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徐俊峰的专著《马克思市场批判理论及其当代价值》,作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的最终成果,入选中央编译出版社《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文库》部分资助项目。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和改革开放40周年到来之际,本书不仅对重要历史时代具有纪念意义,还对马克思市场批判理论的阐释具有学术价值,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实践价值。

徐俊峰曾师从我攻读博士学位,其博士学位论文就是研究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兼容问题的。2008年毕业后一直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特别是在理论研究中,在博士研究的方向上继续做更深入的探索。该书就是这一探索的成果。它既立足于马克思经典原著的理论研究,又注重国内外社会主义创新突破的实践研究,直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重大现实诉求。

马克思市场批判理论是马克思人类解放学说与社会发展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马克思从西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元素入手,发现了破解人性异化的基本突破口,从对古典哲学的反思中创立了唯物史观,从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理念中汲取了共产主义的理想目标,实现了社会发展价值目标和制度实践的完美结合,把市场批判理论贯穿于社会主义实践始终。马克思市场批判理论的思想元素,渗透于对资本主义批判的全部著作之中,尤其在《资本论》中体现得特别充分。因此,在探索“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的特殊语境中,对马克思的市场批判理论进行研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书基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特殊视域,从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视角,辩证地对“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重要现实问题进行了理性思考。作者依据原著挖掘马克思市场观的基本来源和基本观点,厘清马克思市场批判的基本内容和逻辑层次,发掘马克思市场批判思想与未来社会发展逻辑的内在联系,进而在严谨剖析国内外社会主义国家史料文件及经典作家理论原著的基础上,总结马克思市场批判理论实践创新的逻辑范式与经验教训,探析其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当代价值。本书具有如下学术特色:

首先,本书梳理了马克思市场批判思想的来源及基本内涵。作者提出,马克思不是一个盲目的市场批判者,也不是一个极端的反市场者,更不是国内外一些学者解读的“市场社会主义者”,而是一个客观辩证理性的市场批判者。马克思主张“去市场观”,呈现出一种循环渐进式的辩证批判逻辑。即社会主义必然经历“亲市场—去市场—无市场”的市场逻辑,最终目标是实现“无市场”的高级阶段共产主义。

作者指出,从理论生成方面看,马克思市场批判包含了三维批判逻辑。一是对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约翰·穆勒等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批判与超越,突破了单一把经济学作为客观的非人过程性研究,把人文关怀与人文发展作为经济学发展的基本视野,建构了市场批判的政治经济学体系。二是对空想社会主义市场批判思想的纠偏与斧正,超越了莫尔、傅立叶、欧文等对市场的朴素性批判和盲目性批判,把市场批判建立在理性与科学的基础上,确立了其市场批判的基本方向。三是对资本主义现实社会不公问题的直接尖锐批判,升华了其市场批判的目标逻辑。

从理论内涵方面看,马克思市场批判包含了三重批判内容。一是对市场要素的客观评价性批判,包括对商品、货币、竞争、价格、价值等市场要素的客观认知性批判与分析,这构成了马克思市场批判理论的前提和基础,作者把其界定为研判性批判。二是对市场自身局限性的批判,包括对资本、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外部性问题、滞后性、市场失灵等天然缺陷展开的基础性批判,作者把其界定为普适性批判。三是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问题的批判,即市场局限性与资本主义制度结合而生成的诸多问题,包括经济问题、政治问题、社会问题、环境污染、人性异化等,实现了由经济批判到制度批判的升华,作者把其界定为制度性批判。

其次,本书运用宏观国际研究视野,挖掘国外社会主义与我国社会主义对马克思市场批判理论的实践创新。作者指出,马克思市场批判理论从提出到今天,一直沿着国外和国内两条逻辑主线发展创新,二者既有交叉复合属性,又有独特的地域属性。

作者认为,从国外来看,马克思市场批判理论的实践探索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衍生了模式众多的实践形态。20世纪50年代以前,苏东社会主义模式开启了“反市场”的实践探索;20世纪50—90年代,东欧传统市场社会主义开启了“近市场”的实践探索,形成了绝对的“近市场”模式、温和的“近市场”模式、保守的“近市场”模式等;20世纪90年代至今,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及左翼理论家延续了马克思市场批判理论的创新之路,从理论与实践模式设计层面设计了“亲市场”模式。

从中国的创新路径来看,马克思市场批判理论的实践探索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1978年以前,主要以计划经济主导的实践为特征;1978—1992年,主要以计划与市场共存的实践探索为特征;1992—2012年,主要以市场起基础性作用的实践探索为特征;2012年至今,主要以探索“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实践为特征,开启了重大的实践创新。

最后,本书直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现实问题,挖掘了马克思市场批判理论的当代价值。作者指出,马克思市场批判理论从宏观层面指明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转换逻辑,为社会主义选择市场经济提供理论依据;从中观层面科学阐述了市场经济运行的相关要素与机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提供理论基础;从微观层面深入批判了市场经济的客观局限性与制度局限性,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提供借鉴与启示。这有助于我们坚定探索市场经济的改革道路,既要不断探索完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方案,又要重视市场经济发展衍生的负面效应;既要重视我国社会主义探索市场经济的经验和矛盾,又要善于总结国外社会主义关于市场经济探索的经验与教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

由于马克思市场批判理论的内涵博大精深、视域宽广,其发展创新及其实践探索的领域和地域具有复杂化与多样化的属性,因此,作者对这些重大问题的研究,尚需进一步提炼和升华,尤其是对如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研究,还可深入,一些前沿理论研究,还需要不断扩展。总体而言,作者能够从马克思经典原著出发阐释重大现实问题而取得创新性成果,值得肯定,更重要的是,作者在研究中对马克思市场批判理论及实践创新问题所确立的研究空间及其研究思路和方法,必将为作者以后的科研工作开辟广阔的研究天地。

陈锡喜
2018.8.11 j6zP2/9/gghHEgX53mg9NZ7MTeA/bofxVWJpWGi4Q+JBfjZtKGhxxEGaIokZ670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