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民主”概念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展开

在西方语境中,“民主”(Democracy)具有很长的历史,有古典民主和近现代民主之分。数千年来,西方学者对“民主”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定义,复杂纷呈,褒贬不一,客观上增加了理解民主概念的难度。本节将对“民主”概念做一简要的说明,阐释民主概念的五个层面,即政治制度、社会价值、社会结构、生活伦理和话语伦理;分析曾对近代中国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西方民主的两种模式(英美式经验主义民主和欧洲大陆式理性主义民主)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梳理中国近现代作家对民主概念的理解和他们的文学活动中的民主诉求。

一、“民主”释义

在西方语境中,“民主”一词形成于公元前5世纪,源于希腊语δημοκρατíα,它由两个更短的词“人民”(δημο)和“权力、统治”(κρατíα)构成,所以“民主”的原义是“人民的权力”,即权力属于人民。后来“民主”一词逐渐在其他语言中出现,它在拉丁语中表示为dēmokratia,在法语中表示为démocratie,16世纪英语中出现了democracy。直到19世纪,“民主”一直是个政治概念,即民主只意味着政治民主,后来逐渐衍生出社会民主、工业民主、经济民主等概念。 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将民主界定为:“民主是一种政治方法,即,为了达到政治——立法与行政的——决定而作出的某种形式的制度安排。” 该定义的影响至为深远。

为了更好地理解民主是什么,我们有必要理解民主不是什么。一般来说,民主的反义词包括专制、独裁、专政、绝对统治、极权主义、权威主义等。“专制”(Despotism)一词自18世纪末期就与西方语言中的暴君混同使用了,意指“拥有无限权力的政府”,“两千年来,专制和暴君是个人对全体国民实行政治统治的政体形式。” 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一般采用君主专制制度,君主拥有无限的权力,实行专横统治。“独裁制”(Autocracy),顾名思义,是指一个人的统治,他不向其任何追随者和下属负责,这实际上是只有单个统治者的独裁主义。“独裁者最基本的特征是不受(宪法或法律的)限制。独裁者的统治不能受到挑战,他体现着主权和国家权力。” “专政”(Dictatorship)一词原意指无限的权力,是拉丁文dictature的意译,原为古罗马最高执政官的称谓,并用以特指拥有至高无上绝对权力的统治者和统治方式。在近代西方,专政通常与独裁、专制混用,指高度集权的个人统治或党派统治,一般认为专政的统治形态是与民主政治、分权体制互相对立的。“绝对统治”(Absolutism)这一术语1796年首次出现于法语,1830年左右出现于英语和德语,泛指“在没有代议机构或宪法制约的情况下行使权力的各种政体”,“在当今常常被用作暴政或专制的同义词,但一般说来它只适用于早期的现代国家” ,它与欧洲17、18世纪的绝对君主政体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现代意义上,绝对统治政体中的绝对权力是指免于控制、不受约束的权力,是指无限制地任意使用权力。“极权主义”(Totalitarianism)一词最早出现于1925年,是由法西斯主义发明的,是指把整个社会囚禁在国家机器之中,是指对人的非政治生活的无孔不入的政治统治。 [1] “权威主义”(Authoritarianism)指的是滥施淫威、践踏自由的压制性权威。 作为一种政治制度的权威主义是由法西斯主义创造出来的,在民主主义者看来,权威主义是伪造和滥用权威的政体,是一种几乎没有给自由留下余地的政治制度。上述关于“民主”概念的反义词的辨析有助于我们找到划定民主的起点或终点的界限,以便较为清晰地认识民主的内涵和正面特征。

二、民主概念的多个层面

民主问题纷繁复杂,众说纷纭,定义很多。民主的内涵可以概括为政治制度、社会结构、社会价值、生活伦理(或生活方式)、话语伦理等多个层面。 下文将对民主概念的这五个层面做一简要的说明,并结合梁启超、陈独秀、鲁迅、胡适、茅盾、巴金等中国现代作家的民主观予以分析。

第一,民主作为一种政治制度。从民主的原初含义来看,它是指一种政治制度,“近来甚至被更精确地认作是选择政体的方法” 。那些主张民主主要是一种政治制度的学者,一般愿意承认在政治领域实行民主原则,包括普选权、公民投票、政党竞争、代议制度等。 如美国著名政治学者乔·萨托利认为,现代民主制度取决于三个因素:有限的多数原则、选举程序和代表权的转移。

从晚清时期直至20世纪,几代中国知识分子和政治家竭力引进西方的民主制度,以使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与世界接轨,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现代民族国家。在很大程度上,包括作家在内的知识分子成为中国社会的(激进)代言人 ,积极地参与和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和民主化进程。梁启超、陈独秀、胡适、鲁迅、茅盾、巴金等作家或者直接投身政治领域,力图以文人参政的方式促进民主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或者把对民主制度的憧憬、想象和讴歌诉诸文学作品,希望借助文学的力量,传播民主理念,推动政治社会变革。

第二,民主作为一种社会结构。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罗伯特·K.莫顿在《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的第十八章中专门分析了科学与民主的社会结构。他认为:“普遍主义在民主的精神气质中仍是一个居支配地位的指导原则。民主化即是逐渐消除那些对具有社会价值的才能的运用和发展的种种限制。成就的非个人化标准和地位的不固定性规定了民主社会的特性……尽管那些使民主的价值付诸实施的政治手段各不相同,但它们都坚持了普遍主义这个标准。”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许多知识分子和政治家之所以大力从西方引进民主观念,其目的就在于用民主原则改造中国的社会结构,使之日趋合理化和民主化,营造适合个人自由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氛围,推动中国社会不断进步。

第三,民主作为一种社会价值。众所周知,在长达数千年的西方政治思想史上,除了古希腊时代和最近200年左右的时间,民主政治始终是被批判、被否定的一种政治制度。因此,我们有必要搞清楚现代民主所具有的正面价值和无法避免的缺陷。民主理论家主要关心的民主的价值有四项:平等、自主、参与、文明(或和平)。民主政治所预设和体现的第一项价值是“平等”。民主与平等之间的关系大概是最不证自明的关系。民主政治所体现的第二项价值是“自主”。“自主”是指每个人都有权力决定与自己生命发展息息相关的事情,而不是任由他人摆布。民主政治的第三项价值是“参与”。参与式民主理论的支持者认为参与至少有两个重要的作用:参与既是激发人民公共德行的机制,也是提供决策正当性的最终依据。民主政治的第四项价值,也是经常被人所忽视的价值是“文明”或“和平”。大致来讲,凡是民主制度巩固的国家,发生军事政变和内战的机率很低,国与国之间发生战争的机率也很低。 从中国现代文学史来看,晚清时期梁启超的许多诗歌、散文充满了对个人自由和权利的讴歌;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的文学活动有力地推动了“民主”“人权”“科学”观念的传播;20世纪20至40年代期间,巴金创作了一系列关于法国大革命的传记、小说和散文作品,以弘扬自由、平等观念;茅盾三四十年代的多篇文论、小说和话剧作品反映了当时民众对民主权利的强烈诉求和对和平建国的热烈期盼。

第四,民主作为一种生活伦理或生活方式。许多学者主张民主不应只是一种安排政治权力的制度,而也应是一种生活方式。据此观点,他们把政治领域里的民主精神和价值扩大到政治以外的各个领域,如经济、文化、社会、家庭、教育等。这样就引发了“产业民主”“大众文化”“平等社会”“民主家庭”“校园民主”等术语口号及行动纲领的出现。 胡适对“易卜生主义”的宣扬和其“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等观点就体现了其对民主的这一维度的深刻认识和关注。

第五,民主作为一种话语伦理。当代德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于尔根·哈贝马斯认为民主是一种话语伦理。哈贝马斯政治哲学的核心是“通过语言的相互理解构建个人自由和无强制集体生活的激进民主制理想” 。哈贝马斯讨论话语的关键不在于话语本身,而在于如何形成理性、民主的“话语机体意志”和行动共识。正是从话语在民主政治中的重要作用出发,他认为民主的体制空间是“公众空间”,话语不仅是解决争端和促成集体行动的手段,而且是民主制度运作的检验手段和合理性所在。哈贝马斯的话语民主理论是为推进民主和增强民主的合理性服务的。从现代政治伦理学角度来看,话语伦理学就成为法律和民主话语理论的基础。从中国语境来看,梁启超、胡适、鲁迅、巴金、茅盾等作家对出版检查制度的批判、对出版自由和言论自由的争取均体现了对民主的话语伦理维度的重视。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向来缺乏民主的传统,仅有“民本”思想,民主对近现代中国而言是一种舶来品。上述民主概念的五个层面在批判和解构中国的封建专制文化传统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人们通常所讲的传统,主要是指秦汉以来逐渐积累和形成的一套政教、风俗、伦理、道德等。这些东西虽然在历代略有因袭沿革,但根本性质并未发生大的变化。直到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专制王朝——清朝被推翻若干年以后,表现于观念、伦理规范、风俗习惯等层面的传统的东西,仍未发生大的改变。20世纪20年代,传统的旧势力仍然深刻影响甚至支配着人们的观念和行为习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如胡适、陈独秀等人深切地认识到:秦汉以来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制度,历经2000年的发展完善,几乎笼罩了国家、社会、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孔学孔道曾为历代专制君主(及其帮闲者们)所利用,并渗透到政治、教育、文化乃至人们精神生活的诸多领域。 为了在共和国体下,循名则实,“在思想文艺上,替中国政治建筑一个革新的基础” ,把中国建成真正的“民国”,中国知识分子义无反顾地举起了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许多重要作家如梁启超、陈独秀、鲁迅、胡适、茅盾、巴金等在其作品中大力弘扬民主观念,强调民主的价值和内在精神,把民主作为一种改造中国封建传统的手段和工具。他们集中反对和抨击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孔教和家族制度,充分地表达个性解放、婚恋自主、民主自由的强烈诉求。

三、西方近代民主的两种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17—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资产阶级要求打破封建专制的束缚,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以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和发展资本主义。西方近代民主政治一般有两种模式:英美式民主和欧洲大陆式民主。英美式民主也被称为经验主义民主,欧洲大陆式民主则被称为理性主义民主。

英美式民主是指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和美国的民主共和制。英国是现代议会制度的发源地,其议会被誉为“议会之母”。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控制的议会与斯图亚特王朝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经过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复杂而曲折的斗争,这场革命于1688年以“光荣革命”为标志结束了。1689年《权利法案》等文献的颁布,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础,使英国走上了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君主立宪制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英国的政治体制成功地提供了现代政治体制的某些因素:它具有稳定性但不停滞,充满活力但不造成破坏。 [2] 在这样一种体制下,财产所有者有安全感,穷人有改善生活的希望,所有人都因为属于这个被称为世界上最成功的社会而感到自豪。 [3]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为后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一种新型模式。

北美13个殖民地与英国之间不断加剧的矛盾最终导致了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1776年颁布的《独立宣言》体现了人权、政治参与和有限政府等三项原则。 [4] 1783年,独立战争胜利结束,美国的创建者们决心构建一种新的政治体制,以维护资产阶级和大种植园主的统治秩序。在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的影响下,美国于1787年颁布了《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这部宪法在政治制度的建设上有许多首创,如在国家权力的建构上,集中体现了联邦制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和民主原则,确立了美国的联邦制、共和制、总统制等基本制度,协调了南方和北方、大州和小州、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依据,并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也为近代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的确立提供了范式。《美利坚合众国宪法》是世界上最早的成文宪法,它之所以能够在200多年的美国政治生活中持久地发挥重要作用并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是因为它既体现了崇高的民主理想,又适合美国的国情,且具有可操作性和很强的适应性。正如美国著名政治学者托马斯·E.帕特森所说,“美国的政治文化聚焦于一套核心理念——自由、平等、自治、个人主义、多样性和统一”,这些理念一直以来都是联结所有美国人的共同纽带,“美国政治的运作是在民主程序、宪政和资本主义的环境中发生的,涉及多数统治、多元主义和精英治理等因素。” [5] 这些民主程序有助于美国民主价值观的实现。应该看到,美国的民主制对英国的立宪制具有某种程度的继承性,它从英国遗产中获得了一些政治上的、知识上的资源,如它借鉴了1215年的《大宪章》、1679年的《人身保护法》、1689年的《权利法案》和英国的习惯法等 [6] ,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美国式代议制民主制度。

欧洲大陆式民主主要是指法国式民主和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德国君主立宪政体。欧洲民主模式是在法国大革命中被创造出来的,它有着具体的承诺,与英美式自由民主制不同。 [7] 由于法国面临着各种非常复杂的矛盾,而且小农经济发达,君主专制的基础比较牢固,法国共和制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从1791年制定第一部宪法,到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法国在80多年间先后制定了11部宪法,数量之多、变换之频繁在世界上绝无仅有。

德国资本主义起步较晚,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封建容克和军阀势力相对强大,同时德国的统一是由普鲁士王国通过王朝战争(普奥战争)来实现的,普鲁士贵族和主要由贵族阶层人士组成的军官团在社会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871年颁布的《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采用君主立宪的联邦制政体。德国名义上的立法机构是帝国议会和联邦参议院,但是德皇集立法、司法和行政权于一身。因此,德国的君主立宪政体具有较浓厚的封建色彩和军国主义特征。1896年德国颁布了《德国民法典》,并于1900年开始实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第一次建立了联邦共和国,正式宣告废除帝制,成立了民主共和国,并于1919年颁布了《魏玛宪法》。1933年,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在德国建立了法西斯独裁统治,史称“德意志第三帝国”。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英美式民主还是欧洲大陆式民主,都具备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具有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的议会;二是实行权力制衡原则;三是实行政党政治。二者之间的一个重大差异在于,英美式民主属于经验主义民主,而欧洲大陆式民主则属于理性主义民主。经验主义民主把民主观建立在人性恶的基础上,把民主看作一种针对人性本恶的现实而建构起来的一套监督、制约和防范政治权力的具体制度。英美式经验主义民主是一个渐进的、有着很大连续性的历史发展过程的产物,它的建立主要是反馈和归纳因素的产物。在英美国家的经验主义民主中,至少是在它们的有关法律和民主实践中,极少涉及“人民是什么”,也很少向人们解释“什么是民主”,它们的政治家们更多地关注“如何使民主运转”的问题,其“民主理论的特点在于它是一种论述民主政治的方式方法的理论” ,所以更强调民主的工具性。理性主义民主是以至善论为基础,至善论既对人性抱有天真的信任,又设定了终极的道德理想——至善天国。理性主义民主把民主本身视为某种道德的理想境界,或者等同于传统的大同社会,并且把民主与革命或者解放相联系,视民主为实现某种理想目标或者目的的过程和手段。法国式的民主完全是诞生于一次革命的决裂,法国人民采用民主“不但因为人民的统治被视为镇压罪恶势力最完美的救治手段……而且是被当作不言自明的真理的一般抽象原则的服从” 。1896年颁布的《德国民法典》逻辑严密,概念科学,用语准确,体现了浓厚的理性主义精神,被西方法学界誉为19世纪“德国法律科学的集大成”,为世界近代以来的民法立法增加了一个新的辉煌典范。1919年颁布的《魏玛宪法》也被西方政治学者誉为宪政理性主义的范本。理性主义民主是以演绎的、严格按照从前结论的方式建立起来的,尽可能严密地做到一环扣一环。然而,理性主义民主因其注重抽象的原则和理想社会的目标,总是处在变成一种想象的民主的危险中,它有可能离开现实太远,以至于无力应付现实世界中产生的问题。

上述西方民主的两种模式对近现代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中国知识分子和政治家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和影响。中国的近邻日本仿效英国经验,发动明治维新,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并迅速实现了富国强兵,这一事实强烈地震动了康有为、梁启超等晚清知识分子,因此他们发动了戊戌维新运动,希望引导中国走向宪政之路。美国的民主体制的强大生命力也令国人心向往之,梁启超甚至把对美式民主政治的憧憬写入了他的政治小说《新中国未来记》。孙中山等对美式民主极为推崇,并仿照美国宪法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胡适终生都在为中国建设美式民主政治而努力。新文化运动期间的陈独秀对法兰西文明极为推崇,并大力在中国传播民主和“人权”观念。巴金也深受法国思想家卢梭民主观念的影响,他为了研究无政府主义理论问题而前往无政府主义的诞生地法国进行学习和考察。1930年代,中国爆发了“民主与独裁”的论争,翁文灏、蒋廷黻、丁文江、陶希圣、张继等人极力主张中国仿效意大利和德国的法西斯主义体制,胡适则针锋相对地批判这些人的“独裁”与专制论断,主张民主政治。这一争论反映出法西斯体制对当时一部分中国知识分子的政治思想和主张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 C.J.Friedrich,ed. Totalitarianism .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4,pp.52-53.

[2] Malcolm Pearce and Geoffrey Stewart. British Political History 1867-2001 Democracy and Decline ,3rd ed.London:Routledge,2002,p 16.

[3] Malcolm Pearce and Geoffrey Stewart. British Political History 1867-2001 Democracy and Decline ,3rd ed.London:Routledge,2002,p 16.

[4] Fred R.Harris. America s Democracy The Ideal and the Reality ,2nd ed.Dallax,Texas:Scott,Foresman and Company,1983,p 9.

[5] Thomas E.Patterson. The American Democracy ,3rd ed.New York:The McGraw-Hill Companies,Inc.,1997,pp.1-4.

[6] Milton C.Cummings,Jr.and David Wise. Democracy Under Pressur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ystem ,10th ed.Belmont,California:Thomson Wadworth,2005,p 37.

[7] James Livesey. Making Democracy in the French Revolution .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2001,p 2. 7sM3caRRvcXy3DqrF1OHggJUAvgKDSsJv9XFOjs4kM1vunkV8xvkI0MyHuZLfV7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