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结论及启示

本部分采用2000—2015年中国省际居民信息消费数据,利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测算了信息消费的地区差距及演变趋势,进而探讨了影响信息消费地区差距的若干因素,并构建动态面板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论如下:(1)样本期间我国居民信息消费增长迅速,从空间分布看,呈现显著的非均衡特征,信息消费水平较高的省份主要位于东部沿海,较低的省份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2) Dagum基尼系数分解结果表明,信息消费省际差异整体呈下降趋势,三大地区分组情况下,东部地区内差距高于中、西部地区(但在2004年后呈逐年降低的趋势),区域内差距对总体差距的贡献率保持在22%~26%,但区域间差距较大,其贡献率在60%以上,是造成地区差距的主要原因(东-中、东-西部地区间差距尤为明显)。地区间差异的超变密度贡献率是最小的。(3)动态面板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从全国来看,消费习惯、收入水平、信息产业发展和城镇化水平对信息消费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劳动人口比重的降低能够显著地抑制信息消费,而受教育程度和信息基础设施水平对信息消费的影响并不显著。不同区域内影响信息消费的因素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不同地域居民信息消费的水平不同。

从上述研究结论出发,可得到如下政策启示:(1)收入对信息消费影响显著,增加居民收入、缩小地区和城乡收入差距、完善收入分配机制是重要突破点。在提高居民收入的同时,还要注意降低信息消费成本,降低电脑、智能手机等设备的购置成本,电信部门加大加快“提速降费”步伐,完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提高居民消费意愿 [72] 。(2)继续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推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数字文化等产业发展,信息产业“供给侧改革”的目的是丰富和创新信息产品和服务,培育居民的信息消费需求,不仅可以实现信息消费水平的提升,同时能够推动我国信息化进程和经济发展。(3)本部分实证研究结论表明人口抚养负担越重,信息消费水平越低。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客观局面,国家应加大对偏远地区、农村地区财政支持力度和补贴水平,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制,特别是推动社会保障体系改革,从而稳定居民的收支预期,缓解因保障水平低、抚养负担重造成的不敢消费、不愿消费的不利局面。(4)城市化发展有助于信息的渗透,消除地区间、城乡间信息鸿沟。广大农村地区应利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契机将城镇的信息产品和服务渗透到农村,加强城乡居民间信息互动,促进农村居民信息消费观念的转变。此外,居民信息消费具有明显的“棘轮效应”,受消费习惯的影响,除上述措施外,还可通过教育、政策等加以宣传引导,逐步改变传统的消费观念,提高信息消费水平。 pBDr7/rUVsj6bcSlT0UeDk5WWTZ7n72C3qVqAwYzrCjFlHY96ZImKapTg/XwSJl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