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延陁氏生活轨迹钩沉

隋唐时期,突厥和包括薛延陀在内的铁勒诸部逐鹿漠北,加之与中原王朝复杂微妙的政治关系,漠北政治形势动荡不安。在这一错综复杂的形势下,兼具薛延陀人和突厥可汗夫人双重身份的延陁氏亲历了突厥汗国的强盛和败亡,又目睹了薛延陀汗国的崛起和衰亡。她的一生与突厥汗国、薛延陀汗国的命运紧密相连。透过这方墓志,可以管窥贞观时期北部边疆历史发展之一斑。

延陁氏的人生可分为入唐前和入唐后两个不同的阶段。前一阶段始于隋开皇十二年至于唐贞观四年(592—630)。

薛延陀是隋朝初年才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的铁勒部族之一,其族源可追溯到汉魏时期的丁零和北朝时期的敕勒(高车)。在铁勒诸部当中,薛延陀是最为强大的一支。《资治通鉴》卷 192 载:

初,突厥既强,敕勒诸部分散,有薛延陀、回纥、都播、骨利干、多滥葛、同罗、仆固、拔野古、思结、浑、斛薛、结、阿跌、契苾、白霫等十五部,皆居碛北,风俗大抵与突厥同;薛延陀于诸部为最强。

至于薛延陀国的居地,史称其牙帐在“督尉犍山(即郁督军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北,独乐河南” 。说明薛延陀原本活动于土拉河以南地区。然《隋书·铁勒传》却言:“金山西南,有薛延陀、咥勒儿、十槃、达契等,一万余兵。” 这说明薛延陀的原始分布地是金山地区。前引《通典》提到:“在郁督军山(今蒙古国杭爱山)者,东属于始毕;在贪汗山(今新疆博格达山)者,西属于叶护。” 这里的薛延陀分布范围又涵盖了漠北和金山二地。到底以何者为是,学界存在争议。段连勤先生依《隋书·铁勒传》的记载,认为薛延陀的原始分布地是金山一带 。而包文胜从语言学角度入手,提出不同说法。《通典》卷 199《边防十五》有载:“匈奴单于贺剌头率部三万五千来降,(延)陀盖其后。”包文胜认为延陁来源于贺兰部,是驳马国后裔。由此得出薛延陀的原居地是漠北高原而不是金山一带的结论 。还有论者认为,薛延陀“初兴时代的地理位置并不在西域,而是近于辽东、漠北”

历史文献对隋唐时代漠北诸部分布地域的记载比较混乱,且多有抵牾。要彻底弄清楚薛延陀原居地的问题,似乎需要借助与其息息相关的斛薛部。《通典》卷 199《边防十五》有言:“斛薛,亦铁勒之别部,在多滥葛北境,两姓合居,胜兵七千。”明言斛薛部族是“斛部”和“薛部”杂居而构成。依马长寿先生之见,“斛即斛律氏,原属高车六氏” ,而薛部很可能与薛延陀之薛部出自同源。史载斛薛在多滥葛北境,而多滥葛又在仆骨以西。如果能够确定仆骨部的位置,则斛薛部之方位可迎刃而解。有幸的是,近期在蒙古国中央省札木日苏木(Zaamar Sum)发现的一处唐代墓葬中发现有《仆固墓志》,其中有云:“公讳乙突,朔野金山人,盖铁勤(勒)之别部也……以仪凤三年(678)二月廿九日遘疾,终于部落,春秋卌有四。” 《仆固墓志》发现地在乌兰巴托西北 280 公里处,位于土拉河由东向西而转北流的大转弯处内侧。那么,斛薛部之活动范围就应在土拉河大转弯处外侧,大致在北起今土拉河南岸,南至杭爱山一带 。可证,薛延陀“居漠北说”要比“金山说”或“辽东说”更令人信服。

在隋炀帝大业年间,薛延陀曾一度自立为可汗,后慑于西突厥射匮可汗之强大,“去可汗称号而臣服之” 。 1982 年,在昭陵祭坛遗址出土了“薛延陀真珠毗伽可汗”像座。“薛延陀真珠毗伽可汗”是夷男建立薛延陀汗国后唐朝所赐封号,至于册封时间,《旧唐书·铁勒传》《资治通鉴》记载为贞观二年,《旧唐书·突厥传上》《新唐书·突厥传上》《新唐书·回鹘传下》《册府元龟》《通典·薛延陀》等,均记载为贞观三年。《唐会要·北突厥》言贞观二年“十一月,突厥北边多叛颉利归薛延陀。共推其俟斤夷男为可汗,夷男不敢当”。《旧唐书·铁勒传》《新唐书·薛延陀传》也系其事于是年十一月。可以认为,夷男被推为可汗应在贞观二年(628)十一月 。结合这一记载,可定册封时间应以贞观三年为确,必晚于夷男自立可汗数月之后 。自贞观二年夷男称汗至贞观二十年薛延陀灭国,共历 18 年。

思摩与延陁氏的婚姻始于突厥汗国灭亡之前。《延陁氏墓志》载:“髫龄而机惠异伦,笄年而艳彩绝类。擅芳声于狼望,流美誉于祁连。遂得作配贤王,嫔于景族。”“笄年”指 15 岁,由此推测,她结婚时间大约是 606 年。当时薛延陀还在突厥的统治之下,李思摩是在 600 年至 603 年被授予突厥汗国的小可汗即“俱陆可汗”的,统辖漠北延陁、回纥、仆骨、同罗等铁勒诸部,控制着郁督军山及其西接金山的地带。604 或 605 年,思摩之祖、父逃往吐谷浑,留思摩在漠北独立支撑,被启民可汗打败,被缚押送隋都大兴城,后被放还。在始毕、处罗、颉利三可汗时期,思摩担任“伽苾特勤(夹毕特勤)”“罗失特勤” 。按时间推算,在思摩担任“伽苾特勤(夹毕特勤)”或“罗失特勤”时期,与延陁氏结婚。关于“特勤”一词的起源,韩儒林先生曾做过详细考辩,认为“特勤”一词早在突厥汗国之前的 5 世纪下半叶就已用于“嚈哒”称号,并非源自突厥语

那么,作为薛延陀部落首领的女儿,嫁给了当时统治漠北的突厥可汗子弟,这是不是一桩政治婚姻呢?他们结婚的动机无从知晓,但是,无论出发点是不是出于政治联姻的目的,这桩婚姻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突厥与铁勒部关系的作用。

婚后的延陁氏徘徊于两族之间,身系两族命运。

在突厥汗国和薛延陀汗国的关系史上,627 年堪称关键年份,斯时突厥和铁勒势力此消彼长,漠北政局陷于混乱。生活在金山一带的薛延陀部,在夷南率领下暴动,反对西突厥统治。翌年,夷南率领七万族人向东越过金山,迁至漠北,与正在反抗东突厥的漠北铁勒兵合一处。薛延陀各部落由是得以汇合。是年,延陁氏 36 岁。此时的漠北,突厥汗国和以薛延陀为首的铁勒剑拔弩张,成为两大敌对阵营。作为突厥贵族和薛延陀反抗的对象,思摩夫妇有何作为?史无记载。

从贞观四年(630)延陁氏入唐到贞观二十一年延陁氏亡故,可谓延陁氏一生的第二个阶段。

在入唐之后的岁月里,延陁氏长期居住在夏州。贞观四年,年当 47 岁的思摩与颉利可汗一起被擒,思摩被唐太宗任命为化州都督。 夏州属于羁縻州,管理黄河以南的河套地区,统辖原颉利可汗下属的突厥旧部,治所在夏州德静县城(今陕西榆林市榆阳区魏家峁村),延陁氏住在“夏州濡鹿辉之所”(位处陕西榆林市海流兔河流域),也就是墓志所载的延陁氏逝世的地方。贞观四年至贞观十三年,延陁氏的大部分时间应该都生活在这里。归唐后,思摩夫妇在夏州、故定襄城、长安等多处居住过,而在“夏州濡鹿辉之所”居留时间最长。李思摩去世后陪葬昭陵,但仍于此处立碑,“唐李思摩为右武卫将军,从征辽东,为流矢所中,未几,卒,葬讫,仍立碑于化州” 。 可见夏州是思摩夫妇灵魂深处之最佳归宿地。

夏州位处漠北与唐朝的中间地带,地当南北交通之“咽喉要道”。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记载,从东汉末年开始,北方少数民族便活跃在这一地区,东晋末年,匈奴人赫连勃在这里建立大夏国,称“统万城”。贞观二年(628),唐政府在这里建立了夏州都督府。天宝元年(742)改朔方郡,乾元元年(758)复为夏州 。贞观十三年(639)七月初九日,57 岁的阿史那思摩被封为“乙弥泥孰俟利苾可汗”,赐姓李氏,并赐予鼓和大旗,朝廷命思摩所率突厥各部族以及各州的胡族北渡黄河,回到漠南地区,以牵制薛延陀。

是年,延陁氏随河南各州部众从黄河以南迁往黄河以北,驻故定襄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土城子),贞观十三年到十八年间,延陁氏大部分时间应栖身于此。“太宗贞观十五年十一月癸酉,薛延陀尽其甲骑并发……据善阳岭,以击思摩之部。” 薛延陀对李思摩部的进攻倾尽全力,至于战果如何,史无明载,但可以推想,思摩部元气大伤,因为,仅过三年,李思摩所部就离之而去,史载:“(贞观十八年)十二月李思摩部落众十万,胜兵者四万人叛,思摩渡河,请居内地。诏许之处于胜、夏二州之间。” 思摩不得已,请求内附,唐政府允准其“处于胜、夏二州之间”。思摩遂迁其家眷于夏州,延陁氏居“夏州濡鹿辉之所”。思摩失去突厥部族的支持,入朝请罪,去“可汗”称号,被任命为右卫将军,负责宫廷警卫。贞观十九年(645),63 岁的李思摩跟随唐太宗远征辽东。在白崖城战役中,思摩受伤。

贞观二十一年(647)三月,李思摩因病逝于长安居德坊家中。同年八月,延陁氏病逝于夏州家中。那么,李思摩去世前后,延陁氏在不在长安?志文无载,不得而知。

综上可见,延陁氏入唐前生活在漠北,身处突厥、薛延陀等族错综复杂的关系之中,见证了突厥汗国的败亡和薛延陀汗国的崛起。入唐后,在 630年至 639 年的十年时间内,和南下突厥集团一起生活在河南地区。贞观十三年(639),随突厥集团北渡黄河,在漠南生活六年。贞观十八年,思摩败于薛延陀,再次南下河南地区,仍居夏州。 llbIn1CoJsdL1lnAyWnXBlw87SJo6+cm6X0hHBh9BI4VVFtE4z+vXuephtnuDa+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