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结论与启示

本部分基于2000—2014年省际面板数据,发现农村居民信息消费地区分布呈现显著的非均衡特征,信息消费较多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根据Gini系数、 Theil指数、 MLD指数三种不均等指标测算结果,在所有考察期间我国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的省际差距有逐渐缩小的趋势,滞后区域对领先区域存在“追赶效应”。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信息设备拥有量、人口年龄结构、城镇化水平都是影响省际农村居民信息消费差距的因素。 Shapley值分解表明,收入水平对差距的贡献率最高,信息设备拥有量、人口抚养比对差距的贡献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城镇化的贡献程度逐渐降低,受教育程度和地区固有因素成为推动地区间差距缩小的力量。

从上述研究结论出发,我们到如下政策启示:

1.促进农民增收,改善收入分配机制,降低信息消费成本

收入是制约农村居民信息消费水平最主要最重要的因素,地方政府应加大力度采取措施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一方面,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农业转方式调结构,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另一方面,继续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尤其是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倾斜。此外,国家应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合理调节地区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促进欠发达地区信息消费水平的提升。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还要注意降低信息消费成本,建立“信息产品下乡”制度,降低电脑、智能手机等设备的购置成本,提高设备普及率,有关商家可以针对农民信息需求特点,制定价廉物美的手机、宽带、有线电视等套餐,优化计费方式,使农村居民信息消费成本降低,提高消费意愿。

2.开展多种方式教育,提升农村信息消费者的信息素质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资力度,提升教育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居民信息文化素质偏低的问题,并开展多种方式针对不同群体的信息素质培训。例如,普及计算机、智能手机和互联网使用基础知识,建设形式多样信息消费的村镇文化,宣传信息消费安全知识,提高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素质,树立正确的信息消费观念,提高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

3.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制,推动社保体系改革

本部分实证研究结论表明人口抚养负担越重,信息消费水平越低。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客观局面,国家应加大农村地区财政支持力度和补贴水平,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制,特别是推动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加快建立包括合作医疗、医疗保险和大病统筹在内的多层次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从而稳定农民的收支预期,缓解因保障水平低抚养负担重造成的不敢消费不愿消费的不利局面。

4.继续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对农村居民信息消费增加有促进作用。城市化发展有助于信息的渗透,消除地区间、城乡间信息鸿沟。广大农村地区应利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契机将城镇的信息产品和服务渗透到农村,加强城乡居民间信息互动,促进农村居民信息消费观念的转变。

此外,加强信息消费环境建设,如发展信息产业,增强信息产品供给能力;继续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推进光纤到村建设,加快实现4G网络农村全覆盖,特别是对贫困落后地区的网络建设以及改造力度,使这些地区的农村居民享受到现代信息服务的便利;政府应规范和健全农村地区信息消费的相关法律、法规,为农村居民提供一个安全的信息消费环境。 6QzVo0uMf3J+jBuIUuIcBqutnl68FhkDXCLSaBSLFQJuhLdooa/mUBjQUpH79fN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