的每个十年,组成了《匹兹堡系列剧》( Pitts burgh Cycle )。这一系列剧将非裔美国人近四百年的历史以隐喻的手法浓缩在整个 20 世纪中,通过戏剧舞台史诗般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凭借两次获得普利策奖、两次托尼奖以及其他不胜枚举的荣誉,奥古斯特·威尔逊无可厚非地被众多评论家认为是当代最具有影响力和最成功的非裔美国剧作家,是“在二战后的兴盛时期,继田纳西·威廉姆斯和阿瑟·米勒以来在美国出现的最富有戏剧性的声音” [1] 。他所创作的《匹兹堡系列剧》重构了 20 世纪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的城市非裔美国人的日常生活和经历。威尔逊之所以创作《匹兹堡系列剧》,是为了记录非裔美国人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并且重新审视历史。 [2] 这一系列剧中的每一部剧都描述了 20 世纪某一历史性时刻。系列中的第一部剧《海洋之珍》被设定在 1904 年,最后一部剧《高尔夫电波》被设定在 1997 年。从整体上看,这个系列完整地对应 20 世纪非裔美国人的历史。作为威尔逊历史性和文化性的表达,《匹兹堡系列剧》创造了一个强调自我决定和延续非裔美国人文化认同集体观念的戏剧世界。《匹兹堡系列剧》令威尔逊成为美国名声大噪的剧作家,并使他获得包括普利策奖、托尼奖、纽约戏剧评论界奖、剧评人奖、美国戏剧评论家协会奖等诸多奖项。

作为 20 世纪下半叶最伟大的美国戏剧家,奥古斯特·威尔逊及其《匹兹堡系列剧》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自 20 世纪 80 年代起,国外(主要是美国)对威尔逊及其作品的研究主要可以归为以下四个方面:

1.威尔逊生平和创作经历的研究

威尔逊戏剧研究专家桑德拉·G·香农( Sandra G. Shannon)在其专著《奥古斯特·威尔逊的戏剧视域》( The Dramatic Vision of Au gust Wilson )中详细叙述了威尔逊戏剧的生平和创作经历,这是早期威尔逊研究成果中最具影响力的一部专著。玛丽莲·艾尔金斯(Marilyn Elkins)主编的《奥古斯特·威尔逊:专题资料汇编》( Au gust Wilson A Casebook )介绍了威尔逊的戏剧生涯和艺术成就,是一部关于威尔逊生平的权威著作。

2.作品主题研究

众多的学术期刊论文、专著和博士论文聚焦于威尔逊戏剧作品主题的研究。金·佩雷拉(Kim Pereira)的博士论文《奥古斯特·威尔逊戏剧中的身份追寻:对分离、迁移和重聚主题的探究》(“The Search for Identity in the Plays of August Wilson: An Exploration of the Themes of Separartion, Migration, and Reunion”)是第一本关于威尔逊的博士论文,在这篇论文中他阐释了威尔逊作品中非裔美国人追寻个人身份的主题。在金·佩雷拉的著作《奥古斯特·威尔逊和非裔美国人的奥德赛》( August Wilson and the African-American Od yssey )中,金运用传统的方法解析了威尔逊作品中的历史主题。

3.人物分析研究

对威尔逊剧作中主要人物的分析是威尔逊研究中的另一焦点。学者彼得·伍尔夫(Peter Wolfe)和王群(Qun Wang)从勇士精神的角度分析了威尔逊作品中的黑人勇士。哈利·伊拉姆( Harry J. Elam)剖析了威尔逊戏剧中傻瓜角色的作用。此外,威尔逊作品中为数不多的女性角色也吸引了部分学者的关注。

4.非裔美国文化研究

从非裔美国文化的角度探讨威尔逊作品是国外研究的另一视角。其中威尔逊剧作中布鲁斯音乐的运用吸引了不少学者和评论家。桑洲·阿黛尔(Sandra Adell)强调布鲁斯构成了威尔逊作品中的哲学体系,是了解美国黑人的一种方法,也是黑人从被压迫中得以暂缓的途径。金·佩雷拉(Kim Pereira)则认为音乐是威尔逊戏剧艺术的基本成分,在某些情况下它是主题的一部分,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它扮演着象征性的角色。瑞吉纳·泰勒(Regina Taylor)追溯了布鲁斯的历史,探讨了威尔逊作品中人物的艰难历程和未实现的梦想是如何通过布鲁斯音乐表现出来的。此外,威尔逊研究最新的专著《奥古斯特·威尔逊和黑人美学》( August Wilson and Black Aesthetics )分析了黑人美学在威尔逊作品中的体现。

相对于美国卷帙浩繁的研究状况,国内对奥古斯特·威尔逊及其作品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这不仅仅表现为与之相关的文章、评论等数量有限,更为主要的是国内至今还没有一部有关威尔逊的权威性专著。中国国内对威尔逊的研究始于 2007 年,到目前为止,国内学者主要是从布鲁斯音乐、非裔美国人身份问题、黑人美学、后现代视角下的历史表征和创伤等角度对威尔逊戏剧进行分析探讨。近几年,国内外研究威尔逊及其作品的视角有细化的趋势,其研究的层次不断深入,意在探索威尔逊作品中更深层次的意义。然而到目前为止,从空间的角度切入研究威尔逊的《匹兹堡系列剧》还是一个有待填补的学术空白。本书结合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er)的空间批评与戏剧空间理论细致研究《匹兹堡系列剧》中的戏剧空间,一方面发掘剧作家空间塑造和运用的特点;另一方面,探讨威尔逊作品中文本空间和现实空间的关系,印证空间理论在戏剧文本中的应用,进而理解 20 世纪非裔美国人所经受的生存困境以及他们为了构建生存空间所做出的努力。

威尔逊在《匹兹堡系列剧》中多次以匹兹堡市希尔区为背景,这使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空间感。在这部历史系列剧中,空间逐渐被拓宽、被延伸,希尔区成为非裔美国人精神意识和能动性变化的地理载体和构建媒介。这一独特区域空间特定的意识形态内涵为《匹兹堡系列剧》的空间研究提供了先决条件。

首先,剧作家的空间写作与他的出生地——希尔区密切相关,这一地点也是《匹兹堡系列剧》中除了《莱尼大妈的黑臀舞》之外其余九部戏剧的物理空间。希尔区在威尔逊作品中的普遍存在绝非巧合,因为正是这个普通的非裔美国人居住区见证了威尔逊的成长经历。一方面,剧作家从小在希尔区长大。在这里,他被排斥和定型为年轻的黑人男性。另一方面,这个地方是他灵感的源泉。他在希尔区的工作经历和自我教育不仅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关于非裔美国人的阅历,也使他能够深入了解黑人工人阶级。威尔逊明确地将希尔区作为他戏剧的持续背景:“我想,我将它们设定于匹兹堡的背景中,是因为这是我最了解的地方吧。” [3] 他对希尔区的熟识程度能够使他游刃有余地展现这个地区的全貌以及非裔美国人的生活经历。

选择匹兹堡市希尔区这一地点的特别之处还在于威尔逊不断认识到空间在其写作中的重要作用。在《匹兹堡系列剧》中,与其说这个非裔美国人的居住区是物理环境,不如说它是一剂活化剂,对空间内的空间主体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非裔美国人 20 世纪在美国经历的代表性空间。威尔逊在他剧中虚构的希尔区涵盖了诸多非裔美国人所面临的问题:奴隶制度对于非裔美国家庭的破坏;非裔美国人的北移及其对城市工业的艰难适应;经济大萧条时期;非裔美国职业音乐家、运动员、劳工和企业主的艰苦奋斗;二战后非裔美国退伍军人重返旧街区的生活,以及非裔美国人社区的拆毁。他将非裔美国人多元化的空间在希尔区叠加之后,真实再现了 20 世纪非裔美国人所经受的生存困境以及他们为了构建生存空间所做出的努力。

和许多现代及后现代剧作家不同,威尔逊在其戏剧创作中遵从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提出的地点同一性的原则。他除了将戏剧的物理空间设定在希尔区外,还在其剧作中只设置一个布景。地点的同一性有助于将所有元素聚焦在某一点,在戏剧中产生特殊的戏剧集中效果。地点的同一性既可以帮助观众们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一固定地点发生的事情上,又能够为观众提供一个见证非裔美国人在一成不变的物理空间内为了抗争和生存而不懈努力的机会。

威尔逊在《匹兹堡系列剧》中建构了多元的戏剧空间,并赋予每一个空间丰富的含义。他建构的空间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充满了种族歧视的禁锢空间,而另一类是宣扬黑人民族主义和非洲文化的开放空间。首先,威尔逊在《匹兹堡系列剧》的每一部戏剧中都建构了一个反复出现的空间。这个空间充满了无处不在的种族主义、压迫和创伤,造成了非裔美国人的痛苦和创伤。例如,在《莱尼大妈的黑臀舞》和《七把吉他》中,他展现了一个非裔音乐家在被白人控制的唱片业中苦苦挣扎的空间;在《乔·特纳来了又去了》和《海洋之珍》中,他建构了重现“中间航道”的空间,体现出美国白人盖印在非裔美国人身上的一段难以忘怀的历史;在《钢琴课》中,他重现了一个展示奴隶制对非裔美国人造成影响的空间;在《两列火车飞奔》中,他展示了一个白人对非裔美国人进行经济剥削的空间。通过建构这些收缩空间,威尔逊成功地反映了非裔美国人压抑的生活空间以及他们被歧视、被异化和被孤立的生活窘境。

除此之外,威尔逊在《匹兹堡系列剧》中还建立了一种积极的空间。在这一空间内,非裔美国人在政治和文化方面赋予自我能力,以应付种族主义和异化的环境。在《两列火车飞奔》中,威尔逊将整个故事设置在黑人民权运动时期。非裔美国人集体反对不公正对待,致力于建立自决、自尊和自立的政治空间。此外,在许多戏剧中,威尔逊把他的人物置身于一个来自非洲或来源于非裔美国人生活经历的仪式音乐和活动的空间里。他表示,只有回到非洲祖先的文化空间中,非裔美国人才能获得力量去为了平等的生存空间而斗争。

威尔逊建构的上述两类空间动态地再现了非裔美国人在 20 世纪不同时期的经历和发展。本书以《匹兹堡系列剧》中的作品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研究社会空间、心理空间、政治空间、文化空间、历史空间等多元化空间以及这些空间对于空间主体产生的影响。同时本书探讨了威尔逊所创造出的两种空间(开放空间和禁锢空间)对空间的生产和再生产所起到的作用。此外,在《匹兹堡系列剧》中,威尔逊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塑造了多元化的非裔美国人的空间。本书深入研究这一历史系列剧中的舞台背景、舞台内空间、舞台外空间、音乐、舞台物体等塑造空间的艺术手法,总结并研究威尔逊塑造空间的艺术手法。

本书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及当代戏剧空间研究角度出发,通过空间解读探究威尔逊的戏剧作品中所存在的社会、心理、政治、文化意义。同时从外缘角度审视《匹兹堡系列剧》中所反映出的戏剧家非裔美国人的文化身份问题。

首先,本书中选取的空间理论不是单纯的理论框架,而是对戏剧文本的微观分析,也是揭示戏剧文本中隐藏在物理环境下的社会、心理、政治及文化因素的有效工具。再者,列斐伏尔在《空间的生产》中重申了空间性、社会性和历史性三者之间的关系。无独有偶,威尔逊也关注了同样的问题。列斐伏尔认为“如今,阶级斗争已经介入了空间生产”。 [4] 黑人与白人之间的冲突也隶属于阶级斗争,因此,从空间角度探究威尔逊《匹兹堡系列剧》为理解种族关系及非裔美国人的身份建构提供了一个新思路。本书的基本框架是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同时借鉴了其他文学批评理论,如:戏剧符号学、戏剧空间理论、心理学、政治和文化地理学,以此来阐释每个章节中的空间建构,共同构成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本研究的论点是基于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和戏剧空间理论。空间是戏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概念可追溯到古希腊。希腊思想家以多种方式定义空间,基本可以概括为:1.空间是抽象与具体的分解体。(希腊宇宙观)2.运动(空间运动)是一个谜。(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3.空间是多样化的,各向异性的,定向的。(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 [5]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 Poetics 中最初强调了空间的必要性。他将空间概括为“场景”即:演员的舞台形象, [6] 这也是悲剧的六要素之一。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强调了情节的统一,而时间和地点的统一却甚少提及。后来的思想家将其观点总结为“三一律”:情节、地点和时间的统一。其中,地点的统一是指剧本中只能包含单一的物理空间,既不能压缩地理位置,也不能代指多个地点。

尽管亚里士多德强调了空间的必要性,但在西方现代性历史中,空间往往被视为“一个空空荡荡的容器,其本身和内部都了无趣味,里面上演着历史与人类情欲的真实戏剧。” [7] “空间被当作死寂、固定、非辩证和静止的东西。相反,时间却是丰富的、多产的、有生命的、辩证的。” [8] 直到 20 世纪 70 年代,西方学术界才开始重新审视空间的作用,并开始接受“空间转向”。法国理论家亨利·列斐伏尔对空间的复兴做出了重大贡献。自他的著作《空间的生产》问世后,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空间不再是社会关系的静止的容器,而是社会关系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空间性逐渐成为现代思想领域的一个不可回避的主题,时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作家们的文学创作。

《空间的生产》(1974)在阐释社会空间的重要性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列斐伏尔摒弃了传统的空间理论,他在其著作中提出:空间是生产的,“(社会)空间是一种(社会)产品”。 [9] 社会性和生产力是列式空间理论的核心。他指出,空间不仅可以重建社会关系网络,还可以内化道德准则,进而影响社会成员的行为。换句话说,空间既包含了生殖的社会关系,也包含了生产关系。 [10] 社会产生空间,反过来,它也受空间的控制和支配。

基于这个概念,列斐伏尔提出了空间三元辩证法:空间实践、空间表征和表征空间。空间实践是通过主体对空间的认知得以实现的,“是社会生产、再生产、衔接和构造的最抽象的过程”。 [11] 它可以被感知、观察和阅读。具体而言,空间实践指的是“日常生活或生产中浮现的交互和交流网络”。 [12] 本书对非裔美国人的空间实践,他们对相互冲突的社会力量的反映,以及为摆脱白人占主导的空间限制而做的努力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空间的表征是一个“概念化的空间,是科学家、规划者、城市主义者和社会工程师的空间,是艺术精神与科学思想相结合的特殊的空间,所有这些专家都把现实存在与感知的内容设想为构想的空间”。 [13] 空间的表征与生产这一空间的社会生产关系、秩序紧密相关,从而控制语言、话语、文本、标志以及所有文字和语言世界,是“任何社会的主导空间”。 [14] 在种族社会中,白人作为统治者构思和设计“空间的表征”,以此来控制和隔离黑人及其他少数群体。“空间表征”所产生的意识形态价值和信念影响着社会中的种族关系。在《匹兹堡系列剧》中,一些非裔美国人被“空间的表征”同化,并理所当然地接受强加于他们身上的规则和原则,也有人为了争夺自己的权利和生存空间而不懈奋斗。

表征的空间是“体现个体文化经验的空间,包括组成这一空间的符号、意象、形式和象征”; [15] 表征的空间是指在特定社会中具有象征意义或文化意义的空间,趋向于“由非语言象征和符号组成的相互一致的系统”。 [16] 它强调个体对空间的生存体验。本书探究了《匹兹堡系列剧》中“表征的空间”,包括对戏剧物体、建筑和内部装饰等象征性的运用,并以此来诠释哲学以及空间主体的意识形态。列斐伏尔在其著作中表明,戏剧空间“意味着一种空间的表征,是景观空间的代表,与特定的空间概念相对应……而表征的空间是通过戏剧行为本身建立起来的”。 [17] 总之,列式空间理论为社会批评提供了强有力的机理,也为多维空间研究奠定了基础。

除了列斐伏尔的空间批评,在 20 世纪,戏剧符号学者从符号学角度对戏剧空间进行了尝试性的研究。其中,法国著名符号学理论家安娜·于贝斯菲尔德(Anne Ubersfeld)强调了空间的重要性。她主张空间是仅次于人物角色的第二个主要特征。空间不仅为故事提供了一个环境,而且表达了文本中其他非空间的关系。在《戏剧符号学》( Reading Theatre )中,于贝斯菲尔德从空间符号的舞台构建、空间与戏剧文本的关系角度出发,对戏剧空间进行了探讨。她提出的舞台空间的社会文化表征概念为戏剧空间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同于贝斯菲尔德一样,迈克尔·伊萨卡罗夫(Michael Issacharoff)也强调了空间在戏剧中的关键作用。在《戏剧中的空间与指称》一文中,伊萨卡罗夫将戏剧空间分为三类:剧场空间(建筑设计)、舞台空间(舞台与布景设计)和剧本空间(剧作家使用的空间)。 [18] 他进一步将剧作家的剧本空间细分为模仿空间和叙述空间,并仔细考察了二者之间的区别及关系。尽管伊萨卡罗夫对空间重要性的断言有待推敲,但他提出的空间术语是值得后来学者借鉴的。

汉娜·丝考妮可芙(Hanna Scolnicov)在《女性戏剧空间》一书中将她提出的空间类别与伊萨卡罗夫的空间术语进行了比较,并指出伊萨卡罗夫创建的两个术语(模仿空间和叙述空间)存在一定的问题。 [19] 在《剧场空间、戏剧空间和戏剧外空间》中,丝考妮可芙继而提出了两个新术语:舞台外空间和舞台内空间。舞台内空间指舞台上可视、可感、可触空间;舞台外空间是不可视的虚拟空间。无论是感知空间还是构想空间,“戏剧空间都是剧作家哲学立场的最好表达……对烘托戏剧主题和安排剧情结构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0] 总而言之,丝考妮可芙找到了另一种戏剧分析方法,取代了传统的从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的分析。比较而言,汉娜·丝考妮可芙对“舞台内空间”和“舞台外空间”的划分比迈克尔·伊萨卡罗夫的“模仿空间”和“叙述空间”的划分更科学、更准确。本书主要运用汉娜·丝考妮可芙的“舞台内空间”和“舞台外空间”理论来解读威尔逊剧本中的戏剧空间,分别从舞台外空间(Theatrical Space Without)和舞台内空间(Theatrical Space Within)两个空间层面研究《匹兹堡系列剧》中的戏剧空间,通过解读戏剧作品中的空间表征,进而研究戏剧作品中隐藏的含义。

本书共分十三章。

第一章 “黑白的空间对峙——《莱尼大妈的黑臀舞》中的社会空间”论述了威尔逊在《莱尼大妈的黑臀舞》中如何真实再现了20 世纪 20 年代美国社会空间的等级化、剥削性的异质特征,同时反映了囚禁在种族歧视的社会空间内的美国黑人迥然不同的空间实践。作为一部关注黑人空间生产的剧作,这部作品展现了威尔逊巧妙运用现实素材构建富有象征含义的社会空间的精湛艺术手法和对美国社会空间的深刻反思。

第二章 “无法治愈的伤痛——《篱笆》中的心理空间建构策略”剖析了威尔逊如何将心理空间建构作为戏剧阐释的重要策略之一,在《篱笆》突破传统戏剧空间的艺术手法,通过视觉化、图像化、隐喻化和诗意化策略构建了非裔美国人异化的心理空间。舞台内空间(舞台场景、戏剧物体)和舞台外空间(碎片化记忆、布鲁斯音乐)的并置呈现了地理空间的迁移和高度隔离化的空间环境给非裔美国人在心理空间层面带来的无法治愈的伤痛和情感上的疏离。

第三章 “彷徨与探索——《篱笆》中多重空间禁锢下的自我身份建构之旅”从物理空间、社会空间以及心理空间三大维度解读《篱笆》,阐释了物质空间对非裔美国人构建自我身份的重要性,并探究了非裔美国人在白人主导的社会空间下,对寻求身份定位所做的努力与挣扎,揭示了在多重空间的禁锢下,回归与传承传统文化是非裔美国人获得独立心理空间的唯一途径。

第四章 “弥散的白人幽灵——《钢琴课》中脆弱的空间交界”解析了在《钢琴课》中,威尔逊如何通过舞台空间中的戏剧物体展现了白人群体对黑人群体在空间上的侵袭和控制。无论是静态的戏剧物体——门和楼梯,还是动态的戏剧物体——卡车,都能够反映出白人空间和黑人空间之间脆弱的空间交界。面对这些不堪一击的空间交界,非裔美国人只有通过拥有本民族的文化和传承家族记忆,才能够最终真正获得自我的生存空间。

第五章 “矛盾中的平衡——《钢琴课》中的社会空间建构”分析了威尔逊如何通过运用丰富的戏剧符号生动建构了非裔美国人双重矛盾的社会空间。两种人物行动素模式表明了种族间矛盾和种族内部矛盾是 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社会空间的主要特点。钢琴、食物等具有隐喻作用的空间表征展现了剧中非裔美国人社会空间的特质。“高谈阔论”的戏剧话语模式将舞台内空间延伸至舞台外空间,生动再现了非裔美国人的历史和文化。戏剧空间是威尔逊戏剧创作的重要载体,通过在该剧中建构社会空间,威尔逊不仅以隐喻的方式再现了 20 世纪 30 年代非裔美国人的生活,而且指出了历史和文化是非裔美国人自我赋权和重构身份的重要途径。

第六章 “迷失·救赎·重生——《海洋之珍》中希特森的精神复活之旅”探究了《海洋之珍》一剧中主人公希特森如何在充满歧视的社会空间与迷茫无措的心理空间的双重打击下变为一只迷途的羔羊;进一步分析他如何在艾斯特姨妈构建的物理空间与文化空间的支撑下溶解社会空间与心理空间对于希特森认知空间的强行占有,救赎他灵魂的同时为他构建新空间提供充裕的场所。最终,希特森得以生产新空间,逐步形成完整的外部世界认知与内心自我认识,获得重生的勇气,成为为黑人自由而斗争的勇士。

第七章 “分离·阈限·聚合——《海洋之珍》中仪式化空间的阐释”关注了《海洋之珍》中的多维度仪式化空间。这些仪式化空间具有分离、阈限和聚合的特征及死亡、孕育和重生功能。剧作家威尔逊通过仪式化空间倡导非裔美国人建构自己的仪式化空间,脱离过去的愚昧与无知,完成自我救赎与反思,最终实现非裔民族的发展和进步。

第八章 “外延与内涵的融合——《廉价汽车站》中的社会空间”在列斐伏尔和索雅的空间理论的框架下,从社会空间的表征、社会空间主体以及社会空间与空间主体的关系三方面探讨了 20 世纪70 年代非裔美国人的社会空间形成的背景和原因,从而展现特定时期非裔美国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存环境,并指出非裔美国人若想在以白人占据主导权的领地上生活顺遂,不能以抛弃原生态的价值观为代价,而要在回归和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入当地社会,增强其社会认同感。

第九章 “打破空间的宰制——《廉价出租车》的空间建构”展示了非裔美国人在白人主导的社会空间下,对寻求身份定位所做的努力与挣扎,从而进一步揭示出在多重空间的禁锢下,积极寻求自我身份的重新建构,重塑非裔美国人的文化身份是非裔美国人获得独立心理空间的有效途径。

第十章 “自决·自尊·自卫——《两列火车飞奔》中的政治空间”探讨了《两列火车飞奔》中黑人民族主义的政治空间。列斐伏尔三元辩证理论中的空间实践、空间的表征和表征的空间可以有效地透析出社会空间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和政治属性。在该剧中,威尔逊充分利用舞台外空间反映了 20 世纪 60 年代非裔美国人所遭受的不同形式的种族歧视以及黑人社区日益恶化的暴力冲突。面对如此恶劣的生活空间,非裔美国人通过黑人民权运动来改造受压迫的空间,打破空间对人们生存状况的宰制,实现空间拓展,以期最终建立独立的政治空间。本章集中分析《两列火车飞奔》中的非裔美国人在空间实践的过程中,从寄期望于白人到自我决定的变化历程,指出威尔逊的政治立场:民族自决是非裔美国人构建政治空间、获得政治权利的有效途径。

第十一章 “空间的重塑与记忆的传承——《匹兹堡系列剧》中的历史空间建构”通过分析《匹兹堡系列剧》中的布景道具、人物名字、音乐、服装等戏剧符号中所承载的历史信息,探讨威尔逊如何通过建构历史空间,再现 20 世纪非裔美国人的历史活动,展示非裔美国人在面对困难时所表现出的坚强、勇敢、乐观、睿智和勇于承担责任的黑人勇士精神。

第十二章 “心灵的需求 精神的家园——《匹兹堡系列剧》中非裔美国人的精神空间”分析了《匹兹堡系列剧》中的精神空间的特点、模式和作用。威尔逊笔下的非裔美国人通过友谊建构了精神空间,这种空间使他们获得了归属感,并给予他们战胜困难的决定性的支撑力量。

第十三章 “多元的戏剧空间——《匹兹堡系列剧》的戏剧空间阐析”解读了威尔逊剧作中的社会空间、心理空间、政治空间和文化空间。威尔逊的作品在反映现实的同时,也蕴含了对城市空间的认识与反思。从多元空间的视角分析威尔逊的戏剧有益于深刻理解戏剧作品的开放性特点,加深对非裔美国人生活的思考,以及探寻受空间压制的主体自我空间的构建。

[1] Henry, William A. , III. 1992 .“ Exorcising the Demons of Memory .” Time . 27 Apr. 1988. Rpr. New York Theater Critics Reviews . p. 99.

[2] Powers, Kim. 1984 .“An Interview with August Wilson .” Theater . 16. 1. p. 52.

[3] Shannon, Sandra G. 1993 .“ Blues, History, and Dramaturgy: An Interview with August Wilson .” African Review . 27. 4. p. 554.

[4] Lefebvre, Henry. 1991.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 Trans. Donald Nicholson-Smith.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p. 55.

[5] Rehm, Rush. 2002. The Play of Space Spatial Transformation in Greek Traged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 296.

[6] Aristotle. Poetics . 2006. Trans. Joe Sachs. Newburyport: Focus Publishing. p. 31.

[7] Wegner, P. E. 2002 .“Spatial Criticism: Critical Geography, Space, Place and Textuality .” Introducing Criticism at the 21 st Century . Ed. Wolfreys, J.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p. 179.

[8] Foucault, Michel. 1980 .“Questions on Geography .” Power/ Knowledge Selected In terviews and Other Writings 1972 -1977 .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p. 70.

[9] Lefebvre,Henry. 1991.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 Trans. Donald NicholsonSmith.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p. 26.

[10] Lefebvre,Henry. 1991.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 Trans. Donald NicholsonSmith.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p. 32.

[11] Wegner, P. E. 2002 .“Spatial Criticism: Critical Geography, Space, Place and Textuality .” Introducing Criticism at the 21 st Century . Ed. Wolfreys, J.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p. 182.

[12] Schmid, Christian. 2008 .“Henri Lefebvre's Theory of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Toward a Three-dimensional Dialectic.” Space Difference Everyday Life Reading Hen ri Lefebvre . Ed. Kanishka Goonewardena, Stefan Kipfer, Richard Milgrom and Christian Schmid. New York: Routledge. p. 36.

[13] Lefebvre, Henry. 1991.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 Trans. Donald Nicholson-Smith.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p. 38.

[14] Lefebvre, Henry. 1991.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 Trans. Donald Nicholson-Smith.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p. 38 -39.

[15] Wegner, P. E. 2002 .“Spatial Criticism: Critical Geography, Space, Place and Textuality .” Introducing Criticism at the 21 st Century . Ed. Wolfreys, J.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p. 182.

[16] Lefebvre, Henry. 1991.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 Trans. Donald Nicholson-Smith.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p. 39.

[17] Lefebvre, Henry. 1991.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 Trans. Donald Nicholson-Smith.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p. 188.

[18] Issacharoff, Michael. 1981 .“ Space and Reference in Drama .” Poetics Today .Vol. 2. No. 3. p. 212.

[19] Scolnicov, Hanna. 1994. Woman's Theatrical Space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 5.

[20] Scolnicov, Hanna. 1987 .“ Theatre Space, Theatrical Space, and the Theatrical Space Without .” The Theatrical Space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 15. IVediY8DPYWpKNHNqpSNtS6/XjmDdvh+px5lDir6Tch9kofJ7lkx3MeASA7fRQk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