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结论与启示

本部分基于2000—2014年省际面板数据,发现城镇居民信息消费地区分布呈现显著的非均衡特征,信息消费较多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根据Gini、 Theil、 MLD三种不均等指标测算结果,在所有考察期间我国城镇居民信息消费的省际差距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回归结果表明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信息产业发展水平和信息基础设施水平的提升能够促使信息消费水平上升。运用基于回归的Shapley值分解法对我国地区间城镇居民信息消费水平差距进行分解研究,结果显示引起地区差距的首要因素是居民收入水平,但其作用逐渐减弱,信息基础设施水平和受教育程度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从上述研究结论出发,可得得到如下政策启示:首先,从整体上看,我国城镇居民信息消费省区差距受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最大,而收入水平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主要是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动力,因此在政策制定时应充分考虑不同地区资源禀赋、人口因素、地理条件、历史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对基础薄弱、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应有所侧重、重点扶持,努力实施财政均等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发展战略。同时,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宽带中国”战略,特别是落后地区网络建设和改造的力度,加快“4G”技术推广应用,为各地区缩小差距平等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条件。其次,受教育程度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提高居民信息文化素质能有效激发信息消费主体的需求,政策和教育经费支持上需要向经济落后、教育基础薄弱的地区和低收入阶层人群倾斜,针对知识水平较低的民众可开展多种方式的信息素质培训,宣传信息消费安全知识,树立正确的信息消费观念,提高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最后,继续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推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数字文化等产业发展,信息产业“供给侧改革”的目的是丰富和创新信息产品和服务,培育居民的信息消费需求,不仅可以实现信息消费水平的提升,同时能够推动我国信息化进程和经济发展。 IXAf/g9LdPBNY1iqMD/o1accvcybP3Rmto9EJWj4ozDxvfLghzpA7Rx3SGHRuju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